迁安市第三实验小学第七届读书节
六年级多学科主题阅读展示
编者按:
在2022版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颁布后,核心素养、高阶能力、项目式学习、跨学科统整等一大波新概念来袭,单纯的活动育人、单学科育人都不足以支撑信息时代人才所需要的素养,以有形的学科材料为基点,带动综合素养的培养提升,是课改的方向,基于这样的思考,我们今年的读书节从活动育人转向课程育人,以“校级统筹构建——年级组织实践——家校携手共建”的全景式规划推进,以项目式学习、跨学科学习等方式为路径,推动真实阅读发生,为阅读提质,为素养赋能。自4月3日读书节启动仪式召开后,历经一个月的阅读学习,我们为每一个年级组织半天一个场次的专场展示,让孩子们呈现阅读成果,并在活动中检验阅读成果,加深阅读体验,从内涵到外在形式,都对阅读产生更浓厚的兴趣和向往,并从阅读过程中收获个性化表达、创造、合作等多元能力,从而让学生开启阅读新视角,获得立体深入的阅读新深度。小编将在未来几天持续为您推出各年级阅读成果展示纪实,今日场次为六年级。
阅读书目:《鲁滨逊漂流记》
课程主题:跟着鲁滨逊一起去漂流
课程简介:我校六年级师生围绕《鲁滨逊漂流记》五大板块内容,以离家出走——流落荒岛——发现野人——制作陶器——重返英国为主线,在每一个板块, 由一个学科做主导,形成多学科主题阅读。离家出走板块,由语文学科做主导,并以一起读剧吧,设立多个剧本,回顾剧情,情境再现;流落荒岛,由科学学科做主导,探究真实情境问题;发现野人板块由英语学科做主导,五年级英语教材有发现野人的英文片段,学生以英文描述和朗读为主要表现形式;制作陶器板块由美术学科做主导,我校陶瓷印社团指导老师发挥了极大作用;重返英国,由数学学科运用方向与路线、比例尺、计数符号等数学元素,用数学的眼光看待这本书。通过跨学科统整,在同一时间段内从不同维度,对阅读材料进行立体认知,形成有深度的阅读。
离家出走——语文学科项目化学习
中国有句老话:“蚌病成珠”。如果说珍珠是蚌艰苦磨练的结晶,成功就是我们在接受着一次次挫折后所应得的奖赏。鲁滨逊是一个爱冒险的人,他不顾父母的反对,毅然决然的离家出走,从鲁滨逊传奇的一生,我们看到鲁滨逊不屈服于平淡的命运,人生几度沉浮,但永远乐观坚强。语文学科项目组老师引领学生开展了以下四个项目,聚焦部分,多维适导,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项目一:思维导图
项目二:读书摘记
项目三:阅读感受
项目四:一起读剧
在第五次出航的冒险中,鲁滨逊成了唯一一个在海难中幸存的人。孩子们也化身为了鲁滨逊——钓鱼、播种、制作工具、收割谷物……在荒蛮中创造着秩序,靠着自己的耐心和劳作,成为了孤岛的开拓者。
读剧会的最后关卡,孩子与老师进行了富有趣味性的互动答题,问答题紧紧结合《鲁滨逊漂流记》文本中的内容,阅读不仅提高的是文学素养,更丰富了孩子们的知识储备,每一本我们阅读的经典书目都可能会成为一个撑起孩子未来的支点。
流落荒岛——科学学科项目化学习
《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指出:“科学素养要在探究实践中培养。”在科学课堂上,科学老师引导孩子学会“像科学家一样思考”,阅读《鲁滨逊漂流记》,孩子们与科学老师共同开展两个项目的学习。
项目一:探究实践
新课标中指出“在教学中注重创设真实的教学情境,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在探究与实践中积极思考。”鲁滨逊一人孤独的呆在荒岛上,共种植了四次庄稼,经历了摸索、创新、失败、成功......科学老师引领孩子开展了种植体验活动,并写下了种植日记。瞧,有的同学设置了两种不同的外因条件探索种植油菜花,记录油菜花种子在不同的条件下生长发育情况,有的孩子种植小白菜,探索种子发芽的规律。科学始于观察,在观察记录中,激发孩子的科学兴趣,在真实情境中撬动学生的探究精神,增强实践能力。
项目二:求生竞答
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解决问题,也许仅仅是技能,而提出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我们改变传统封闭式问答的方式,创设真实情境,在情境中引导孩子设想置身荒岛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孩子们凭借聪慧的头脑和灵巧的双手,探索各种荒岛生存的必备技能,开始了一系列的荒岛求生和惊险奇遇。
遇见野人——英语学科实践活动
鲁滨逊独自生活在荒岛上孤独而寂寞,在第26年一个偶然的机会救下了野人星期五,这个野人成了他的仆人,使鲁滨逊在岛上的生活变得多姿多彩。英语老师和孩子们共同选取了鲁滨逊遇见野人星期五的英文原著对话片段开展了两个活动。
活动一:盘点收获的新词和精彩片段赏析
活动二:英语趣配音
在英语趣配音活动现场,我们以情景剧的形式呈现,孩子们的英语口语可能不是很流利,但个个都努力做到声音洪亮,自信满满,情节场景再现,感悟人物性格,收获颇丰。
SPRING
SPRING
制作陶泥——美术学科实践活动
“精于工,匠于心,品于行,创于新”,这是我国现代人给工匠精神的新名言。鲁滨逊在荒岛上没有工具,只有自己动手创造,美术老师和孩子们将文本中出现的工具进行收集、整理、再创造,形成了美术图鉴。在活动现场,师生一起体验鲁滨逊制作陶罐的过程,孩子们虽然弄得满手是泥,但是从活动中孩子体会到了鲁滨逊流落荒岛后的艰辛,更加深了对鲁滨逊这一人物形象的理解。
活动一:美术图鉴
活动二:陶泥拾趣
重返英国——数学学科项目化学习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课程理念”部分对课程内容的选择,明确提出要“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教学建议”中特别指出要“注重情境素材的育人功能,比如利用素材帮助学生了解和领悟中华民族独特的数学智慧”。于是,数学老师和孩子们开展了这样两个项目。
项目一:计时、计数探究活动
鲁滨逊成为海难中唯一的幸存者,在漫长的28年内,他究竟是如何计数、计时的呢?用数学的眼光看这本书,孩子们开展了计数、计时小探究活动,不仅把文本中精彩的镜头、典型的方法用画笔记录下来。除此之外,孩子们还查阅资料,梳理古代人民的相关方法,丰富作品的内容。
项目二:完善荒岛图
劫后重生,历经28年,鲁滨逊终于重返英国大陆,这时的他一定会把自己在荒岛上的经历讲给别人听吧?数学老师和孩子们一起完善荒岛图,设想如果你是鲁宾逊,会怎样在荒岛上选址建房建物呢?对于荒岛你将会如何布局?设计荒岛线路图,探索荒岛的生存环境,体验鲁滨逊的生存之道,更好地品味鲁滨逊坚毅的品质和高超的智慧。多角度的解读文本,不仅增加了阅读过程中的趣味性,也拓展了阅读的宽度。
课程评价:
本次“跟着鲁滨逊一起去漂流”主题课程,紧扣《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提到的“开展跨学科主题教学,强化课程协同育人功能”。在课程开展过程中,以多学科学习活动为载体,通过在真实情境中体验、问题与探究等方式,提升了学生在表达、问题解决、团队合作、实践创新等方面的综合素养。
后记:
全科阅读新视角,拓宽了阅读视野,点燃了孩子的阅读兴趣,4月23日下午,在和园的操场上,各活动场地激昂澎湃,活动结束师生依然不肯离开,有的小组翻看各学科静态作品,有的孩子拉着老师签名,依旧沉浸在阅读带来的喜悦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