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在文言文走向新白话文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王怡滢摘   要: 清朝末期,随着国门的打开,经济和政治遭到影响,文化也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外来文化大量涌入国内,此时,翻译显得尤为重要。在翻译的推动及筛选作用下,古白话战胜文言,成为文学作品的主要语言载体。翻译又为古白话增添了西方的词语、句法,为汉语所用,更重要的是为古白话带去了新的思想观念,将古白话推向了新的发展阶段,最终发展为现代汉语。现代汉语既与古汉语一脉相承,又接近西方文化。关键词: 翻译   文言   古白话   新白话一、引言在下笔之际,译者无可避免地面临一个问题,选择什么样的译语表达。也就是说,在当时特殊的环境背景下,外语翻译成汉语时,应该选择文言还是白话作为译语,许多文人志士对此有不同的理解,这种矛盾在五四运动时期更加剧烈。五四时期是一个特殊的时代,它是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碰撞的时代,是文言与白话竞争的时代。在翻译的作用下白话逐渐占据文坛的主导地位。那么在这个过程中,翻译外来文化对新白话是否产生了影响?二、文言与白话的关系随着中国国力日渐强大,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关注中国,尤其是中国传统文化。国内许多学者开始关注本国的文化,尤其是汉语的演变。许多学者关注文言与白话之间的关系。张中行[1]认为文言与白话是彼此区分的。最主要的区别在于词汇语法系统,文言与白话各有一个系统,很多时候很多部分不能通用。李宗双[2](90-91)认为,文白之间是交互的关系。五四运动时期,无论是梁启超还是陈独秀,都接受过良好的教育且都对文言有充分的了解,所以才能认识到文言的不足。白话才能去粗取精,才能在历史上占据主导地位。通过他的话,不难得出文白是一脉相承、推陈出新的关系。王文元[3](91-95)說无论是严复还是林纾,他们用文言文翻译西方的文学作品,目的都是要挽救、保护文言文,但结果却事与愿违。他们的失败使得“欧式白话”更受欢迎,更易于被接受。他说语言这东西,简单的优于复杂的。由此可以看出文言作为一种传统文化,比白话更加复杂难懂。梁志明[4]认为文言作为流传千年的传统文化,具有极强的封建性和保守性,不能适应当时社会的巨大变化。通过以上学者对文言文与白话文之间关系的描述,可以得出结论:文言与白话看似互不相通,又一脉相承。文言在中国历史上存在千年,有其优越性和合理性。但随着外来文化的流入,它的封建性和保守性便成为缺陷和局限。白话保留文言的精华,又独立于文言,易于文言,所以被保留下来并继续发展。在所有东西都旧破立新的那个时代,白话能顺应时代变化,更能被大众所接受。在当时外来文化入侵的文化背景中,急需一种载体承接两种文化。翻译作为两种文化交流的媒介,在白话发展为新白话的过程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三、翻译与文言和古白话清末民初,国门打开,国人开始接触外来文化。为救国,许多文人志士开始接触、了解、翻译西方文学。严复是著名的翻译家,他的作品之一《天演论》便是用文言表达的,但译文却表达不出原文本意。后来林纾用文言文翻译西方著作,更加远离原著之意。文言文难以完成中西方文化的衔接,译者只能将目光转向白话。白话文在接受西方文化的同时被西方文化改变。(一)文言的特点文言是中国流传几千年的语言精髓,深含中国传统的世界观、思想体系及思维方式,具有强烈的守旧性。与西方文化不同的是,文言文体起于诗歌,诗歌富于韵律,容易为人记诵,传而不遗[3](91-95),因此能流传千年。文言过于讲究韵律之美,追求美的极致,决定了它难以作为译入语的载体。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学者们需要大量新的著作、新的思想来改变封建社会留下的陈旧思想。文言过于讲究韵律,译者用文言,需有深厚的文言功底,并且要为之不断钻研并修改,耗费大量的时间。从翻译的角度来讲,首先需要确定将哪些人作为目标读者。在某种意义上,文言文就是中国士大夫为摆弄汉字而设置的[3](91-95),将文言文作为载体,意味着读者只局限于一小部分人,在五四特殊时期不能满足社会需求。文言文作为语言系统,在整体上承载了中国古代文化和思想体系。与西方的语言,不仅仅是词语句法层面不同,更在于文化和思想体系不同。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限制了文言,并为白话作译语提供了环境,而白话打破了文言相对僵化的形式,得到了新的发展。(二)古白话的特点白话文自古有之,在很长的历史中是与文言并存的,并非“白话文运动”的产物。古白话是汉语内部发生的一种语言变异,主要来源于民间,包括方言、俚语、通行的官话等。在形式上,并不受八股的约束。白话文主要源于民间口语,流通性和时代性较强,可以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白话还有另一大特点,即通俗易懂。蒋绍愚[5](1-13,198)说白话有三个意思,一是戏台上说白的白,二是清白,三是明白。简单来说就是通俗易懂,易于表达。中国古代白话主要是工具层面的语言,不同于有独立的语言系统的文言。但白话没有独立的思想体系,构不成独立的语言系统,只是文言的补充[6]。正因为白话没有独立的思想体系,是附庸,所以具有包容性,可以按照一定的意见改造,变为既有文言文的精髓,又可以接纳西方文化。比较文言与白话的特点,可以揭示在五四时期,白话脱颖而出、成为连接中西文化的载体的原因。白话被选择成为载体,接触着西方语言、思想、文化。这对白话是否会产生影响呢?(三)翻译在白话走向新白话过程中的作用白话大致可以划分为两类:一是古白话,二是新白话。这二者的区分,学术界还没有明确界定。但普遍认为所说的“古白话”是五四之前的白话。现代白话即五四之后形成的新白话,即后来所说的现代汉语。古白话到新白话的过渡是在五四运动时期发生的。在翻译外来文学著作的过程中,吸收接纳了一些中国不曾出现的新的词汇与语法。五四运动后的白话文是一种全新的语言体系,不同于中国传统的文言文,不同于旧白话,也不同于西方的语言体系。1.词汇、句法方面在翻译界,面对文化差异时,常用两种策略处理:异化(Adaption)和归化(Alienation)。不管是异化还是归化,都无法做到泾渭分明。常常以一种策略为主,又含有另一种策略。正是这种“文化混杂”为白话增添了新的词汇和句式。1865年,英国传教士宾威廉重译基督教文学作品——英国作家班杨的《天路历程》。虽将含有西方基督教义的图画换成带有中国佛教寓意的图画,使用中国官话白话作为语言载体,但他在每卷结尾都附上自创的诗歌。这些诗歌大部分摆脱了中国古诗固有的模式,为中国白话增加了西方色彩[7](64-68)。不管是白话的使用还是其中夹杂一些西方词汇和句式的用法,既不同于中国传统汉语的使用,又有别于西方语言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新白话即现代汉语的词汇及句法资源。据原新梅[8](32-34)的统计,《新青年》中的外来词主要来源于欧美国家及日本。该杂志收集了878个外来词,其中科学文化及社会方面的词汇占到了31.8%。比如政治翻译。梁启超在翻译日本政治小说时,采取直接翻译的策略,如“议院”“权利”“自由”“立宪”等。这些词汇不同于当时中国忠君的儒家思想,含有现代政治的特色,给中国的政治引入了一股新的潮流,丰富了新白话的词汇。汉语是意合语言,注重意义的表达,且句子多为短句,为避免表达过于烦琐,会将过多的修饰语分开表达。英语是形合语言,注重形式,习惯将句子中的修饰语按照一定规则放置。通过比较古白话与新白话,便能发现新白话吸收了西方语言的一些句法特点。赵婧[9]比较了《红楼梦》与徐志摩的翻译著作。她以《红楼梦》第二十五回为例:不过除香烛之外,一天多添几斤香油,点个大海灯。那大海灯就是菩萨现身的法像,昼夜不息。由此能看出中国古白话习惯将修饰语分开表达,形成短句。徐志摩在翻译时采用西方的表达方法:他已经伸手去摸她的破旧的、压坏的、黑皮的钱包。他将多个描述钱包的修饰语放在一个句子中,形成一个长句,区别于传统的汉语表达方式。2.思想方面古白话与新白话在语言层面没有根本的区别,都以象形文字存在,都是汉语。二者的根本区别在于思想和观念。在思想层面,新白话既继承了古汉语思想,又吸收、接受、改用了西方的话语方式,潜移默化中接受了部分的西方思想。新白话在思想层面,既与古代汉语的思维方式一脉相承,又与西方思想接近。那么新白话是如何吸收西方思想的呢?许多学者认为语言是工具,但也观察到了语言与思想之间存在某种联系。瞿秋白认为通过翻译为中国输入新内容,即输入新思想或思维方式,不仅仅增加词汇、改革语法,最重要的是在思想上改变了汉语[6]。举例说明,在新文化运动时期,中国学者翻译的西方著作不仅有小说,还有很多戏剧。其中王尔德、易卜生的戏剧含有很多婚恋、女性独立等思想。罗列、穆雷[10](68-75)对比了沈性仁与潘家洵关于《遗扇记》的译文。其中有一个片段是这样的,温夫人得知丈夫给另一个女人花了一大笔钱,为了证实,她打算查看丈夫的财务:“He loves me! He loves me! But why should I not look? I am his wife, I have a right to look!”在处理“right”一词时,潘家洵译为“我可以看得的”,沈性仁采取直译的方法,直接译为“权利”。相比较潘委婉的翻译,沈大胆表明妻子与丈夫是完全平等的。这与传统的中国女性形象不同。一直以来,温柔顺从、以夫为天是中国女性应该遵守的规则,但沈性仁的译文却塑造了一个完全不同的女性形象,为中国女性思想的平等、自由、独立打开了大门。四、结语清末,大量西方文化涌入国内,翻译在中西文化接触中起着推动及筛选作用。由于文言、白话的不同特点,翻译选择白话作为载体。在古白话走向新白话的过程中,翻译又起着补充作用。古白话不仅增加了词汇,还在思想层面引进了新术语、新概念、新的说话方式,由此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中国现代汉语是融合了中西方的文化而形成的,不仅吸收了中国古代文言文的词句,借鉴了民间口语,还吸收了西方的文化。在整个过程中,翻译都功不可没。参考文献:[1]张中行.文言与白话[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5.[2]李宗双.五四时期白话与文言的话语转向[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8,37(11).[3]王文元.论文言文与白话文的转型[J].天中学刊,2007(06).[4]梁志明.近代中国社会转型下的白话文运动[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1.[5]蒋绍愚.也谈文言和白话[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34(02).[6]高玉.语言变革与中国文学现代转型[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0.[7]陈平原.作为“绣像小说”的《天路历程》[J].书城,2003(09).[8]原新梅,梁盟.《新青年》中的外来词——兼谈“五·四”时期外来词的特点[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02).[9]赵婧.论五四时期文学翻譯文体欧化的动因[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10]罗列,穆雷.女翻译家沈性仁与《遗扇记》中的性别意识——“五四”时期《温德米尔夫人的扇子》汉译比较研究[J].山东外语教学,2011,32(05).

王怡滢

摘   要: 清朝末期,随着国门的打开,经济和政治遭到影响,文化也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外来文化大量涌入国内,此时,翻译显得尤为重要。在翻译的推动及筛选作用下,古白话战胜文言,成为文学作品的主要语言载体。翻译又为古白话增添了西方的词语、句法,为汉语所用,更重要的是为古白话带去了新的思想观念,将古白话推向了新的发展阶段,最终发展为现代汉语。现代汉语既与古汉语一脉相承,又接近西方文化。

关键词: 翻译   文言   古白话   新白话

一、引言

在下笔之际,译者无可避免地面临一个问题,选择什么样的译语表达。也就是说,在当时特殊的环境背景下,外语翻译成汉语时,应该选择文言还是白话作为译语,许多文人志士对此有不同的理解,这种矛盾在五四运动时期更加剧烈。五四时期是一个特殊的时代,它是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碰撞的时代,是文言与白话竞争的时代。在翻译的作用下白话逐渐占据文坛的主导地位。那么在这个过程中,翻译外来文化对新白话是否产生了影响?

二、文言与白话的关系

张中行[1]认为文言与白话是彼此区分的。最主要的区别在于词汇语法系统,文言与白话各有一个系统,很多时候很多部分不能通用。

李宗双[2](90-91)认为,文白之间是交互的关系。五四运动时期,无论是梁启超还是陈独秀,都接受过良好的教育且都对文言有充分的了解,所以才能认识到文言的不足。白话才能去粗取精,才能在历史上占据主导地位。通过他的话,不难得出文白是一脉相承、推陈出新的关系。

王文元[3](91-95)說无论是严复还是林纾,他们用文言文翻译西方的文学作品,目的都是要挽救、保护文言文,但结果却事与愿违。他们的失败使得“欧式白话”更受欢迎,更易于被接受。他说语言这东西,简单的优于复杂的。由此可以看出文言作为一种传统文化,比白话更加复杂难懂。

梁志明[4]认为文言作为流传千年的传统文化,具有极强的封建性和保守性,不能适应当时社会的巨大变化。

通过以上学者对文言文与白话文之间关系的描述,可以得出结论:文言与白话看似互不相通,又一脉相承。文言在中国历史上存在千年,有其优越性和合理性。但随着外来文化的流入,它的封建性和保守性便成为缺陷和局限。白话保留文言的精华,又独立于文言,易于文言,所以被保留下来并继续发展。在所有东西都旧破立新的那个时代,白话能顺应时代变化,更能被大众所接受。

在当时外来文化入侵的文化背景中,急需一种载体承接两种文化。翻译作为两种文化交流的媒介,在白话发展为新白话的过程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三、翻译与文言和古白话

清末民初,国门打开,国人开始接触外来文化。为救国,许多文人志士开始接触、了解、翻译西方文学。严复是著名的翻译家,他的作品之一《天演论》便是用文言表达的,但译文却表达不出原文本意。后来林纾用文言文翻译西方著作,更加远离原著之意。文言文难以完成中西方文化的衔接,译者只能将目光转向白话。白话文在接受西方文化的同时被西方文化改变。

(一)文言的特点

文言是中国流传几千年的语言精髓,深含中国传统的世界观、思想体系及思维方式,具有强烈的守旧性。与西方文化不同的是,文言文体起于诗歌,诗歌富于韵律,容易为人记诵,传而不遗[3](91-95),因此能流传千年。文言过于讲究韵律之美,追求美的极致,决定了它难以作为译入语的载体。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学者们需要大量新的著作、新的思想来改变封建社会留下的陈旧思想。文言过于讲究韵律,译者用文言,需有深厚的文言功底,并且要为之不断钻研并修改,耗费大量的时间。

从翻译的角度来讲,首先需要确定将哪些人作为目标读者。在某种意义上,文言文就是中国士大夫为摆弄汉字而设置的[3](91-95),将文言文作为载体,意味着读者只局限于一小部分人,在五四特殊时期不能满足社会需求。

文言文作为语言系统,在整体上承载了中国古代文化和思想体系。与西方的语言,不仅仅是词语句法层面不同,更在于文化和思想体系不同。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限制了文言,并为白话作译语提供了环境,而白话打破了文言相对僵化的形式,得到了新的发展。

(二)古白话的特点

白话文自古有之,在很长的历史中是与文言并存的,并非“白话文运动”的产物。古白话是汉语内部发生的一种语言变异,主要来源于民间,包括方言、俚语、通行的官话等。在形式上,并不受八股的约束。白话文主要源于民间口语,流通性和时代性较强,可以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

白话还有另一大特点,即通俗易懂。蒋绍愚[5](1-13,198)说白话有三个意思,一是戏台上说白的白,二是清白,三是明白。简单来说就是通俗易懂,易于表达。中国古代白话主要是工具层面的语言,不同于有独立的语言系统的文言。但白话没有独立的思想体系,构不成独立的语言系统,只是文言的补充[6]。正因为白话没有独立的思想体系,是附庸,所以具有包容性,可以按照一定的意见改造,变为既有文言文的精髓,又可以接纳西方文化。

比较文言与白话的特点,可以揭示在五四时期,白话脱颖而出、成为连接中西文化的载体的原因。白话被选择成为载体,接触着西方语言、思想、文化。这对白话是否会产生影响呢?

(三)翻译在白话走向新白话过程中的作用

白话大致可以划分为两类:一是古白话,二是新白话。这二者的区分,学术界还没有明确界定。但普遍认为所说的“古白话”是五四之前的白话。现代白话即五四之后形成的新白话,即后来所说的现代汉语。古白话到新白话的过渡是在五四运动时期发生的。在翻译外来文学著作的过程中,吸收接纳了一些中国不曾出现的新的词汇与语法。

五四运动后的白话文是一种全新的语言体系,不同于中国传统的文言文,不同于旧白话,也不同于西方的语言体系。

1.词汇、句法方面

在翻译界,面对文化差异时,常用两种策略处理:异化(Adaption)和归化(Alienation)。不管是异化还是归化,都无法做到泾渭分明。常常以一种策略为主,又含有另一种策略。正是这种“文化混杂”为白话增添了新的词汇和句式。1865年,英国传教士宾威廉重译基督教文学作品——英国作家班杨的《天路历程》。虽将含有西方基督教义的图画换成带有中国佛教寓意的图画,使用中国官话白话作为语言载体,但他在每卷结尾都附上自创的诗歌。这些诗歌大部分摆脱了中国古诗固有的模式,为中国白话增加了西方色彩[7](64-68)。不管是白话的使用还是其中夹杂一些西方词汇和句式的用法,既不同于中国传统汉语的使用,又有别于西方语言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新白话即现代汉语的词汇及句法资源。

据原新梅[8](32-34)的统计,《新青年》中的外来词主要来源于欧美国家及日本。该杂志收集了878个外来词,其中科学文化及社会方面的词汇占到了31.8%。比如政治翻译。梁启超在翻译日本政治小说时,采取直接翻译的策略,如“议院”“权利”“自由”“立宪”等。这些词汇不同于当时中国忠君的儒家思想,含有现代政治的特色,给中国的政治引入了一股新的潮流,丰富了新白话的词汇。

汉语是意合语言,注重意义的表达,且句子多为短句,为避免表达过于烦琐,会将过多的修饰语分开表达。英语是形合语言,注重形式,习惯将句子中的修饰语按照一定规则放置。通过比较古白话与新白话,便能发现新白话吸收了西方语言的一些句法特点。赵婧[9]比较了《红楼梦》与徐志摩的翻译著作。她以《红楼梦》第二十五回为例:不过除香烛之外,一天多添几斤香油,点个大海灯。那大海灯就是菩萨现身的法像,昼夜不息。由此能看出中国古白话习惯将修饰语分开表达,形成短句。徐志摩在翻译时采用西方的表达方法:他已经伸手去摸她的破旧的、压坏的、黑皮的钱包。他将多个描述钱包的修饰语放在一个句子中,形成一个长句,区别于传统的汉语表达方式。

2.思想方面

古白话与新白话在语言层面没有根本的区别,都以象形文字存在,都是汉语。二者的根本区别在于思想和观念。在思想层面,新白话既继承了古汉语思想,又吸收、接受、改用了西方的话语方式,潜移默化中接受了部分的西方思想。新白话在思想层面,既与古代汉语的思维方式一脉相承,又与西方思想接近。

那么新白话是如何吸收西方思想的呢?

许多学者认为语言是工具,但也观察到了语言与思想之间存在某种联系。瞿秋白认为通过翻译为中国输入新内容,即输入新思想或思维方式,不仅仅增加词汇、改革语法,最重要的是在思想上改变了汉语[6]。

举例说明,在新文化运动时期,中国学者翻译的西方著作不仅有小说,还有很多戏剧。其中王尔德、易卜生的戏剧含有很多婚恋、女性独立等思想。罗列、穆雷[10](68-75)对比了沈性仁与潘家洵关于《遗扇记》的译文。其中有一个片段是这样的,温夫人得知丈夫给另一个女人花了一大笔钱,为了证实,她打算查看丈夫的财务:“He loves me! He loves me! But why should I not look? I am his wife, I have a right to look!”在处理“right”一词时,潘家洵译为“我可以看得的”,沈性仁采取直译的方法,直接译为“权利”。相比较潘委婉的翻译,沈大胆表明妻子与丈夫是完全平等的。这与传统的中国女性形象不同。一直以来,温柔顺从、以夫为天是中国女性应该遵守的规则,但沈性仁的译文却塑造了一个完全不同的女性形象,为中国女性思想的平等、自由、独立打开了大门。

四、结语

清末,大量西方文化涌入国内,翻译在中西文化接触中起着推动及筛选作用。由于文言、白话的不同特点,翻译选择白话作为载体。在古白话走向新白话的过程中,翻译又起着补充作用。古白话不仅增加了词汇,还在思想层面引进了新术语、新概念、新的说话方式,由此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中国现代汉语是融合了中西方的文化而形成的,不仅吸收了中国古代文言文的词句,借鉴了民间口语,还吸收了西方的文化。在整个过程中,翻译都功不可没。

参考文献:

[1]张中行.文言与白话[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5.

[2]李宗双.五四时期白话与文言的话语转向[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8,37(11).

[3]王文元.论文言文与白话文的转型[J].天中学刊,2007(06).

[4]梁志明.近代中国社会转型下的白话文运动[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1.

[5]蒋绍愚.也谈文言和白话[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34(02).

[6]高玉.语言变革与中国文学现代转型[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0.

[7]陈平原.作为“绣像小说”的《天路历程》[J].书城,2003(09).

[8]原新梅,梁盟.《新青年》中的外来词——兼谈“五·四”时期外来词的特点[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02).

[9]赵婧.论五四时期文学翻譯文体欧化的动因[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

[10]罗列,穆雷.女翻译家沈性仁与《遗扇记》中的性别意识——“五四”时期《温德米尔夫人的扇子》汉译比较研究[J].山东外语教学,2011,32(05).

THE END
0.初中语文教案(通用16篇)1、对课文的内容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看法和疑问,并能结合小组合作学习,共同探讨疑难问题,能将全文译为白话文。 2、结合图画,能讲郑人买履的故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 2、剖析生活中类似的事例,净化学生思想。 教学重、难点: 1、理解字义,将文言文译成通顺、完整的白话寓言故 jvzq<84yyy4vpsx0eqs0lrfqcp5rk}f142832<6742775:d6::=17B3jvor
1.白话文翻译通用12篇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白话文翻译,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第1篇 【关键词】白话新诗运动;白话新诗;五四 jvzquC41yy}/z~jujw4dqv4jcq}fp86398:70qyon
2.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复习试题就在他踌躇满志准备进大学深造时,抗战爆发了,学业再次搁浅。1947年,他才又经过复试继续回燕大西语系完成学业。毕业时,他的论文英译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著作《文赋》令中外教授举座皆惊。似《文赋》这等涵盖广博且文字艰深的骈体文,即便翻译成白话文也不易,何况是译成英文。这年正值燕大开办中文系研究院,周汝昌在教授们jvzquC41yy}/{~|gpoo/exr1ujouk8lcqgx05B76474ivvq
3.什么是“短篇小说”——中国短篇小说文类的现代转型其一,历经反复最终确定了用“白话文”作为翻译语言,用“直译”作为翻译理念。在翻译语言的选择上,1912年胡适的第一篇译文《割地》用白话文翻译;但其后1914年《柏林之围》和1915年《百愁门》都用文言文;1917年译《决斗》和《二渔夫》都用白话文;但同是1917年译《梅吕哀》则又是文言文,而且1917年还是胡适提倡“jvzquC41yy}/iz0gf{/ew4kphu0395615985A3jvo
4.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古诗原文译文及鉴赏白话译文 其一 迢迢万里的银河朝西南方向下坠,喔喔的鸡叫之声在邻家不断长鸣。 疾病折磨我几乎把救亡壮志消尽,出门四望不禁手搔白发抱憾平生。 其二 三万里长的黄河奔腾向东流入大海,五千仞高的华山耸入云霄上摩青天。 中原人民在胡人压迫下眼泪已流尽,他们盼望王师北伐盼了一年又一年。 jvzq<84yyy4vpsx0eqs0vxtn13942<:80jznn
5.徐佳贵:五四时期白话文运动的地方化——以无锡教育界为视域三师附小教员薛天汉、魏冰心等也力倡白话文,却受到三师校长顾倬及国文教员钱基博、薛凤昌(薛天汉之叔钱基博强调,“文字革新”不能只靠“几个大学学者”的“放言高论”,“还要靠着我们中学以下的多数国文而在这一年,尚未改办新制中学的省立三师,入学考试不仅考查通篇文言译白话,且考查通篇白话译文言,jvzq<84lfu4dc|x0ep5yull1zurx1;5432?0v;5432?15h:579:487xjvor
6.孟母戒子文言文的翻译10篇(全文)当然,以上介绍的翻译文言文的原则和方法,并不是孤立的,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6],而且,文言文的翻译与白话文的读写能力是密切相关的。所以,我们要把文言文的翻译练习与白话文的读写练习有机结合起来,这样,文言文的翻译能力才能较快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兰和群.古文断句与翻译技巧[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jvzquC41yy}/;B}wgunv0lto1y5gkuj6f8virzu0jvsm
7.【转】俞筱尧:《论语译注》是如何诞生的——杨伯峻的学术道路但他的治学门径,主要还是从当时担任清华大学教授的叔父杨树达那里获得的。为冯玉祥将军夫妇讲解白话文1926年,杨伯峻参加了中国共产党。1929年至1930年之际,北京地下党组织遭到破坏,失去了关系。这时他政治上没有了寄托,在治学方向上既想搞文学,又喜欢考证,因而也不免感到彷徨。他平时常在北大学生会办的刊物上发表一些jvzquC41dqul0mtwdct/exr1tg|jg€435;;64951
8.匡衡勤学而无烛白话文匡衡勤学而无烛文言文原文翻译及解析匡衡字稚圭,匡衡勤学而无烛。邻居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衡能说《诗》,时人为之语曰:“无说《诗》,匡鼎来;匡说《诗》,解人颐。”鼎,衡小名也。时人畏服之如是。闻者皆解颐欢笑。衡邑 jvzq<84o0ewz{7sgv1lbpphjcp5gcwlejct0497212:3:89378;/j}rn
9.《孟子》原文、译文及注释在年少学习的日子里,大家对文言文一定不陌生吧?其实,文言文是相对现今新文化运动之后白话文而讲的,古代并无文言文这一说法。你知道的经典文言文都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孟子》原文、译文及注释,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孟子》原文、译文及注释 1 jvzquC41yy}/{~|gpoo/exr1ujodk8|gp{goyns172::3>60jvsm
10.两小儿辩日教学设计(精选12篇)2.培养学生朗读、背诵文言文的能力和比较文言文与现代白话文的特点。 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古人为认识自然,探索真理而善于动脑,大胆质疑的精神及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读出古文的韵味,理解孔子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和两小儿勤于动脑,大胆探索真理的精神jvzquC41yy}/fr~khctxgw3eqo5kkjtcp1pjcx}wgunflr4989>297mvon
11.教师名单《清末民初白话报刊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清末白话文运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年版)、《中国近代作家片论》(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6年版)、《近代报刊与诗界革命的渊源流变》(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等学术专著,参与编撰过《中国近代文学史》(中华书局2012年版)、“马工程”《二十世纪jvzq<84yz{4igwz0gf{/ew4zdy€0uƒiyd{5kuvi0jvs
12.毛遂自荐翻译范文有些人认为只具备良好的外语水平就足够了,其实这种想法是不对的,良好的译文是受到很多因素影响的。下面就是几点建议: 1.中英文功底要好 翻译的过程是理解和表达的过程。如果译者的英汉功底没有达到一定的程度,那么译文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也就译不出良好的译文。假如英语水平不高,在英译汉时,就不能较好地jvzquC41yy}/i€~qq0ipo8mcqyko1>:;854ivvq
13.古文代代传选本时时新文史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观念,因此选本所体现的编纂者对文学源流、文章的功能与审美旨趣,甚至学文门径等理解亦各有不同。我们当代人的写作需求和古人不同,一个是从文言文转化为了白话文,这是语体的转变,另一个是写作的文体、方式、渠道呈现出多元化的形势。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现代新选本的编纂是必然也是必要的jvzq<84yyy4djrscytoug{3eqo4dp8s31462;858375d6:>5:5343::5927/j}r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