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出生到成年,央视力荐部孩子必看的神级纪录片

孩子调皮捣蛋哭闹、厌学、磨蹭、拖延,明明情绪稳定的你,遇到这样的孩子也会忍不住训斥、抱怨、怒吼。

作为家长,在孩子学习教育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多一些套路,更需要告诉孩子学习的方法。

在这里,特意为大家找来了央视力荐的5部纪录片。

相信陪孩子看完这些影片后,我们都会或多或少找回养育的初心,孩子也会更加明确该如何看待自己。

1:《人生第一次》

共12集,每集约30分钟

人的一生里到底会经历多少个“第一次”?

出生、上学、长大、当兵、上班、进城、买房、结婚、相守、退休、养老、告别……

无数个这样的“第一次”,成为我们每个人人生的见证和注脚。

然而在那么多个第一次中,也充满了不确定性,我们要怎么去面对呢?

这部纪录片让孩子知道,人生不是一直都风平浪静的,但不管怎样,我们都要勇敢地向前。

影片的镜头下记录了许多人的一生,在他们的人生长河里,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是为了把这平淡而有意义的人生,过得更好。

他们在迎接每个第一次时,都是在做自己的真心英雄,把自己活成一道耀眼的阳光,用乐观、爽朗的笑声和豁达的心态度过每一天。

2:《翻山涉水上学路》

共3季,全12集,每集约47分钟

上学对我们来说简直再平常不过了,近则离家十几分钟,远则不过一小时。

可放眼全国,对那些贫困山区的孩子来说,则是翻山越岭、涉水渡河的荆棘之路。

若是放眼于全世界呢?

这是一部曾被央视力荐的国外纪录片,对于那些发展落后的国家里的孩子而言,从小学开始,每天的上学之路都是一场需要以命相博的冒险。

一不小心就可能被狮子吃了、被沙尘暴卷走、掉入河里被淹死,或是坠下悬崖等等。

可如此艰难的上学之路,那些孩子却从未放弃过。

只因他们知道:

读书,对有些人而言或许不是唯一的出路。但对自己来说,却是改变命运最容易且坚固的一条路。

带孩子看看他们的故事,当读书上学不再变得理所当然,才会发现轻松拥有这些时的可贵。

3:《真实生长》

共3集,每集约35分钟

“考上北大后,我成了普通人。”

这部纪录片历时10年,跟踪拍摄了3位95后学霸的人生。

他们性格迥异,有着不同的家庭背景,然而从第一个画面开始,这些孩子就不断刷新着我们的认知。

一个人究竟能不能把自己这副人生的牌打好,这是需要用一生的时间去解决的问题。

而他们给出了圆满的答案。

人生注定平凡?这只是最浅层的表象,影片实则是以真实学生的经历来显露教改的端倪,启发我们思考教育本身。

片中所展现的3个孩子,不再是温驯的、沉默的、或被一套话语体系规训后盲目激越的青年。

而是有着清晰的自我意识和准确的表达、对所谓“理想的教育”有着自我看法和积极追求的新时代少年。

他们敢于对学校中不合理的规章制度,勇敢提出自己的建议。

不论是学校大会上辩论,还是给校长写信畅谈,他们都在向孩子们展现着,这个时代需要有思辨能力敢于拼搏的人。

他们虽然也像我们普通的大多数,日复一日做题、上补习班,但却不妨碍他们活出了自己的精彩。

通过这三个同龄人的故事,孩子可以清晰地感知到,成长意味着更开阔的视野,更坚韧的人格。

也让他们更加明白:成功离不开拼搏,人生没有等出来的辉煌,只有拼出来的美丽。

4:《高考》

共6集,每集约50分钟

如果说《真实成长》是对当下教育政策弊端的一场思辨与挑战,那么《高考》便会告诉你何为“存在即合理”。

这场相对公平的考试,改变了太多人的命运。

在号称“亚洲最大的高考工厂” 毛坦厂中学中,高考就像是一场战斗,孩子、老师和家长,都是等待冲锋的战士。

他们日复一日地做题、模考,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却谁也不曾放弃。

只因为他们不考会死得更惨,考了也许还有希望。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每个人都拼尽全力,只为搏一个更好的未来。

当这些孩子高考结束了,升上大学了,毕业工作了,回到母校的时候,面对自己当年的班主任,他们是开心的,是感激的。

因为这里给了他们第二次的机会,让他们有了更多选择的可能,他们是幸福的。

这个世界本就如此,处处存在着对立与矛盾,可两者却又如此和谐的并立。

就像学习,有人在倡导分数不重要,只希望孩子健康成长;但有人却依旧在努力刷题。

他们并不是为了追赶谁,而是为了能获得一个从底层和黑暗中挣脱出来的机会罢了。

同样一件事情,对每个人的意义都是不同的,寻找到属于自己的意义,才会有更多的热血与动力。

5:《十八岁的流水线》

共1集,约30分钟

人生可以有很多种诠释,但只有一种是列外,那就是不努力的人生注定都是悲惨的。

这部纪录片,就对准了这样一群孩子,用影片中电子厂的拉长梁新华的话说:

“大部分的90后流水线工人,一半是为了赚钱,另一半是为了好玩。”

他们厌恶学校的无聊生活,羡慕着身边那些有钱人的纸醉金迷,于是早早辍学跟着老乡在外打工。

工地太苦,赚钱太少,他们想找一份轻松又赚钱的工作,于是电子厂成了他们理想的归宿。

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残酷,在日复一日的流水线上,他们渐渐磨平了棱角,磨去了眼里的光芒。

导演问他们:“读书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

他们答:“不想读,只想出来耍。”

当然这也只是一部分人的答案,很多孩子也不是没有想过前路和未来。

有人想做老板、做领导,有人只是想干点小生意。

但高强度的工作带来了身体与心灵的双重疲惫,让他们无暇再去努力学习技艺。

一没学历、二没技艺,三没资本,这些梦想仿佛是空中楼阁。

他们有钱了就出去耍,追求着各种廉价的愉悦,没钱了就回到工厂继续着流水线的生活。

读书固然辛苦,但再苦,也比不过生活的苦。

这部纪录片会让我们的孩子明白,人这一生,终究都在为自己的选择买单。

THE END
0.妙高聚心家长可以陪孩子看的100部纪录片作为家长们,如果你发现自己的孩子每天沉迷在电视动画或手机游戏里,那么你可以选择让孩子接触一些经典的纪录片,既能满足孩子看电视的需求,也能增长见闻,学习更多的知识。 下面这些是BBC的纪录片,BBC(英国广播公司)的纪录片题材广泛、制作精良。看这些经典的纪录片,既可以追溯上下数千年的历史文化,也可以欣赏从宇宙到地jvzquC41yy}/lrfpuj{/exr1r1g87kg7h4j:5=
1.看纪录片治愈自己(我家的孩子不想上学)剧评国内很罕见的(或者是第一部?)孩子厌学主题的工作坊的纪录片。很久没看三联公众号了,但是之前看过林红医生的文章,一直记得这位医生。这部纪录片吸引了28岁的“大儿童”的我观看。也推荐给我妈看了,她也一起看。指望我爸爸改变是不可能的,但是想让自己的状态好转起来的心是一直有的,所以我得自救。刚看完第一集,感想有:1. jvzquC41oq|jg7iqwdgo0lto1tkwkn|138;7;?531
2.壹点灵丨作业没写完,小学生被父亲罚跪乞讨:每一个厌学的孩子,都有在心理科刘华清教授和罗正杰博士的关于厌学的纪录片当中,发现厌学的孩子常有这几个共性: 第一,早年孩子由其他人抚养; 第二,孩子的依恋关系不够健康; 第三,父母的沟通方式往往是打骂式的; 第四,过早地被父母要求“独立”,比如进入寄宿小学,割断了和父母的关系。 jvzquC41o0jpwkfp0eun1wtvg1=:49:68460
3.停止对孩子说教!央视力荐纪录片唤醒孩子内驱力,不再厌学!停止对孩子说教!央视力荐纪录片唤醒孩子内驱力,不再厌学! 停止对孩子说教!央视力荐纪录片唤醒孩子内驱力,不再厌学!jvzq<84yyy4489iqe0ipo8hqpvkov8761291485917=16>946a723><5:6=80|mvon
4.纪录片《镜子》:不愿意读书的高一学生和家人的煎熬以下文字是纪录片《镜子》第一集,当我看到休学的高一学生喊叫,妈妈哭泣,爸爸倚着墙壁抹眼泪的时候,为他们写的内心独白。愿每个父母都有一双聆听孩子心声的耳朵。 儿子的内心独白 爸, 你们知道吗?当我看到那几个陌生的大个子叔叔来到我的面前,我有多么的害怕吗? jvzquC41yy}/lrfpuj{/exr1r1?9hmih44:2;B
5.当孩子厌学缺乏动力时,看这7部励志纪录片,比任何说教都有效!高考,是一场影响亿万中国人命运的考试。六集纪录片《高考》选取深具代表性的不同社会横断面,记录个人故事、观照社会热点,从多个侧面走近并记录2014年高考,为我们留下这个时代意味深长的社会现实记忆。 同时也能让孩子们学会珍惜宝贵的学习时间,让他们会意识到高考的重要性和意义,明白只有努力学习,才能在高考中取得好jvzquC41yy}/5?5fqe4dp8rkr1724@9868;80qy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