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纪录片《我不是笨小孩》戳痛无数家长,揭开学习困难背后澎湃号·湃客澎湃新闻

知乎上曾经有网友提问:为什么在中国很少阅读障碍?

根据根据专家统计,大约5%-8%的适龄儿童患有阅读障碍症,每10到20个孩子中就可能有一个,人数可达上千万。基数很大但对这一症状有认知的人,却少之又少。

如此庞大却容易被忽略的孩子,似乎是被上帝紧闭了学习的大门,家长们应该如何帮助有阅读障碍的孩子走出困境?如何面对孩子的不完美?

在央视纪录片《我不是笨小孩》3年的跟拍中,第一次将“阅读障碍者”的世界和整个家庭所承受的挣扎、痛苦和顽强,真实而深刻的呈现在我们面前。人们从透过校校、群晓和若汐这三个孩子,也看到了更多孩子的身影。

这些孩子智力正常,在幼儿园学习时大都与其他孩子表现无异,都是那么的可爱机灵、讨人欢心。

但到了小学阶段,他们的成绩却显得很差,很难跟上同龄人的学习进度。家长、老师和同学们常常想当然地认为,这些孩子成绩差的原因是他们贪玩、偷懒、不努力,甚至怀疑这些孩子智力低下、有多动症。但他们看不到这些孩子身上问题的根源——阅读障碍。

其实,阅读障碍症是由脑神经生理性原因引发的,或者说,大脑识别书面信息系统出现了问题。与此同时,科学家爱因斯坦、发明家爱迪生、英国前首相丘吉尔小时候都曾遭受阅读障碍的困扰,但这并不妨碍他们成为杰出人物。

"他终有一天能感受到阅读的乐趣,

妈妈请再等一等”

《我不是笨小孩》中,主人公校校诊断成阅读障碍患者后,李绿坛诚实告诉儿子症状,以此来解释他在学习上的障碍:

“可能对他有点残酷,但我觉得他能诚实面对自己,伤害将降到最低"。

然而当校校走入校园,学习上的状况却让父母头疼。

校校在课堂上完全坐不住,手头的一切东西都可以成为玩具。老师一开口讲课,稍微不注意他,他就开始走神。而下课铃一响,校校第一时间冲出去,独自一人观察周边,课间逗留户外最长一次达到20分钟,老师轮番找了四次。

他的学习成绩一直徘徊在及格线,直到升入五年级,他依然连一二年级的字还不会写。

校校在听写纸上写上了很多鬼画符式的字,都是错的。

普通人是通过笔画写字,建构字形,但校校却是通过记住方块字的形状来写的。校校看字特别累,但还是努力去达到妈妈的标准:字就是一闪一闪,一会儿黑一会儿白。

阅读障碍的困扰,漫长而深远。长期体验着学习的挫败感,校校时常对着窗外发呆,他本能逃避没有结果的付出,厌学情绪直线上升。

此外,学校里同学喊他垃圾,朝他竖中指。他也深切感受着校园欺凌和言语中伤,但是他倒是从不和父母告状,这些东西自己承受着。

好在,校校妈妈在尽最大的努力去减少阅读障碍症带给孩子生活和心理的负面影响。

知道阅读障碍会伴随终身,而学习逆袭的机会很渺茫,她还是鼓励笑笑直面短板,加倍努力,至少习惯和态度不能含糊。

校校妈妈为了让孩子合群,能建构良好的友谊,她经常组织亲子户外活动。通过户外活动,妈妈发现,校校在户外表现很好,特别是在射击方面,展现了天赋。

后来,校校在一次汉语拼音小课堂中史无前例获得了满分,班主任于老师在家长群里表扬了他。

校校妈妈理解于老师的良苦用心,希望她能继续带着信心陪着校校成长,校校妈妈很动容:“他终有一天能感受到阅读的乐趣,或许只是比别人发展的慢一些。”

尽管经历着学习的障碍与挫折,在妈妈的陪伴下,校校十分乐观:“ 上帝给你在你的脑子里关了一扇门,那肯定就会给你开一扇窗,我肯定长大以后有一项特长,只不过我现在不知道而已。”

“要相信自己,你已经很棒了!”

和校校乐天的性格相反,纪录片中患有阅读障碍症的群晓有着超乎同龄人的思虑和沉重。尽管成绩还是属于班级的中上等,他依然对自我不满意,早早开始了“自鸡”。

与同龄人相比,患有阅读障碍的孩子,从一出生,就注定生活在艰难模式里。因为记忆生僻字很吃力,于是群晓便在手上、胳膊上刻写。

他即使用心写字写个30遍,还是上个厕所的功夫就忘记,他为此感到倔强又绝望:别人看一眼就能记住,我为什么要记四五十遍。

甚至他前一天因为考试而复习到凌晨,但拿到卷子时超级紧张。无论你平时会什么,一到考试紧张,全部抛诸脑后。

对性格内向且成熟的群晓而言,最大的心理刺激是来源于同伴和学校。群晓学不好时,周围个别同伴会嘲笑自己,因此他融入不了集体。甚至很多孩子在嘴上欺负他,群晓因为词汇量的问题,很少反击,反应不过来。

看到儿子承受着学校及自我的双重压力,妈妈决定为他选择一个友善的环境。

妈妈将孩子送到山西的创新学校就读,开始了陪读模式,放弃了本来有着大好前景的工作:“那只是一时的,但是对于孩子来说,那是他一辈子的机会。”

群晓所在的学校,在对孩子的鼓励、支持和帮助方面,体现了难得的用心。创新学校的课程不受学科限制,能最大限度保留孩子的兴趣,也能让他们有足够的时间来克服学习上的困难,最重要的是,老师们不会有比较孩子的传统固化思维。

正如班主任武老师所言: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如果只用成绩来衡量孩子,那一定泯灭了孩子的很多东西。

“当有多方面评价反馈给孩子的时候,他就不会认为自己是一个差孩子。”

群晓在新学校的一次考试中得了87分,但同桌第一名鲁丹洋却得了92分,他感到了压力。

和班主任武老师交流时,他一边哭泣一边诉说着对自己成绩的不满,武老师直言:你已经很棒了,你要和自己比较,只要你比上次有进步就行,不要给自己太大的压力。

妈妈也安慰道:你就是你,我们才爱你,不会因为你是鲁丹洋而增加很多爱。

拥有这样懂并且理解孩子的班主任,孩子们很幸运。此外,这所创新学校一直在真心实意关注每一位孩子:他们可以为群晓一个人召开一次研讨会,去讨论要如何帮助这样的孩子更快的适应环境,更好的解决学习困难。

群晓被这样有爱心、责任心的老师一路陪伴着,阅读能力有了很大的进步。

但这所创新学校却面临着外界的不确定性,投资方准备撤资,学校不得不就地解散。群晓面临失学,妈妈面临失业,两人不得不返回北京,结束陪读生涯。

在最后的结业课堂上,老师在给群晓的告别信中写到:“希望是有羽毛的东西,它栖息在灵魂里,唱没有歌词的歌曲,永远不会停歇。现在你越来越懂自己,快乐的笑容越来越多,因为你用自己的坚韧与努力,去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自己。”

武老师写给群晓的信

最终,群晓的父母还是尊重了孩子的决定,让他跟随原学校团队到开封游学。

遵循内心信念的指引,

出发即是成功。

患有阅读障碍症的知名人物有很多,如爱因斯坦,手机开发者克雷格·麦考,美国科技巨头思科的CEO约翰·钱伯斯等等。

一辈子路很长,或许这些大人物在起点跑得很慢,但不可忽视家庭及社会的扶持起到了阶段性的支架作用,让他们最终通向彼岸,赢在了终点。

2019年,97岁老龄的古迪纳夫和另外两名科学家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不可思议的是,这位诺奖得主还是一名阅读障碍症患者。

当古迪纳夫是个孩子时,阅读障碍症给他造成了很大困扰,但是他通过探索自己热爱的大自然、文学诗歌等,对世界有了更深的认识,也获得了力量。上大学时,他随即按照文学家族的基因,选择了古典文学专业。

后来在寻觅知识当中,被数学老师鼓励说天赋不错,他便开始对数学产生了兴趣,一心研究数学学科,还获得了数学学士学位。

服兵役期间,古迪纳夫因为工作需要收集数据搞气象,爱上阅读《科学与现代世界》枕边书,物理成了他新的梦想和人生方向。

申请芝加哥大学物理系时,古迪纳夫被面试官打击:物理学里所有厉害的东西,前辈们都在少年时就做出了成就,你现在才出发为时尚晚?

但古迪纳夫此时知道自己想追求什么,他想通过科学推动人类社会发展。于是在乐观心态的支配下,古迪纳夫坚持着理想,坚定选择了物理系,研究方向是固态物理学。

毕业后,古迪纳夫去了麻省理工学院的林肯实验室工作,到了1976年,凭着出色的工作表现,他进入牛津大学任教并兼任无机化学实验室主任,才开始对固体化学电池材料的研究。

看到人类面临的能源危机,需要寻找替代能源,而储能电池是新能源发展的瓶颈。

因此,他开始研究锂电池,虽然已经做出了很大贡献,但面对目前锂电池仍然存在的电解液安全问题,还有能量密度有限,他开始全力进攻全固态电池产业化,而这一全新的领域变革,将很有可能改变世界。

在这个世界上,每个孩子都是有差异的个体,即便是有阅读障碍的孩子他们也只是恰好呈现为读写困难而已。正如校校妈妈相信,我们的孩子都是正常的小孩,阅读障碍是他身上带的一个特点,我不想治愈他,也不想改变他。

世上没有笨小孩,有的只是那些拿着自己的标尺去衡量别人的“笨蛋”。

当我们不再拿已有的尺子、或者外部的尺子来衡量生命,每一个个体都将散发无比绚烂的光芒。

作者:Anna。在四维空间永葆热情与好奇的探索者。

Reference:

纪录片《我不是笨小孩》

南方周末《阅读障碍:可以避免的悲剧,可以改变的命运》

niwo《你知道今年得诺奖的“足够好”爷爷是个阅读障碍患者吗?》

原标题:《豆瓣9.2分!央视纪录片戳痛无数家长,揭开学习困难背后的真相...》

THE END
0.妙高聚心家长可以陪孩子看的100部纪录片作为家长们,如果你发现自己的孩子每天沉迷在电视动画或手机游戏里,那么你可以选择让孩子接触一些经典的纪录片,既能满足孩子看电视的需求,也能增长见闻,学习更多的知识。 下面这些是BBC的纪录片,BBC(英国广播公司)的纪录片题材广泛、制作精良。看这些经典的纪录片,既可以追溯上下数千年的历史文化,也可以欣赏从宇宙到地jvzquC41yy}/lrfpuj{/exr1r1g87kg7h4j:5=
1.看纪录片治愈自己(我家的孩子不想上学)剧评国内很罕见的(或者是第一部?)孩子厌学主题的工作坊的纪录片。很久没看三联公众号了,但是之前看过林红医生的文章,一直记得这位医生。这部纪录片吸引了28岁的“大儿童”的我观看。也推荐给我妈看了,她也一起看。指望我爸爸改变是不可能的,但是想让自己的状态好转起来的心是一直有的,所以我得自救。刚看完第一集,感想有:1. jvzquC41oq|jg7iqwdgo0lto1tkwkn|138;7;?531
2.壹点灵丨作业没写完,小学生被父亲罚跪乞讨:每一个厌学的孩子,都有在心理科刘华清教授和罗正杰博士的关于厌学的纪录片当中,发现厌学的孩子常有这几个共性: 第一,早年孩子由其他人抚养; 第二,孩子的依恋关系不够健康; 第三,父母的沟通方式往往是打骂式的; 第四,过早地被父母要求“独立”,比如进入寄宿小学,割断了和父母的关系。 jvzquC41o0jpwkfp0eun1wtvg1=:49:68460
3.停止对孩子说教!央视力荐纪录片唤醒孩子内驱力,不再厌学!停止对孩子说教!央视力荐纪录片唤醒孩子内驱力,不再厌学! 停止对孩子说教!央视力荐纪录片唤醒孩子内驱力,不再厌学!jvzq<84yyy4489iqe0ipo8hqpvkov8761291485917=16>946a723><5:6=80|mvon
4.纪录片《镜子》:不愿意读书的高一学生和家人的煎熬以下文字是纪录片《镜子》第一集,当我看到休学的高一学生喊叫,妈妈哭泣,爸爸倚着墙壁抹眼泪的时候,为他们写的内心独白。愿每个父母都有一双聆听孩子心声的耳朵。 儿子的内心独白 爸, 你们知道吗?当我看到那几个陌生的大个子叔叔来到我的面前,我有多么的害怕吗? jvzquC41yy}/lrfpuj{/exr1r1?9hmih44:2;B
5.当孩子厌学缺乏动力时,看这7部励志纪录片,比任何说教都有效!高考,是一场影响亿万中国人命运的考试。六集纪录片《高考》选取深具代表性的不同社会横断面,记录个人故事、观照社会热点,从多个侧面走近并记录2014年高考,为我们留下这个时代意味深长的社会现实记忆。 同时也能让孩子们学会珍惜宝贵的学习时间,让他们会意识到高考的重要性和意义,明白只有努力学习,才能在高考中取得好jvzquC41yy}/5?5fqe4dp8rkr1724@9868;80qy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