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红班主任一语道破真相:厌食和厌学的孩子,背后站着同一类家长家长会幼童喂饭进食

亲戚最烦恼的就是孩子吃饭问题,小孩不爱吃饭,她想了各种办法,都不见效。

上周末大家聚餐,我得以近距离地对孩子整个吃饭过程进行了观察。菜一端上来,亲戚马上就给孩子夹菜:“快吃!”应该是长久以来孩子不肯好好吃饭给大人带来的忧虑,从一开始就开始催促。

菜一道道地上来,亲戚一道道地夹菜。她很仔细,把鱼肉放进孩子的饭碗前,她要反复检查有没有刺,再如毛豆这些菜呢,也是要把豆子剥出来,放入碗中,然后催孩子快吃。

小孩还不能很自如地使用筷子,有时会有些好奇贪玩,会停下来研究并把玩一下手里的筷子或是饭菜,停下进食。亲戚拍了下他的手:“别玩了,快吃!”

时不时的,大人还会喂他喝一口汤。小孩抿了嘴摇头,说不要。“喝嘛,很好喝的,有营养!”亲戚把汤勺伸到小孩嘴边不肯撤回。小孩没办法,只好喝一口。然后接下去,就会有第二口,第三口,直到小孩摇头坚决拒绝,挨了一顿批评。

整个吃饭过程,大人始终在关注孩子的吃饭问题,神经绷得很紧,只要孩子一有放松的倾向,催促马上跟进。直到孩子咽下最后一口饭,亲戚终于松了口气,开始草草吃起了自己的那份饭菜。

看到这里,你应该也能看出来了,孩子之所以不肯好好吃饭,就是被大人这种无微不至的关照所逼,失去了进食的兴趣。

进食原本是一个充满乐趣的过程,孩子观察、实践、享受,充分的探索带来丰富的体验。但如果大人安排好了一切,小孩只需要张嘴、咀嚼、下咽,这会是十分痛苦的过程

关心过于强势,大人包揽了一切,让孩子丧失了主动选择的乐趣,那么这种关心就成了精神上的枷锁。

吃东西如此,生活和学习也不例外。

孩子在不断长大,但有些父母却意识不到这点,或是潜意识里拒绝接受这一变化。在他们心中,孩子永远是孩子,是那么软糯懵懂,需要保护和关照的幼童。我发现,越是在生活自理能力欠缺的孩子,学习能力往往也会相应偏弱。

比如,从来不整理家务的孩子,在学校面对各门学科作业的时候,他就会手足无措,不能很好地理清思路,不知道该按怎样的顺序来逐一完成这些任务。他们在学校的表现会拖拖拉拉,磨磨蹭蹭,因为没有大人发布具体的指令,他根本无从下手,不能很好地统筹规划。

在大人看来,这是很简单的事,但对小学生来说,每门学科哪怕只有一到两个任务,比如语文订正一下错别字,再做一面相关练习,那么语数英三门学科混杂在一起,五六个任务同时需要完成,那一叠作业本就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事了。

在家里,他们习惯父母来安排他们的学习进程,先做什么,再做什么,都有家长全程在一旁指导、监督。而习惯了“喂饭”的家长,在孩子的学业上也会有类似的焦虑和包办,总是怕孩子做不好,怕他们不能独立应对作业和难题。越不放手,孩子越做不好;孩子越做不好,家长就越不敢放手,形成恶性循环。

在孩子上小学前,是需要一些能力储备的。这些能力不仅是认字、阅读、识数能力,更是孩子拥有自信、人际交往、独立处理一些问题的能力。

前段时间,我带孩子去咖啡店。那是一家拥有两个楼层的店面。我们在二楼坐着的时候,孩子说要喝水。我就鼓励他独自下楼,去柜台问营业员要水喝。他虽有迟疑,但还是鼓起勇气自己去要来了一杯水。当他端着一杯白开水回到二楼的时候,脸上满是高兴的神情,因为这是他用自己的行动满足了自己的需求。

虽然我代他下楼要一杯水,是再简单不过的事,但让他自己去做,就是教育的一部分。小事不小,对一个五六岁的孩子来说,能向陌生人开口求助,清楚地表达自己的需求,这是很有挑战,很有意义的。小事上锻炼多了,孩子的信心和能力就会慢慢地培养起来。

吃饭也好,学习也好,大人一定要相信孩子,并且允许孩子失败。让孩子自己吃饭,一开始总是难免吃得乱糟糟,撒了饭倒了汤,但没关系,吃完后擦干净就好了。不要逼着孩子吃饭,让他享受每一口进食,是饱是饿,孩子有自己的感受和判断。

让孩子自己处理学习,不是说大人完全不管,而是说,我们不要以一个发号施令者的姿态,我们是陪伴者、观察者,让孩子学着自己去安排功课,哪怕他一开始做得不严谨,速度慢一些,我们只需要在必要的时候提供帮助,不要多话、多事,鼓励他依靠自己的力量去完成一项项挑战。

陪是为了不陪,总有一天,孩子只留下一个背影给我们,而他的面前,是属于自己的世界和明天。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THE END
0.妙高聚心家长可以陪孩子看的100部纪录片作为家长们,如果你发现自己的孩子每天沉迷在电视动画或手机游戏里,那么你可以选择让孩子接触一些经典的纪录片,既能满足孩子看电视的需求,也能增长见闻,学习更多的知识。 下面这些是BBC的纪录片,BBC(英国广播公司)的纪录片题材广泛、制作精良。看这些经典的纪录片,既可以追溯上下数千年的历史文化,也可以欣赏从宇宙到地jvzquC41yy}/lrfpuj{/exr1r1g87kg7h4j:5=
1.看纪录片治愈自己(我家的孩子不想上学)剧评国内很罕见的(或者是第一部?)孩子厌学主题的工作坊的纪录片。很久没看三联公众号了,但是之前看过林红医生的文章,一直记得这位医生。这部纪录片吸引了28岁的“大儿童”的我观看。也推荐给我妈看了,她也一起看。指望我爸爸改变是不可能的,但是想让自己的状态好转起来的心是一直有的,所以我得自救。刚看完第一集,感想有:1. jvzquC41oq|jg7iqwdgo0lto1tkwkn|138;7;?531
2.壹点灵丨作业没写完,小学生被父亲罚跪乞讨:每一个厌学的孩子,都有在心理科刘华清教授和罗正杰博士的关于厌学的纪录片当中,发现厌学的孩子常有这几个共性: 第一,早年孩子由其他人抚养; 第二,孩子的依恋关系不够健康; 第三,父母的沟通方式往往是打骂式的; 第四,过早地被父母要求“独立”,比如进入寄宿小学,割断了和父母的关系。 jvzquC41o0jpwkfp0eun1wtvg1=:49:68460
3.停止对孩子说教!央视力荐纪录片唤醒孩子内驱力,不再厌学!停止对孩子说教!央视力荐纪录片唤醒孩子内驱力,不再厌学! 停止对孩子说教!央视力荐纪录片唤醒孩子内驱力,不再厌学!jvzq<84yyy4489iqe0ipo8hqpvkov8761291485917=16>946a723><5:6=80|mvon
4.纪录片《镜子》:不愿意读书的高一学生和家人的煎熬以下文字是纪录片《镜子》第一集,当我看到休学的高一学生喊叫,妈妈哭泣,爸爸倚着墙壁抹眼泪的时候,为他们写的内心独白。愿每个父母都有一双聆听孩子心声的耳朵。 儿子的内心独白 爸, 你们知道吗?当我看到那几个陌生的大个子叔叔来到我的面前,我有多么的害怕吗? jvzquC41yy}/lrfpuj{/exr1r1?9hmih44:2;B
5.当孩子厌学缺乏动力时,看这7部励志纪录片,比任何说教都有效!高考,是一场影响亿万中国人命运的考试。六集纪录片《高考》选取深具代表性的不同社会横断面,记录个人故事、观照社会热点,从多个侧面走近并记录2014年高考,为我们留下这个时代意味深长的社会现实记忆。 同时也能让孩子们学会珍惜宝贵的学习时间,让他们会意识到高考的重要性和意义,明白只有努力学习,才能在高考中取得好jvzquC41yy}/5?5fqe4dp8rkr1724@9868;80qy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