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文化和旅游厅、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与贵州广播电视台联合举办“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纪录片展播季第二季。从9月7日起,贵州广播电视台科教健康频道《记忆贵州》栏目将用四个月(9月、10月、11月、12月)的时间,集中播出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采集的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程优秀项目综述片15集。
11月16日周二20点10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纪录片展播季第二季第十一集《苗族芦笙制作技艺国家级传承人——莫厌学》将在贵州广播电视台科教健康频道(贵州6频道)《记忆贵州》栏目播出,敬请届时收看。
第十一集 苗族芦笙制作技艺国家级传承人 莫厌学
有芦笙的地方必然要有苗族,有苗族的地方就必然要有芦笙。
芦笙是传承苗族历史文化和民风民俗的重要载体,寄寓着苗族人民的喜怒哀乐和对生活的美好希望。传说芦笙里有祖先的声音,传说芦笙里有祖先的气息,传说芦笙里有祖先的灵魂,吹响芦笙能和祖先交流,吹响芦笙能从祖先那里获得安慰和力量。
芦笙是苗族人民心中神圣的传统乐器,由笙管、簧片、笙斗、共鸣筒组成。贵州雷山地区制作的芦笙音质纯正,外表光洁美观,极负盛名。芦笙的类型有大芦笙、小芦笙、多管芦笙、芒筒和高排芦笙等。传统六管芦笙一般用六支长短不同的竹管,安置于气斗内,管内安装簧片。吹奏时,簧片颤动,发出清脆的音响。
2006年,苗族芦笙制作技艺入选首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莫厌学成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苗族芦笙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贵州省十大民间工艺大师”和“贵州省民间高级工匠师”。
1951年,莫厌学出生于贵州省雷山县一个名为排卡的苗族村寨。排卡在苗语中的意思就是制作芦笙的小山村。莫厌学自幼跟随家人学习祖传的芦笙制作技艺,他制作的芦笙工艺精细、外观漂亮、声音悦耳动听。贵州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将他制作的红木笙脚十五管芦笙作为十大民间工艺精品收藏。
传承芦笙制作技艺的苗族师傅除了要懂得一定的乐理知识外,还要具备物理知识,了解力学原理。芦笙种类较多,音质各有区别,形体大小也各有不同,要做出合乎需要的芦笙,首先要求制作工匠有长期的制作经验。莫厌学认为每一把芦笙都要纯手工精心打磨,机器加工替代不了手工制作。
制作一把芦笙,需要经历几十道工序。制作芦笙的师傅即要会木匠活又要会铁匠活,使用风箱、锤子、黄铜、斧子、凿子、锯子、钻子、苦竹、桐油和石灰(或乳胶)制作出精美实用的各式芦笙。
簧片是芦笙的心脏,是竹制木制管乐的重要发声工具。想要制作出好簧片,不仅要有精湛的手艺,还要有敏锐的听力。纤毫之准,全靠心 、耳、手妙到毫厘的结合。莫厌学制作每一块簧片都会反复检查,严格把关。
在过去,芦笙制作技艺的传承向来是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的。按照当地苗族的传统习俗,从正月十五到农历六月十五前的最后一个卯天不能吹芦笙,也不能做芦笙。现在,芦笙的制作风俗发展到莫厌学这一代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为了学习、工作和生活在外奔波,已不会吹芦笙了,愿意学习芦笙制作的人就更少了。莫厌学为此感到担忧。为了让苗族芦笙制作技艺传承下去,莫厌学去雷山民族中学上课,将自己的手艺传授给孩子们。
芦笙在苗族生活中具有崇高的地位,和苗族人民的生活习俗水乳交融、密不可分。莫厌学和芦笙共生四十多年,日复一日用心地制作着芦笙,他比谁都清楚芦笙对于苗族的意义。用一生做好一件事就是所谓的匠人,而对于芦笙匠莫厌学来说,一笙就是一世。
每周二20点10分,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电视栏目《记忆贵州》将在贵州广播电视台科教健康频道(贵州6频道)播出,敬请收看!
编辑
居天奕
责编
冯祺
编审
唐亚平
记忆贵州|《解放贵州》第一集《天际惊雷》
记忆贵州|侗族歌师吴品仙:如歌的岁月
记忆贵州|《刻道》:刻在木棒上的苗族酒歌密码
记忆贵州|一针一线绣出苗族人的精神世界
记忆贵州|与箫笛相伴一生的匠人姚茂禄
记忆贵州|聆听历史久远的布依古乐,领略八音坐唱的独特魅力
记忆贵州|布依族最具神秘色彩的铜鼓十二调
记忆贵州|布依戏传承人罗国宗
记忆贵州|石阡木偶戏传人付正华
记忆贵州| 赋予“傀儡戏”灵魂的民间艺人饶世光
记忆贵州| 《千里走单骑》的那个跳神的人
记忆贵州| 走不完的盘山路,唱不完的布依族盘歌
记忆贵州|在天堂里唱歌的侗族歌师吴仁和
记忆贵州|包罗万象的苗族古歌与虔诚的唱颂者龙通珍
记忆贵州|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纪录片展播季第二季开播了!
记忆贵州|苗族东郎陈兴华:英雄史诗亚鲁王的唱诵者
三方协同宣传反诈 勠力同心护航成长 | 清镇支行联合清镇市公安局、贵州农业职业学院开展校园反诈宣传活动
喜报 | 贵阳农商银行短视频作品《时光里的农信》获奖
2025年反假货币宣传月 | 贵阳农商银行反假货币小课堂(二):爷爷奶奶的反假币小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