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进路,原名靶子路或老靶子路(Range Road)。是上海市虹口区的一条马路,东西走向,东起虹口港边九龙路,西至河南北路。长1115米。
四川北路武进路口(摄于1929-1931年)
该路原系一条小河浜名叫穿洪浜。1853年太平军攻克了镇江,该事件极大震动了当时刚开辟不久的上海租界当局。当时,为了自保,在租界定居的外国商人组织起一支名叫万国商团的民兵武装,宣布租界实行武装中立。1870年,租界工部局收编该武装作为租界的武装力量,设立司令部,开始正规训练。为了有能进行训练的场所,当局在当时美租界外的虹口港一带购买了一块土地,作为训练射击的靶场。并且将靶场南面的穿洪浜进行填埋筑路,命名为靶子路。1896年靶场迁走后,靶场改建为公共租界工部局警察医院(1949年后大楼长期作为虹口区人民政府驻地,即海南路10号,现已完全拆除)。而将靶子路改称老靶子路(即现在的武进路)以区别新的靶子路(后更名为北四川路,即武进路以北的四川北路)。1943年汪伪政府接收租界,改名武进路。
第一人民医院行政楼
在武进路86号(九龙路657号)第一人民医院所在地,保留着一幢具有百年历史的建筑——第一人民医院行政楼。它原为上海市虹口中学教学楼,始建于20世纪20年代。
行政楼前的介绍牌
在行政楼前竖立着一块牌子,介绍这幢楼的历史。上面写着这里曾是1929年在靶子路(今武进路)设立的日本寻常高等小学。
第一人民医院行政楼
但是《虹口区志》关于“北部日本寻常高等小学”的记载是:光绪九年,东本愿寺别院内设立“亲爱舍”,开始初等教学。光绪十四年改制为开导学堂,后又改名日本寻常高等小学校。民国6年,迁至今四川北路1882号新校舍。这是日本人在沪最早办的一所小学。民国30年后,又名第一日本国民学校。今为区教育学院实验中学校舍。
从上述《虹口区志》与《申报》的相关记载可知,日本寻常高等小学旧址在今四川北路1882号,与四川北路1702弄33号广肇公学旧址离得很近。武进路86号抗战胜利前则是日本第四国民学校旧址。
1948年版《上海市行号路图录》
1945年抗战胜利后这里成为了上海师范专科学校和新陆师范学校。从上面的行号图中看到,大楼东面部分为上海师范专科学校所用,西面为新陆师范学校所用。
新陆师范学校,1929年由上海特别市政府拨款创办于川沙县新陆。1937年校舍被日军炸毁,迁入市区改组为上海私立立德中学。1942年后一度停办,1945年秋接收日本第四国民小学校舍复校。
上海师范专科学校,1946年8月由上海市教育局创办于武进路86号。
第一人民医院行政楼
1949年上海解放后两校迁出,更名为上海市虹口中学。2017年完成改建工程,原两校教学大楼成为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行政办公室及急诊大楼裙楼。
1948年版《上海市行号路图录》
第一人民医院武进路南面部分(武进路41号),原来是上海市立第五医院,而其前身为1904年英国人创建的“西人隔离医院”。1937年12月,日本同仁会华中支部接管医院,改称为“同仁会上海医院”。1945年10月,抗日战争胜利后,医院改名为“上海市立第五医院”。1949年7月,上海解放后,医院改称为“上海市第五人民医院”。1960年2月,根据上海市政府决定,医院迁址闵行。
公立暨汉壁礼西童女学(Public and Thomas Hanbury School for Girls),摄于1935年
在吴淞路武进路口(原海南路10号),曾是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公立暨汉壁礼西童女学(Public and Thomas Hanbury School for Girls)的旧址。
公立暨汉壁礼西童女学(Public and Thomas Hanbury School for Girls)建筑模型
公立暨汉壁礼西童女学,由公共租界工部局工程部设计,新上海建设公司建造。
公立暨汉壁礼西童女学(Public and Thomas Hanbury School for Girls),摄于1935年
1935年,汉璧礼女童公学与西童公学女校蓬路分校合并,成立公立暨汉璧礼西童女学,并附设幼儿园。校址在海南路10号,校长为G.M.沃尔(G. M. Ware)。
公立暨汉壁礼西童女学(Public and Thomas Hanbury School for Girls),摄于1937年
1938年榆林路17号西童女小学并入公立暨汉璧礼西童女学。
1943年公立暨汉璧礼西童女学与愚园路西童女公学合并为公立暨汉璧礼侨童女校/上海特别市市立迪化西侨女子中学/上海特别市市立愚园路女子小学,校址分别在愚园路404号/巨福路178号/愚园路851号。
1945年改名上海市西侨女中,1946年与上海市西侨男中合并为上海市市立市西中学。
1946年10月后,海南路10号变为国民党空军供应司令部。8月14日空军节,这里会举行庆祝活动。
1949年后大楼长期作为虹口区人民政府驻地,现已完全拆除。
武进路171号基督教上海卫生疗养院分院旧址
武进路171号是一幢6层大楼(局部7层)。这里曾是1929年由基督复临安息日会创办的上海卫生疗养院分院。
上海卫生疗养院分院(Shanghai Sanitarium Clinic),摄于1930-1939年
从上面1930年代的老照片对比可以看到,目前的建筑外形基本没有太大变化。只是外墙材料变换了,另外沿街门窗被封了。目前这幢建筑还没有被列入文物保护建筑。
武进路171号基督教上海卫生疗养院分院旧址
民国18年(1929)基督复临安息日会差会又拨款15万元,在老靶子路(今武进路)安息日会沪北会堂东侧,另建一幢6层楼房,可容病人150名,为上海卫生疗养院分院。疗养分院还附设护士学校。分院的医生和护士,都由总院选派来,抗日战争时院址被占用,战后收复后由中国人徐承基任院长。
Harry Willis Miller(1879-1977)
说起基督教上海卫生疗养院,有必要认识一下它的创始人米勒耳医生。
米勒耳医生(Dr. Harry Willis Miller),是世界著名的传教士医生和外科医生(他在世界各地进行了6000多次的甲状腺手术),也是世界各地超过15家基督复临安息日会医院的创始人。自从1961年他的传记《China Doctor》出版后,“中国医生”就成了他的别称。
作者:RAYMOND S. MOORE
他1879年生于美国俄亥俄州勒德洛瀑布小镇(Ludlow Falls),14岁时接受洗礼,成为基督复临安息日会的成员。青少年时代的经历及教育使他对素食产生了特别兴趣,以至于他投入终生精力研究开发和推广豆制品。米勒耳回忆说,他大学的同班同学(是个人数较少的小班),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超过了90岁,有的超过100岁,这与生活习惯不无联系。
1903年10月,米勒耳第一次来到中国,同行的有他的妻子及几位同事。在中国他品尝了当地的豆腐、豆浆等豆制品,但是发现人们不怎么喝豆浆,因为他们认为豆浆会导致肠道紊乱,而豆腐并没有。也许这就是为什么豆浆通常不被喂养给婴儿和儿童的原因。1907年,因健康原因,米勒耳回国休养。不幸的是,他的妻子染病于1905年在中国去世。
在美国期间,米勒耳在营地会议上谈到了中国的工作和巨大需求。再婚后不久,他的新娘玛丽·艾弗森小姐(一名护士)陪同他前往上海,他将在那里担任会议主席。在此期间,他与宋耀如(宋嘉树,宋氏姐妹的父亲)结识。由于他与宋氏家族的长期关系,米勒耳和基督复临安息日会机构享有极大的尊重和特权,这反过来又给了教会充分的机会来传播福音。
CHARLIE SOONG(宋嘉树)
1911年,他回到河南,建立了一所新的培训学院。不幸的是,他再次病重,这迫使他立即离开中国前往美国接受治疗。当他到达旧金山时,他已经虚弱得走不动了。他因一种后来被称为Sprue的维生素缺乏病住进了圣赫勒拿疗养院健康中心。
罗别根路(今哈密路)1713号基督教上海卫生疗养院主楼今貌
1926年,他再次将注意力转向豆浆,利用业余时间在医院大楼后面的一家小型食品厂稳定地生产豆浆。越来越多的孤儿开始出现在医院。他们找到食物的唯一希望是找一个奶妈或喂牛奶,而牛奶在中国非常昂贵,并非所有婴儿都能很好地耐受。米勒耳决心开发一种风味和消化率都很好的豆浆,其配方与母乳的营养成分相当,成本低,储存寿命长。他从美国购来设备,很快,他开始为上海疗养院的婴儿、患者和工作人员制作改良配方的豆浆。
1936年1月,米勒耳和他的大儿子威利斯在距离上海诊所不远的上海平凉路开了一家大豆奶场,这是世界上第一家此类奶场。很快,一种名为Vetose Soya Milk的新鲜液体饮料出现了,有天然、巧克力和嗜酸乳杆菌口味。1937年淞沪战争中,工厂被炸弹彻底摧毁了。此后不久,上海疗养院关闭,成为难民中心。政治局势迫使米勒耳离开上海。这一年米勒耳的豆浆工艺获得了美国专利2078962号。
基督教武汉东湖卫生疗养院
从1937年末开始,米勒耳在武汉建立了武汉疗养院,在那里他还拥有一家小型大豆奶制品厂。最终,超过15000名逃离北方日军的中国难民挤满了医院大院。1938年冯玉祥、李宗仁、李济深都曾在东湖疗养院养病。张学良为报答米勒耳医生帮他戒鸦片,在建武汉疗养院时捐了10万银洋,还在沈阳为米勒耳医生建造了一座安息日会教堂。1939年1月,由于战争变得过于激烈,米勒耳离开了中国。同年4月,他回到了美国。1939年至1949年,米勒耳致力于将大豆食品引入美国。
1948年,中国军需部在米勒耳的儿子威利斯的帮助下,在上海建立了世界上最大的豆浆厂,采用了米勒耳位于俄亥俄州的工厂采用的工艺模式,生产喷雾干燥豆浆。该公司耗资超过1亿美元,每12小时可生产5吨干豆浆。干豆浆将与膨化大米混合,压制成薄饼,装进罐头,然后在田里打开,用热水浸泡作为口粮。1949年初,在工厂完工并准备投入运营前不久,米勒耳(现年70岁)接受了基督复临安息日会的邀请,接管了上海疗养院的管理工作,并在那里重建了一家大豆乳品厂。中国正处于革命战争的阵痛中,上海仍被国民党军队控制。一名勇敢的飞行员将米勒耳降落在被围困的上海机场,几乎没有停下来。米勒耳出席了威利斯大型豆浆厂的落成典礼。但1949年5月,上海落入共产党手中;米勒耳很快被疏散,并返回美国。
1953年,他被要求在台湾台北建立一个基督复临安息日会疗养院。当然,有了它,他在一所学校创办了一家豆浆厂,每天为学校、疗养院和周围社区提供豆浆。1956年,当米勒耳离开台湾的时候,蒋介石亲自授予他最高勋章,以表彰他的贡献。当时,曾是米勒耳患者的蒋介石回忆说,他是如何变得如此喜欢疗养院的豆浆的,以至于有一次他派私人飞机飞了1000多英里去上海补充供应。
香港荃湾港安医院
1960年,米勒耳再次接受基督复临安息日教会的邀请,在香港开办一家新医院,它就是荃湾港安医院(英语:Tsuen Wan Adventist Hospital)。
1973年,米勒耳正式退休,回到加利福尼亚州,在那里,他度过了生命的最后几年,从事着他热爱的工作:大豆食品研究。
米勒耳于1977年元旦去世,享年97岁,当时他正准备去他心爱的教堂。
米勒耳是中国人称之为“伟人”的光辉典范。他毕生致力于人类的福祉。他选择了一种自愿的简单生活,在给予中找到了真正的快乐。据亲信估计,仅专业费用一项,他就向与他有联系的医院、教堂和营养工作提供了约250万美元。精神价值观是他生活的中心。尽管他闻名世界,但他是最谦逊的人;虽然很忙,但他有时间照顾每一个需要他的人。他的远见比他那个时代超前了五十年。他给世界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武进路183号沪中会堂旧址
不可移动文物编号:310109945190000188 沪中会堂旧址 民国 四川北路街道
地址:武进路183号
武进路183号沪中会堂旧址
武进路183号,是“基督复临安息日会”沪北会堂旧址,也称沪中会堂旧址。
一家难民正经过基督复临安息日会沪北会堂,摄于1949年
基督复临安息日会(Seventh-Day Adventists)简称“安息日会”。基督新教宗派。十九世纪四十年代产生于美国。由威廉·米勒创建的基督复临派分化而出。
光绪二十八年开始,美国全球总会派遣米勒耳医生等人进入中国。民国7年到上海,最先由美国人史得福开始举行布道会,随后由美国差会派遣传教士吴德、赫廉德和米纯贞等人着手设立教会,借塘沽路100号街面房屋设立布道所。民国5年信徒集资购买武进路一块空地,兴建了一所正式会堂,称为沪北会堂。是基督复临安息日会在上海的第一所礼拜堂。民国36年,上海地区共有6处礼拜场所。即武进路的沪北教会、宁国路的沪东教会、提篮桥的提篮桥教会、常熟路的沪中教会、哈密路的沪西教会及南码头的浦东教会,共有信徒2000人左右。
1948年版《上海市行号路图录》
从上面的行号图上看到,在“基督复临安息日会”沪北会堂后面是“三育第一二级小学“,也是基督复临安息日会所办。
武进路206-296号
优秀历史建筑编号:HK-J-004-III;不可移动文物编号:310109945190000110 武进路206~296号住宅民国 四川北路街道
地址:武进路206-296号
层数:3层/局部4层;结构类型:砖木结构;建造年代:1920s;保护类别:四类
武进路206-246号
武进路206-296号,毗连式公寓。清水青砖外墙,嵌红砖带饰。立面采用券柱廊窗和长方形窗相间隔,檐口采用高出一层的三角形山墙作间隔。
武进路248-296号
日据时代,上海日本人基督教青年会YMCA教育部及外国语学校曾设于武进路206号。1946年成立的“中蚕公司”(中国蚕丝公司)曾设在216号,而之前的三十年代曾是维克道旅馆(Victor Hotel)。218号曾是广州岭南大学同学会所及侨务协进会。220号曾是孔教青年会和粵侨商业联合会,孔教青年会由粤旅沪绅商创办于1925年。222号曾是保生助产学校。228号曾是工部局北区小学校。230号曾是上海邮务工会俱乐部兼图书馆。234号曾是陆次兰旧居,陆次兰毕业于美国伊利诺伊大学,是竺可桢的同学,两路局化学专家。240号曾是两路管理局。242号曾是上海市国医公会设立的中国医学院。244号曾是日本人办的上海语言专科学校。
武进路225弄3-11号
优秀历史建筑编号:HK-J-010-V;不可移动文物编号:310109805190000290 武进路225弄9~11号住宅 民国 四川北路街道
地址:武进路225弄9-11号
武进路225弄9-11号
武进路225弄9-11号,与恩德教堂一墙之隔,为原恩德教堂神职人员住宅,联拼式样。建于1930年代,砖木结构。坡屋顶,设老虎窗,外墙面以青砖为主。
恩德堂,摄于1932年
1881年(清光绪七年),在上海的外国基督教徒数十人,发起成立上海中华福音会(Free Christian Church),不久即择址虹口老靶子路(今武进路)乍浦路口建立教堂。该教会宗旨是:不论白色人种或有色人种,不论为浸礼会友或洗礼会友,只要愿意并努力为本会工作者,皆可成为会友,于是教堂另取名Endeavourers Church,意译为“奋进者教堂”,音译为“恩德堂”。
恩德堂今貌
抗日战争爆发后,由于该教堂位于日本人集中的虹口,去教堂做礼拜的人数锐减。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上海英、美籍教友或离沪回国,或被日军关入集中营,教堂即由汪伪政府派人主持。1945年后,被关押的教友释放出狱,开始重振教会,1948年一度改名“忠主堂”。解放后,由于在上海的外侨人数所存不多,该教堂遂作为外侨的专用教堂,改称“联合布道会堂”。1958年,联合布道会活动结束,该教堂即由虹口区人民政府接收,为虹口区科技协会、集体事业管理局等机构使用。
武进路225弄9-11号
在恩德堂服务的牧师中,有一位赫显理牧师(Henry Galloway Conmingo Hallock),在华工作了50余年。他生前也许就曾居住在这里。
武进路247号(乍浦路471号)
武进路393弄11-14号今貌
优秀历史建筑编号:HK-J-040-V;不可移动文物编号:310109945190000161 第二中部日本小学旧址 民国 四川北路街道
地址:武进路393弄11-14号(12号第二中部日本小学旧址)
武进路393弄11-14号今貌
原武进路393弄11-14号经过改造,保留了一幢连廊式建筑(南立面底层由连廊贯通)。
1948年版《上海市行号路图录》
从上面的行号图中看到,武进路393弄12号是滨海中学及其附属新人小学,当时南面有操场。这里也是第二中部日本小学旧址。
2022年(左)和1948年(右)航拍图上武进路393弄12号对比(红色圈内建筑)
从1948年航拍图上看到,武进路393弄口西部原来有前后两幢相似的联体大楼。2022年的航拍图上只剩一幢,原靶子路393弄1号已经拆除,这里曾是太和医院和太和高级助产职业学校。原武进路393弄12号建筑也被拆除。
滨海中学及其附属新人小学1946年迁入靶子路(今武进路)393弄12号。上面的《申报》还报道了新人小学12岁的女生张爱珍在踢毽比赛中以2549次的成绩夺魁的消息。不知这位踢毽健将是否还健在。
英华书馆旧址
优秀历史建筑编号:HK-J-009-IV;不可移动文物编号:310109945180000160 英华书馆旧址 清 四川北路街道
地址:武进路400-412号
层数:3层,2层;结构类型:砖木结构;建造年代:1892年;保护类别:三类
英华书馆旧址
武进路412号(原老靶子路196号),原为英华书馆。上海近代时期的外廊式建筑,略具英国安妮女王时期建筑风格特征。主立面设连续的清水青红砖券式外廊,采用弧形券和半圆形券,局部使用简化的古典柱式。
英华书馆旧址
据《北华捷报》介绍:上海的英华书馆(Anglo-Chinese School)成立于1865年,是一所主要”适应商界子弟需要”的教会学校。在英华书馆,用英国语言进行认真的教学,校长傅兰雅。一些洋行的经理及多位买办(如旗昌洋行买办陈竹坪、唐廷枢等)对该书馆积极赞助。
英华书馆旧址
英华书馆的校址,最初设在石路即今福建中路上,以后几易其址。1892年,英华书馆自山东路迁入老靶子路(今武进路)和赫司克而路(今中州路)路口。学校1937年因淞沪战争而关闭,曾为“沪上有名书院”。
英华书馆旧照
抗战胜利后,这里曾是海军军官宿舍。解放后,这里曾作为华东海军干部宿舍。现为上海海军基地后勤部幼儿园。
傅兰雅(John Fryer)
傅兰雅官服照
大学毕业后于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到香港,就任圣保罗书院院长。两年后受聘任北京同文馆英语教习,清同治四年(1865年)转任上海英华学堂校长,并主编字林洋行的中文报纸《上海新报》。同治七年(1868年),受雇任上海江南制造局翻译馆译员,达28年,翻译科学技术书籍。清光绪二年(1876年)创办格致书院,自费创刊科学杂志《格致汇编》,所载多为科学常识,带有新闻性,设有“互相问答”一栏,从创刊号至停刊,差不多期期都有,共刊出了322条,交流了五百个问题。光绪三年(1877年)被举为上海益智书会总编辑,从事科学普及工作。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去美国担任加利福尼亚大学东方文学语言教授,后加入美国籍。
武进路430-440号
武进路430-440号是共用一堵墙的两幢房子,其中440号房子上有“1923”的字样,是一幢建于1923年的洋房。
1948年版《上海市行号路图录》
行号图上武进路430号和440号曾是大华通讯社和ALTON Pharmaceutical Works。现在430号开了一家名表修理店——良辰名表维修中心,店面的装饰是老上海钟表店的风格,别具匠心。《美国新闻与世界报导》杂志上有过报导,日本及中央新闻纪录片厂也曾报导。
武进路440号
武进路440号
1959年信谊药厂技工学校曾在武进路440号开办,后迁至四川北路71号。现在武进路440号是“民建会员之家”。
武进路453号(摄于2018年4月)
优秀历史建筑编号:HK-J-032-V;不可移动文物编号:310109945190000187 扆虹园旧址 民国 四川北路街道
地址:武进路453号
武进路453号(摄于2023年4月)
武进路453号,是由粤商赵岐峰父子建于1905年之前的扆虹园旧址(也称“赵家花园”)。
扆虹园,摄于1911-1930年(原老靶子路111号,现武进路453号)
据资料记载,赵家花园的原貌是:
整幢建筑前后共四进,沿老靶子路大门建有二层楼房,中间为石柱石板砌成的门楼,进门为两扇木质大门。
沿街底层为游客休憩之处,楼上为工作人员宿舍。
从上面沿街建筑的照片比较可以看出,除了去掉了屋顶的烟囱以外,原样恢复了老建筑的原貌。
扆虹园赵岐峰公像堂旧照(第二进)
扆虹园赵岐峰公像堂今貌(第二进)
过二层楼房为一长方形天井,种有花草。
扆虹园中房屋内庭,摄于1911-1949年
第三进为三层楼房,中间有两扇雕花落地长窗,天花板装饰有圆形图案的吊灯,两边是壁炉,地上是嵌花瓷砖,东首是一圆形的精致楼梯,二三层楼上为寝室。
扆虹园楼台(第四进),摄于1913-1949年
扆虹园楼台(第四进)正在修建中
第四进为厅堂,朝南辟有花园。
南面有两层的弧形拱券,还有一个极富中式特色的亭榭,花园内有大片水池,绿树环绕。
扆虹园,摄于1911-1949年
扆虹园内花园草坪,摄于1911-1949年
扆虹园内的长青廊,摄于1911-1949年
扆虹园因为它的“小巧精致”,还被早年许多推崇“文明结婚”的新人选为现代婚礼的举办地。
唐绍仪与吴维翘结婚照
1913年4月,孙中山第三次造访扆虹园,出席全国铁道协会成立一周年大会,其间就中国铁路建设发表讲话,并与会议代表在花园合影。
中国的地方官员多次在赵家花园会见各国驻沪领事。也曾作为官员行宫。
至1940年代中期,扆虹园已经不复当年盛况,水池和亭台楼阁都已不见。
1948年版《上海市行号路图录》
从上面的行号图中看到,扆虹园旧址成了太平洋印刷公司和两江汽车运输公司。
据悉这里未来将打造为“上海文学馆”,与毗邻的“今潮8弄”一起,将成为文艺青年的打卡地。
武进路514号
武进路514号,是台湾旅沪同乡会及台光小学校旧址。
武进路514号
台盟华东总支部旧照(武进路514号)
台盟华东总支部成立初期,办公地址设在武进路514号台湾旅沪同乡会楼上,1954年1月迁至延安中路720弄7号,直到1955年4月,根据台盟总部指示,撤销华东总支部,成立台盟上海市支部。
武进路560号楼
不可移动文物编号:310108945180000064 武进路560号楼 清北站街道
地址:武进路560号
武进路560号楼
武进路560号楼,建于1910年。与武进路580号一样,都是虞洽卿的房产。
三十年代,著名教育家马仁如创设的励志英文日夜校曾经在这里。武进路560号楼后面的同乐里6号三十年代曾是中西医药研究社所在地。中西医药研究社,为教育部立案之全国性学术团体,成立于民国廿四年(1935年),各省均有分社。原老靶子路672号中国医学院旧址应该也在这幢建筑后面。中国医学院于民国16年(1927年)创办,首任院长为章太炎。一.二八后,薛文元任院长时院址设在老靶子路。
武进路588号
优秀历史建筑编号:ZB-J-006-IV;不可移动文物编号:310108945180000063 武进路580号住宅 清北站街道
原名称/原(曾)使用单位:虞氏住宅;现名称/现使用单位:住宅
地址:武进路580号
层数:2层(东幢)/3层(西幢);结构类型:砖木结构;建造年代:1902年;保护类别:三类
1948年版《上海市行号路图录》
上面说的东、西两幢建筑分别是武进路580号和588号。从上面的行号图上可以看到武进路580号和588号的相对位置。
2022年航拍图上武进路560-590号建筑
目前街面上看到的武进路580号建筑不是优秀历史建筑名单里所指的这幢,应该是后面的这幢。街面上的建筑原来是花园。没有看到过后面这幢建筑的庐山真面目,只能从行号图和航拍图上看到它比588号具有更大的体量。
1937年抗战爆发前,文生氏英文补习学校设于老靶子路(今武进路)580-588号,当时还设有校医室。由中西教员授课。据《申报》资料,文生氏英文补习学校系清光绪三十三年创办,毕业者就海关,邮政,铁路,各大洋行,公司,洋务机关之重要职务者,不可胜计。
武进路590号
从前面的行号图上可以看到,武进路590号曾是德隆香烟厂(TUCK LOONG CIGARETTES CO.)。
德隆烟厂前身是成立于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的德伦烟厂,厂址在横浜桥三元坊,两年后关闭。机器等财物由王维琯购入,在浙江北路华兴坊开设德隆烟厂。五卅运动后,购进海宁路锡金公所隔壁的房屋作为厂房。民国25年(1936年),该厂又购入北河南路、老靶子路(今河南北路武进路)一幢房屋作厂房。德隆烟厂于1950年停业。
据《申报》记载,1932年淞沪战争期间,德隆烟草公司王维琯发起组织掩埋队,槪认棺木数千具,购置卡车二辆,由战区难民临时救济会委托江湾崇善堂慈善会办理掩埋工作。自三月八日起,迄今收敛兵民尸体,计有四百三十九具。其他尸体数百具,散遍各处,工作极感困难。二十日起,德隆烟草公司并将牯岭路人安里十八号发行义务借用为崇善堂临时办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