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孩子足够坚强吗?”
我们很容易想象一个传统的中国中学课堂:铃声响起,同学们停止交谈,老师进入课堂,每个同学都静坐听讲,没有交头接耳。
这想必对于大部分中国小孩来说是非常典型的课堂场景。老师在课堂中代表着权威,老师讲课时学生需保持安静……
但当赋有权威的中国老师进入英国课堂时,却因“纪律”问题屡屡头疼:他们并不轻易服从管教,也并不喜欢端坐在课堂一动不动,喜欢质疑老师的权威,也喜欢在课堂中掌握自己的节奏……
2015年,BBC纪录片摄制组就发起了一场在英国公立中学的“教育实验”,并拍摄了纪录片《我们的孩子足够坚强吗?中式教育》。
这场实验非常新奇,前所未有。制作组邀请了5位来自中国的初中老师,他们都任教于南京、杭州等一线城市的知名中学,且有着不同程度的国际化背景。
而在试验中,体现了许多中英教育的不同理念,也爆发了相应的教学矛盾。
中国中学的老师要如何应对“自由散漫”的英国中学生?而中西方教育的差异又如何在这场实验中被体现出?我们可以从中引发什么思考和讨论呢?
中式教育的英国试验?
看看这部纪录片是如何呈现的
中西方教育理念的比较由来已久,见诸于舆论分歧,也在于文化差异的比较。西方教育主张自我、自由和开放式教学。而传统中式教育则有不同的教学理念和方式。
纪录片中进行拍摄的学校是一所位于英格兰汉普郡利普胡克乡村的公立中学,Bohunt School。
五位中国教师远道而来,为完成这场的教学任务。他们面对的是该学校九年级的学生,给他们集中上课一个月。一个月后,这些参加中式班级的学生将与校内原有班级学生进行相同科目的考试,并交由专业机构评估考试成绩差异。
一开始,Bohunt中学的校长就坦言“中国教育有其独特之处,我们可以从这场实验中发现这个教育的优势,然后看是否能够引进我们的英国课堂”。
这就意味着,学生们将要在学校中从上至下地体验中式教育的各个方面。
包括校服变成田径服、晨起做早操:
扩大班级人数,将此前二三十人规模的班级扩大到五十人;与此相伴的,学生们的学习时间扩大了一倍,被他们称为“12小时马拉松”,他们需要早上七点开始上课,一直到晚上七点结束,在校学习时间远高于以往的课堂。
五位老师负责的课程分别是汉语、数学、体育、科学和思想品德。第一天上课,负责负责思想品德的老师就强调了“纪律”的重要性:
“没有纪律,你们就学不好”。
而后,老师们在课堂上整治纪律,开始了典型的中式教学。板书、抄写笔记、教师主讲学生聆听的方式。
学生们需要非常全神贯注,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写练习册,为了一个月之后的统一考试而努力。
但是当老师们讲授课堂ppt,写板书时,许多学生都无法集中注意力或是认真听讲,甚至跟不上老师的节奏。许多老师坦言这里九年级的学生教学进度远远落后于中国九年级的学生。
在以往,中式教育在基础夯实方面崇尚重复训练,对理论的反复琢磨理解。就像在科学课上,英国课堂的老师一开始就让学生们自主上手器材,在探索中发现原理,而传统中式课堂则是需要更长阶段的理论铺垫,从让学生们记住公式开始,再辅以实验操作。
而数学课、中文课也是同样的方式。理论记忆-原理重复-作业训练。但这些对中国学生来说非常平常的校园日常,在这所英国中学中却爆发了极大的冲突。
集体与个人;规则与自由
客观而言,这部纪录片对中式教育的呈现趋于刻板印象,而所选取的英国公立中学也并不能代表英式教育的全部,但是片中呈现出的中西方教育的观点差异,确实值得我们审视。
教师主导 VS 学生自主
在片中,有大半的内容都在处理中方老师面对“没有纪律性”的学生的问题。这些英国中学生一开始不适应在课堂上“坐如钟”的要求,老师们的严厉警告在他们眼里并不具备威慑作用,反倒激发了学生们的逆反心理。
老师们的教学进度在前期一再因为需要课堂上不听讲的学生而搁置,以至于到教学后期,不得不让家长和学校教务来介入。
尽管最终的结果是学生们都更加“服从管教”,但这个过程无疑是对学生逆反心理的真实体现:
在英国老师们的观察下,他们发现以往尊重老师、认真学习的学生,也开始在这样权威式教学的环境中开始变得“活泼好动”。
自主发展 VS 竞争学习
纪律之外,面对竞争,他们总是表现出非常消极和抗拒的样子:
在数学和科学等科目上可以取得优秀成绩的学生,面对“体测”的压力让他放声大哭。他无法理解为何自己无法体育一门上拼劲取得“合格”。
英式教育主张发展不同学生的不同特质,这在统一的应试环境下显然是格格不入的。
中国的人口基数与教育体制决定了中国学生的学生生涯总是会笼罩在排名、分数之下,“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对于在公立学校中没有升学压力的英国学生来说似乎无法理解。
但不论是纪律问题还是竞争环境背后都蕴含着更加结构性的差异。
诚如纪录片播出后的媒体讨论:
“如果这5位老师来的是伊顿公学,那他们肯定都会很开心。因为这里的孩子能力都非常强,不会让中国老师失望。”
Kramer表示,英国的中学分为私立和公立,两者相差甚大,在优秀的私立学校,课堂纪律一样严格,大部分私立中学也是寄宿学校,而英国私校“精英”教育学起来一点不比中式教育轻松,结果就是:伊顿公学、斯科特中学等私立中学,聚集了全英国7%的学生,却占据了牛津、剑桥每年录取的学生中的50%……而像BBC纪录片中的这种公立学校中,学习压力小,学生被名校录取的概率小得多。三年后,他们的收入和所处的阶层将与名校生迅速拉开……
所以,在纪录片为了呈现冲突、矛盾的剪辑手法之外,除去单纯地对比中西方教育的利弊,其实我们更多地可以发现中西方教育值得融会贯通的地方。
教育不至于书本,课堂并非一刀切
英国教育并不实如纪录片中呈现的那般,中式教育也并非刻板地听讲、规则至上。英国的精英教育同样崇尚苦读与扎实地努力,而中方教育,近年来也越来越强调“素质”和“全面发展”,并非一味地埋头做题——我们可以从许多国际学校的教学方法中发现许多优秀的例子。
我们无意评中西方教育孰优孰劣,但是在当前,当西式教育落地本土,我们也许可以从国际学校中发现许多面对文化冲突、教育理念的处理方式。
善用第二课堂
文化融合浸润
在片中,当老师们头疼于英国中学生不服从于纪律,在大班教学中无法集中听讲时,老师们安排了一些趣味课程增进学生们对中国文化的了解。
一开始,数学老师在课堂上给同学们赠送了中国的传统益智玩具——九连环。为了锻炼他们的耐心,也为了激发他们对于中式数学理念的理解。从一开始学生们无从下手,邹老师便让进度较快的学生作为“榜样”,来帮助其他的同学。这让原本因中式体育测验而丢失信心的学生,在快速破解逻辑玩具的情况下重拾信心。
而后,老师们又引入了“扇子舞”和烹饪课。扇子舞传递中国的武术文化与民族精神,烹饪课自然是将传统面食的制作带入英国校园:包饺子。
在国内,许多国际学校都招收来自不同国家和民族的学生,他们之中必然存在着文化的碰撞和隔阂。而如何处理“文化差异”,在教育中贯通不同文化的优质理念则尤为重要。
诚如北京京西学校,被称为“国际教育领域中西文化融合的先驱与典范”,从学校建筑到课程设置等方面,都没有忽略中国文化的影响力。
在京西的校园中,中式风格的建筑随处可见。中国的建筑美学融汇于校园环境里,让学生能够深度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同时,校内设有专门的中国文化研究中心,鼓励学生到中国各地区进行实地游学,以游促学。例如环游北京城市、爬长城、参观博物馆和中国历史建筑等。
京西学校还长期与其他周边学校和集团有合作,曾邀请到数十位中国文化和艺术专家到校内讲习。如此种种,都是鼓励学生在文化融合的环境中能够认识到多元文化的意义和价值。
同样的例子还有北京哈罗学校。
哈罗学校背靠有着450年历史的哈罗公学,学校将历史悠久的英式教育引进中国本土,结合英伦传承与中国学情打造了本土化特色的教学体系。学校招收不同国籍学生,因而在多语言的环境中,特地为非中文母语的学生设置了相应的中文文化活动,以让学生能够拥有在中国接受教育同时与汉语言深度接触的体验:如鼓励中文非母语的学生参加中文话剧排演,还有中文主题的演讲活动。
分层教学
因材施教
在中式教育中,遵循严格的年级-等级教学方式,高中以前,国内的教育是“六-三学制”或是“五-四学制 ”,每个年级有不同的教学任务和进度安排,全国统一,即便各地方之间有所差异,但也是为了统一的应试教育。
片中的Bohunt学校,尽管学生们也被分为不同的年级,但是会根据各自的教学程度来区分更小的班级。老师上课的形式更倾向于像研讨会,同学们围坐在小桌,讨论每一个知识点,随时发问。
与单纯分年级分班不同,“分层教学”更有针对性。宏文学校上海校区、青岛校区和成都校区都不同程度贯彻了“分层拓展”的教学方式。
以上海校区为例,学校在国家考试大纲和IB课程大纲的基础上,通过课内分层,为学生提供了更加多样化的课程选择;而在青岛校区,其特色就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课程表”,“370个学生就有370份个人课程表”。个性化培养和针对性的因材施教实现真正的素质教育。
此外,上海世界外国语中学也引进相应的分班系统:
“学校根据学生的需求,中学被分为境内部、境外双语部,以及应用IB课程的国际部。在每个教学部之下,更是细分为不同类型的班级,根据学生对未来的规划和自身水平,为学生提供多种选择。在境内班中,包括培优班、平行班、直升班和棋类班;境外班则分为双语课程班和IC国际融合班。”
优秀的教育需要不断融合优势
在纪录片的最后,虽然通过考试,中式课堂的学生平均分在各个科目上都有所领先,但是我们也要破除“唯分数论”的原则。毕竟教育是终身,而非一时之间、一纸答卷可以完全代表的结果。
这个问题没有确证的答案。
传统的中式教育在不断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也经历了几轮革新。填鸭式教学逐渐退场,中国本土的国际学校也在吸取西方经验的过程中不断创新。
在这场教学实验结束之后,我们可以明白的是,国情不同,面对不同的基础教育,找到适合的学习环境,在中西方融合的道路中吸取各自的优势,让学生们获得晋升国际性知名院校的能力,这正是国际学校的使命和责任。
【点击进入京领国际学校大数据平台,
为孩子选择美好人生】
【京领服务】一键获取京领定制化服务
【品牌专栏】点击下方名校查看专辑
广东
其他
【京领家长圈】家长的圈子影响孩子的人生高度!和10万+家长一起,学习现代化国际教育理念和方法;与数百位牛爸牛妈畅聊教育;参与海内外专家学者的讲座。
【加入方式】长按复制ID:Kinglead-edu,或扫描上方二维码添加京领助手,申请加入。
【入群权益】同时您将免费获得定制化科研、升学方案,与藤校专家一对一交流的宝贵机会!
本文为京领原创出品
京领排名
京领传媒
京领说
京领专访
京领报告
京领数据
京领研究
京领论坛
京领资源
专家学者资源库
海外大学资源库
海外中学资源库
行业人才资源库
国际学校资源库
国内大学资源库
京领服务
京领会员
藤校计划
高端实习
战略咨询
藤校科研
京领择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