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小学生敬礼“迎接”老师车辆惹争议,校方刚说恶意剪辑就被打脸!教育局深夜通报:已严肃批评!
自古以来,我们都讲“尊师重道”。
这四个字,分量很重。
是孔夫子“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的开明。
是程门立雪的虔诚。
是韩愈《师说》里“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的本分。
我一直以为,这种尊重是发自内心的,是知识和人格魅力带来的自然吸引。
直到我看到了杭州那个小学的视频。
校门口。
几个孩子,身上挂着绶带,站得笔直。
一辆车开过来。
孩子们齐刷刷举手敬礼,用尽全力喊:“老师早!”
车,没有停。
直接开了进去。
紧接着,第二辆车。
孩子们再次敬礼,再次高喊:“老师早!”
车,还是没有停。
第三辆,第四辆,第五辆……
一段短短50秒的视频,我数了一下。
总共过去了10辆车,孩子们就敬了10次礼,喊了10遍口号。
动作整齐划一,声音洪亮。
像设定好的程序。
车里的人,看不清表情。
车窗紧闭,没人摇下来挥挥手。
整个画面,透着一股说不出的怪异。
网友们炸了。
有人说这是形式主义的极致。
有人说这是在折损师道尊严。
还有人问,坐在车里的老师,心安理得吗?
舆论起来了,学校的回应也很快。
我总结出来了三板斧。
第一斧:“这是恶意剪辑和片面拍摄。”
一个熟悉的配方,一个熟悉的味道。
好像所有不想面对的问题,都可以用“恶意剪辑”来解释。
潜台词就是,你们看到的不是全部,你们被带节奏了。
第二斧:“这是值周生,出于礼貌和热情主动问好,并非学校要求。”
这个解释,就更有意思了。
把锅甩给了孩子们的“热情主动”。
可视频里那整齐划一的动作,那精确到秒的反应,真的只是几个孩子的“即兴发挥”?
恐怕没那么简单。
校方还补充,老师们在车里招手了,只是因为路况特殊,不好停车开窗。
这个细节,咱们暂且信了。
第三斧:“此事对孩子造成了打击,我们已经报警了。”
这一招,直接把皮球踢给了拍视频和传视频的人。
从一个内部管理问题,瞬间转向了外部侵害问题。
一套操作下来,学校把自己塑造成了受害者。
孩子是受害者,学校声誉也是受害者。
逻辑很完美。
公关稿写得也很标准。
可惜,这一届的网友和主管部门,没那么好糊弄。
就在学校义正言辞地表示要用法律武器维护权益的时候,一份通报出来了。
来自杭州市上城区教育局。
通报不长,但字字千钧。
核心内容就两句。
这一下,直接把学校前面所有的解释都给推翻了。
没有什么“恶意剪辑”,没有什么“片面拍摄”。
问题,就是问题。
是客观存在的。
第二句:“现已对该校负责人进行严肃批评,要求学校立即整改。”
处理结果也来了。
批评,整改。
这记耳光,来得又快又响。
前脚学校还在报警抓“坏人”,后脚自己就被上级部门定了性。
这一天之内上演的极限反转,简直比电影还精彩。
现在,我们平复一下心情,好好聊聊这件事。
将心比心。
我先站在这所学校,或者说这位校长的角度想一想。
他的初衷是什么?
我猜,大概率是为了培养孩子们的礼貌和纪律性。
让学生尊敬老师,听上去总没错吧。
把校门口的礼仪岗,打造成学校的一张名片,一个德育教育的窗口。
这个想法,本身可能并不坏。
坏就坏在,执行的时候,走偏了,走样了。
把教育,做成了一场表演。
一场给领导看、给家长看、甚至给自己看的,关于“尊师重道”的表演。
孩子们成了演员,校门口成了舞台。
每天准时上演。
当一件事变成了僵化的仪式,内里的情感和尊重,也就被抽干了。
只剩下一个空壳。
一个让人看着无比别扭的空壳。
再换位到车里的老师身上。
每天早上开车进校门,都有一队孩子给你敬礼问好。
第一天,你可能会觉得很温暖,受宠若惊。
一个星期后,你可能就习惯了。
一个月后呢?
你大概率会变得麻木,甚至会觉得理所应当。
摇下车窗回应的热情,可能早就被日复一日的重复消磨殆尽。
这不是老师们的错。
这是人性,是任何人都逃不过的“仪式疲劳”。
当尊重变成一种必须完成的任务,它就不再是尊重,而是一种负担。
一种对敬礼者和被敬礼者双方的共同负担。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我们站在孩子的角度。
一个小学生,他的世界很简单。
老师和学校告诉他,在这里敬礼,就是好孩子,就是懂礼貌。
他就去做了。
用尽全力地去做。
可他每天看到的,是一辆辆冷漠驶过的汽车。
他嘹亮的问好,换不来一句回应。
他标准的敬礼,得不到一个微笑。
在他心里,会种下一颗怎样的种子?
他会不会觉得,原来所谓的“尊重”,就是一场单方面的、不需要回应的表演?
他会不会觉得,所谓的“老师”,就是高高在上、可以无视学生敬意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