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6日,有网友发布视频,浙江杭州一所小学门口,有学生列队在校门口,并在车辆经过时喊“老师早”,引发网友讨论。学校工作人员回应:列队学生是值周岗,车上老师也有回应,只是在车里看不到,网友的视频存在剪辑和断章取义。当天晚上,杭州市上城区教育局通报:该校确实存在相关问题并要求学校立即整改,全方位提升教育管理水平。
首先这个事情不是网络上一些声音质疑的,学校特意安排学生迎老师车辆入校,而是学生值周。值周属于学校的一种管理制度,旨在通过学生参与校园日常管理和服务活动,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团队合作精神以及自我管理能力。从这些学生主动向进校园的老师问好,这一点就证明这个学校的学生培养得不错,见到老师“执弟子之礼”,温良恭俭让,很好。
另外,就是分清“剪辑的视频”与“完整的事实”。学校方面指出网友视频存在“剪辑和断章取义”,这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提醒。短视频时代,我们看到的往往是一个碎片化的切片,它可能放大了矛盾,忽略了老师也在车内点头、招手回应的完整情境。如果仅凭一段几十秒的视频就对老师和学校进行“口诛笔伐”,肯定有失公允。舆论之下,更需要审慎和就事论事的态度,避免让任何被讨论的对象陷入百口莫辩的境地。
就学校的制度安排和真实情况来看,并不是什么“形式主义”“谄媚”,充其量,这只能算是礼仪教育过程中的错位。这也是为什么当地教育局通报并要求整改的原因。
错位在哪?一个是场景问题,一个是方式问题。
教育管理首先应更具“人本视角”。 学校管理者在制定任何规定时,都要站在学生和教师的角度思考。如果学校只有一个门,且无法实现人车分流,那么让值周学生在此处向车内老师问好,本身就是存在安全隐患的。
其次就是“现场感”。有效的礼仪教育,除了要有真实、平等的基础,更重要的是,还要有“看得见的反馈”。问候的时候隔了一个车窗,即使学生再恭敬,老师也有回应,但还是会让人感到不适,同时也容易引发误读,让人觉得这是一种不对等的关系。
可能会有人觉得吹毛求疵,但社会舆论其实也是一种补充,提醒我们反思做得不够好的地方,甚至可以和学校形成“建设合力”,进一步优化管理细节,培育更良好的师生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