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整理了历代学者对《大学》的注释,并加入了了自己的理解,称作《大学章句集注》,“章句”是注释的意思。《大学章句序》是序言,有六段。
第一段:上古君王如何教化民众,教育的作用。
第二段:上古社会如何设置学校,学生入学年龄。
第三段:上古学校的教育内容务实,民众各司其职,各尽其力。
第四段:上古社会衰落后,孔子如何挽救教育,小学(初等学问)与大学(高等学问)承接。
第五段:孟子之后,孔子的学说衰落,其他学说兴起,社会混乱。
第六段:宋朝的二程兄弟继承了孟子,将孔子的学说发扬光大。朱熹充实了二程的著作。
本次讲解前三段。
《大学》之书,古之大学所以教人之法也。盖自天降生民,则既莫不与之以仁义礼智之性矣。然其气质之禀[1]或不能齐,是以不能皆有以知其性之所有而全之也。一有聪明睿智能尽其性者出于其间,则天必命之以为亿兆之君师,使之治而教之,以复其性。此伏羲、神农、黄帝、尧、舜,所以继天立极,而司徒之职、典乐之官所由设也。
[1]禀:禀赋,天赋。
译文:《大学》这本书,是古代大学教育人的方法。自从上天降生了百姓万民,无不赋予其仁义礼智的天性。然而禀赋气质不完全相同,所以许多人不知道他们的天性,无法使天性完全发挥出来。一旦民众中有聪明睿智能完全发挥出其天性的人,上天一定任命他为亿兆百姓的君王,让他治理和教化民众,使民众恢复本性。这就是伏羲、神农、黄帝、尧、舜能够接受上天任命成为帝王的原因,也是设置司徒、典乐这些官职的原因。
人人有天性,犹如油灯,火焰发出光明。人在世间沾染恶习,犹如玻璃灯罩落上油泥。本章中朱熹认为,圣明君主的任务是帮民众擦掉油泥,让本性发挥出来,恢复光明。
三代之隆,其法浸(jìn)[1]备,然后王宫、国都以及闾(lǘ)巷[2],莫不有学。人生八岁,则自王公以下,至于庶人之子弟,皆入小学,而教之以洒扫[3]、应对[4]、进退[5]之节,礼乐、射御、书数[6]之文;及其十有五年,则自天子之元子[7]、众子[8],以至公、卿、大夫、元士[9]之适子[10],与凡民之俊秀,皆入大学,而教之以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此又学校之教、大小之节所以分也。
[1]浸(jìn):逐渐。
[2]闾(lǘ)巷:小的街道,泛指乡里民间。
[3]洒扫:洒水,扫地。
[4]应对:对答,和人讲话。
[5]进退:进屋出屋,待人接物的礼节。
[6]礼乐射御书数:六艺。礼仪、音乐、射箭、驾车、识字、计算。
[7]元子:嫡长子。
[8]众子:嫡长子之外的儿子。
[9]元士:天子的士。
[10]适子:嫡子。
译文:夏商周三代兴隆之时,教育方法逐渐完备,王宫、国都、民间都有学校。人到了八岁,从王公之下,以至于平民的孩子,都进入小学,教他们洒水扫地、应答对话,待人接物的礼节,教他们礼仪、音乐、射箭、驾车、写字、计算。到了十五岁,则从天子的太子、众王子、以至于公、卿、大夫、士的儿子,与平民中的优秀孩子,都进入大学。教他们探索真理、正心、修身、待人的方法。这就是学校的教育内容,大学和小学的区分。
夫以学校之设,其广如此,教之之术,其次第节目[1]之详又如此,而其所以为教,则又皆本之人君躬行心得之余,不待求之民生日用彝伦[2]之外,是以当世之人无不学。其学焉者,无不有以知其性分之所固有,职分之所当为,而各俯(fǔ)[3]焉以尽其力。此古昔盛时所以治隆于上,俗美于下,而非后世之所能及也!
[1]节目:目录,条目。
[2]彝伦:常理,常道,伦常。
[3]俯(fǔ):低头。
译文:学校的设立,分布如此广泛,教育学生的方法,次序条目如此详细。教学的内容,都是君王亲身实践的经验和心得,不追求民众日常生活伦理之外的东西,所以当世之人没有不学习的。这些学习的人,没有一个不知道自己固有的天赋秉性是什么,没有一个不知道自己的职分应当做什么,都俯下身来忙于自己的分内之事,各司其职,各尽所能。这就是古代盛世君王在上统治兴隆,民俗在下美善,而后世无法比及的原因。
厚古薄今是许多人的固有想法,朱熹和许多古代文人也不例外,认为当下社会不好,以前好。实际上,这是他们的选择性记忆,他们记住了以前的美好,淡化了以前的苦难。按照国学传统观点,三皇五帝时民风淳朴,但历史的真相是奴隶社会生活贫苦,人均寿命低。本段提及周朝设立学校的制度,这在《礼记·学记》有详细的记载,但未必是史实,设立学校要花钱,周朝财力未必能够负担。这种记载反映了古人的美好愿望,后人不必过于当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