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宋明理学的“宗旨”演进而言,《大学》起到了其他圣经无法起到的作用。什么是“宗旨”呢?黄宗羲《明儒学案》之“凡例”里面有一个很明确的界定:“大凡学有宗旨,是其人学之得力处,即学者入门处,天下义理无穷,如不以一二字定之,如何约之使其在我?故讲学而无宗旨,即有嘉言,是无头绪之乱丝也。”“宗旨”就是通过一两个字、或者一句话把最深刻的、最有体会的道理表达出来。它实际上是一种修身的口诀、口号,也起到学派徽标、招牌(LOGO)的作用。一拈起这个宗旨,大家就想到某个具体的理学家、某个学派。而理学家尤其是明代的理学家非常喜欢从《大学》文本里面找几个字来标榜自己的为学路径。比如大家一提“格物穷理”,就想到朱子;一提“致良知”,就想到王阳明。刘宗周很早就观察到这种现象,他说《大学》一书,程朱说“诚正”,阳明说“致知”,王艮说“格物”,罗汝芳说“明明德”。换言之,这些理学大家都在《大学》里面提炼两三个字说明自己学问关键所在,认为只有这几个字才代表真正的儒家的工夫。《大学》就那么2000多字,“经”的部分仅205字,很容易被“注册”完。刘宗周就感慨说:“至此其无余蕴乎”。不过他自己又找出一个词“慎独”来“注册”自家学问,所以刘宗周之学又叫“慎独”之学,并称“慎独之外,别无学也”,这是把儒家的学问用《大学》里面“慎独”两个字来概括了。湛甘泉的为学宗旨是“随处体认天理”,看起来和《大学》没有关系,但是实际上也是从《大学》的“格物”发展出来的。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关于《大学》的版本有那么多争论以及为什么会有那么多改本《大学》。显然这不只是版本、改本之争,更是《大学》本义的诠释之争。以“格物”为例,格物之“格”、格物之“物”究作何解?“格物”在“八目”中占何地位?,刘宗周讲“古今聚诉有七十二家”之多。总之,宋明理学思想的演进跟《大学》的诠释史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