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前,这家总部位于丹麦的国际非营利组织与英国广播公司(BBC)和丹麦广播公司(DR)合作,在世界各地拍摄了一系列主题为“贫困为何”的纪录片,希望能够达到世界各地的观众。让我们一起思考一下贫困的根源。
曾执导过《胜门》并在国际上享有较高声誉的中国导演陈伟军接手了国内的部分相关工作。而他制作的作品正是这部《出路》。
作为“为什么贫穷”系列的收官之作,《出路》已在全球70多家电视台播出,收视人数多达5亿。但在中国,它却“安静”得仿佛从未存在过一样。
一些看过这部纪录片的人在豆瓣上给了它9.1的高分。其中一位评论说,这是他一生中看过的“最恐怖、最压抑”的纪录片。
图片取自豆瓣
无论是恐怖还是压抑,每一个看过《逃出生天》的人都需要仔细去体会。而其直指的“教育导致贫困”的现象,在多年后的今天仍然令人心寒。
“进去,付钱,然后再拿出来。”
如果让王振祥用一句话描述他的工作,他会说:“进来,付钱,然后出去。”
短短九个字就概括了招生骗局的本质。
图片来自纪录片《出路》
王振祥所在的“宏博软件教育学院”实际上是一家专门从事成人自学考试的教育培训公司。但它很快就把目光投向了一条更有利可图的途径——为高考失利并渴望上大学的学生提供“文凭”。
据王振祥介绍,这些孩子是被骗进学校的,被要求交“学费”,到时候再发毕业证书。中间不需要做任何事情,不需要上课,不需要考试,不需要关心学生的未来,只是一件完整的事情。
王振祥对着镜头开玩笑说:“在中国,教育是一个暴利行业。”
对于已经考上好大学的城市学子来说,王振祥的话就像天方夜谭一样可笑。他们一眼就可以通过充满百度图片的“招生PPT”看到,当他们在网上搜索“洪博”时,他们可以立即了解发生了什么。
招生时承诺的“图书馆”、“实验室”、“研讨厅”
都是从百度收集的图片。
但对于农村贫困家庭来说,很多人甚至分不清“三科”和“大专”的区别。孩子们一直沉浸在学习中,从未接触过电脑,更谈不上什么是互联网。
而这些人,正是“王振祥”等人极力拉拢的对象。
图片来自纪录片《出路》
在纪录片的镜头下,摄制组跟随王振祥走遍了湖北。在所谓的“招生说明会”上,他用浓重的播音语气:“书是甜的,知识是甜的”、“一切都是劣质的,只有读书才是好的”、“只有读书才能找到一份体面的工作”并找到一份好工作。”高品质的生活”。
图片来自纪录片《出路》
但当他脱掉礼服时,王振祥忍不住嘀咕道:“他没有良心”、“作恶多多”、“危害自然”。
图片来自纪录片《出路》
镜头中的王振祥呈现出极其怪异的“双面”状态。当他计算着自己招收了多少学生,能拿到多少“业绩提成”时;而知道一年的“学费”花光了一个农村家庭的所有积蓄,他默默地点了一根烟,在寒风中坐了很久。语言。
但在人口众多、资源有限的中国,必然有人被牺牲。正如纪录片开头所言:只有高考成绩好的学生才能进入国家财政支持的公立大学,而更多人只能就读昂贵的私立院校,别无选择。
图片来自纪录片《出路》
但即便是这最后也是唯一的选择,也早已成为利益与私欲交织、谎言欺骗横行的猎场。
高考承载着很多人期盼的“出路”。然而,他们无法判断“出路”的尽头是否是死胡同。
高考后陷入绝望的家庭
在一次王振祥举办的“讲道会”上,他遇见了王攀母女,她们走在山路上,开着牛车,坐着公交车来听讲法。
“招生”工作人员热情地围住了王攀母女。
邀请王攀参加“入学测试”
王攀一家可以说是典型的农村贫困家庭。
她的母亲戴仁珍天生缺手指,常年靠搬砖维持家计。
图片来自纪录片《出路》
我的父亲患有轻度痴呆症,而且不识字,所以他只能做一些卑微的工作。
图片来自纪录片《出路》
这是一个深受贫困困扰的三口之家。这个家庭唯一的希望就是他们唯一的孩子潘皇后。家人时不时地幻想:如果王攀能考上好大学,如果王攀能出去,至少她的未来会更好,不是吗?
但这个小小的愿望却被现实无情地击碎了。
王攀有些羞涩地说:“我觉得上学可以让父母过上更好的生活。”
(图片来自纪录片《出路》)
当年高考成绩公布时,王攀只考了388分。就这个分数,只能考湖北的大专了。
得知成绩的那天,王攀无法抑制悲伤,抱着朋友不停地抽泣。大专的学费和生活费合计在7万到8万元。家里怎么负担得起?
图片来自纪录片《出路》
王盼的妈妈得知女儿的成绩后,没有多说什么,继续像往常一样做家务、搬砖。私下里面对镜头,他的言语中透着无奈和失落。
图片来自纪录片《出路》
但事实证明,再抱怨也是没有用的。王攀的父母咬牙切齿,决心无论如何也要送女儿上大学。
但他们不知道,今天的“大学”已不再是他们那个时代的“大学”,并不是所有的学校都能提供真正意义上的“高等教育”;他们根本不知道有人正悄悄靠近,准备收割一波“韭菜”。
参加完“招生说明会”后,一家三口在饭桌上谈论起这所学校。王攀和妈妈觉得好像不错,就考虑交报名费。然而王攀的父亲听说这可能是一个骗局,极力劝阻母女俩。
图片来自纪录片《出路》
一番争吵之后,一家三口陷入了尴尬的沉默。王攀不明白父亲为什么一直挡住他的“求学之路”,他一时冲动愤怒地说:“谁让你跟我生气的!”
一个有爱但没有钱的家庭可能会瞬间崩溃。家人很少默认提及贫困和地位低下,但他们对此的仇恨却如野草般蔓延。
图片来自纪录片《出路》
高考后的人生十字路口,原本平静的王攀一家,却深深陷入了内忧外患的困境。
这个家庭的出路在哪里?他们还有退路吗?
上面输了
万超的故事似乎与王攀和王振祥的故事完全不同。他是民办三级学院武汉大学珞珈学院的应届毕业生。尽管这不是最好的学校之一,但他仍然完成了学业并获得了文凭。
阳光明媚的一天,万超正在拍毕业照。但这个年轻人已经隐约意识到,困难或许才刚刚开始。
图片来自纪录片《出路》
镜头一转,走出学校的万超来到了招聘会。或许是因为预见到了自己的缺点——自己不是名校毕业,没有出色的简历,万超只能以十二万分的热情向HR自我介绍,表示自己愿意做任何事情。
图片来自纪录片《出路》
加班?没问题。工资低吗?没关系。即使是完全陌生的职位,你还是要硬着头皮去尝试一下。
他坐下来一遍又一遍地自我介绍,半开玩笑地请求不要把自己的简历放在最后,语气中带着几分无奈。
图片来自纪录片《出路》
万超的要求其实并不高,只要能在武汉活下来就行。当时,武汉的最低工资是每月1500元,刚好够万超通过“生存”的标准。
经过一番周折,终于有一家清算公司愿意录用他,工资正好1500,试用期三个月。
虽然不是国际大公司,但这个结果终于让万超松了口气。面对镜头,他掩饰不住激动的心情,连连喊道:“感觉真好,真好,我有工作了!”
图片来自纪录片《出路》
但没过多久,万超就被打回了原形。公司解雇他的理由很简单:他的技能不合格,达不到工作要求。别人五分钟做的事,他却要两个小时做。
一家KTV里,万超坐在楼梯上哭了。他喝多了,说不清楚,只能任由泪水流淌。
图片来自纪录片《出路》
第二天,恢复正常的万超再次踏上了找工作的旅程。不幸的是,直到纪录片结束,他都没能找到满意的工作。要么是工资太低,实在不想去,要么是试用期过后就留不住了。
越来越缺钱的万超正在盘算在武汉一个月的生活费用。他按下计算器,长长地叹了口气。
“很难,真的很难!”这个22岁的男孩已经有了新的口头禅。疲惫的现实生活里,没有英雄和梦想,只有地上凌乱的鸡毛。
在“读大学就有未来”路的两端,一端连接着还抱有希望的王攀家人,另一端连接着万超这样“毕业后失业”的年轻人。毕业”。像“王振祥”这样的招生人员四处游荡,寻找赚钱的机会。
三个故事揭露了贫困的运作方式。
电影《一条生路》从头到尾只有一个问题:
“拥有大学学位会给你带来出路吗?”
图片来自纪录片《出路》
在中国,有成千上万的“王攀”希望依靠高考东山再起,但他们大多数只能考上昂贵的三年制大学或专科学校。一不小心,就会被“王振祥”骗进培训学校。
为了供孩子上学,这个特困家庭欠下巨额债务。然而,“王攀”在所谓的“大学”里可能根本就没有学到任何东西。毕业后他就会失业,根本找不到工作。
未来,“王攀”可能会变成“万超”,在城市的角落里偷偷哭泣。为了生计,“王攀”也可能成为“王振祥”,让骗局吸干穷人最后一滴血。
这样循环下去,没有尽头,也没有出路。
图片来自纪录片《出路》
拍摄完这部纪录片后,导演陈伟军曾提到:
如果一个人努力学习、努力工作,却依然改变不了自己的命运,是不是应该抬起头来看看我们所处的体制是不是出了问题呢?
这是他想通过《出路》探讨的问题。遗憾的是,时至今日,这个问题仍然没有明确的答案。
无数的“王攀”、“万超”、“王振祥”仍然生活在我们身边,他们的故事每年都在上演。每个人都在参与这部关于教育与贫困的“恐怖电影”。
看到可能会导致说出来;说出来可能意味着改变。我们不知道问题解决的那一天何时到来,只希望它能早点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