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电影《出路》由郑琼执导,历时6年拍摄而成。导演郑琼是在和北京女孩袁晗寒的一次闲聊中决定拍摄该片的,她想知道是什么原因促使本该备战高考的女孩选择退学,去追求自己想过的生活。该片展示了2009年到2015年的六年间,三个不同家庭背景的孩子从学校步入社会,寻找各自人生出口的故事。三个孩子,三种人生。
影片的第一位主人公是一位来自山沟沟里的12岁女孩马柏娟。她的家境贫寒,全家人一年(2008年)的支出都不到50块钱。在她就读的那个小学里只有两个老师和五个学生,其中年龄最大的就数马柏娟,而她在12岁这个年龄还在读小学二年。马柏娟是一个十分喜欢读书的女孩子,她知道只有知识才能改变她的命运,而她的梦想则是到北京上大学,此时的她对未来是充满憧憬的。在马柏娟的家人看来,女孩子总归是会成为别人家的人,生了孩子之后,工作反而会拖累她带孩子,女孩子书多少念一点,够用就行。而马柏娟身边的人也一直给她灌输着这样的一个思想:女人终究是要靠男人的。马柏娟父母的格局成就了马柏娟今日的出路,在这样一个环境的渲染之下,马柏娟也渐渐忘记了她那年的梦想,慢慢地认同了周遭的人所说的一切,最后选择了辍学嫁人。
另一位主人公则是一名高考复读生徐佳。当导演跟拍徐佳的时候,那已经是他第三次复读了。徐佳的父母都是农民工,他的父母认为他们没有文化,在城市里打工受到了很多屈辱,所以他们认为就算爬着也要让孩子上学。后来,徐佳的爸爸去世了,徐佳为了完成父亲的遗愿,通过努力考上了一个还不错的大学。当导演第二次跟拍徐佳的时候,他已经上大四了,和许多人一样都开始投简历找工作,但因为上的学校不是重点大学,所以找工作也找得十分艰辛。徐佳的父母和马柏娟的父母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他们明白没有文化的苦,他们不希望孩子步他们的后尘,他们给孩子灌输的是知识改变命运。而他们的格局也成就了孩子的出路,拓宽了孩子人生的宽度。
最后一位主人公则是一位17岁就从美院附中退学的北京女孩袁晗寒,她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从小过着优渥的生活,上着最好的幼儿园、最好的中学。相比前面两位主人公的生活,她的生活可以说无忧无虑。在退学后的她为了消磨时间,开过酒吧、去过性用品店卖东西,去德国学习艺术……最后还开了一家属于自己的艺术投资公司。
《欢乐颂》里说:“一个人的原生家庭就是一个人的宿命”。虽然一直不太相信宿命论,但也不能否认,原生家庭是一个人的底色。我们的认知能力、人际关系、社会功能、人格特质、做事方式里都潜藏着一个家庭的影子,父母的性格、习惯,眼光、格局也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孩子。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