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正释《大学直指》《大学直指学记》经论讲解经典讲解

我们来先说“大学”这两个字。我们看349页:

【依古本。大者,当体得名,常遍为义,即指吾人现前一念之心,心外更无一物可得,无可对待,故名当体。此心前际无始,后际无终,生而无生,死而不死,故名为常。此心包容一切,家国天下,无所不在,无有分剂方隅,故名为遍。学者,觉也,自觉觉他,觉行圆满,故名大学。大字即标本觉之体,学字即彰始觉之功。本觉是性,始觉是修,称性起修,全修在性,性修不二,故称大学。文分为二:从初至天下平,统示性修旨趣,从自天子至终,详示妙修次第。初中又二:初二节示妙悟之门;次三节示妙修之叙。初中又二:初直示境观;二点示悟修。】

那么这一段其实可以分为三个要点。

第一个要点:就是依古本。

蕅益大师在禅解《大学》的时候,他运用的是曾子的原本。《大学》有两个文本,除了曾子的原本之外,还有一个朱熹整理的文本。朱熹研究《大学》以后,他认为古本文义有不能连贯的地方。他就按自己的意思重新编排,而且还加了几句话进去了,那么他整理的这个就称之为《大学章句》。

明朝时候的王阳明就明确指出了朱熹的错误,并且认为古本是很完善的,它的文章、它前后的这个结构是非常紧凑的,朱熹的理解有偏差。那么蕅益智旭大师也认同王阳明的观点,所以他选用这部《大学直指》的本子就是选用的古本,就是曾子的原本。

我们都知道,这个《大学》是四书之一,是儒家的根本经典,根本经典众所周知都是四书五经。五经就是《诗经》、《尚书》、《礼记》、《易经》(《周易》)、还有《春秋》。诗、书、礼、易、春秋,有些人把《易经》排在第一。

那么在唐朝初年又扩大为九经,也就是:诗、书、易之外,把《礼记》分为三种:就是《仪礼》、《周礼》、《礼经》。把《春秋》那个三种解释都加进来,就是《春秋左传》、《春秋谷梁传》、《春秋公羊传》,合起来就成为九经。

在唐文宗开成年间又扩大为十二经,也就是九经再加上《论语》、《孝经》、《尔雅》。那么唐文宗开成二年,也就是公元837年,在国子监门前立石碑就刻上十二经。

那么,到了宋朝时候,又加上了《孟子》就成为十三经。

所以说儒家根本经典十三经,它有这么一个递进的过程。由五经扩到九经到十二经,再到十三经。

那四书,我们当然都很清楚,就是《论语》《孟子》和《大学》《中庸》。《大学》是孔子的亲传的学生曾子的哲学论文,而《中庸》是曾子的学生子思,也就是孔伋所作的哲学论文。

其实,《大学》、《中庸》都是从《礼记》里面抽出来的,《中庸》是《小戴礼记》的第31篇,《大学》是《小戴礼记》的第42篇。那么要了解这些常识,相信很多人也都知道,如果有些不太清楚,就推荐大家可以读一本民国时候的朱自清的书《经典常谈》,这个应该是最权威、最通俗。但是它虽然通俗,但是它又很深刻、很深入的大家之作、权威之作。你与其去看一大堆乱七八糟的书,还不如选一些最好的书来看,为什么?因为你看书,这个书钱是小事,你投入的精神和时间这个才是最大的成本。所以不要浪费在看那些杂七杂八的书,直接看经典,直接看最核心、最精粹的。

你看我们要学传统文化,我们不是选一些后来的人的,乱七八糟的东西来看,直接从源头上来学习最精要的《大学》、《中庸》。

《论语》那个太多了、太浩瀚了,我们直接从最核心的精要就是《大学》、《中庸》上来学,那么对于整个儒学的精要你就通了。不是去人云亦云跟着人家跑,以为这个儒学就是叫你要讲礼节,要懂规矩,不是这样的。真正的是心学,是直指我们的心,就是明明德,这个才是儒学的心要啊。

那么第二个要点:就是来解释大学两个字。

蕅益大师说得非常直截了当、非常透彻。大者,心也;学者,觉也;就是学习心的觉醒,才是真正的大学教育。不是像我们现在去读大学,你去考个学士、硕士、博士、博士后。都没有什么用,都是知识的累积。当然不是说它完全没用,它还是在谋生技能,在知识层面还是很好的,但是要唤醒生命的话,真正的是心的觉醒,这个才是大学教育。

蕅益大师是用华严的法界心来解释,“无始终,无内外,强立名,为法界。法界性,即法身。因不觉,号无明。”这个是最常识的,我们学佛学三字经,《释教三字经》。其实“无始终,无内外”,这个就是指我们的真心。“强立名,为法界”,这个是法界心。真心是无始无终的,生而无生,死而不死,所以名为常;真心是包容一切的,无内无外,包容家国天下无所不在,所以名为遍,所以常遍为义。

那可见,《大学》不单是学知识,不单是学技能和技术,更要学做人。而学做人就是开发自己的主体性,随处作主,挖掘能够开显,发掘内在的资源,内心的自性的宝藏,所以大学不但是知识教育,更是智慧教育,不但是生活技能教育,更是生命觉醒教育,这才是真正的“大学”。

那么第三个要点就是:大字标本觉之体,学字即彰始觉之功,本觉是性,始觉是修,称性起修,全修在性,性修不二,故称大学。

“大”字就是正因佛性,“学”字就是缘因佛性,我们去实践大学之道一直到止于至善,这个是了因佛性,止于至善成为究竟的圣人,乃至于成为佛。所以大字是讲心的本体,学是讲心的妙用。

我们从体上来讲,万物悉皆平等,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从用上来讲,一切皆有可能。正如王阳明在《传习录》上面所说的“即体而言,用在体,即用而言,体在用。是谓体用一源”。我们能够做到体用一源,知行合一,动静一如,功夫就会得力,就可以做到“吾道一以贯之”。吾道一以贯之这个“一”是什么?“一”是体用一源,一是知行合一。你能够做到了知行合一,你才能够真正的体认到这个不可言说的本体,我们勉强说它为明德。或者称它为佛性,就是找到了自己人生中最高的精神价值,就能做到“虽愚必明,虽柔必强,大本立而达道行”。大本立而达道行,这些都是王阳明这个《传习录》上的话。所以我们会把《传习录》跟《大学》交参起来互相印证,因为《传习录》就是《大学》的实践版。所以你看我们如果要想像王阳明一样,既能悟道又能成就大的事业,还能够立言,那么这样子的话,成为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圣人,那么一定要能够通达《大学》。

那么,能够明明德,心能够觉醒,这个就是大学。所以大就是心,学就是觉,学习心的觉醒,就是大学。所以有智慧的人不用看这个文章,他看到这个文章的题目,看到这本书的题目,他就知道了,整篇文章说什么都明白了,不用再看了。所以我们整个要学《大学》的内容就是一句话:学习心的觉醒。学习心的觉醒就是大学、就是明明德。心真正能够觉醒了,那么就称之为君子,就称之为大人。

很多人误会这个大人,就以为是封建社会那些儒家做官的人,叫什么什么大人,一个县太爷也叫大人,以为这个才是大人,而其他一般普通老百姓就是小民,不是这个样子的。每个人都是大人,只要你心觉醒了,就是大人,就是君子,不是你做官才是大人,没有那回事。

正如《易经》上所说的,大家其他可以不看,这个《易经·系传》是要看的,对于我们提升修养,对于我们提高修行是非常有帮助的。《易经》上面说:“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这个四句话就准确地描绘了什么是大人。

“与天地合其德”,天有好生之德,我们的心与天地的德性相合,就是心中不断地涌现生生不已的鲜活智慧。生生不已是天地之德。生生不已是天地之德,所以“与天地合其德”就是内心不断地涌现鲜活智慧,大家不要以为你要学儒学,就是老老实实、规规矩矩,不准乱说,不准乱动。一个人很死板的样子,这个样子才是叫修行,才是叫修养,不是这个样子的。应该是很活泼泼的,应该是很快乐的,这个样子是真正懂得修行。一直有生生不已的智慧涌现出来,这个才是“与天地合其德”。

“与日月合其明”,心跟日月一样光明,无私坦荡荡,没有一丝一毫的这种私心杂念。靠什么?靠明明德。

“与四时合其序”,心就跟春夏秋冬一样,跟这个春夏秋冬的程序一样,明明了了的。

“与鬼神合其吉凶”,那么心同鬼神一样变化莫测,浩瀚广大,这个样子就是大人、就是君子。

那么底下再看,后面的文字就讲了整个的《大学》就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就是讲它的性修、旨趣,就是讲它的根本的原理,它的见、行、果,儒家修行的见、行、果。底下大部分的篇幅就是具体讲怎么修,具体告诉我们怎么在生活中间修,怎么样搞好夫妻关系,怎么样搞好家庭关系,怎么样培育好子女,扩大到怎么样来治国平天下。

(一)统示性修旨趣

1.妙悟之门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那么先看这个第一句,这个朱熹有一个说法,他说他是根据做臣子来说的,他认为这个“亲”字要念“新”,所以他就认为说,在新民,对不对呢?在某些层面,还是对的,但是还是不完整,我们还是直接就用原本,在亲民,不要去把它改作一个“新”字,在止于至善。这一段是整部《大学》的纲要,整部的《大学》就在这几句话里面,就概括了。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那么这一段可以分为五个要点来说。

第一个要点:就是朱熹认为《大学》的纲要就是三纲八目。三纲就是: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八目就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他就认为整个的《大学》就是可以归纳为三纲八目。

南怀瑾也讲过《大学》,他有一本很厚的一本书,大家应该书店里面都可以买到,就是《原本大学微言》,他就用经史合参的方法,就是用历史,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来印证经、印证《大学》,经史合参,引用了中国数千年的历史,来说明《大学》经典的意趣。他就提出三纲八目之外,还有七证,七证就是知、止、定、静、安、虑、得,这个称为七证。

蕅益大师,他不赞同三纲之说,他认为《大学》的心要就是三个字“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都是明明德做到了极至、做到了极处。

第二个要点:就是我们来解说道,大学之道这个道,道什么意思呢?我们先看蕅益大师的解说。

①直示境观

【道者,从因趋果,所历之路也,只一在明明德,便说尽大学之道。上明字,是始觉之修;下明德二字,是本觉之性。】

那么,道,简单地说,大学之道就是成为圣贤之路,从儒家来说。佛家来说就是成佛之路,是从凡夫因地趋向佛果的实践路线图,儒家就说是学做圣贤之路。曾子就把这个成圣贤之路归纳为三个字,就是“明明德”。所以不是依靠外在你去做什么,才来建立,才来成为圣贤。而是你内心本具明德,你只要照亮它就是明明德,就可以成为圣贤,因为这个明德是你本具的。

第一个明是动词,是始觉的修德、是开启;后面的明德是本觉的性德,我们也称之为佛性。

第一个明,是对治人的烦恼习气,以戒、定、慧三无漏圣学为根本,所以戒、定、慧三无漏学都是修德。

由这个修德开启正智,开启智慧了,开启见性的智慧了。由这种正智能够亲见心的本体,这个本体就是“明德”,就是离念的灵知,灵明不昧的知,灵知。《中庸》上面称明德为诚,诚实的诚。所以子思就把这个明德就归纳为一个字就是诚。《中庸》上面就讲诚明。明德是根本,诚也是根本,那明,这个诚,叫做诚明,诚明就是明明德。

我们可以展开一点来说这个“道”字。道字其实它有五个内涵。

第一个最普通我们知道就是道路的道,一条道路。

第二个就是原理、就是理则。

比如说《易经·系传》上面说“一阴一阳之谓道”。天地运行的原理、原则,有白天有黑夜,有阴有阳。当然了,如果从更深的来讲,一阴一阳之谓道,也可以说就是明明德,为什么呢?一阴一阳这个阳就是明德,而要开显这个明德,就是明明德,就是阴。所以从这个究竟义上来说也是明明德,也是诚明。

《孙子兵法》上说,“兵者,诡道也。”

道的第三个内涵就是讲话、说话,且听我慢慢道来,就是说话。

第四个,汉魏以后,道字成为某一个学术的宗派、流派或者宗教的最高的主旨。那比如说,五斗米道,那么这个是道教的雏形。

第五个就是形而上哲学的代号,我们勉强称它为道。

比如说《易经·系传》上面说“形而下者谓之器,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就是指物质世界。物质世界有形有相的东西我们叫它器,那么超越于物质之上的那个本来体性,那个能为万象主的本体,它是什么呢?它是唯物的还是唯心的呢?它不是物、不是心,心和物这个两样都还是它的作用和现象。所以这个超越能知的心和所知的物,超越能所二元对立,这种绝对的本体,我们无以名之,就称之为道。这个才是究竟意义上的道。

那么,第三个要点:就是我们来解说“德”字。

【性中本具三义,名之为德,谓现前一念灵知洞彻,而未尝有形,即般若德;现前一念虽非形象,而具诸妙用,举凡家国天下,皆是此心中所现物,举凡修齐治平,皆是此心中所具事,即解脱德;又复现前一念,莫知其乡而不无,位天育物而非有,不可以有无思,不可以凡圣异,平等不增不减,即法身德。】

这个就是蕅益大师从佛法的究竟义上来讲这个“德”字。这个德字就是指我们性德里面本具三德。这个三德就是指《大学》里面的明德,它本自具足。我们说般若德、解脱德、法身德,也就是心的相、用、体。要注意看的是他每讲一种德,都会有四个字:就是“现前一念“,我们当下现前这一个念头。现前一念灵明洞彻,这个就是心的相、心的光明、心的明性,这个就是般若德;现前一念,具诸妙用,这个就是心的用、心的觉性,就是解脱德。一切家国天下,都包含在其中了。

现前一念,莫知其乡而不无。就是我们这个诸法实相,我们这个佛性,你不可以说它在哪里,你不可以固定、指定它一个地方,所以莫知其乡;但是实相无相无不相,每一样都是它的显现,都是它的妙用,所以不无。

位天育物而非有。这个是心的本体,是空性,是法身德。

那么道和德是什么关系呢?道的实践需要德,德的履行需要遵循道的规律。我们行道而得之于心,就称为德。得之于心是得到的“得”,后面这个是道德的德。所以行道而得之于心,心里面有体会,心里面照亮,这个称为德。所以德行、道德的建立是由内向外的,不是外在强制的,不是由外建立的,而是由内向外透发出来的。

因此孔子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要立志于行道,是志于道,立志于去实践圣贤之道。要立足于行德,据于德。要立身于行仁,要游学于六艺——就是礼、乐、射、御、书、数这个六艺,六种技能、六种技艺之中。

可见,人们在日常生活之中的一切思想行为,都要能够遵循道,遵循内在本具的明德,用德来履行实践就是明明德。所以明明德是人生第一大事,所以曾子一开篇就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道是本,德是末。道是根本,德是去实践道,所以道是本,德是末。德是本,仁是末。仁是本,艺是末。德行、内在的德是根本,外在显现的这种高尚的行为、忠恕之道,这个显现的这些是末。而仁是本,艺是末,技能、六艺、技巧、谋生的技艺这个是末。

本和末都是相对的。重艺而轻道的教育是本末倒置的。重视知识教育、技能教育而不重视生命觉醒教育,这个是本末倒置。你学再多,还是对于道德提升没有帮助,还是对于幸福的提升没有帮助。我们看原来云南大学那个马加爵就是这个样子,智商很高,但是他因为受不了那种同学的轻视,就会杀人。因为我们一直都是重视知识教育,没有重视心灵、生命觉醒的教育。

所以明明德,在禅门里面称之为入道。我们看达摩大师有《略辨大乘入道四行观》就讲二入四行,二入就是理入和行入。儒家的明明德就类似于行入,行入就有四行。

第一是报冤行,逢苦不忧,体冤进道是报冤行。遇到不顺利的时候,遇到苦不忧愁,体冤进道。

第二是随缘行,得失从缘,心无增减,喜风不动,冥顺于道,这个是随缘行。一切都很顺利,不会得意洋洋,不会认为说这个是自己的本事,要知道喜风不动,知道这是我们过去种的善因现在召感的善果,不是单单靠你今生的努力就可以得到的,随缘行,喜风不动。

第三是无所求行。世人长迷,处处贪著,名之为求。智者悟真,无所愿乐,是无所求行。

第四是称法行,自性清净,信解此理,为除妄想,修行六度,而无所行。修种种的菩萨行,六度万行,但是心里面没有一丝一毫的执著,称法行。

那么我们能够修报冤行的人,心中有光明的人,就能够转恶缘为善缘,为法缘,为佛缘。

我们讲一个小故事好了。

有个寺院的住持,有一天,到外面办事情,返回寺院的途中,突然就遇到倾盆大雨了,就像我们最近这些天一样,一直天天都会下一阵暴雨,雨势滂沱,看来短时间还停不了。他就看看不远处刚好有一家庄园,马上就跑过去,想去借宿一晚避避风雨。这个庄园很大,他就去敲门。这个守门的仆人就问明他的来意以后,就冷冷地说:“我们家老爷一向都跟僧道无缘,你最好还是另作打算吧!”

这个住持就恳求说:“雨势这么大,附近又没有其他的人家,可不可以请你行个方便呀?”

这个仆人就说:“我还是不能够擅自作主,我要进去请示一下我们家老爷。”那么过了一阵他就出来了,就说:“老爷不答应,你还是走吧!”

这个住持就请求说:“如果我不能进去,我就在你们这个门房、这个屋檐底下就这样子过一晚,暂时歇一歇脚行不行啊?”

这个仆人依旧拒绝:“不行,你还是要走,我们老爷一向都跟僧道无缘,你赶快走。”

那住持就无可奈何了,他就还是没有生气,就很和颜悦色就向这个仆人,就问明这个庄园老爷的名字,就冒雨就往寺院赶,全身都湿透了回到寺院。

三年以后,这个庄园老爷就纳了一个小妾,对这个妾就宠爱有加。那么有一天这个妾就想去求子,就想起了要到这个寺院去上香祈福。这个老爷也就很高兴,乐意陪她到寺院去,虽然这个人不信佛,但是陪他这个妾去进香他还是很乐意的。但是一到了寺院很奇怪,这个老爷就看到自己的名字,被写在一块很显眼的一个长生禄位牌上。他心里面觉得很纳闷,说我一向都不信这个,怎么我的名字会有一个长生禄位,写在这个寺院里面呢?他就向看殿的小沙弥就打听,这个小沙弥就告诉他说:这是我们的住持三年以前写的,有一天晚上他全身湿透,冒着大雨跑回来了,就说有一个施主跟他没有什么善缘,所以他就专门一回来,马上就写了这个长生禄位,并且我们住持还天天诵经回向给他,希望能够跟那位施主,能够增添一些善缘。因为佛不度无缘之人,所以增添一些善缘,至于说具体的详情呢我就不清楚了。这个沙弥一说,这个庄园老爷就知道怎么回事了,心里面又惭愧不安,又很感动。从此以后,他就成为这个寺院很虔诚的护法。

那我们想一想,如果别人不帮你的时候,甚至于伤害你的时候,这个冷言冷语呵斥你的时候,你还愿不愿意去关心他,还愿不愿意用三年的时间给他去诵经、去加持。所以这是一个改造恶缘的故事,因为心中有光明的人,任何时候他都能够明明德,他都能够把一切缘都转变为法缘,一切缘都障碍不了他。所以我们说真正读懂大学之道的人,内心就会爆发出大智慧来,那么一切的事情、一切的障碍都障不住他,内心就会爆发出大力量来,一切的人都伤害不了他。

那么这个小故事,其实就是说明一个心中有光明的人,他任何时候、任何事情他都能够明明德。

第四个要点:就是解说“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我们看蕅益大师的解说。

【我心既尔,民心亦然,度自性之众生,名为亲民。成自性之佛道,名止至善。亲民、止至善,只是明明德之极致,恐人不了,一一拈出,不可说为三纲领也。】

那么我们的心,我的心具有法身德、般若德、解脱德,遍满法界。那别人的心也是一样,也具有三德,具有法身德,般若德,解脱德,遍满法界。所以帮别人就是帮自己,帮别人就是成就自己的福慧资粮,就是开显性德,所以这个就是亲民。什么是亲民?菩萨的六度万行是真正的亲民。那么自觉觉他,觉行圆满,就是止于至善。

《论语》上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很奇怪,古时候的学儒家的人是为自己,现在的人学儒家是为人。为什么?其实古之学者为己才是最重要。今之学者为人就是他讲这些儒学他自己不用,他只是为了去逞口舌之快,只是为了去得名利,只是为了去好为人师,这个样子当然是很肤浅的了。古之学者为己,是为了完善自己的人格;但是要完成自己的人格就必须要发展他人的人格,“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要关心他人、关注社会、尽到社会责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是这样一种人格完善的过程。

所以太虚大师说“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现实。“人成即佛成,什么是人成?人成其实就是一个内圣外王的过程,人格完善的过程。最能够代表这种身心性命之学的就是思孟学派,就是子思和孟子这个学派。由孔子传给曾子,曾子传给子思,子思传给孟子。子思在《中庸》第二十章里面说:天下之达道五,你们学到这里来了吗?学到了吧?对。天下之达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达道也,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

子思说:天下有五种达道,就是处理好五种人际关系,五种社会关。天下有三种达德,也就是智慧、仁德、勇敢,智、仁、勇。智仁勇其实就是什么?智仁勇其实就是般若德、解脱德、法身德。智仁勇其实就是我们所说的修行佛法的三依怙、三怙主:智就是文殊菩萨,仁就是观世音菩萨,勇就是金刚手菩萨。所以我们把它人格化,把它拟人化就成为三尊菩萨,三依怙即文殊、观音、金刚手。这个其实表达的就是三达德,就是智仁勇。能够行这个三德的只有一种,那就是诚。惟诚与明。诚实的诚,诚就是明德,能够去行这个智、仁、勇,它的根源都是我们本具的明德,就是诚。

其实人类的一切文化,无非都是处理三种关系:就是人与大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心的关系。

佛家文化注重人与自心的关系,重点是精神之道,见性成佛之道。道家文化注重人与大自然的关系,那么重点就是自然之道,是修真养生之道。儒家文化注重人与人的关系,重点是社会之道,也就是圣贤之道。

因此可见,儒家文化是特别注重人际关系和谐的。我们要明明德,要在处理人际关系的社会实践之中来明明德。

子思就归纳为五种关系之道,也就是: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儒家特别注重在社会实践之中明明德,乃至于止于至善的圆满境界,能够达到止于至善。这个就相当于达摩二入四行里面的事入。所以可见,亲民就是注重社会实践,就是处理好五种达道,那么用三种达德来处理好五种达道。

那么子思在《中庸》里面,就引用孔子的话说:“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那么这个《中庸》和《大学》就可以互相参照,来学习来通达。

第五个要点:就是用三谛、三观、三觉和六即佛来概括大学之道。

【此中明德、民、至善,即一境三谛,明、亲、止,即一心三观。明明德即自觉,亲民即觉他,止至善即觉满。自觉本具三德,束之以为般若,觉他令觉三德,束之以为解脱。至善自他不二,同具三德,束之以为法身。不纵不横,不并不别,不可思议,止理名为大理。觉此理者,名为大学。从名字觉,起观行觉,从观行觉,得相似觉,从相似觉,阶分证觉,从分证觉,归究竟觉,故名大学之道。】

你看我们读这个蕅益大师的这个《大学直指》,就非常的痛快淋漓,因为它非常透彻圆满直指心性。大学之道就是生命觉醒的道路,从所修的境界来说是一境三谛。明德是真空谛,民(民众的民,老百姓这个民),民是妙有谛。至善是中谛。所以这个就是一境三谛。从能修的心上来说是一心三观。明(明白的明),明是空观。亲是假观。止,止于至善这个止,止是中观。内而身心,外而世界,都要不执著,都要觉照。那么明明德是自觉,亲民是觉他,止于至善是觉行圆满。所以这个就是三觉。所以用三谛、三观、三觉来概括大学之道。

对自己来说,最重要的是要有智慧照亮自己的心;对别人来说,最重要的是要有慈悲帮助众生能够解脱。所以说自觉本具三德,束之以为般若,觉他令觉三德,束之以为解脱。止于至善就是自他不二,同具三德,这个就是开显理体,开显法身德,开显心的本体。

再来说六即佛。天台宗讲成佛的次第是六个阶段,六即佛义。一切众生无论他觉与不觉,生命都本具般若德、解脱德、法身德。生命都本具智、仁、勇三达德,这个就是理即佛、理即觉。能够听闻到这些妙理生命开始觉醒,从对物欲的贪求之中觉醒过来,这个就是名字即佛,就是名字即觉。再来起观行,在社会实践之中,去运用三达德来修身、来帮助众生,这个就是观行即佛、观行觉。再往上就修到相似即佛、分证即佛和究竟即佛。究竟即佛就是止于至善、就是圆满成佛。

这个是大学之道,这个就是讲走向生命觉醒的六个阶段。

那么蕅益大师不赞同朱熹提出的三纲,认为亲民、止于至善只是明明德的外用达到了极致。

②悟修

再看,就是【二点示悟修。】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那么这一段就是讲实践大学之道的具体方法,前面讲了大学之道,具体方法是什么呢?这一段就讲透了,南怀瑾把它归纳为七证。蕅益大师就透彻、圆满地把它归纳为实践生命觉醒之道的见、行、果。那么这一段就讲了生命觉醒之道的见、行、果,可以分为两个要点:

第一个要点:就是讲见。

实践大学之道的见地是知止。知就是妙悟,知止就是内心深刻的满足,明白生命本身就是奇迹,明白生命的最高精神价值就是明德,你只要开显就好了。所以不要再向外去贪求了,内心深处有一种深刻的满足、本自具足。就像六祖大师听闻到师父开示以后所说的:何其自性,本自具足,能生万法,这种深刻的满足。

儒家其实也是如此,儒家的圣贤他们悟道的时候,能够真正知止的时候,也是得到了这种内心深处的深刻满足。就明白生命本身就是奇迹,就是最大的价值,不需要去向外去刻意追逐。那些不断向外去追逐名利,企图以此来证明自己价值的人,是内心黑暗的人,是还没有懂得明德的人。因为他不懂得自己本具明德,所以他永不满足,一直向外去盲目地追逐。所以这个止字是什么意思呢?知止的止就是明德,知止就是妙悟明德。

王阳明在《传习录·上卷·薛侃录》上面做了一个绝妙的比喻。《传习录》其实很好看,为什么呢?它这个文言文很浅白,明朝时候的人,比这个上古的文言就容易看多了,很浅显的文言。而且它的好处是什么呢?都是弟子们问学,弟子们不懂了,跟随老师学习,不懂了就来向老师提问,老师就回答一番。全部是这个问答题,所以非常好看,我是建议大家都把这个《传习录》找来看看。这个《阳明全集》太多了,看看《传习录》,看看《大学问》就好了。

《传习录·薛侃录》上面做了一个绝妙的比方,就是很通俗的一个比方。就是做人之道“成色”比重量,“成色”比“斤两”更重要。“成色”比“斤两”更重要,你有几斤几两啊?我们经常说。但是王阳明就告诉你什么?你要懂得大学之道,斤两不重要,我有几斤几两并不重要,但是我的“成色”很重要。就是我是不是纯金,还是有很多很多杂质的金,“成色”是最重要的。我们的大学之道就是要让我们的成色高,如果是百分百的时候,那就是圣贤。所以做人之道“成色”比“斤两”更重要,“成色”是指内在的人格完善,“斤两”是指外在的事业成就、外在的事功。做人之道首先要注重“成色”,也就譬如把那些含有杂质的黄金变成纯金,其次才是关注“斤两”。

孔子在《论语》上有一句教诲说:“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这个都是耻辱。也就是说如果一个社会的制度和价值观都是健康的,也就是这个社会的上升渠道是通畅的,是没有固化的,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社会的上升渠道没有固化,你就再低层,只要你努力你都可以升到最高层,这样这个社会就是健康的;如果它固化了,当然就这个社会有病了。所以一个社会的制度的价值观是健康的,那么你还是活得既贫且贱,地位很低下又很贫穷,那么这个是一种耻辱。因为在这种社会人格和成功应该是相伴而行的,你人格高尚,那么你成功自然跟着来了,所以人格和成功相伴而行。如果你不成功甚至于你还活得很不好,那么你的人格修养一定是出问题了,你一定在人格方面有重大的缺陷,所以说“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如果一个社会的制度和价值观是有病的,这个社会上升的渠道是封闭的,有很多的特权阶层,其他人根本上就没法进去,他只在他自己那个内部,那这个样子当然这个社会有病。

所以一个社会的制度和价值观是有病的,你居然还活得既富且贵,那就更是一种耻辱了,因为这个就证明你在某一种程度上,你跟那个有病的体制和价值观是同流合污了。即便你外在光鲜亮丽,那你的内心世界一定是漆黑一片。一个人他拥有了不低于社会正常水平的生活保障以后,他应该更注重自己的人格修养和精神品质,而不能够只是一味地去追求更大的物质成功。尤其是在一个价值观扭曲的社会之中,一个人他越能锻造出强大而完善的人格品质,就越能够抵御来自他人和社会的侵袭,从而越能够提升幸福感。反之,如果你坚持要在一个价值观扭曲的社会之中,去追求更大的物质化的成功,那么就不免要承受人格扭曲的痛苦,甚至于要出卖良心,昧着良心去攀附权贵,昧着良心去赚钱。这样其实就是因为,这个社会价值观扭曲的时候,你一定只是一味地去追求更大成功,物质化的成功,那么你一定就要承受人格扭曲的痛苦了,要出卖良心了。所以孔子说:“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当然了,在有道的社会里面,也可能有那些表面上“贫且贱焉”实际上人格非常伟大的隐修者,那个是隐士。在一个无道的社会里面呢也可能会有那些外表“富且贵焉”内心仍然能够坚持,坚守高尚情操的大修行人。但是这种大修行人,他一定会成为整个社会能够改良、能够进步的中坚力量。

所以我们要深刻地领悟《大学》,一定要能够懂得王阳明的《传习录》。这也是我们这一期的学修既安排《中庸》,又安排《大学》,还安排《阳明心学》的原因,因为这个三者就互相印证,就能够帮助我们照亮心。我们有很多人听佛法听厌了,来来去去就说那些,换一个口味、换一盘菜,你看看儒学怎么样照亮你的心,是一样的,本质上都是要照亮我们的明德。

所以《传习录》上面王阳明就比喻说:“尧舜为万镒,孔子、周文王为九千镒。”镒就是古时候计重量的一个单位,镒就是等于二十两。尧和舜的斤两有多少呢?他们的生命斤两就是万镒,万镒黄金。周公、孔子这些,他的内在修养是一样的高,但是他外在的事功,他人生的斤两就少一些,就是九千镒。所以可见尧、舜和孔子,在明明德上都是成色十足的纯金,但是孔子外在的事业不如尧舜。但是你不要用凡夫心来分别,你不要用功利的心来分别。凡夫就是这个样的,一听到这个就想,哦,原来孔子还不如尧舜,不是这个样子的,凡夫总是用功利心来分别。

王阳明就在《传习录》上说过很精辟的一段,实际下功夫的方法,实际用功夫的一段话。王阳明说:“个人尽着自己力量精神,只在此心纯天理上用功,即人人自有,个个圆成,便能大以成大,小以成小,不假外慕,无不具足……”你看他说的这个话跟我们禅师说的话是不是一样的。龙场悟道以后,其实见性的人,不管他用什么话来说,说的本质都一样,都是指着这个我们的本性,指着明德,让我们能够明明德。王阳明说:“一味只是希高慕大,不知自己是桀纣心地,动辄要做尧舜事业,如何做得?”后面这个话就骂得很严重了。就说,不管邦有道还是邦无道,不管外在的环境是天堂还是地狱,不管这个社会向上的渠道是不是畅通,都没有关系。人活着最重要的是关注自己人生的成色。尽自己的力量和精神,不断地去完善人格。如果你不在心地上下功夫,只是一味地去追求更高的成功和更大的事业。那么自己的人格品质就像那些暴君,像夏桀王、像商纣王这些亡国之君一样,你的这个内在的人格品质这么低下,这么残暴,却动不动就想去做尧舜的大事业,怎么可能呢?

这话其实骂得很严重,像我们现在很多人都是这个样子的,不衡量自己内在的修养、自己的德行,自己这个明明德的程度。过去有一点福报,事业做大以后,马上就膨胀起来了,马上就吹牛,动不动说要怎么样要怎么样。像原来那个宋山木,宋山木就砸了很多银子去推动一本书《学习的革命》,号称为他这个东西要做成全球最大的。结果怎么样?结果很快就灭掉了,而且这个人本身的品质也很差。

很多人就是这个样子的,过去有一点点福报,马上自我膨胀起来、野心膨胀起来。他就不衡量一下,自己的内心像夏桀王、商纣王一样如此的低下,但是动不动自己就想去做尧和舜的事业,这个怎么可能呢?

因此,我们要知止。知止,要对生命最高的精神价值,也就是明明德,要有体悟,这个才是最根本的,这个才是快乐的源泉、幸福的源泉。

第二个要点:就是引用《大佛顶首楞严经?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来说明实践大学之道的妙修是定、静、安、虑四个阶段。妙果就是得,虑而后能得这个得,就是忽然超越。《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上面说:“尔时,观世音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世尊!忆念我昔无数恒河沙劫,于时有佛出现于世,名观世音。我于彼佛发菩提心,彼佛教我从闻思修,入三摩地。初于闻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如是渐增,闻所闻尽。尽闻不住,觉所觉空。空觉极圆,空所空灭。生灭既灭,寂灭现前。忽然超越世出世间,十方圆明,获二殊胜。一者,上合十方诸佛本妙觉心,与诸如来同一慈力。二者,下合十方六道众生,与诸众生同一悲仰”。

我们来看看这个蕅益大师的这个解说。

打赏

你目前有0 金钱

投月票

0张

投推荐票

0张

投催更票

0张

微博

《大学直指》提纲

三、正释《大学直指》

第一讲(目录)

三、正释《大学直指》

一、略释《大学》的作者曾子

二、《大学直指》的殊胜

3.《大学》指导我们立志

4.《大学》是世间法的总持,《华严经》是出世间法的总持

5.从实修和世间实践的角度来学修《大学》,可以成就世出世间具足圆满

6.学修《大学》能够促进人类的生命集体觉醒

三、正释《大学直指》

【止之一字,虽指至善,只是明德本体。】

第三个要点:就是蕅益大师,用法相唯识学中间的转八识成四智来说明。

第二讲

(二)详示妙修次第

第二个要点:就是无论是天子还是平民,都以自身为物之本,以家国天下为物之末。

第二个要点:就是蕅益大师用明明德、致知、诚意、正心、亲民、止于至善来解说这首诗歌。

第三讲

第一个要点,看蕅益大师的这个解说:

第二个要点:就是《康诰》曰:作新民。

②修身齐家

《康诰》曰:如保赤子。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矣。未有学养子,而后嫁者也。

第四讲

是故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骄泰以失之。

是故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骄泰以失之。

第四讲

《康诰》曰:如保赤子。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矣。未有学养子,而后嫁者也。

②修身齐家

第二个要点:就是《康诰》曰:作新民。

第一个要点,看蕅益大师的这个解说:

第三讲

第二个要点:就是蕅益大师用明明德、致知、诚意、正心、亲民、止于至善来解说这首诗歌。

第二个要点:就是无论是天子还是平民,都以自身为物之本,以家国天下为物之末。

(二)详示妙修次第

第二讲

第三个要点:就是蕅益大师,用法相唯识学中间的转八识成四智来说明。

【止之一字,虽指至善,只是明德本体。】

三、正释《大学直指》

6.学修《大学》能够促进人类的生命集体觉醒

5.从实修和世间实践的角度来学修《大学》,可以成就世出世间具足圆满

THE END
0.【国学讲堂】二《大学》《中庸》《大学》是中国古代儒家典籍名篇之一,原是《礼记》中的一篇,成书于春秋时期。关于《大学》的作者,《礼记》并无说明,朱熹认为首章“经”是“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其传十章,则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朱熹认为《大学》大体为曾子思想,但此书可能为曾子后学所写定。 《大学》提出的“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和“八条目 jvzquC41yy}/onnrkct/ew47;387n‚r
1.《大学》《中庸》不同论《中庸》为子思所作,自司马迁以来皆有此说,还算文献有征,但《大学》则没有记载明确的作者。程颢不过只说其为“孔氏之遗书”(《大学章句》),而朱熹则断定《大学》与曾子有密切关系:“而此篇者,则因小学之成功,以著大学之明法……三千之徒,盖莫不闻其说。而曾氏之传独得其宗,于是作为传义,以发其意。”(jvzq<84yyy4vpsx0eqs0|~nzkp~jcx}k1|omkjt142782?7;22612Ad359=7993jvor
2.儒家名言名句曾子说:“我每天多次检查自己——替别人办事没有尽心吗?同朋友交往不诚实吗?老师传授的学业没有复习吗?” 8、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 自己作风正派,不发命令政教也能顺利实行;自己的作风不正,即使三申五令,别人也不听从。 jvzquC41yy}/qq6220ipo8qk|jo07A9427:/j}rn
3.曾子传承儒家精髓从记载看,曾子是孔子入室弟子,不仅能同导师直接探讨,出来还能带后辈学生,怎么算都应该是重要弟子之一,可一查文献又好像全然不是这么一回事。曾子年纪比孔子小46岁,是孔门第三期,父亲是孔门第一期的曾皙(亦名曾点 )。他大约是鲁哀公六年(前489)孔子游历陈蔡楚卫时被父亲从家乡打发到夫子门下的,当时不过十六七jvzquC41yy}/onnrkct/ew46{z:3zs:
4.《大学》《中庸》与《易经》的关系都是讲因果关系,都是讲初心的的重要性,也就是说我们开始的那个初心动念就是决定未来发展的结果,所以《大学》强调格物至知诚意正心,这就是初德,就是人作为人的最基本要求,就是修身的来源,所以《大学》的理论来源于坤卦就更具体了。 那么子思作为孔子的孙子曾子的学生,又写了一篇论文就是《中庸》,那么中庸的理论依据是什么呢?我的结论还是《易经》jvzquC41yy}/lrfpuj{/exr1r1h85ng4:e646>
5.古本《大学》全文及意解《大学》是儒家经典之一,被誉为中国人的“圣经”,与《论语》、《中庸》、《孟子》并称为四书,号称四书之首。 《大学》的作者曾子是孔子的学生,《中庸》的作者子思是曾子的学生,也是孔子的孙子,《孟子》的作者孟子是子思的学生,此为一脉相承。 《大学》的核心内容是三纲八目,强调教育的本质在于把小人提升为大人jvzq<84yyy4489iqe0ipo8hqpvkov8751381787416?93=56a3718=8;957/uqyon
6.43《大学》《中庸》如何打通邹谦之 (1491-1562) 在29岁的时候(1519年)到赣州去拜见阳明先生(47岁),本来是为其父亲求墓表的,但是和阳明先生论学,就解开了他心里面多年的一个疙瘩。你想他都探花的水平,他讲《大学》是曾子【(前505年-前435年),姒姓,曾氏,名参与其父曾点同师孔子】的作品, jvzquC41yy}/lrfpuj{/exr1r1lg39>h3h=66=
7.曾振宇|从“仁者安仁”到“仁以为己任”:儒家仁学从孔子到曾子牟宗三先生认为《大学》是“从诚意讲”慎独,《中庸》讲慎独是“从工夫上开主体”。不仅如此,牟宗三进而指出,在儒学史上,第一个讲“慎独”的思想家不是孔子而是曾子:“慎独这个观念孔子没讲,孟子也没讲。如果你要追溯这个观念的历史渊源,那当该追溯到谁呢?当该是曾子。”[73]在孔门弟子中,曾子是道德反省意识jvzq<84cee4h|~3gfw4dp8724551:961e7<97j6;6;721yfig0nuo
8.大学中庸全集:经世致用的修养绝学最新章节(春秋)曾子著南怀瑾《原本大学微言》: “曾子引用了《尚书》中三篇有关历史积累经验的三句话,是为了说明:怎样修学,才能达到‘诚意’‘毋自欺’的学养。 阅典笔记 本节向我们阐释了“明明德”的深意,就是从自知之明做起,修养自己美好的品德,将人与生俱来的美好光明的品质发扬光大,从而建立道德的和谐境界。我国的传统文化jvzquC41o0€icwl{wg4dqv4tgcjcqxp134?5:B5414
9.原是《小戴礼记》第四十二篇,相传为春秋战国时期曾子所作,实为《大学》是一篇论述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原是《小戴礼记》第四十二篇,相传为春秋战国时期曾子所作,实为秦汉时儒家作品,是一部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经北宋程颢、程颐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大学章句》,最终和《中庸》《论语》《孟子》并称“四书”。宋、元以后,《大学》成为学校官定的教jvzquC41zwkrk~3eqo542<<236>:386;28<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