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首页
好书
留言交流
下载APP
联系客服
作中庸,子思笔,中不偏,庸不易。
作大学,乃曾子,自修齐,至平治。
孝经通,四书熟,如六经,始可读。
诗书易,礼春秋,号六经,当讲求。
拼音版
作中庸 zuò zhōng yōng
子思笔 zǐ sī bǐ
中不偏 zhōng bù piān
庸不易 yōng bú yì
作大学 zuò dà xué
乃曾子 nǎi zēng zǐ
自修齐 zì xiū qí
至平治 zhì píng zhì
孝经通 xiào jīng tōng
四书熟 sì shū shú
如六经 rú liù jīng
始可读 shǐ kě dú
诗书易 shī shū yì
礼春秋 lǐ chūn qiū
号六经 hào liù jīng
当讲求 dāng jiǎng qiú
四书之一的《中庸》,出自子思的手笔。“中”的意思是不偏不倚,“庸”的意思是平和不变。四书还包含有《大学》,作者是曾子。曾子主张修身、治家,然后才能治国、平定天下。《孝经》的道理弄明白了,四书熟读通晓之后,才开始研读像六经这种典籍。《诗经》、《尚书》、《周易》,《礼记》,《春秋》,再加上《乐经》,号称为六经,应当仔细讲习探求。
作中庸,子思笔,中不偏,庸不易。
【解释】子思,是孔子的孙子,伯鱼的儿子。相传他是曾参的学生,他的弟子是孟轲的老师。孔庙中,分列孔子两旁的四圣即是:颜回、曾参、子思、孟轲。子思是《中庸》这部书的作者,“中”是守于正道,没有过与不及;“庸”是依着正道做人做事,永不改变。所以《中庸》这部书的宗旨,就在宣扬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相关故事】
中庸之道
一次,孔子和他的学生对“贫富问题”进行讨论。孔子的几个得意弟子都纷纷发言,但只有子贡的话孔子比较满意。子贡说:“我觉得一个人如果能够做到贫穷却不谄媚别人,富有却不骄傲,这样就算是相当不容易了!”孔子听完后,笑一笑说:“还不如把贫富交给天命,只知专心求道,贫或富也就不存于心了。既然如此,又何必担心该如何处身于贫或富的问题呢?”孔子的话让子贡领悟到更深一层的道理。于是他对孔子说:“老师,您这是教导我们恪守中庸之道,懂得过与不及的道理啊!”
作大学,乃曾子,自修齐,至平治。
【解释】《大学》这本书的作者是曾子,就是曾参。书中的内容是从个人本身的修养谈起,再进一步整治其家,使上下和睦、各守本分;然后才能治理国家,达到平治天下的目标。这就是说:每个人必须先修养自身的品德,把握住根本。然后才能按部就班,由己身推向家庭;由家庭推到国家,再慢慢朝贡献全人类、求天下太平的目标发展。【相关故事】
曾子杀猪
曾子,名参,字子舆,春秋末年鲁国南武城人。曾子16岁拜孔子为师,他勤奋好学,颇得孔子真传。此后,孔子的孙子孔汲又师从曾子,孔汲又传授给孟子。因此,曾参是一个上承孔子之道,下启思孟学派的关键人物。曾参的修齐治平的政治观,省身、慎独的修养观,以孝为本的孝道观,影响中国2000多年。至今仍具有极其宝贵的的社会意义和实用价值,是当今建立和谐社会的丰富的思想道德营养。曾子一直是后世严守信用的榜样。他在教育子女时,以身作则,从小事做起,切实让孩子懂得言而有信、诚信为人的道理。有一次,曾子的妻子要去赶集,孩子哭闹着要一起去。妻子想到集市上要买很多东西,带着孩子不方便,于是就哄孩子不要跟着自己。可是,越哄孩子反而越哭得厉害。见此情景,她拉住儿子的手说:“孩子,听话,让爸爸给你杀猪吃肉。”孩子一听,立刻就停止了哭闹。等到下午妻子从集市上回家,曾子正在磨刀。妻子觉得很奇怪,就上前问丈夫。曾子说:“你今天不是说要给孩子杀猪吃肉吗?我现在磨好了刀就去杀猪。”妻子一听,忙说:“我不过是哄哄小孩子而已,你怎么能当真呢?”曾子说:“我们做父母的要给孩子当好榜样。今天你骗他,将来他就一定会骗别人的。这样下去怎么能行呢?”妻子听了丈夫的话,若有所悟地连连点头。
孝经通,四书熟,如六经,始可读。
《孝经》共十八章,是孔子的弟子曾子根据有关“孝”的言论加以发挥而写成的,内容是阐发“孝道”。“孝”是做人的根本,不能行“孝”,就谈不上其它学问。所以,读熟了“四书”,再要读通《孝经》,这以后才可以开始读“六经”。
母子连心
曾子奉养母亲非常孝顺。有一次,他到山中砍柴时,家里忽然来了客人,母亲一时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心里一直盼望曾子快点回来,可左等右等他都没有回来。情急之下,母亲使劲咬破自己的手指头。正在山中砍柴的曾子,突然觉得一阵心痛,猜想是不是家里发生了什么事,因此急忙奔回家,这才解除了母亲的窘境。因此母亲咬破手指头,曾子马上就能有所感应,真可谓是“母子连心”。母亲总是无时无刻不在想念子女的,而子女想念母亲的时候却很少,如果我们也有像曾子一样的孝心,自然也能随时和母亲互通信息。
诗书易,礼春秋,号六经,当讲求。
【解释】《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书经》又名《尚书》,是一本讲述古代政治的著作;《易经》讲述天理、哲学;《礼记》内容是讨论礼仪法度;《乐经》记录了礼乐制度;《春秋》是孔子根据鲁国的历史编着、加以批评褒贬的史书。这六部重要的经典,古人合称为“六经”。“六经”是中国人了解古代制度、思想很重要的途径,所以应当仔细去理解、去研究。【知识】
儒家六经
“六经”,是春秋时期孔子教授和编译的六类科目的教科书。这六本教科书在孔子晚年成型,在其弟子的不断传播中被强化,在汉代被称为汉代“六艺”,具体的课本被称为“六经”,是指《易经》、《诗经》、《书经》、《礼记》、《乐经》和《春秋》。孔子所教授的“六艺”,与周朝教授的传统“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相比,其文化内容和外延显然丰富多了,应该算是一种创新。从此,这“六经”就成为儒家的必读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