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强调要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而体育核心素养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分别是运动能力与习惯、体育情感与品格、健康知识与行为,这为初中体育教师的教学改革工作指出明确的方向。然而,就当下初中体育教学情况来看,仍然有部分教师受制于传统教学理念,以传授学生体育知识、提升学生体育成绩为主要目标,这样的教学模式阻碍了新课改的实施,需要进行调整与完善。故此,笔者结合当下初中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就如何优化体育教学谈点看法。
一、初中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理念滞后
就当下初中体育教学现状来看,很多教师仍然以提升学生体育成绩、使学生熟练掌握运动技巧、传授学生体育知识为主要目标,这样的教学理念功利性较强,导致学生在运动过程中产生倦怠感,教学效果也因此大打折扣。
(二)教学方法传统
在初中体育教学中,部分教师抱着“稳中求胜”的教学心态,授课过程中仍然采取灌输式教学方式,即直接提供学生体育知识、技巧、注意事项等然后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和模仿训练。这样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课堂上犹如被动的机器人,学生在运动的过程中难以释放自己的天性,也难以感受运动的快乐,在课堂上表现出来的热情和参与积极性偏低,学习效益不佳。
(三)教学内容单调
教学内容对体育教学实效性、学生的运动兴趣等有直接的影响。然而,就目前初中体育课的开展情况来看,教师在课堂上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基本都是体育知识以及运动技巧等,很少进行拓展延伸。例如,在篮球教学中,教师主要给学生讲解篮球的运球、控球、投篮等动作技巧,很少做其他方面的分析,内容单调,这也是很多初中生不喜欢上体育课的原因[3]。
(四)教学评价不科学
教学评价是影响学生学习动机、学习热情、学习质量且课堂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环节。但是,多数教师在教学中经常忽视了这个教学环节。例如,评价的主体具有唯一性,只有教师评价,学生不能参与,这样的评价具有垄断性和很强的主观性。又如,评价的标准具有唯一性,教师只关注学生的运动结果,对于学生的运动过程以及日常表现往往选择“视而不见”,这样的评价比较片面,不够深入。
二、优化体育教学的有效措施
(一)树立先进的教育理念
新课改背景下,核心素养是最新的热点,也是教育部门为教师进行教学改革指出的新方向,体育教师应当深入研究核心素养,根据其内涵、要求对教学理念进行调整。体育核心素养主要分成三个方面,分别是运动能力与习惯、体育情感与品格、健康知识与行为。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应以此为教学目标,对教育理念进行革新,用最新的教育要求武装和充实自己,保证体育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具体来说,教师必须树立先进的教学理念,这是至关重要的一点。
(二)采取多元化教学方法
新课改背景下,为了落实教学目标,使学生得到全方位、可持续发展,教师应当在传统教学基础上对教学模式进行生本化、趣味化处理。其一,要保证采取的教学方式真正实现学生的参与,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彰显。其二,要保证采取的教学方式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从而驱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其中。
一是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法。小组合作学习法是一种符合体育学科特点的教学方式,将其合理地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可以让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立定跳远项目教学中,教师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然后让学生围绕“如何跳远”这个话题展开探究。结合这个问题,学生与同组成员进行讨论、研究,针对预摆、起跳腾空、落地缓冲中的每一个动作进行分析,从中总结技巧。后经过小组讨论,学生掌握了每一个环节的技巧。最后,教师让每个小组的成员根据总结的技巧进行跳远展示,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让学生有效吸收知识并掌握技巧,还培养了学生合作精神、团队协调能力、人际交往能力、集体荣誉感等良好的体育品格。
二是采取游戏教学法。在体育教学中合理地引入游戏活动,会将学生的热情充分唤醒,使学生以愉快、乐观、积极的心态全身心参与到体育教学活动中。如长跑训练中,很多学生由于跑步需要消耗大量体力所以存在排斥心理、畏难心理、抵触心理。为了改善这一现状,教师可以在跑道上设置各种障碍,如摆上足球、篮球等各种体育器材,将枯燥无味的长跑运动变为有趣的“障碍跑”,同样是要求学生从起点跑到终点,但是要避开跑道上的所有障碍,若是触碰到障碍而“游戏结束”。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增强体育运动的趣味性,不仅达到了教育目标,而且还能培养学生喜欢体育、热爱体育的情感以及守规则、能坚持的良好体育品格。
三是采取以赛促练教学法。为了充分释放学生的天性,强化学生学习动机,教师可以采取以赛代练教学法,顾名思义,直接通过体育竞赛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训练。如足球、篮球教学中,在给学生讲解基本的运动技巧、比赛规则和注意事项后要求学生上场比赛,再根据学生在比赛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对学生的薄弱环节进行巩固。这样的教学方式既能促使学生有效理解并掌握体育知识和技能,还能培养学生热爱体育的情感以及良好的专项运动能力如竞赛能力、锻炼能力等,有利于落实新课改目标。
(三)优化并丰富教学内容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要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在课程实施全过程中贯穿“增进学生健康”这一理念。所以,在授课过程中,教师除了将有关于体育项目的知识和技巧交给学生,还要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对教学内容进行丰富和完善。例如,在足球教学中,教师除了给学生讲解运球、射门、控球技巧,还需要给学生讲解足球运动中经常出现的运动损伤以及预防运动损伤的方法,既保证学生掌握运动技巧,还要最大限度保证学生的人身安全,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又如,在排球教学中,教师除了给学生讲解运球技巧,还可以给学生讲解排球的起源、发展史以及排球精神等,尤其是中国女排近些年的傲人成绩,给学生讲解中国女排在各种国际性比赛中取得的瞩目成就和背后付出的艰辛与不易,以此感染学生,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情感。
(四)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
因此,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应当针对教学评价进行完善。首先,在评价主体上,除了教师实施评价,还要让学生也参与到评价中,如自评、互评等,以此提升评价的客观性。其次,在评价指标上,除了要关注学生体育成绩,还要综合考虑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进步情况等。综合多要素而展开评价,能够提升评价的全面性、深入性,从而起到督促学生有的放矢纠正和完善自己的作用,使体育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初中体育教师必须革新教育理念、创新教学方法,优化教学内容、完善教学评价,在增强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为学生未来更好地适应社会、充分实现自我价值打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