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上海义务教育阶段招生政策明确民办学校“超额摇号”,“摇号一代”学生进入民办学校已近一年。
生源差异加大了,在上级部门严禁按程度编班的规定下,学校如何真正实现“因材施教”?老师和学生是否互相适应?
入学前“有教无类”进校后“因材施教”
记者从上海市文来中学(初中部)了解到,该校创新推出了“四层七级”动态分科分层走班教学体系,解决了“摇号”后生源分化差异显著扩大的教学矛盾。
文来初中校长柏彬表示:
这种因材施教的教学新体系,在不增加教室、不增加教师、不增加教师带班数量和备课量的前提下,实现了每一位学生的每一门核心考试学科的“四层七级”精准动态教学。既满足了当前不同学力学生的差异化学习需求,又为每一位学生预留了后续数年学力发展变化的学习保障和提升空间。该体系也有助于保留并继续发挥文来数十年积累的资优生教学的传统经验优势,同时也确保“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不仅有效解决了生源差异显著的现实教学矛盾,也真正体现“入学前有教无类,进校后因材施教”的优质均衡办学的根本追求。
经过大半年的运行,该体系在精准有效教学、学习内驱力激发、学科均衡发展、增值性评价激励、师生关系优化、教师专业发展等方面的系统性优势和作用正在逐步加速释放,学生、教师和家长反响良好,并得到了教育行政部门和专家的肯定。
在上海市教育功臣仇忠海看来,真正的因材施教,就是要让每一位“摇号”进入的学生都能得到最适切的教育,文来初中的理念和举措无疑是开创性的,对于“摇号”之后同样面临生源差异扩大的公办初中,也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和推广价值。
给每位学生留一部“专属电梯”
这套“四层七级”大走班分层教学方案,文来初中提前准备了一年,更精细、更科学、更个性化,力争照顾到全年级每位学生的学习需求。
之所以说“更”,是因为文来的分层走班并非2020年才有,而是从2001年就开始探索,如今的“四层七级”教学体系称得上是3.0版,其核心可归纳为八个字——“分类分科、同层同步”。
从2020年秋季学期开始,文来六年级新生的语数外三门核心学科实施大分层走班教学,学生按学科水平进行分层,任课教师根据该层学生特点开展针对性精准教学。
所谓四层七级,指的是语文、数学、英语三科均分为A、B、C、D四层,A层最基础,难度逐层递增,D层最难,并且各层分别设有指向升学目标的学科能力培养目标:
D层重点突破统考难题、自招相关知识点;C层重点夯实中等难度、突破统考难题;B层重点夯实基础知识,突破中等难度统考;A层参照全区统一平均要求设计制订。每一层都有相匹套的校本教学方案和教学资源库。
课内四层走班教学如下:
学习重点
学科能力培养目标
D层
C层
重点夯实中等难度,突破统考难题
通过自招、名额分配、中考进入高端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的水平
B层
重点夯实基础知识,突破中等难度统考
通过名额分配、中考进入市、区实验性示范性高中
A层
参照全区统一平均要求设计制订
通过中考进入区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和普通高中
在四层之外,全年级还设置学科拔尖人才培养(竞赛指导)、学科优秀人才培养(自招培训)和基础巩固辅导(学困生辅导)三个辅导体系。教师们利用课余时间线上线下结合开展义务辅导,完全免费。
“2020年暑假,我们对新生学业水平进行了起始性评估,这不是给学生贴标签,而是为了更准确地评估掌握本届学情,修正调整业已准备一年的分层教学方案,以期实施更精准的教学。”柏彬介绍说,根据起始性评估,一方面全年级12个行政班完全均衡分班,另一方面对每一位学生的每一门学科精准定位,科学编入不同层级走班学习。
一进校就分层,文来有自己的考量:与其统一整班教学一个学期后,把一部分学业困难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信心打磨掉再分层,不如早做准备,一开始就分。既给每个孩子一个适切的起点,有利于尽快适应融入中学的学习,也给每个孩子预留今后攀登进步的支点和空间。
在文来的方案中,期中和期末考试均实行“一卷分叉”,每一层的试卷命题都不同,但其中有60%的内容是全年级统一的,每一位学生都必须完成的,还有40%的内容是针对分层学习的内容。
各层内期中考试成绩前50%的学生,可在期末考试时自愿选择“进层”考试,“进层”考分纳入前一层学生流动排序,按总分从高到低确定规定人数的下阶段该层学生名单,未进入名单的则退留至后一层。学生也可以自愿选择放弃进层或申请主动退层(上学期,均有此类实际情况发生)。
柏彬向记者比喻说,传统的整班教学就像大家共用一部电梯,不管开得慢与快,但它总是统一地往上升,总有些孩子可能就是稍微慢一拍,没有跟上这个节奏。等到他想要的时候,这部电梯也没办法为了他再降回来。文来分科分层的教学模式,其实是把一个大目标分解为多个小目标,持续激发学生的动力,等于给每一个学生的学业发展留了一部“专属电梯”:能力强的学生不需要去等其他人,能升上去就尽量快点升上去;基础薄弱的学生,这部电梯会等着他慢慢开,什么时候他想要发力的时候,这部电梯自然就随着他开始加快。
据悉,类似的分层教学体系,下学年也将在公办七宝文来学校全面实施。
不跟别人比,跟自己以前比
“进行‘四层七级’大走班,是为了让每个学生的每门核心学科都拥有最适合自己的成长区,同时他们还要通过努力,去进入自己的最近发展区。” 副校长徐峰介绍说,“今后还考虑拓展到其他主要科目,做到因材施教更精细。”
目前,文来初中六年级的学生都拥有一份学业管理单,上面记录着自己在六年级第一、第二学期的分层情况,以及对七年级分层学习的目标。与此同时,学生还要在学业管理单上记录下“我要突破的重点学科和技能”“我所采用的方法与策略”“我的困惑与需求”等内容,通过自身努力和别人帮助,去实现目标。
坐在记者面前的小乔同学,踌躇满志。入学初的分层情况是语文D、数学D、英语C,她的目标就是3D。在英语学习遇到困难时,她会积极向老师求教,力争把短板补上;小乔还主动向老师请教英语D层要学习哪些内容,在学有余力的情况下自我加压。功夫不负有心人,第一学期末,小乔通过“进层”考试如愿晋级英语D层。
有“上”,也有“下”。第一学期考试后,小殷同学语文从C变成了B,英语从D变为了C,一度有些沮丧和失落,自认为没面子。班主任张伟老师发现小殷情绪变化后,及时进行了心理疏导,“我们希望学生不要把层级调整看作面子问题,而应从中发现学业上的漏洞,查漏补缺”。通过班主任的指导,小殷认识到:在更契合自己当前学业水平的层级中夯实根基,日后才可能争先进位、创造佳绩。
升层不骄傲,掉层不气馁,通过层级的调整来发现学习上存在的不足,是文来中学希望传递给学生的理念。每一层都有相配套的校本教学方案和教学资源库,对学生而言,选择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因为期中和期末考试‘一卷分叉’命题,没有了年级排名,学生就不可能,也没必要做横向比较,而只跟自己以前比。”教务处副主任顾文杰介绍说,“奖学金按照积分制设计,并且无论在哪一层学习,都有相应的积分和权重,所以只要学生努力了、进步了,都有可能拿到奖学金。
以六年级第一学期为例,一等奖学金获得者中,有10多位学生来自于B层,二等奖和三等奖中,A层的孩子不在少数。‘增值性评价’的激励作用日益显现。”
随着“四层七级”大分层走班教学体系不断完善,师生和家长的适应性和认同度也越来越高。上学期,某行政班有学生出水痘需整班隔离,一开始学校安排了临时性的整班教学。但学生和家长强烈希望继续去自己所在的分层班上课,学校选择在隔离区域开辟出直播课堂,通过直播继续分层授课。
“这个案例让我意识到,如果再要回到以前那种整班教学的模式,大家都不答应;而且也说明‘四层七级’走班教学是符合学生发展切实需求的。”令柏彬十分欣慰的是,一个多学期来,六年级没有一个学生因为学业跟不上而转学离开文来,也没有一位学生、教师、家长对新的教学体系提出反对或投诉。倒是教育主管部门以及区内外学校来调研交流的接踵而至,涵盖所有层级在内的取得显著进步的学生案例层出不穷。
形散神聚向心力决定了发散力
记者采访当天,目睹了颇为壮观的一幕:铃一响,六年级400多名学生全体动起来,拎上书包、带好课本文具,迅速到自己对应的学科层级教室中去上课。
为了分层走班,12个班级的教室里都特制了柜子,根据四层七级,同学对应投放自己的作业。每天早上8点正式上课前,18位课代表收齐作业,交到年级办公室18位任课老师的作业柜里。
“你觉得走班学习好吗?”记者随机问了几位学生。
“挺好的,在行政班和三门学科的走班中,我可以认识更多小伙伴,交到志同道合的朋友。”很多孩子这么回答。
但“走班制”模式下,随着学生流动性增加,给老师的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同一行政班的学生就好比四散游动的鱼,一上课,鱼就都游走了。对于“四散游动的鱼”,老师们达成了共识:班集体建设对学生健康持续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一个优秀班集体的作用比优秀的任课老师更重要。
抓住集体活动的机会,让学生“全员上阵”,是六(8)班班主任李刘浩建立班集体凝聚力的“秘诀”。上学期的校运动会上,六年级各行政班都有1分钟的入场式展示机会,李刘浩发动全班同学一起参与。在家委会的帮助下,同学们自己设计表演形式,选择配乐,准备服装道具,在排练中相互学习帮助,最终拿下了年级第一的好成绩。获得荣誉后,李老师马上组织班会引导学生开展讨论,让大家认识到集体是值得爱护的,我在这个集体中十分幸运。
这样的集体荣誉,在分班教学模式下更具意义。李刘浩始终向学生传达这样的观念:“虽然大家角色不同、分工不同,但一个都不能少,每一个人都重要。”
面对来自12个不同行政班的学生,要抓好他们的作业订正太难了,想叫学生来一次办公室,都无从下手。为此,文来专门开发了一套“校园智能呼叫系统”,把所有学生的“姓名”“所在班级”等信息都录入进去,老师要找哪一名学生,就可以在系统里给其留言,如“某某同学,请X点到XX办公室来”,这条信息将显示在该同学所在班级的电视屏幕上,系统的功能限定和后台巡检,也确保了对学生的隐私保护和人格尊重。这样一来,老师可以更加方便地联系、关心到每一名学生了。
沈金中是六(5)班的班主任,同样也担任数学B层的任课老师,在有着30多名学生的行政班中,他亲自授课的学生仅有9人。没有课的时候,沈金中常常会去巡视一圈,在全年级每一间教室的窗前观察自己行政班学生的走班学习状态。
分层走班后,沈金中必须更多地通过与任课老师进行交流沟通,才能对学生形成一个客观的综合评价,从而“绘制”出每个学生的“画像”。同样,沈金中也会将自己教学课上学生的情况与他们的班主任老师进行分享。“这其实也促进了老师之间的交流,大家都在共同关注每一个孩子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帮助他们成长,而不只是停留在之前的班主任和任课教师的片面角色,这也倒逼我们每一位教师成为学生真正的‘全员导师’。当然最受益的还是学生,他们可以得到更多老师的关心呵护,结交更多的同学好友,在良师益友的陪护下得到更完整的成长和更开阔的发展。”沈金中说。
挑战留给自己,效益还给学生
负责D层语文教学的李刘浩老师以《北京的春节》一课为例:“我会从课文出发,让学生拓展阅读《端午的鸭蛋》等同样关于民俗的文章,让同学们讲讲自己家乡的民俗,引导他们思考民俗是如何形成的,今时今日为何还要传承民俗等问题,并适时总结提炼,从而引导学生形成以文本拓展阅读为途径的研究性思维方式。”但对于课文的背诵、默写等要求,李刘浩不会太过强调,“D层的学生会更明确,这些是自己必须掌握的基本功。”
课堂重点更明确,教学效益更加精准,这是教师们认为新教学体系带来的一大优势。通过分层,学生的差异化需求细分到了七个层级,每个学生都能从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层级,教师也更加明确每一层学生的学习需求,从而更好照顾到每一位学生的实际学习效果。
分层教学后的备课方式也是新的挑战。
大备课组长先根据本学科大分层整体教学方案,确定下阶段各层的重难点和教学计划,再轮流由一位老师按照基本学业要求,形成基础课件和教学方案,再由各层小备课组长根据各层学生特点和分层突破要求进行二次细加工,任课教师在实施教学中还需要“因班制宜”地做出调整和完善,进行三次精加工。
“这种资源共享、分工合作的‘三级’备课模式,既保障了大分层教学‘层级分明’,又统一抓住了基本面上的重难点,既发挥了集体的备课智慧,又保障了教师个性化教学的空间。最终目的还是为了更精准而有效的教学。老师辛苦一些,学生可以学得更有效益。”英语大备课组长钱霞萍介绍。为了更好地衔接分层,六年级任课老师的办公室采用敞开式办公,便于教研组和各层备课组开展即时研讨和集中教研。
资深教师也面临着不小的挑战。
数学教师杨凯华教的是B层,班里并没有数学特别拔尖的学生,他的教学重点放在抓好学生的学习习惯、听课效率以及笔记的落实。在上课时,杨凯华会边讲课边走入学生中间,关注每个学生的听课状态,把握学生的接受程度,随时调整自己的节奏。
语文大备课组长朱萍说:“我们语文备课组的老师们平均年龄42岁左右,每个人都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分层走班后,我们发现以往的老经验无法完全适应新环境了,新的模式促使我们走出自己的舒适圈,就教学方案做出新的探索。”
“如今,更多老师感受到分层教学中教师团体协作的重要性。这学期学生甲是你的学生,下学期可能成了我的学生。每个学生的成绩不再是靠某个老师单打独斗,而是需要所有授课老师团结协作、共同发力。”朱萍说,老师需要研究学生个体差异和分层差异,时刻注意学生的动态变化,老师间加强交流,共同把握不同层级课堂的学习进度。“尽管学校研制出台了大分层体系下教师教学的精细化评价方案,但我们清楚,教育是个良心活,只有做到人人劲往一处使,团结协作,教师在这一体系运转中所发挥的作用才会最大化,学生收益才能最大化。”
不光靠实力,还要有情怀
2020年暑假,文来在对新生学业水平起始性评估后,明显感觉到一个变化:成绩特别好的比往年少了1/3,成绩弱的多了1/3,新一届学生的学业整体水平明显下降且差异很大。
为此,文来初中做了大量工作,在ABCD四层的课内分科分层教学的基础上,还为学科优秀和拔尖学生准备了文来积淀十余年打造的学科竞赛、自招培训等校本课程,更为学业基础薄弱的学生专门开发了巩固辅导课程。
“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老师们会分析每人学习成绩不佳背后的原因。可能是学习方法的问题,也可能是学习态度或习惯的问题,甚至可能是家庭教育的原因,我们都会有的放矢地帮助学生和家长一起研究解决。”六年级组组长汪国明老师介绍。
担任A层英语教学前,瞿小红老师刚完成赴兄弟学校“柔性流动”支教一年的任务,对教授不同学情的生源有了充分准备。在暑假里,她就为学习薄弱的学生开展了线下线上相结合的义务辅导;经过一学期的探索实践,瞿小红进一步总结出“补缺”、“同步”、“拓展”三管齐下的“精准扶弱”措施:“补缺”是帮助学生把小学英语知识点补上,“同步”是确保A层学生与别层学生保持同一学习进度不落下,“拓展”是通过适当课外拓展提升学生学习能力。
一学期下来,由瞿小红任教的全年级英语A层学生,在全区质量检测中超过区平均分。
刚过去的寒假,任课老师们也没闲下来——为了帮助语数英三科均在A层的部分学生整体提升学习水平和自信心,六年级组副组长武海燕老师带领各科老师们,专门组织学生成立“明天会更好”和“天生我材必有用”两个学习小组,精心制订学习计划和内容,比学赶超,开展线上义务辅导和答疑。
对于各科D层以及学科竞赛班的学生,学校的辅导机制也非常专业和周密。“对于这部分‘资优生’,我们的目标是不耽误任何一个有潜力的学生,要让优秀的学生更上一层楼。”年级组长汪国明说。
六(8)班的小贾同学是校竞赛队成员,平时训练量较大,他有时觉得自己的学习效率还不够高。老师了解其情况后,推荐他学习“番茄工作法”,进一步提升专注力、克服拖延症。如今,小贾的时间管理能力进一步改善,面对高难度任务时更加游刃有余了。
“能把优秀的学生教得更优秀,体现的是办学实力;不放弃任何一位基础薄弱的学生,尽心尽力培养好,体现的是办学情怀。既有办学实力,也有办学情怀的学校,才是好学校。”柏彬向记者袒露心声。
柏彬的这些教育理念师承七宝中学老校长仇忠海,辐射整个文来。在他们心目中,“要让学校成全学生,而不是靠学生来成就学校。”
本文为闵行融媒体中心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
记者: 茅杰 方雨斌 范仲毅 宿铭珊
部分摄影:徐恺凯
编辑:宿铭珊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