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华宝丨段玉裁王念孙“问学交”的标本价值段王王之

本文源于:本文发表于《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23年第2期

段玉裁、王念孙“问学交”的标本价值

文丨王华宝

(东南大学 人文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7)

摘 要:清代段玉裁、王念孙都是人们称颂的学术大师,王念孙用“问学交”来概称他们的人生情谊。论文从后人将清代的语言文字之学径称为“段王之学”、段王所呈现出的清代学人之间的交往方式、段王的“问学交”的认知价值及其对当代“君子”文化建设的角度,讨论“问学交”的标本价值及当代借鉴意义

关键词:段玉裁 王念孙 问学交 价值

清代金坛段玉裁(1735—1815)“湛深经史,尤精六书”[1],有“一代朴学宗师”之称。高邮王念孙(1744-1832)、王引之(1766-1834)父子,以精通小学、校勘见长,人称“高邮二王”。段玉裁与王念孙的人生情谊,王念孙为什么以“问学交”来概括?后人为什么将乾嘉时代的“小学”即语言文字之学径称为“段王之学”?段王所呈现出的清代学人之间的交往方式有哪些?段王的“问学交”有怎样的认知价值和借鉴意义?基于文献史料,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做研讨。

段玉裁去世后的第二年,即1816年,王念孙应玉裁之子的请求,作《大清敕授文林郎四川巫山县知县段君墓志铭并序》,文中有“念孙与君为问学交,义不敢辞”[2]。王氏所作段氏铭,对段氏一生简要经历、学术师承、重要学术观点、主要成果和学术贡献等,做了精当的评述。该文是研究段玉裁重要的文献资料,“问学交”三字也是二人交游最精当的写照。这是二人“问学交”说的直接来源。

“段王之学“的表达经过一断凝炼的过程。段玉裁、王念孙等以小学通经,取得很高成就,这是首要条件。陈奂《师友渊源记》王念孙条目有“稍长,从学于戴东原先生,故戴氏有段、王两家之学”之语[3]。刘师培《近代汉学变迁论》指出:“而段、王之学,溯源戴君,尤长训诂,于史书、诸子转相证明,或触类而长,所到冰释。”[4]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总结说:“清儒以小学为治经之途径,嗜之甚笃,附庸遂蔚为大国。其在《说文》,则有段玉裁之《说文注》,桂馥之《说文义证》,王筠之《说文释例》、《说文句读》,朱骏声之《说文通训定声》。其在《说文》以外之古字书,则有戴震之《方言疏证》,江声之《释名疏证》,宋翔凤之《小尔雅训纂》,胡承珙之《小尔雅义证》,王念孙之《广雅疏证》,此与《尔雅》之邵、郝二疏略同体例。得此而六朝以前之字书,差无疑滞矣。而以极严正之训诂家法贯穴群书而会其通者,则王念孙之《经传释词》(按,今多属之王引之)、俞樾之《古书疑义举例》最精凿。”[5]得到学术界的认可,这是基本条件。

当代著名学者在个人论著中也不断称述“段王之学”。如王力《中国语言学史》第三章“文字、声韵、训诂全面发展的时期”:“清代是中国语言学发展的隆盛时期。一般人所称的乾嘉学派,指的是段、王之学,那是十八世纪下半期到十九世纪上半期。”后人将乾嘉时代的“小学”乃至乾嘉学派径称为“段王之学”,并称:“段、王二氏是乾嘉学派的代表,他们的著作是中国语言学走上科学道路的里程碑。”[6]何九盈《乾嘉时代的语言学》认为:“后人把乾嘉时代的小学径称为‘段王之学’,这不是没有原因的。段、王是乾嘉语言学的杰出代表,他们的学术思想、学术道路基本相同,都顺应了时代的潮流,推进了古代语言学的发展。”[7]王宁在1983年也曾发表《谈“段王之学”的继承和发展》[8],此后“段王之学”渐成当代常用术语。“段王之学”在当今学术界仍传承光大,这表明其有着强大的学术生命力。综下可见,段王“问学交”值得关注。

二、段王“问学交”的多维呈现

古代学者交流,多以文会友、以友辅仁。段王直接会面的次数,据文献考查,有记载的仅有一次;段氏《经韵楼文集补编》卷下收录“与王怀祖书”六通;二人互为作序,段为王作《广雅疏证序》,王为段作《说文解字注序》,相互交流促进;二人在致他人书信中也多有提及对方之语;互相介绍学友,如陳鳣即由王念孙介绍认识玉裁;王念孙在段玉裁身后为他作《大清敕授文林郎四川巫山县知县段君墓志铭》,等等。段王“问学交”的方式表现为“多维呈现”。

《经韵楼集》

(一)段王“把晤”

乾隆五十四年(1789)八月,段玉裁因家庭官司赴京师寻求帮助。这是段氏第五次也是最后一次入京师,数月后返回金坛,两年多即迁居苏州。此次入都,最大的收获应是得识新知王念孙、陈鳣,得沐旧雨邵晋涵等,并成为过从甚密、相知极深的学友,从此奠定了一生的情谊,留下一段学术佳话。

后来段玉裁写给刘端临的信中说“非怀祖及足下安能知我也”,引为知己。王念孙笔下也有表述,如王念孙《与刘端临书第二》说:“若膺先生在都时,快谈一切,窃恨相见之晚。其所著《尚书考异》,发前人所未发,有功经学甚巨,与《说文解字读》《六书音均表》,皆不朽之业也。”[9]《答江晋三论韵学书》说:“己酉仲秋,段君以事入都,始获把晤,商订古音,告以侯部自有入声,月、曷以下,非脂之入,当别为一部,质亦非真之入,又质、月二部皆有去而无平上,缉、盍二部则无平上而并无去,段君从者二(谓侯部有入声,及分术、月为二部),不从者三。自段君而外,则意多不合,难望钟期之赏,而鄙书亦终未付梓。”[10]王念孙当面与段玉裁进行商讨,指出不足之处,并部分获段氏认同。信中“快谈”“把晤”与“钟期之赏”,是富有深厚情谊与学术知音的用语及典故。“快谈”即畅快交谈,明人沈德符《野获编·释道·二大教主》:“ 温陵李卓吾 ,聪明盖代,议论间有过奇,然快谈雄辩益人意智不少。”以“快谈”与“雄辩”连用;“把晤”即握手晤面,有亲密之义;而“钟期之赏”是用典,引为知音,《列子·汤问》记载伯牙鼓琴“高山流水”、钟子期听琴必知高妙,《汉书·扬雄传下》有“是故钟期死,伯牙绝弦破琴而不肯与众鼓”之语,后以“钟期”喻知音,如嵇康有“钟期不存,我志谁赏”诗句,元李好古《张生煮海》第一折:“流水高山调不徒, 钟期一去赏音孤。” 由此可知这唯一的相见对二人、对中国学术史的意义。

段玉裁与王念孙初晤于京师,见到王氏《广雅疏证》,大为赞赏。王念孙之子王引之追忆说:“段茂堂先生入都,一见是书(按:指《广雅疏证》),爱之不能释手,曰:‘予见近代小学书多矣,动与古韵违异。此书所言声同、声近、通作、假借,揆之古韵部居,无不相合,可谓天下之至精矣。’”[11]段、王见于记载的相会仅乾隆五十四年(1789)八月一次,于此可见学术交流之深入。

《广雅疏证》

(二)相互书信往来

段氏致王书有六通,今见《经韵楼文集补编》卷下,有手札存世。当中有丰富的社会与学术信息等。嘉庆九年(1804)夏,致书王念孙,言及“弟七十余耳,乃昏眊如八九十者,不能读书,唯恨前此三年,为人作嫁衣而不自作,致此时拙著不能成矣,所谓一个错也”,流露对阮元之不满。[12]同年十二月廿二日,致书王念孙,言及阮元助刻《说文注》之事,并请王念孙助刻。

嘉庆十一年(1806)十月望日,致书王念孙,言及“鄙著《说文注》已竣,蒙阮公刻成一卷”,再请助刻。此信涉及玉裁“老病贫”,对研究段王关系、段氏心态等具有重要任用。[13]同年秋冬之际,又致书王念孙,言及《说文注》“当汲汲补竣,依大徐三十卷,尚有未成者二卷也,今冬明春必欲完之,已刻者仅三卷耳”,表示“精力衰甚,能成而死则幸矣”,并有撰《说文转注释例》之计划,再次表明“求序出于至诚”,内容丰富。[14]

接王念孙序文后,段氏覆函致谢,言及“今日之弊,在不尚品行政事,而尚剿说汉学,亦与河患相同,然则理学不可不讲也”。罗继祖《段懋堂先生年谱》收录,其文曰:

愚弟段玉裁顿首启,怀祖大兄先生阁下:今岁接手札二、大序一,感谢之甚。拙著得此序,如皇甫之序《三都》,声价倍增。奖借处能见其大,行文尚于鄙意有未惬处,容小更易,再呈大教。陈兄启宗以鄙札奉谒,中有“棘人”字,彼于裁服未阕时取有拙札,迟之又久而后行,乃又取札,不用后札而用前札,殊愦愦也。先生念旧,广为推毂,甚善。又于文襄公之孙在东河候补别驾,倘能照拂,裁有荣施。(以上系于“嘉庆十三年”,云“此札缺下半”)

执事去年有折子而部驳,未见尊稿,乞未之。河事日非,伊于胡底,可胜杞忧。执事尚能出所见一言否?裁《说文注》已成,而无大力者为主。所赐四十金,曾命工刻之,而刻甚劣。目下裁惟读书、做古文,精神尚好。薪水之资,有太仓书院为助,委心任去留而已。执事尚能解组南归,徜羊至苏杭,犹可联床风雨,共谈所得也。今日之弊,在不尚品行政事,而尚剿说汉学,亦与河患相同,然则理学不可不讲也,执事其有意乎。顺候陞安,玉裁载拜。(以上系于“嘉庆十五年”,云“缺上半”)

陈鸿森《订补》认为:“此札原自‘裁有荣施’处断裂为二……今以王念孙覆函(见下文十四年条下)证之,知二者当合为一札,罗氏自失考耳。知者,王氏覆函有‘拙序本不惬意,得蒙教训’之语,正与段札上半‘行文尚于鄙意有未惬处,容小更易’合;而王札‘并无折子上闻,经部驳饬。来札所云,以告者过也’一节,复与段札下半‘执事去年有折子而部驳’云云者契合,则此二断片原系一札,要无可疑”,“今据此札言王序‘行文尚于鄙意有未惬处,容小更易’,及王氏答书‘拙序本不惬意,得蒙教训’之语观之,可知今《段注》书前所冠王序,已经段氏改易,非尽王氏原文也。”[15]

嘉庆十四年十月初四日,王氏致书段玉裁,言及宦海风涛,并议刻戴震遗著《直隶河渠书》,共襄盛举。十五年十月,段氏致书王念孙,谈刊刻戴震遗著《直隶河渠书》,又及欲刻《孟子字义疏证》之事,共同宏扬与光大戴学。[16]

(三)互为撰序,揭示作品的学术特色

乾隆五十六年(1791)八月,段氏为王念孙《广雅疏证》撰序,称赞形、音、义三者互相求,古形、今形、古音、今音、古义、今义六者互相求,“尤能以古音得经义,盖天下一人而已矣”。此序多有个人学术主张,并体现于《说文解字注》,与王氏学术相得益彰,历来受到学术界重视。[17]

嘉庆十一年 (1806) 四月初二日,年届古稀的段玉裁,由弟玉立携书王念孙,请其作序,称“近来后进无知,咸以谓弟之学窃取诸执事者,非大序不足以著鄙人所得也”;并请帮助四弟玉立。此时,一直对玉裁有所帮助的钱大昕、一生最重要的挚友刘台拱去世了,与阮元关系并不和谐,因助刻书事与王绍兰发生矛盾,最重要的是与顾万里开始发生严重的学术争论,玉裁特别需要得到友人的关心和帮助,而攻击段玉裁的人竟然称《说文注》抄袭了王念孙成果,于是向王念孙发出了诚挚的请求:

寂寥中得手书及《经义述闻》,快读一过,何减麻姑痒处搔也。乔梓何啻汉之向、歆乎!迩来兴居大佳。弟落魄无似,时观理学之书。《说文注》近日可成,乞为作一序。近来后进无知,咸以谓弟之学窃取诸执事者[18],非大序不足以著鄙人所得也,引领望之。竹汀、端临皆逝,竹汀近年相益最多,今乃无友矣。易田今岁未得其书。执事不得一晤,我劳如何!舍弟玉立,蒙爱最久,今贫而入京,乞推分助其资斧,则弟同身受矣。敬候怀祖观察大兄大人陞安,弟玉裁顿首。

今年得手书,已作覆札矣。四月初二日。此上年嘉平作也,今舍弟四月方从此起行辙,又题数字于后。[19]

刘盼遂按:先生四弟玉立,于嘉庆十一年丙寅入都,以后居龚丽正家,观《定庵文集补·丙戌秋游法源寺诗》注可证也。

札中有“近来后进无知,咸以谓弟之学窃取诸执事者,非大序不足以著鄙人所得也”语,陈鸿森《订补》考证:“据此,知当时学界盖颇有以段氏《说文注》为剿袭王氏之说者。又按朱士端《石臞先生注说文轶语》云:‘王宽夫先生(森按:王念孙次子敬之,字宽甫)言其家大人石臞先生曾注《说文》,因段氏书成,未卒业,并以其稿付之。后先生见《段注》妄改许书,不觉甚悔。”(《说文诂林》前编下,页三四八)朱士端尝从王念孙游,其所引述王宽夫语谓王念孙曾以其《说文》稿付段氏,当非无端。余近考之,知《段注》诚有掩袭王说者,别详拙作《段玉裁说文解字读考辨》。”[20]王念孙《说文》注稿赠段玉裁之说,未见于段、王本人的记裁,朱氏引述王敬之的话亦未见于王敬之本人的记载,故赠稿之说不宜确信。

陈鸿森又有《段玉裁〈说文注〉成书的另一侧面——段氏学术的光与影》一文,通过对《汲古阁说文订》、台湾藏《说文补正》抄本、国图藏《说文解字读》残本等的考察,结合《说文注》的修订与出版过程,指出“北京本(指《读》残本)不象是长编性质,毋宁说更近于条考式札记”,“系由《补正》之类的札记,加上后来考订所得,增益而成”,“还不是一个最后定本”,“全书誊写必在五十一年中秋之后”,结合与《古文尚书撰异》文字雷同、引用王念孙“芘”字一条等,“写成年代至早应该在乾隆五十五年前后,甚至在《尚书撰异》五十六年成书之后”。再以段氏与刘台拱等人书信为依据进行考证,认为“这一540卷的长编事实上并不存在”,“段氏掩用他人成说之举”,故借长编加以掩饰。最后评价“段玉裁《说文注》自足千古,他的创见与成就不容抹杀,也无可抹杀,但《段注》的光彩,其中部分实为乾嘉江南学者《说文》研究的结晶”。[21]陈先生勇于质疑,提出的问题值得关注。

嘉庆十三年(1808)五月,王念孙为段玉裁《说文解字读》撰序,称“训诂、声音明而小学明,小学明而经学明,盖千七百年来无此作矣”。 关于王序,陈鸿森《订补》第638页注称“其文与段注书前所冠王氏序文并同,惟王序‘因是为《说文注》’一语,本集作‘因是为《说文解字读》一书’为异耳。因知王集此文,盖后人编家集时改从段氏所改易者,已非王氏原文矣”。

今残存《说文解字读》抄本,首有卢文弨、沈初两序,未收王念孙序。而罗振玉所辑《王石臞先生遗文》卷二则为《段若膺说文解字读叙》。《说文解字注》刻本收有王念孙序,而无卢、沈序。《读叙》与《注序》小有异文,除陈氏所揭示外,尚有数处:《读叙》“有相合无相害也”,《注序》作“若合符节”;《读叙》“则若膺之书之为功也大矣”,《注序》无;《读叙》“形声、读若、转注、假借之通训”,《注序》作“转注、假借之通例”;《读叙》未署时间,《注序》署“嘉庆戊辰五月,高邮王念孙序”。此类差异,似可关注。陈鸿森“可知今《段注》书前所冠王序,已经段氏改易,非尽王氏原文也”之说,基本可信。

接王念孙序文后,段氏覆函致谢,称“今岁接手札二、大序一,感谢之甚。拙著得此序,如皇甫之序《三都》,声价倍增。奖借处能见其大,行文尚于鄙意有未惬处,容小更易,再呈大教”,言及“今日之弊,在不尚品行政事,而尚剿说汉学,亦与河患相同,然则理学不可不讲也”。[22]王念孙又出四十金帮助刻书。

(四)在与友人通信或交往中,语涉对方

乾隆五十五年(1790)冬,王念孙致书刘台拱,语涉段玉裁。刘文兴《刘端临先生年谱》乾隆五十五年、四十岁条:“若膺在都时,快谈一切,窃恨相见之晚。其所著《尚书考异》,发前人所未发,有功经学甚巨,与《说文解字读》《六书音均表》,皆不朽之业也。”五氏主动张扬段氏的学术成就。

乾隆五十九年(1794),陈鸿森《订补》记载:本年王念孙有与刘端临书,中有云:“来札云若膺居苏州甚安适,可以肆力于古,甚为欣慰。其所著《尚书撰异》,王青浦携来京邸。其中精确者至多,惜今世无赏识者,曲高和寡,自古叹之矣。”(原札载《刘氏清芬外集》,今从刘文兴氏《刘端临先生年谱》迻录)

嘉庆四年(1799),段玉裁收到王念孙来书,通报弹劾各珅事,并附所赠对联。七月玉裁在《与刘端临书》中说:“怀祖大兄赐联已敬收,当另作书奉谢。札中称其正月初八日上平定贼匪事宜六条,平明疏入,食时首辅下狱。”

同年八月末,玉裁致刘端临信,提及“怀祖何日南来?其《广雅》发价甚昂,近者补刻表序,而拙序竟不刻,不得其解,便中试为讯之”。[23]

除了上述所举通信情况外,陈奂《师友渊源记》记载:嘉庆二十三年秋,陈奂入京拜会王念孙,王氏称“段若膺先生殁后,天下遂无读书人矣”。可见二人的学术情谊。

(五)相互介绍学友,共研学术

因王念孙介绍,段玉裁与陈鳣相识交往,陈鳣成为段氏晚年交往较多的朋友之一。陈氏生于乾隆十八年(1753),卒于嘉庆二十二年(1817),博学好古,家富藏书,强于记诵,尤专心训诂、校勘之学。学术旨趣相近,“每岁亦必相见数回,见则各言所学,互相赏奇析疑,朋友之至乐也”。嘉庆十二年四月,段氏为陈鳣《简庄缀文》作序[24],有较多记载。

因段玉裁介绍,陈奂得以拜会王念孙,柳向春《陈奂交游研究》第五章“陈奂与高邮王氏”称“于陈奂后来之学术发展影响颇切”。[25]

三、“问学交”的价值与君子文化建设

段王师出同门,相互交往中,以品行相尚,以学术为重,而非朋党营私,王念孙自命为“问学交“。以段王“问学交”为一认知视角,探讨其学术史的价值,自是题中应有之义。而若以之讨论“尊德性”与“道问学”问题,进而与“君子”文化建设相联系,或亦可拓宽其“问学交”的文化意义。

讨论“君子”文化建设,“尊德行”与“道问学”是一重要的问题。《礼记•中庸》:“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致广大、极高明、温故、敦厚”均可视为“尊德性”的内容,“尽精微、道中庸、知新、崇礼”则可视为“道问学”的要求。而“尊德性”的“性”,当是其首章所说的“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的“性”,是指上天赋予人的本性;而“道问学”是对第二十章“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概括,其中后四句的内容是对于“尊德性”与“道问学”内涵的具体展开。汉代郑玄《礼记注》、唐代孔颖达《礼记正义》的解释以“尊德性”而成圣为目标,以“道问学”而至诚为途径,二者原本是统一的、融合的,但后儒在不同时代的诠释中各有创建,也各有偏向,朱学“以道问学为主”,陆学“以尊德性为宗”,遂后“尊德性”与“道问学”一分为二,以至形成了儒家内部德性与学问的二元张力,人们在形为上也产生一些时代的差异。张舜徽概括说:“像战国时期的儒家孟子,便偏重在尊德性方面;荀子偏重在道问学方面。汉代学者多半足走荀子的路,宋代学者多半是走孟子的路。而宋代学者之中,朱熹偏重在道问学方面,陆九渊偏重在尊德性方面。于是两千年间所谓‘孟荀是非’、‘汉宋门户’、‘朱陆异同’,成了长期封建社会中学术界思想斗争的一个主要内容。”[26]总的来看,在宋代“尊德性”与“道问学”尚可维持并重,明代以“尊德性”为主导,清代以“道问学”为主流[27],近百年“尊德性”与“道问学”或有断裂,今日中国学术界重视技术理性、“科学主义”至上,总体上偏于“道问学”。

“君子”文化建设或有救偏的价值,而以中和之道来化解“尊德性”与“道问学”张力,寻求二者的融合,为当前的一些歧异提供重要的思想方法和哲学智慧,为中华文化的当代复兴寻求一些启益,古代有成就的一些学术大师,当值得投入一些眼光。段王二人通信中提出,“今日之弊,在不尚品行政事”,相互激励,仍值得今人深思。

古代读书人素以治国平天下为自己学术成就与人生价值的最高实现,其知识学问最终只有通过政治的实践与检验来确证其价值。在这种强烈的单一价值理念驱使下,由士而仕,博取功名,投身宦海,成为古代读书人最为规范的自我角色认同。“学而优则仕”,出仕为官成为古代读书人实现理想抱负的一条基本途径。《孟子•滕文公下》直接表达为“士之仕也,犹农夫之耕也”,“士之失位也,犹诸侯之失国家也”。段玉裁也不例外,36至46岁时曾担任贵州、四川、重庆等地的县令,成为一名沉沦县令与代理县令长达10年、颇有个性的基层官员。他到黔、川“千里为官不为财”,而是牢固树立“廉政勤政”“亲民化民”的从政理念,实行“吏不扰民,而民自不扰吏”的施政方式,兴办学校,修建祠堂,表彰忠烈,处理公务之暇,挑灯夜读,刻苦治学,显示出“经济(经世济民)”出自“学问”、“学问”发为“经济”的特色,关心下层民众疾苦的人文主义理想,赢得同时代人孔继涵(1739-1784)“官况清卓”的赞誉。[28]

段玉裁的学术文化的成就对非专业人士来说,略显生疏,甚至隔阂,而他“铁骨支贫”的人格魅力[29]、“开拓创新”的学术追求、“尊师重道”的文化精神,“清廉亲民”的从政理念等,却历久弥新,显示出“尊德行”与“道问学”的协调统一,具有很好的楷模作用。

高邮王氏以科举世其家,成为当时声名远播的名门望族,段玉裁的外孙龚自珍《己亥杂诗》第148首中称:“一脉灵长四叶貂,谈经门祚郁岧嶤。儒林几见传苗裔,此伏高邮冠本朝。”[30]除了学术上的成就,王念孙嘉庆四年正月初五,密草奏疏《敬陈剿贼事宜折》,首劾权奸和珅,“这就显示他的政治敏感性和政治勇气”。[31]此事段王在书信中有所交流。此外,王念孙资助段氏刻书,二人共商传承戴震学术、为戴震刻书等,尊师重道,为戴学建构做出极大的贡献。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说:“戴门后学,名家甚众,而最能光大其业者,莫如金坛段玉裁,高邮王念孙及念孙子引之,故世称戴、段、二王焉。”并有“戴、段、二王之学”的表述。[32]

戴震、段玉裁、王念孙王引之父子实证性的研究范式,由小学通经学所体现的言与意认知方式的改变,对天文历算与名物礼制等的关注所反映的学术视野的开拓,“求是”“创新”的治学精神,考据性的朴学话语特点,昭示着他们的时代对传统认知与治学理念、文化观念等的重大改变。他们是在乾嘉考据学思潮中,有共同的学术宗旨、治学精神和学术传承,并留下众多学术文化理论性话语和颇具影响力的学术成果的一脉,或出仕京师,或游幕修撰,或讲学京师、扬州、苏州、杭州等地,且交游论学广泛,又串连起京师学术圈、江南学术圈和全国多地学术圈,从总体性视角对他们展开进一步的探讨,或可略窥江南文脉乃至中华文脉。

古代君子相交,有“和而不同”之说[33],君子之间虽讲究和睦、调和,但允许有不同观点,可以开诚布公,坦诚相见,共同追求真理;又有“周而不比”之说,君子之间有原则地结交,而非无原则地勾结;有“成人之美”之说,成全他人的好事;有“益友”“损友”之别,“君子”“小人”之分,而以“淡如水”为“君子之交”的最高境界。段玉裁、王念孙“问学交”为典型的“君子之交”,各自的人生经历,双方的交往所展示的人生情怀,不仅在学术方面,而且在做人做事方面,都可以成为现代一种值得学习和效法的“标本”,这种“问学交”在个人学习、家庭教育、从政为民方面,乃至在当代文化建设、社会文明进步等方面,都有很高的学习和借鉴价值。

向上滑动查看注释

基金项目:江苏社社科基金文脉专项目一般项目“段玉裁传”(编号:17WMB018)。

[1]见吴修《昭代名人尺牍小传》卷二十三,清光绪刻本。

[2]手稿参见薛正兴著《王念孙王引之评传》[M].卷首,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

[3]国家图书馆藏稿钞本传记文献选刊[M].第74册第261-304页,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21。

[5]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M].上海:东方出版社,1996,第47页。

[6]王力.中国语言学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第139页、第133页。

[7]何九盈.乾嘉时代的语言学[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4(1)。

[8]首见.语文学习,1983(12),收入陆宗达、王宁著《训诂与训诂学》[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4)一书时,改题为《论“段王之学”的继承和发展》。

[9]载《王石臞先生遗文》卷四,罗振玉辑印《高邮王氏遗书》[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第153页上。《尚书考异》,指《古文尚书撰异》。

[10]载《王石臞先生遗文》卷四,罗振玉辑印《高邮王氏遗书》[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第153页上。

[11]见《王伯申文集补编》卷上《光禄公寿辰征文启事》,罗振玉辑印《高邮王氏遗书》[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第23页上。

[12]《经韵楼文集补编》卷下《与王怀祖第一书》,载《经韵楼集》附补编·两考[M].南京:凤凰出版社,2010,第51页。参见陈东辉.阮元与段玉裁之恩怨探析[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1).

[13]与王怀祖第四书,经韵楼文集补编[M].南京:凤凰出版社,2010,第52页。

[14]与王怀祖第五书,经韵楼文集补编[M].南京:凤凰出版社,2010,第169页。

[15]陈鸿森.《<段玉裁年谱>订补》[J].《“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六十本第三分,1989年9月。

[16]参见拙撰.江苏历史文化名人传·段玉裁[M].第七章“晚年‘戴学’建构”,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22,第二85-290页。

[17]王怀祖广雅注序,《经韵楼集》卷八[M].南京:凤凰出版社,2010,第180-181页。

[18]“咸以谓”,罗继祖《段懋堂先生年谱》作“或有谓”,义长。参见拙撰:两种“段玉裁年谱”研究,载赖永海主编《宏德学刊》总第五辑,江苏人民出版社,2016,第208-215页。

[19]与王怀祖第三书,经韵楼文集补编[M].卷下,南京:凤凰出版社,2010,第52页。

[20]陈鸿森.《<段玉裁年谱>订补》,《“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六十本第三分,1989年9月。

[21]陈先生大作刊于刘梦溪主编:《中国文化》第四十一期,2015年5月。承蒙陈先生赐阅,颇多启益,谨此致谢!

[22]罗继祖《段懋堂先生年谱》收录,《北京图书馆藏珍本年谱丛刊》第108册影印上虞罗氏墨缘堂1934年石印本,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9。

[23]与刘端临第二十书,经韵楼文集补编[M].卷下,南京:凤凰出版社,2010,第38页。

[24]陈仲鱼简庄缀文叙,经韵楼文集补编[M].卷上,南京:凤凰出版社,2010,第15-16页。

[25]柳向春.陈奂交游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第158页。

[26]张舜徽集·清儒学记[M]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第261-262页。

[27]余英时.文史传统与文化重建[M].北京:三联书店,2004,第203页。

[28]参见拙撰.论段玉裁学术文化的独特性[J].江苏社会科学,2017(6)。

[29]段玉裁自幼铭记“不耕砚田无乐事,不撑铁骨莫支贫”的祖训。

[30]龚自珍全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

[31]薛正兴.王念孙王引之评传[M]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第45页。

[32]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M] .上海:东方出版社,1996,第40页。

[33]出自《论语·子路》,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下文“成人之美”出自《论语·颜渊》。“益友”“损友” 出自《论语.季氏》,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作者简介

王华宝,1965年生,江苏扬州人。文学博士。现任东南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东南大学古典文献学研究所所长。兼任中国训诂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史记研究会理事、江苏省语言学会会长等。主要从事古文献整理与汉语史研究,侧重于《史记》、中国学术史研究。主持多项国家、省部级课题,多次获得各层次科研奖。出版专著《古文献问学丛稿》《段玉裁年谱长编》《徐复先生传略》《〈史记〉金陵书局本与点校本校勘研究》等多部,整理古籍《诸子平议》等数百万字,发表学术论文、图书评论等数十篇。

本文发表于《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23年第2期,引用请以该刊为准。

THE END
0.中考复习·文言文·语文版八年级第六单元课文梳理(精选2篇)1.博士 古义:古代研究经学的最高官职名称 今义:学位的最高一级 例句: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2.诚 古义:假如 今义:真诚的心意 例句:大王诚能命将出师 特殊句式 1.倒装句 状语后置 例句:蒙辞以军中多务 “以军中多务”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 jvzquC41yy}/fr~khctxgw3eqo5kkjtcp1hbprfplkvynslkcubp8>2;9?60qyon
1.中考文言文答题技巧:古今异义7、博士:古义"当时专掌经典传授的学官";今义"学位名称"如: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孙权劝学》 8、虽:古义"即使";今义"虽然"如:虽人有百手《口技》 9、走:古义"跑";今义"行走"如:夸父与日逐走《夸父逐日》 10、汤:古义"热水";今义"食物煮后所得的汁水"如:及其日中如探汤《两小儿辩日》 jvzq<84uj0~eh7hp1|nppp}wg1i{1ƒmqpiqbq8~wygt0496832595965684ivvq
2.七年级(下)古代汉语语法总结“蒙(辞)以军中多务。” 古义:推辞。今义:告别,不接受,解雇。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古义:古时候王侯的自称,我。今义:独自,孤独。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古义:研究。今义:治理。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古义: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今义:学位的最高一级 jvzquC41yy}/fxzdcp4dqv4pqvk0:;57;;6888
3.文言文《送东阳马生序》教学设计(通用8篇)对) 卒获有所闻(卒:古义:终于今义:小兵) 右备容臭(xiù)(臭:古义:香气今义:(chòu)臭气,气味难闻) 以中有足乐者(中:古义:心中今义:表界限) 有司业、博士为之师(博士:古义:大儒,博学之士今义:硕士后的学位) 门人弟子填其室(填:古义:挤满今义:填满填充) 或遇其叱咄(或:古义:有时今义:jvzquC41o0vynsok0ipo8okcqgo1snwpkgolr458:<747mvon
4.2007年初中语文总复习基础百题(古文阅读)古义: 今义: 4.第一自然段中,作者提出了 (填四个字)的建议。 5.文段最后一句中加点的“此”指哪两件事? (1) (2) (二)课内文言文与课外文言文语段比较阅读题 第十篇 阅读下面两则短文,完成1-5题。 【甲】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jvzquC41uj{bpp~cujgo0mgy0et0u‚xvgo5329<12551985729872A90ujznn
5.七年级下册《孙权劝学》《木兰诗》《卖油翁》中考语文课内文言;1.古今异义 辞 古义:推脱 今义:美好的词语 治 古义:研究 今义:治理 及 古义:到了……的时候 今义:以及 更 古义:重新;另外 今义:更加 但 古义:只 今义:转折连接词,但是 孤 古义:古时候王侯的自称,我 今义:独自,孤独 就 古义:靠近,文中引申为从事 今义:就 博士 古义:当时掌管经学的学官 jvzquC41o0hpqt63:0ipo8mvon532;7133881?7274664;92276337xjvo
6.刘大钧教授的学术成就与重要贡献又如,汉初易学中有周王孙“古义”一说,后世历代学人皆不知其所指何义,刘大钧教授运用帛书《易传》资料,提出汉初易学的“今义”与“古义”说,揭开了《汉书·儒林传》之《周易》“古义”的神秘面纱。就简帛易学研究本身, 刘大钧教授对帛书《周易》的源流、帛书《周易》与今古文问题、帛书《易传》中的象数jvzquC41|juv{r3ufw4ff~3ep1oohx4323603:>60jzn
7.七年级语文文言文知识点4篇例词例句古义今义 1、居居十日过了居住 2、走扁鹊望桓侯而还走跑走 3、再一股作气,再而衰第二次又 4、池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护城河水池 5、次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从祠中停驻质量差;次数 6、戾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至暴戾 7、令何患令名不彰耶美好的命令 jvzquC41yy}/{~|gpoo/exr1ujodk8|gp{goyns165788;>0jvsm
8.小学,了不起的学问,中国传统人文学科的基础|书目答问|汉书•艺《史记》写作舜“从匿空出,去”。泷川资言在此处的标点是“……出去”,犯了跟前面同样的错误。关键在于“去”字,古义今义发生了重大变化。去,今天指到某处去,而古代指离开某处。“孟子去齐”,不是孟子到齐国去,而是孟子离开齐国。所以古语今言一定要分清。jvzq<84m0uooc7hqo0io1jwvkerfa:7722<16B38Ai323?12‚onl0nuou
9.高一语文师说课文原文及翻译古义:一般人。今义:很多人。 5.一词多义 篇五 师 1、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 2、吾师道也(动词,学习) 3、吾从而师之(意动用法,以……为师) 4、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从师) 5、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名词,有专门技艺的人) 6、十年春,齐师伐我(名词,军队) 传 1、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jvzquC41yy}/7:yguv4og}4ujq}039<645990qyon
10.2022高考语文基础知识:常见古今异义词9.今楚地方五千里,持戟百万,此霸王之资也。(《毛遂自荐》) 地方——【今义】①指各省、市、县,与“中央”相对。②指非军事的部门、团体等,与“军队”相对。③区域。④部分。【古义】地,土地;方,方圆。 10.①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念奴娇?赤壁怀古》) jvzq<84mcqyik7~ld{y/exr1iculcx4ujkzj1<62:7;/j}r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