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次思想对话,南大新传博士之家的学术坚守南京大学南大新传名誉博士学位周晓虹学术

一手汉堡,一手资料,在南大新传院的311教室,边吃午餐边听大咖分享学术的场面并不陌生。从2013年10月份开始,每个周五中午的两小时是博士和博士生们的对话时间——新传博士之家迄今已经走过十年光阴,迎来了第200期学术午餐会。

△周晓虹

△200期现场

十年光阴:200次学术对话与碰撞

△袁光锋

尽管博士论文答辩已经结束了5个月,但这次分享是他首次讲出自己论文背后的经历和感受,“小小教室坐了很多人,现场博士生提了很多问题,看得出来这些经历是大家感兴趣的。”

如今,博士之家已经陪袁光锋走过了十载光阴,从鼓楼校区的418到仙林校区311,这场学术马拉松已经常态化举办了十年,博士之家成为无数博士学子汲取营养的一方精神家园:来自全球超50所顶尖高校的200位博士分享了各自的学术历程。

△李金铨

△周海燕

△刘海龙

“博士之家真正实现了开门办学。”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国际新闻界》主编、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刘海龙说,这种方式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让他们看到了博士研究的众多可能性。

△粟晖钦

“第194期是上海大学徐偲骕老师的分享,除了介绍他的研究外,他还对当下本土传播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比如‘公式化’原始理论直接套中国现象的情况有些突出,而这恰恰是我自己也会犯的错误,我们更应该看到本土的语境和经验。”粟晖钦说。

△江潞潞

《传媒观察》编辑、南大新传院2022届硕士毕业生江潞潞也表示,博士之家对她现在的工作产生了深远影响。“博士之家培养了我看待学术论文的问题意识,让我能够在工作中对作者们提供具体可感的修改建议。”

点亮微光:连接个体,织就满天繁星

一群“博友”在吃饭的时候就解决了学术问题,这是学生对博士之家的描述,这个以午餐会为载体的学术交流平台,也是新传院博士生文化生活的延续:做学术的人好比是孤独的星球,那就用学术去连接个体生命中的星光,织就各自学术世界的满天繁星。

△姚文苑

无数个体汇聚在这间教室,思想的交流和碰撞,迸发出巨大的能量。这份能量伴随着走出教室后个体的迁移,连接成线,南大新传院2020级博三学生姚文苑就是这条线的一端。“清华大学的吴璟薇老师来参加午餐会,她的研究方向让我受益匪浅,我就加了她的微信,经常去关注她,吴老师会发很多研究动态和学术讲座信息,还会非常热切地回应提问。”姚文苑告诉记者,社会上对于女博士有不少刻板印象和质疑,但每次看到午餐会上的女性学者富有洞察且细腻的研究,都会给自己以力量。

这种连接,也发生在许多教授们身上,博士之家亦成为他们了解学界前沿的窗口。

“有一次请到了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曾国华老师,他毕业于传媒专业全球第一的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他分享了自己读博士时所接受的训练,令我印象深刻。”袁光锋说,他会有意识地将这些训练方法灵活运用到自己的教学中。

△董浩

董浩是南京林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讲师,从学生时期开始旁听午餐会的讨论,成为教师后他时常怀念博士之家。他说:“博士之家是我学术研究的一粒种子,通过不断学习前辈的经验,种子慢慢发芽。”从博士之家走出去的他,常常会给自己的本科生分享从这间教室得到的启发,他相信三尺讲台之下,这种穿越时空的连接,也能给学生埋下学术的种子。

△孙信茹

“博士之家午餐分享会是一种把自己作为研究方法打开给别人审视的模式,是一种点燃学术理想的方式。”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传播与社会研究所所长、教授孙信茹说,它搭建了一个开放自由的平台,不同的学科和不同的学者在这里交流碰撞,并在这种对话式的分享过程中,让我们看到真实和多样的研究状态。

从南京出发,到北京、武汉、杭州……抑或是到海外,博士之家以学术为圆心,以交流为半径。一条条极具延展力的线,织成了一张牢密的网。十年过去,从博士之家的小教室走出去的点点星光,不少都迸发出了更耀眼的光亮,回首过去的200期,就仿佛看到满天繁星。

走出“象牙塔”:深入社会,研究应关照现实

走出“象牙塔”,学术回应社会需求,正成为当前学术界革新的趋势。新传博士之家为学术和现实提供了一座联结的桥梁。

△宗益祥

“博士之家邀请的许多博士的选题本就源自社会现实,会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导向作用。”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助理研究员宗益祥表示,在博士之家,你可以听到涉及各种话题的分享和讨论。

农村公共卫生和社会变迁,中国都市青少年社交媒体使用与沉迷,医患沟通与患者满意度,以新生代农民工的手机使用研究……这些来自普通人身边的选题,让博士之家的分享内容更加聚焦社会关照现实。

“我的博士论文选题,就源自一次坐火车的经历。”周晓虹告诉现代快报记者,有一次他从上海出发去齐齐哈尔,对面邻座是三位来南方打工的北方农民。“我一路上听他们控诉南方人,于是我和他们做了一些交流,发现北方人注重情感,而南方人则注重效率。”周晓虹说,诸如此类的南北方差异还有很多,这次火车之旅也启发了自己,找到了论文的切入点,由此一篇以江浙农民的社会心理嬗变为主题的博士论文诞生了。

△胡翼青

这些论文背后的故事,也是周晓虹教授曾在博士之家午餐会上分享过的。基本上每一个来到博士之家的主讲人,都会带来一个属于自己的故事。恰如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级研究院副院长、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胡翼青所说,这里的故事有大有小,有的精彩有的平实,但是当主讲人娓娓道来之时,那种细节是动人的,会激发博士们走出校园进入社会现实。

△操瑞青

一位2022级博士生说,今年11月,西安交通大学新闻与新媒体学院副教授徐婧曾分享自己为了写博士论文在甘肃的田野点待了大半年时间,让他明白好论文应当回应现实。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操瑞青则认为,博士之家不仅作为一个学术交流和研讨的平台,同时也是一扇连接学术和现实的窗口,让更多的人了解到一篇博士论文背后有血有肉的故事。

来自418的经验:在传承、对话中培养学术自信

418和311这两个数字也已经成为南京大学校园里两个颇具符号意义的数字,回望博士之家十年历程,新传博士之家有哪些教育经验值得总结?

“我们翻阅文献发现,历史上有影响力的学术团体都有一些具有符号性质的学术活动空间,比如芝加哥学派博士们活动的那间阁楼,已经成为社会学学术殿堂的象征。”十年间,胡翼青对418这一空间倾注了诸多感情和心力,并计划未来将新传院418教室固定为博士之家,“让418成为南大新传博士们的学术殿堂。”

作为博士之家的一名“家长”,胡翼青见证了这个“家”十年成长轨迹,他将其教育经验总结为三个关键词——传承、对话、自信。

他解释道,第一,学术的发展重在学术传统的传承,博士之家为博士生和博士提供了交流的平台,能够实现学术代际之间的传承;第二,好的学术需要对话与碰撞,博士之家让博士生能够和像周晓虹教授、李金铨教授这样的资深学者直接对话,学生通过对话来感受与发现学术问题并激励自己;第三,博士生在近距离深入了解学术大家背后有血有肉的细节故事后,能以平常心认识学术,也能够培养博士生的学术自信。

刘海龙指出,博士之家也是对新传及其相关领域博士培养的一次汇集和检阅。“大家能在这里看到中国近些年培养博士的质量,观察到学界近期关注的话题。一定程度上也预示着未来中国新闻传播学术研究的高度和厚度。”

△张红军

一本本结集出版的书籍,一支支现场录制的视频,新传院用文字和影像记下了博士之家走过的十年。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执行院长、教授张红军对此指出,10年博士之家积累下来的出版物也十分有价值。他说,今天的博士生通过这些书和影像,可以复盘当时主讲人的主要观点和看法,进而指导自己的研究,“这些留存下来的档案,既是南大新传院发展的历史印记,也构成了新闻传播这门学科的独特史料。”

200期之后:保持开放,再办300期、400期……

十年走过200期,周晓虹对博士之家未来发展抱以希望,他说,无论前路有多少困难和挑战,博士之家要再办300期、400期,成为青年学者的一个港湾。

△刘涛

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党委书记、教授、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刘涛也表示,期待博士之家能提供更开放的学术交流、更充分的自我反思,同时拥抱世界,多一些其他国家学者的面孔。

胡翼青坦言,目前摆在博士之家面前有一个较为棘手的难题:经过10年挖掘,学术界知名的学术大家已经悉数邀请,而青年学者长成又尚待时日,以及海外学者前来讲学难度增大,博士之家如何保持分享嘉宾学术研究的高水平?

“在这种情形下好比‘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我们感到博士之家最重要的就是在既有水平下坚持下去。”胡翼青告诉记者,博士之家前五年大家讨论的是吃汉堡包这类形式,后五年大家聚焦的是这一形式背后的教育和哲学意义。对于未来五年、十年,博士之家对下一步发展也已经有了明晰的规划。

跨学科交叉研究已经是当前国际学术界发展趋势。此前博士之家已有跨学科邀请分享者的案例,一位在读博士对记者表示,当她听了一位建筑学青年老师的分享后,发现自己是“井底之蛙”,自此开始关注建筑,并将建筑纳入自己的研究范畴。

“博士教育的重要目的是为了学术共同体培养后备人才,选择读博士也意味着将学术作为自己的人生追求,这条路非常孤独,他们常常如身处隧道看不见前方光亮的独行者,需要学院从培养体系上给予科学的帮助。”张红军说,博士之家一定会越办越好,成为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的一所无形学院和博士生的精神家园,让更多青年在学术路上看见明灯。

现代快报+记者 朱俊骏 熊平平 龙秋利 冯茜 李鸣/文 牛华新/摄

THE END
0.博士论文致谢里的“小镇青年”中国社科院大学赵安在博士论文致谢中写道:我从2005年18岁离开故乡,负笈远游,至今35岁博士毕业,整整17年时间过去。期间参加过7次研究生考试、3次博士论文答辩,最终完成了草学学士、法律硕士、经济学博士等阶段的学习。也曾因学业一度中断,在基层担任第一书记、在多家农业企业打工,曲折废弛难以尽述。 jvzquC41pg}t0|npc0ipo7hp1u532;7/2:3168iqe/onkƒntcx<79;76:0yivvq
1.美国留学读硕士后直接读博士的条件研究生是分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国内通常讲的研究生是硕士学位。赴美留学的同学中一部分同学计划在美国读硕士后直接读博士,本文详细解析下去美国读硕士后直接读博士的条件,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美国留学读硕士后直接读博士的条件 在美国只要具备正式的本科学士学位就可以申请美国的博士研究生,而不必是硕士学位。jvzq<84yyy4vpsx0eqs0nrzzwg5{jrscp1813A6432827A53a3=:8;8:0jznn
2.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2021年招收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简章(一)初试科目: 加试要求: 1.以同等学力资格报考的考生初试时需加试“政治理论”(考试范围:马克思主义与社科方法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复试时需加试两门本专业硕士学位主干课程(笔试)。 2.初试加试、复试加试的要求及科目名称,请考生参见“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2021年博士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备注中各院系相关要求jvzq<84uejupn7ktggqbq‚fp0eun1ko1iuibu|4|jwgo{n4424703;247177699366743=>3588/uqyon
3.假如一个人博士已经毕业,之后硕士期间学术不端被举报后吊销追回了假如一个人博士已经毕业,之后硕士期间学术不端被举报后吊销追回了硕士双证,那么他的博士学位会受影响吗。jvzquC41okv/8?qcy0io1lfug174:9>7274buy}
4.博士研究生毕业论文通用12篇研究生教育是学生本科毕业之后继续进行深造和学习的一种教育形式,研究生教育的培养模式在培养形式、考核方式等方面都与本科教育大不相同。在越南,研究生教育被称为大学后教育,主要包括硕士研究生教育和博士研究生教育。进入21世纪以来,越南研究生教育发展迅速,到2003年,越南有研究生教育培养机构146个,其中硕士研究生培养jvzquC41urp/z~jujw4dqv4jcq}fp8:63:9/j}rn
5.加入我们·成就梦想|香港中文大学(深圳)1. 具有生物医学相关学科的大学本科或硕士学历; 2. 熟悉以下学科知识: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药理学和免疫学; 3. 具有项目管理经验、良好的中英文沟通能力。 二、博士后 课题组招聘方向:药理学 岗位要求 1. 生命科学博士学位; 2. 至少2年博后经验,有过以第一作者发表过SCI论文经验者优先 ; jvzquC41njy/e~mm0gjv0ls1ctzjeuj1446
6.千里烟寻丨刘伟治:与蛋白质“死磕”的博士后学士、硕士、博士、两期博士后……刘伟治用16年时间辗转5个城市完成了他的“超级学霸”之路。更令人敬佩的是,他的科研方向始终围绕着一种物质——蛋白质。从最初与疾病相关的蛋白,到现在的海洋生物蛋白,对蛋白质、氨基酸地探究似乎也已成为他生命中的一部分。 刘伟治jvzquC41nui/{}z0gf{/ew4kphu03::;14:537mvo
7.张湛:在哈佛读博士没觉得苦,我美死了日谈公园高音质在线试听今天我们邀请到的嘉宾是张战博士 同时呢 他也是另外一档音频播客天书广播的创办者 大家好 我是张震 哎 首先 先介绍一下我们的今天的嘉宾 张震博士啊 二零一六年啊 毕业于哈佛大学近东语言与文明系 取得博士学位 研究新疆和田出土的唐代湖语世俗文书 在博士期间呢 接受了系统的伊朗学训练 对伊jvzquC41yy}/m~lqw0ipo8rkzuuoi89o63g99j3jvor
8.www.chinapostdoctor.org.cn/website/showinfo本网站已停用,中国博士后人社部留学人员和专家服务中心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新网址 https://www.chinapostdoctor.org.cn 政策文件 博士后日常工作 新设站工作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 国(境)外交流项⽬ 版权所有: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留学人员和专家服务中心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 备案许可证号:京ICP备05072jvzquC41yy}/eqnpcrutvmtevqx/q{l0ep5xgkxkvg5tjx|kphu`|l|l0jznnHnphqoe??;ge9?f56h474359o7/d;:e/;:3d89bej969
9.美国终身教授的海归全记录邓巍巍1995年考入清华大学工程力学系,1999年取得学士学位,2001年取得硕士学位。2008年在耶鲁大学机械工程系获博士学位,随后在耶鲁大学任博士后和讲师。2010年受聘于美国中佛罗里达大学机械和航空系任助理教授。2015年加入弗吉尼亚理工大学任副教授并获得终身教职。2016年12月入选第13批国家“千人计划”。现为南方科技大学力学与航空jvzquC41yy}/v|npij{b0xwi0et0kwkq13?6586524=/j}r
10.专访|熊伟教授:伫立在自己时刻的顶峰,去远望连绵不绝的地平线每次采访我们会邀请一位经济学专业的教授、业界人士或学生来与大家分享「与经济学的故事」 人物简介 熊伟教授 熊伟教授 熊教授于2001年获得杜克大学金融学博士学位,在此之前,他获得中国科技大学物理学学士和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物理学硕士学位。他现任美国普林斯顿大学金融学讲座教授及经济学教授,他还是美国国家经济研究署研究jvzquC41uho/e~mm0gjv0ls1ujux/>6/367:0qy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