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与仪器科学学院

生仪学院2025年分党校党建骨干培训会顺利召开

生仪学院“吕维雪学术论坛”第三十次会议暨“High-definition MRI:tailored encoding and reconstruction across scales and field strengths”主题报告会成功举办

生仪学院“吕维雪学术论坛”第二十九次会议暨“Advanced Functional Fibers for Imperceptible Sensing and Healthcare”主题报告会成功举办

生仪学院“吕维雪学术论坛”第二十八次会议暨“从实验室到临床应用的两个创新医用超声产品-原创的得益和代价”主题报告会成功举办

聚焦抑郁症多组学研究新突破——记浙大生仪学院第220期青年学术沙龙

生仪学院“吕维雪学术论坛”第二十七次会议暨“Time-of-Flight Resolved Stimulated Raman Scattering Tomography for Label-free Dynamic and Functional 3D Imaging of Live Cells and Tissue”主题报告会成功举办

人脑活动流建模研究——记浙大生仪学院第219期青年学术沙龙

Metabolic Imaging Frontiers: Dissolution DNP and Deuterium MRI——记浙大生仪学院第218期青年学术沙龙

喜讯!生仪学院本科生获批2025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学生基础研究项目

生仪学院“吕维雪学术论坛”第二十六次会议暨“微机电系统传感器的发展应用和前沿技术”主题报告会成功举办

11

14日

11

5日

11

03日

青年学术沙龙第220期活动暨研究生科研能力提升系列活动通知

11

5日

11

4日

第二十八次吕维雪学术论坛——郑永平教授专题报告会

10

21日

11

14日

11

5日

11

03日

青年学术沙龙第220期活动暨研究生科研能力提升系列活动通知

生仪学院关于硕士招生统考科目调整的说明及考研复习大纲

关于生仪学院本科生评奖评优细则征求意见的通知

“生韵撷光影,仪情绘山河”浙大生仪学院教职工摄影大赛结果公示

关于开展浙江大学2025年消防安全知识竞赛的通知

生仪学院工会关于组织2025年秋游活动的通知

生仪学院关于公布2025级本科主修专业确认基本容量的通知

生仪学院关于公示2025年第四期发展对象预答辩结果的通知

科研院转发关于征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管理科学部2026年度重大项目立项领域建议的通告

生仪学院关于“嵌入式人工智能医疗辅助诊断系统”项目负责人遴选的通知

刘华锋浙江大学因公出国(境)团组信息事前内部公示

许迎科浙江大学因公出国(境)团组访问报告公示

张宏浙江大学因公出国(境)团组访问报告公示

生仪学院教师校外兼职公示(2025.11)

王玉兴浙江大学因公出国(境)团组信息事前内部公示

林子暄浙江大学因公出国(境)团组信息事前内部公示

浙江大学生仪学院2025年度合同续聘考核结果公示(二)

刘济全浙江大学因公出国(境)团组访问报告公示

张宏、许科帝浙江大学因公出国(境)团组访问报告公示

张宏浙江大学因公出国(境)团组信息事前内部公示

院长书记信箱

文件汇编

空间预约

吕维雪系列论坛

"We Share 有约"平台

陈思平,1948年12月生,江西丰城人。1966年12月参加工作,1987年西安交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博士研究生毕业,1987年至1989年作为浙江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第一个博士后,在深圳高新企业完成博士后课题,期间主持开发成功我国第一台彩超。现任深圳大学医学超声国家工程实验室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历任深圳安科高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深圳大学副校长、深圳市政协副主席等职务。创办深圳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及负责筹建深圳大学医学院,主持和完成多项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申请并获发明专利30余项。两次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国家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突出贡献中国博士学位、中国优秀博士后、广东省突出贡献专家、深圳市首届优秀专家等荣誉。 喜欢交叉学科——从自动化控制到生物医学工程专业1966年,因文革高考推迟,陈思平决定直接去工厂工作。1966年12月至1978年12月,陈思平在江西南昌无线电厂做工人、检验员。幸运的是,这家工厂是一家三线厂(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国家在三线地区投入人力物力建设的军工企业),主要负责军事电台的制作。在这里,陈思平结识了一群文革前大学生,他们有才华、愿传授,陈思平在他们身上学到了许多知识。与此同时,陈思平的创新精神也在此时初露端倪,他喜欢技术革新,很想改进生产中的落后设备。当时,晶体管的测试是完全用人工逐个测量,耗时很长。陈思平自主研发了晶体管自动测试仪,实现了检验流程的自动化。此项目当时还获得市科学大会奖。在工厂期间,陈思平结识医院的设备科的朋友,对医疗器械的研发很感兴趣,这为他以后和生物医学工程的结缘埋下了种子。高考恢复之后,陈思平决定参加高考。1978年,陈思平考上了江西电力学校(现江西电力大学)的自动化控制专业。大学期间,他利用课余时间在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习自己感兴趣的无线电知识,为未来的方向改变做了知识储备。由于一直以来对交叉学科(医疗器械)发展怀有浓厚的兴趣,大学毕业前,陈思平选择了西安交通大学攻读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学位。凭借扎实的专业知识、优异的笔试成绩和发表在《电测与仪表》《无线电》等杂志的论文,1982年初陈思平顺利进入西安交通大学。硕士期间,陈思平利用自己掌握的无线电编码技术,研发超声多普勒血流检测仪,以编码方式代替脉冲波发射,这种仪器能量低、分辨率高,深浅部位的血流都能够探测到,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硕士毕业之后,在程敬之、蒋大宗导师的挽留和家庭的支持下,陈思平选择继续攻读博士学位。 求是情缘——浙大生物医学工程博士后的难忘经历在博士答辩会上,陈思平遇到了浙江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创始人吕维雪先生。吕维雪先生赞赏陈思平的成果,并邀请他到浙江大学做博士后。1987年底,陈思平成为西安交通大学第一位生物医学工程及仪器学科博士,毕业论文刚答辩不久,就匆匆赶到浙江大学报到。浙江大学最早建立了生物医学工程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万事开头难,当时第一批博士后包括浙大青年教师的科研条件比较艰苦,80年代计算机也是非常稀有紧缺。陈思平回忆:我用的第一台计算机还是吕老师亲自出面带着我到实验室,当场请一位老师腾出正在工作的计算机给我。因吕先生具有很高的威望,这位老师二话没说,立即撤下机器给了我。计算机还带着余热呢,也透出先生对学生的袒护和偏爱。我听说吕老师不少学生都享受过这种偏爱,但这却让我后来每次见到这位老师都感到歉意。当时浙大博士后待遇高于一般青年老师,陈思平分配到一套古荡两室一厅博士后新公寓。“那时古荡不像现在繁华,觉得离校区很远,我和妻子扛着扫把去清洁,深一脚浅一脚蹒跚在田间小路,心里想着两个小孩以后上学会不会掉到水里?公路上车水马龙是否安全?……”那天打扫完博士后公寓,两人再三商量后还是忍痛割爱,没有住进去,于是向当时管后勤的卜校长助理重新申请,获批了一套求是村的一间筒子楼居室。筒子楼每楼层仅一个厕所(轮流值日),做饭时家家冒煤烟,但小孩上学、生活方便,离实验室也近。左邻右舍都是团结户,陈思平就此结识了不少好邻居、比如后来著名的贵州大学陈叔平校长。“浙大对我们博士后生活很关心,当时人事处有一位负责博士后的朱连昌老师,听说我们生炉子没有木柴,朱老师抱着一捆劈好的干柴送到我家,令我们感动不已!朱老师在浙大博士后建立初期兢兢业业,花费了很多心血,令人难忘!”与浙大博后办的老师们(左二陈思平,左三为朱连昌) 主持研发成功我国第一台彩超1983年日本研发出世界上第一台彩超,1986年美国也研发出了彩超。博士后期间,陈思平和课题组成员大概花了两年时间,在1989年完成了国内第一台彩超的研发工作并投产。这也使我国成为全球第三个成功研发出彩超的国家。“博士后初期课题要开展起来还是不容易,首先是经费问题。凡是可申请的课题我都申请了,只获得国家博士后基金课题,费用不多(约两万人民币和五千美金)。我在博士期间已经用伪随机码方式做出彩色超声多普勒(彩超)的实验样机,博士后期间我很想再在原有基础上更进一步,经费问题看来必须再想办法。”此时浙大联合培养的覃正笛博士刚从芬兰回来,应邀访问深圳安科公司,约陈思平一同前往。安科公司是中国科学院投资的国内最早的中美合资医疗器械高技术公司,后来锻炼和培养了很多精英人物,堪称业内的黄埔军校。当时拟开发生产我国急需的高端医疗影像设备,以产顶进,其中包括彩超。八十年代末,因为国际上仅有日本ALOKA和美国HP两家公司生产彩超,高价进口彩超使我国绝大部分医院用不起。之前安科公司亦派出过开发队伍和美国合作开发彩超,但未果返回,正准备在国内重整旗鼓再开发。由于研究方向一致,公司领导非常诚恳联系陈思平:你是我们找了很久,一直没找到的人。极力邀请陈思平加入公司并负责此项工作。陈思平表示,“我很愿意从事这项工作,但我觉得还要遵守合约,不希望中断博士后,另外还必须获得合作导师吕先生的同意。”由此萌生一个想法,能否把博士后工作放到安科来做,也就是把博士后工作和高新技术企业开发项目结合起来。这就是我国后来实行的企业博士后站,又称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的雏型。吕维雪先生当时非常支持陈思平的想法,并且动员了他的一些研究生(周依依、靳奕等)和陈思平一起去。这批研究生后来都成为深圳医疗器械企业的佼佼者。仪器仪表学科博士后证书浙大新闻简报研发的过程很艰辛,那时候陈思平和课题组全部研发人员都是加班加点,周末也几乎不休息。当第一幅彩超图像出来后,大家都很兴奋,“我们国家自己的彩超终于要在我们手里创造出来了”。医疗器械产品生产有很高的门槛,彩超研发出来后,需要做临床实验进行验证。按照规定,彩超需要在3家三甲医院进行100例临床实验,才能投入生产。“我们当时想在广州找一台进口彩超做对比实验,令人惊异的是,整个广州市竟没有一台彩超。后来好不容易在一家医院,找到港商送的一台彩超,我们就用它来进行对照实验。除此之外,我们还在全国知名的心血管医院北京阜外医院进行临床实验,他们很高兴地看到我们从此有了自己研发的彩超。著名超声专家刘汉英有句话我印象特别深刻,她说有了自己的彩超,我们等于多了一双眼睛,能看到原来看不到的东西。同时我们超声医生的地位也提高了,因为心脏手术是否成功,要靠我们彩超检查说了算。”我国第一台彩超问世我国彩超研制成功并形成批量生产,倒逼国外彩超价格下降三分之一,该项目于1992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从而结束了我国彩超单纯依靠进口的被动局面。1992年,陈思平第二次获国家科技进步奖 牵头创办深圳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和筹建深圳首个医学院2005年陈思平开始担任深圳大学副校长,他随即向学校主动申请创办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深圳大学很快同意。“中国有三个生物医学工程产业基地,分别是环渤海湾、长三角和珠三角,深圳占了珠三角地区产量的80%以上,在全国生物医学工程产业含金量最高。但深圳大学没有与此相关的专业,这在市场竞争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就很吃亏。”谈到在深圳大学创办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初衷,陈思平如是说。生物医学工程学科是一个交叉学科,涉及医学、电子、计算机、化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等多个领域。这个专业办起来后,需要结合深圳发展建立相关联的研究方向,开展科学与教学研究。在十几年的发展中,深圳大学吸引了来自不同学校的一批优秀教师,为学科的发展做出了贡献。短短十年,从创建开始,陈思平和同事一起努力奋斗,把深圳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科建成涵盖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在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成功创办的基础上,学校又让我分管负责创办深圳大学医学院。”早在2005年深圳市政协四届一次会议上,《加快深圳教育现代化建设的意见和建议》的提案中就提出了建立深圳医学院的建议。当时兼任市政协副主席的陈思平和委员们提交了《关于深圳大学设立医药学院》的联合提案。建议提出,经济特区一定要有全国知名一流医院,一流医院往往是一流医学院的附属医院,建议将深圳大学医学院作为深圳市发展高等教育的头等大事来抓。2007年底,市政府通过了深圳大学医学院筹建方案。2009年,深圳大学医学院正式建立,当时医学院下设临床医学系和生物医学工程专业。 情牵生物医学工程专业陈思平认为,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是一个极具发展潜力和广阔前景的专业。他指出,BME=Medicine+X,即生物医学工程就是将“X”方面的知识应用于医学领域。这需要两种语言,一种是医学语言,一种是工程语言。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与社会的发展,“X”越来越广泛,除了一开始的电子、计算机,还有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等等。陈思平强调:“选择这个专业,我们起到的作用就是‘+’,我们需要的是能够有‘+’的理念。我们希望能够把别的学科有用的东西,或者最先进的东西,应用到医学上来。从一开始培养,就要让学生明确,我们是一个交叉学科,我们是要把所学的电子、计算机、材料等各知识应用到医学上。”谈到本专业学习面广泛的特色,陈思平认为,知识要全学是学不完的,我们要学的是综合的本领。每个大学应该有自身的特色,应该结合自身的强学科,建设有特色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比如浙江大学本身强工科特色,生物医学工程就有比较强的理工基础、电路基础;深圳大学地处深圳,产业特色浓厚,注重实验课;四川大学材料强,专业和材料相关性就很强;辽宁大学化学强,更注重分子影像相关的内容。谈到专业前景,陈思平认为,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有非常好的前景。现在,从零到一的创新难做,但它是最有意义的。同时,作为交叉学科,我们还可以从已有的别的学科的创新中寻找突破点。比如,凝胶材料在医学超声中的应用等。在每一个细分领域中,同学们都可以做出新的贡献和创新点。 谈到“教师”这个身份,陈思平认为,他得到的比付出的更多,“教书育人,不仅促进了学生的成长,同时也提高了自己”。不仅是高师出名徒,名徒也出高师。他希望通过教学相长、德智共生的方式让高校成为一个创新的港湾和平台。

王扬斌,国家海外引才计划入选专家,科技部科技创新创业人才,荣获首届“科技新浙商”、浙江省技术发明二等奖,现任阜博集团(SEHK:3738)董事长;1991年毕业于浙江大学,获工学学士学位;1993年毕业于美国佛罗里达大学,获硕士学位。王扬斌学长是网络音视频、融合媒体大数据与人工智能识别领域的资深技术专家,也是影视文化产业以及数字版权管理发行领域国际知名商业领导者,其倡导的商业模式和技术体系对数字经济,特别是影视产业内容版权保护和直接面向消费者发行具有变革意义。2017年,凭借自主研发的影视内容识别技术在内容价值及版权领域的突出贡献,阜博荣获美国国家电视艺术与科学院颁发的第69届艾美奖(技术与工程类)。王扬斌学长同时担任浙商总会科创委副主席、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全球数字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浙江大学华南工业技术研究院融合媒体大数据技术应用研究中心主任、浙江大学发展委员会北美事务顾问、浙江大学校友总会理事、浙江大学香港校友会副会长、浙江大学校友创业大赛导师。难忘求是园当你在求是园中上下求索时,浙大,是学习生活的地方;当你或远赴重洋,或踏入社会,浙大,是一种精神,是一段回忆,是一群人,是你和我。数十载时光匆匆,王扬斌学长离校多年,当时在浙大生活的记忆已有些许模糊,但浙大求是创新的精神始终烙印在王扬斌学长的心头。王扬斌学长回忆道:“当时的环境还是十分艰苦的,但是也得益于这种环境,培养了我一种不惧困难、刻苦的精神。”不管是在校学习与在美工作期间,诸葛起等师长的帮衬,还是科研创业道路上校友的交流互助,以及带领一批浙大毕业生进行创业的艰辛历程,王扬斌学长始终都与浙大密不可分。浙大“求是创新”的校训,时至今日仍在不断影响着王扬斌学长,激励着他不断学习、进步、创新、突破。王扬斌学长也一直不忘母校的栽培,对学校的发展十分关心。今年在生仪学院45周年院庆之际,王扬斌学长受到邀请担任校友理事会副会长。在他的联络沟通下,学院邀请到了更多校友。他以实际行动积极支持院庆活动,为母校的发展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探索创业路从三五人的创业团队成长为全球领先的数字内容资产保护和交易服务提供商,从遥远的技术理想具化成行业公认的领先标杆,王扬斌学长的创业之路离不开热爱和奋斗。王扬斌学长学成归国后,带着一批浙大毕业生在方圆大厦租了一间办公室。整个团队不惧条件艰苦,起早贪黑、攻坚克难。每当深夜回家经过网吧,看到里面灯火通明的场景,王扬斌学长感慨不已:“他们喜欢玩游戏,这样玩到半夜也不累。我们找到喜欢的工作,热爱的方向,我们工作起来也是不觉得累,乐在其中。”王扬斌学长认为,热爱是创业路上最好的动力。创业不只是为了获得经济回报,基于创新的创业,更是不断求索,实现梦想的过程。创业这条路是十分艰苦的,行路者需要在实干打磨中增长智慧,在艰苦奋斗中锤炼品质。王扬斌学长毕业的年代,流行着这样一句话:搞导弹不如卖茶叶蛋。但是王扬斌学长坚定地走上了技术研发的道路,毅然出国深造。学成之后,他又在自己认定的创业路上不断求索,脚踏实地地开创出一片新天地。从开发中国首创的交互数字电视系统,到研究移动互联网视频应用,再到未来的元宇宙,王扬斌学长过去20多年一直走在科研发展的前沿,做着创新创业的先锋。即使遇到很多困难,他一直坚信,他所从事的是他想用毕生时光去为之奋斗的事业。对于未来的人生选择,当代大学生有时可能会陷入迷茫的困境,这个时候不妨关照一下内心深处,在没有任何外界压力的情况下,自己热爱什么事情,做什么事情能够实现自我价值。王扬斌学长希望学弟学妹们能够通过在浙大的学习,找到热爱的事业,勇做创新创业路上追梦人。良言予后人“一定不要局限了我们对未来的想象力”,这是王扬斌学长对学弟学妹的期许。我国的教育界一直存有“解惑”的优良传统,却也容易造成学生想象力受限的问题,导致学生在做价值判断和选择时限于已有的观点和看法。只有勇于突破才能不断地进步和发展。当代大学生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想象力和主观能动性。在学校,学习的知识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在学习过程中培养的学习能力,解决问题的思路,敢于尝试、积极合作的精神。互联网时代,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加速了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只有不断地学习、掌握新知识才能不被时代淘汰。大学生应该通过丰富和多元化的方式锻炼和提高自身的探索求知、科学研究和团队合作的能力。王扬斌学长始终相信浙大所给予的教育,能够培养学生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同时他认为除了专业知识以外,一个优秀的人才还需要具备很多其它的素质,而也正是这些素质,在我们踏入社会后,支持着我们走得更远,支持着我们一步步向梦想靠近。结语王扬斌学长将汗水与努力奉献给自己热爱的事业,脚踏实地丈量着理想与现实的距离,从筚路蓝缕到砥砺前行,从拼搏奋斗到回馈社会,“一朝求是人,一生求是魂”,王扬斌学长不断践行着“求是创新”精神,致力于做灿若星辰的“浙大人”。

人物名片:朱跃龙深圳市天使佰人会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深圳紫金港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创始合伙人,浙江大学校友总会副会长,深圳市浙江大学校友会会长、南部地区浙江大学校友会联谊会会长、清华香港中FMBA第二届同学会会长等。15岁考入浙大,91年投入创业大潮,迄今已具有30多年创业、企业管理、投资经验,目前在全国各地拥有十几家公司。现阶段,双湾引擎(深圳)有限公司由他发起成立,依托深圳市浙江大学校友会,深圳天使佰人会等平台,旨在深耕深、杭两地,整合资本、项目、人才、空间等优质资源,多维深度赋能,推动杭州湾、粤港澳大湾区双湾协同发展。目前公司已设立深圳、杭州双总部。旗下设有廊湾产业加速器,廊湾是聚焦硬科技的产业加速服务平台,立足于粤港澳大湾区,面向全球整合资源,致力于构建硬科技产业开放创新生态,加速企业发展,推动产业升级。目前廊湾产业加速器已入驻、云加速200+硬科技企业,包括人工智能、先进制造、集成电路、物联网、智能网联汽车、生物医药等领域。同时引进了多家知名平台,共同加速硬科技企业发展。近年来,随着天使投资逐步恢复活力,同时朱学长多年来对于企业经营也颇有心得,于近年来陆续参与投资了一些相对偏早期的创业企业项目,包含优秀浙大校友的创业项目,投资行业覆盖新材料、自动驾驶、脑科学、元宇宙、医疗器械先进制造等相关,都获得了比较好的增长。与很多纯财务投资人不同的是,朱学长对于这些参投企业,更多的是从市场发展模式角度进行梳理指导,或根据企业主要合伙人整体功能架构的实际情况,帮助引进业内优秀,或进行重要资源对接,全方位立体式为被投企业赋能。校友情谊校友情谊对于走出求是园的学子们来说,是一种难分难舍的牵连和镌刻,这种情感来自于他们对母校的热爱和感激,来自于他们对母校培育的认可,来自于他们对母校的认同感、参与感,这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情说不完道不明,所以朱学长经常这样说,“我们这批人对浙大很有感情”。深圳的浙大校友是一个非常庞大的群体,深圳市浙江大学校友会以“服务校友、服务母校、服务社会”为宗旨,长期致力于建立一个充满活力的校友联络体系。依托母校,充分调动校友资源,为广大校友搭建沟通、交流、合作的平台。团结和带领深圳校友,从情感共同体、荣誉共同体,向发展共同体、命运共同体转变,积极支持校友创新创业。朱学长作为深圳市浙江大学校友会会长,他一直有一种使命感,要带动校友们扩大校友会的影响,他肩上的担子一直很重。他知道,建设校友会是一个长期投入的过程。“校友会其实是需要校友们的奉献精神的,所以我们要和他们耐心沟通,要通过校友会的平台让校友们实现他们的价值,只要校友会建起了一套完善的机制,那么十年二十年后对所有校要来讲,将会是一笔巨大的收获。”从很早以前在浙大设立“热爱奖学金”,到为校友书屋捐赠图书,到作为会长承办各种校友同庆联欢大会,到扛起深圳校友会前进的旗帜,到第四届世界浙商大会开幕式上浙大校友企业总部经济园的成立,到《深圳浙大校友企业总部集群项目》战略合作协议的签署,到他在第四届浙大校友鹏城金融论坛活动上的致辞,到双湾引擎(深圳)有限公司的发起,到近日,由深圳校友会发起捐建的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南一门的正式启用......从这些历程和事迹当中,我们可以看出朱学长为母校为校友工作所做出的真诚的奉献。就像古语所说,集腋成裘,只要是校友的心意,不分涓滴、厚重,都是真心的表露、是挚情的凝聚;只要热心、持续地参与,我们就能共同看到校友之心化成对母校的回馈和灌溉。

陈思平,1948年12月生,江西丰城人。1966年12月参加工作,1987年西安交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博士研究生毕业,1987年至1989年作为浙江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第一个博士后,在深圳高新企业完成博士后课题,期间主持开发成功我国第一台彩超。现任深圳大学医学超声国家工程实验室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历任深圳安科高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深圳大学副校长、深圳市政协副主席等职务。创办深圳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及负责筹建深圳大学医学院,主持和完成多项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申请并获发明专利30余项。两次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国家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突出贡献中国博士学位、中国优秀博士后、广东省突出贡献专家、深圳市首届优秀专家等荣誉。 喜欢交叉学科——从自动化控制到生物医学工程专业1966年,因文革高考推迟,陈思平决定直接去工厂工作。1966年12月至1978年12月,陈思平在江西南昌无线电厂做工人、检验员。幸运的是,这家工厂是一家三线厂(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国家在三线地区投入人力物力建设的军工企业),主要负责军事电台的制作。在这里,陈思平结识了一群文革前大学生,他们有才华、愿传授,陈思平在他们身上学到了许多知识。与此同时,陈思平的创新精神也在此时初露端倪,他喜欢技术革新,很想改进生产中的落后设备。当时,晶体管的测试是完全用人工逐个测量,耗时很长。陈思平自主研发了晶体管自动测试仪,实现了检验流程的自动化。此项目当时还获得市科学大会奖。在工厂期间,陈思平结识医院的设备科的朋友,对医疗器械的研发很感兴趣,这为他以后和生物医学工程的结缘埋下了种子。高考恢复之后,陈思平决定参加高考。1978年,陈思平考上了江西电力学校(现江西电力大学)的自动化控制专业。大学期间,他利用课余时间在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习自己感兴趣的无线电知识,为未来的方向改变做了知识储备。由于一直以来对交叉学科(医疗器械)发展怀有浓厚的兴趣,大学毕业前,陈思平选择了西安交通大学攻读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学位。凭借扎实的专业知识、优异的笔试成绩和发表在《电测与仪表》《无线电》等杂志的论文,1982年初陈思平顺利进入西安交通大学。硕士期间,陈思平利用自己掌握的无线电编码技术,研发超声多普勒血流检测仪,以编码方式代替脉冲波发射,这种仪器能量低、分辨率高,深浅部位的血流都能够探测到,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硕士毕业之后,在程敬之、蒋大宗导师的挽留和家庭的支持下,陈思平选择继续攻读博士学位。 求是情缘——浙大生物医学工程博士后的难忘经历在博士答辩会上,陈思平遇到了浙江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创始人吕维雪先生。吕维雪先生赞赏陈思平的成果,并邀请他到浙江大学做博士后。1987年底,陈思平成为西安交通大学第一位生物医学工程及仪器学科博士,毕业论文刚答辩不久,就匆匆赶到浙江大学报到。浙江大学最早建立了生物医学工程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万事开头难,当时第一批博士后包括浙大青年教师的科研条件比较艰苦,80年代计算机也是非常稀有紧缺。陈思平回忆:我用的第一台计算机还是吕老师亲自出面带着我到实验室,当场请一位老师腾出正在工作的计算机给我。因吕先生具有很高的威望,这位老师二话没说,立即撤下机器给了我。计算机还带着余热呢,也透出先生对学生的袒护和偏爱。我听说吕老师不少学生都享受过这种偏爱,但这却让我后来每次见到这位老师都感到歉意。当时浙大博士后待遇高于一般青年老师,陈思平分配到一套古荡两室一厅博士后新公寓。“那时古荡不像现在繁华,觉得离校区很远,我和妻子扛着扫把去清洁,深一脚浅一脚蹒跚在田间小路,心里想着两个小孩以后上学会不会掉到水里?公路上车水马龙是否安全?……”那天打扫完博士后公寓,两人再三商量后还是忍痛割爱,没有住进去,于是向当时管后勤的卜校长助理重新申请,获批了一套求是村的一间筒子楼居室。筒子楼每楼层仅一个厕所(轮流值日),做饭时家家冒煤烟,但小孩上学、生活方便,离实验室也近。左邻右舍都是团结户,陈思平就此结识了不少好邻居、比如后来著名的贵州大学陈叔平校长。“浙大对我们博士后生活很关心,当时人事处有一位负责博士后的朱连昌老师,听说我们生炉子没有木柴,朱老师抱着一捆劈好的干柴送到我家,令我们感动不已!朱老师在浙大博士后建立初期兢兢业业,花费了很多心血,令人难忘!”与浙大博后办的老师们(左二陈思平,左三为朱连昌) 主持研发成功我国第一台彩超1983年日本研发出世界上第一台彩超,1986年美国也研发出了彩超。博士后期间,陈思平和课题组成员大概花了两年时间,在1989年完成了国内第一台彩超的研发工作并投产。这也使我国成为全球第三个成功研发出彩超的国家。“博士后初期课题要开展起来还是不容易,首先是经费问题。凡是可申请的课题我都申请了,只获得国家博士后基金课题,费用不多(约两万人民币和五千美金)。我在博士期间已经用伪随机码方式做出彩色超声多普勒(彩超)的实验样机,博士后期间我很想再在原有基础上更进一步,经费问题看来必须再想办法。”此时浙大联合培养的覃正笛博士刚从芬兰回来,应邀访问深圳安科公司,约陈思平一同前往。安科公司是中国科学院投资的国内最早的中美合资医疗器械高技术公司,后来锻炼和培养了很多精英人物,堪称业内的黄埔军校。当时拟开发生产我国急需的高端医疗影像设备,以产顶进,其中包括彩超。八十年代末,因为国际上仅有日本ALOKA和美国HP两家公司生产彩超,高价进口彩超使我国绝大部分医院用不起。之前安科公司亦派出过开发队伍和美国合作开发彩超,但未果返回,正准备在国内重整旗鼓再开发。由于研究方向一致,公司领导非常诚恳联系陈思平:你是我们找了很久,一直没找到的人。极力邀请陈思平加入公司并负责此项工作。陈思平表示,“我很愿意从事这项工作,但我觉得还要遵守合约,不希望中断博士后,另外还必须获得合作导师吕先生的同意。”由此萌生一个想法,能否把博士后工作放到安科来做,也就是把博士后工作和高新技术企业开发项目结合起来。这就是我国后来实行的企业博士后站,又称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的雏型。吕维雪先生当时非常支持陈思平的想法,并且动员了他的一些研究生(周依依、靳奕等)和陈思平一起去。这批研究生后来都成为深圳医疗器械企业的佼佼者。仪器仪表学科博士后证书浙大新闻简报研发的过程很艰辛,那时候陈思平和课题组全部研发人员都是加班加点,周末也几乎不休息。当第一幅彩超图像出来后,大家都很兴奋,“我们国家自己的彩超终于要在我们手里创造出来了”。医疗器械产品生产有很高的门槛,彩超研发出来后,需要做临床实验进行验证。按照规定,彩超需要在3家三甲医院进行100例临床实验,才能投入生产。“我们当时想在广州找一台进口彩超做对比实验,令人惊异的是,整个广州市竟没有一台彩超。后来好不容易在一家医院,找到港商送的一台彩超,我们就用它来进行对照实验。除此之外,我们还在全国知名的心血管医院北京阜外医院进行临床实验,他们很高兴地看到我们从此有了自己研发的彩超。著名超声专家刘汉英有句话我印象特别深刻,她说有了自己的彩超,我们等于多了一双眼睛,能看到原来看不到的东西。同时我们超声医生的地位也提高了,因为心脏手术是否成功,要靠我们彩超检查说了算。”我国第一台彩超问世我国彩超研制成功并形成批量生产,倒逼国外彩超价格下降三分之一,该项目于1992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从而结束了我国彩超单纯依靠进口的被动局面。1992年,陈思平第二次获国家科技进步奖 牵头创办深圳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和筹建深圳首个医学院2005年陈思平开始担任深圳大学副校长,他随即向学校主动申请创办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深圳大学很快同意。“中国有三个生物医学工程产业基地,分别是环渤海湾、长三角和珠三角,深圳占了珠三角地区产量的80%以上,在全国生物医学工程产业含金量最高。但深圳大学没有与此相关的专业,这在市场竞争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就很吃亏。”谈到在深圳大学创办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初衷,陈思平如是说。生物医学工程学科是一个交叉学科,涉及医学、电子、计算机、化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等多个领域。这个专业办起来后,需要结合深圳发展建立相关联的研究方向,开展科学与教学研究。在十几年的发展中,深圳大学吸引了来自不同学校的一批优秀教师,为学科的发展做出了贡献。短短十年,从创建开始,陈思平和同事一起努力奋斗,把深圳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科建成涵盖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在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成功创办的基础上,学校又让我分管负责创办深圳大学医学院。”早在2005年深圳市政协四届一次会议上,《加快深圳教育现代化建设的意见和建议》的提案中就提出了建立深圳医学院的建议。当时兼任市政协副主席的陈思平和委员们提交了《关于深圳大学设立医药学院》的联合提案。建议提出,经济特区一定要有全国知名一流医院,一流医院往往是一流医学院的附属医院,建议将深圳大学医学院作为深圳市发展高等教育的头等大事来抓。2007年底,市政府通过了深圳大学医学院筹建方案。2009年,深圳大学医学院正式建立,当时医学院下设临床医学系和生物医学工程专业。 情牵生物医学工程专业陈思平认为,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是一个极具发展潜力和广阔前景的专业。他指出,BME=Medicine+X,即生物医学工程就是将“X”方面的知识应用于医学领域。这需要两种语言,一种是医学语言,一种是工程语言。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与社会的发展,“X”越来越广泛,除了一开始的电子、计算机,还有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等等。陈思平强调:“选择这个专业,我们起到的作用就是‘+’,我们需要的是能够有‘+’的理念。我们希望能够把别的学科有用的东西,或者最先进的东西,应用到医学上来。从一开始培养,就要让学生明确,我们是一个交叉学科,我们是要把所学的电子、计算机、材料等各知识应用到医学上。”谈到本专业学习面广泛的特色,陈思平认为,知识要全学是学不完的,我们要学的是综合的本领。每个大学应该有自身的特色,应该结合自身的强学科,建设有特色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比如浙江大学本身强工科特色,生物医学工程就有比较强的理工基础、电路基础;深圳大学地处深圳,产业特色浓厚,注重实验课;四川大学材料强,专业和材料相关性就很强;辽宁大学化学强,更注重分子影像相关的内容。谈到专业前景,陈思平认为,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有非常好的前景。现在,从零到一的创新难做,但它是最有意义的。同时,作为交叉学科,我们还可以从已有的别的学科的创新中寻找突破点。比如,凝胶材料在医学超声中的应用等。在每一个细分领域中,同学们都可以做出新的贡献和创新点。 谈到“教师”这个身份,陈思平认为,他得到的比付出的更多,“教书育人,不仅促进了学生的成长,同时也提高了自己”。不仅是高师出名徒,名徒也出高师。他希望通过教学相长、德智共生的方式让高校成为一个创新的港湾和平台。

THE END
0.博士论文致谢里的“小镇青年”中国社科院大学赵安在博士论文致谢中写道:我从2005年18岁离开故乡,负笈远游,至今35岁博士毕业,整整17年时间过去。期间参加过7次研究生考试、3次博士论文答辩,最终完成了草学学士、法律硕士、经济学博士等阶段的学习。也曾因学业一度中断,在基层担任第一书记、在多家农业企业打工,曲折废弛难以尽述。 jvzquC41pg}t0|npc0ipo7hp1u532;7/2:3168iqe/onkƒntcx<79;76:0yivvq
1.美国留学读硕士后直接读博士的条件研究生是分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国内通常讲的研究生是硕士学位。赴美留学的同学中一部分同学计划在美国读硕士后直接读博士,本文详细解析下去美国读硕士后直接读博士的条件,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美国留学读硕士后直接读博士的条件 在美国只要具备正式的本科学士学位就可以申请美国的博士研究生,而不必是硕士学位。jvzq<84yyy4vpsx0eqs0nrzzwg5{jrscp1813A6432827A53a3=:8;8:0jznn
2.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2021年招收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简章(一)初试科目: 加试要求: 1.以同等学力资格报考的考生初试时需加试“政治理论”(考试范围:马克思主义与社科方法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复试时需加试两门本专业硕士学位主干课程(笔试)。 2.初试加试、复试加试的要求及科目名称,请考生参见“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2021年博士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备注中各院系相关要求jvzq<84uejupn7ktggqbq‚fp0eun1ko1iuibu|4|jwgo{n4424703;247177699366743=>3588/uqyon
3.假如一个人博士已经毕业,之后硕士期间学术不端被举报后吊销追回了假如一个人博士已经毕业,之后硕士期间学术不端被举报后吊销追回了硕士双证,那么他的博士学位会受影响吗。jvzquC41okv/8?qcy0io1lfug174:9>7274buy}
4.博士研究生毕业论文通用12篇研究生教育是学生本科毕业之后继续进行深造和学习的一种教育形式,研究生教育的培养模式在培养形式、考核方式等方面都与本科教育大不相同。在越南,研究生教育被称为大学后教育,主要包括硕士研究生教育和博士研究生教育。进入21世纪以来,越南研究生教育发展迅速,到2003年,越南有研究生教育培养机构146个,其中硕士研究生培养jvzquC41urp/z~jujw4dqv4jcq}fp8:63:9/j}rn
5.加入我们·成就梦想|香港中文大学(深圳)1. 具有生物医学相关学科的大学本科或硕士学历; 2. 熟悉以下学科知识: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药理学和免疫学; 3. 具有项目管理经验、良好的中英文沟通能力。 二、博士后 课题组招聘方向:药理学 岗位要求 1. 生命科学博士学位; 2. 至少2年博后经验,有过以第一作者发表过SCI论文经验者优先 ; jvzquC41njy/e~mm0gjv0ls1ctzjeuj1446
6.千里烟寻丨刘伟治:与蛋白质“死磕”的博士后学士、硕士、博士、两期博士后……刘伟治用16年时间辗转5个城市完成了他的“超级学霸”之路。更令人敬佩的是,他的科研方向始终围绕着一种物质——蛋白质。从最初与疾病相关的蛋白,到现在的海洋生物蛋白,对蛋白质、氨基酸地探究似乎也已成为他生命中的一部分。 刘伟治jvzquC41nui/{}z0gf{/ew4kphu03::;14:537mvo
7.张湛:在哈佛读博士没觉得苦,我美死了日谈公园高音质在线试听今天我们邀请到的嘉宾是张战博士 同时呢 他也是另外一档音频播客天书广播的创办者 大家好 我是张震 哎 首先 先介绍一下我们的今天的嘉宾 张震博士啊 二零一六年啊 毕业于哈佛大学近东语言与文明系 取得博士学位 研究新疆和田出土的唐代湖语世俗文书 在博士期间呢 接受了系统的伊朗学训练 对伊jvzquC41yy}/m~lqw0ipo8rkzuuoi89o63g99j3jvor
8.www.chinapostdoctor.org.cn/website/showinfo本网站已停用,中国博士后人社部留学人员和专家服务中心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新网址 https://www.chinapostdoctor.org.cn 政策文件 博士后日常工作 新设站工作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 国(境)外交流项⽬ 版权所有: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留学人员和专家服务中心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 备案许可证号:京ICP备05072jvzquC41yy}/eqnpcrutvmtevqx/q{l0ep5xgkxkvg5tjx|kphu`|l|l0jznnHnphqoe??;ge9?f56h474359o7/d;:e/;:3d89bej969
9.美国终身教授的海归全记录邓巍巍1995年考入清华大学工程力学系,1999年取得学士学位,2001年取得硕士学位。2008年在耶鲁大学机械工程系获博士学位,随后在耶鲁大学任博士后和讲师。2010年受聘于美国中佛罗里达大学机械和航空系任助理教授。2015年加入弗吉尼亚理工大学任副教授并获得终身教职。2016年12月入选第13批国家“千人计划”。现为南方科技大学力学与航空jvzquC41yy}/v|npij{b0xwi0et0kwkq13?6586524=/j}r
10.专访|熊伟教授:伫立在自己时刻的顶峰,去远望连绵不绝的地平线每次采访我们会邀请一位经济学专业的教授、业界人士或学生来与大家分享「与经济学的故事」 人物简介 熊伟教授 熊伟教授 熊教授于2001年获得杜克大学金融学博士学位,在此之前,他获得中国科技大学物理学学士和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物理学硕士学位。他现任美国普林斯顿大学金融学讲座教授及经济学教授,他还是美国国家经济研究署研究jvzquC41uho/e~mm0gjv0ls1ujux/>6/367:0qy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