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四书五经是“四书”与“五经”的合称,代表了中国古代儒家思想最高境界的九部经典著作,是举世闻名的“东方圣经”,在中国传统华文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位置。
几千年来,四书五经一直指引着朴实,善良,勇敢的华夏儿女的思想方向。滋养着一代又一代华夏儿女,对我们的人生有启蒙,立志,立德的重要作用。
书中的格言警局,妙语箴言至今仍被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交活动之中。
古书大都讲究开宗明义,许多书籍的开篇第一章就说明了一书的主旨,是真正的精华所在。
“四书五经”同样如此,看似平淡无奇的开篇,其实句句都深含哲理,蕴含着中国人独有的千年智慧!
“四书”开篇
“四书”之名始于宋朝,包含:《大学》、《论语》、《孟子》、《中庸》。
1.《论语》开篇——修养法则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不断地学,又时常地练习,不是一件很愉快的事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而来,不也非常快乐吗?别人不了解我,我并不因此而不高兴,这不就是道德高尚的君子吗?
《论语》开篇就从三个角度讲明了君子的为修养之道。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习之道
这里的“学”不仅仅是读书做学问的“学”,而是更广泛意义的“学”。
所谓学习不仅仅是求知,修身更是一门深奥的学问。学习圣人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即“出入起居之时,学也。饮食游观之时,学也。疾病死生之时,亦学也。”
所谓活到老,学到老就是这个道理。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君子之交
古代,同门曰朋,同志曰友。志同道合之人才称得上朋友,只有这样的朋友自远方而来,才会欢喜快乐。今天的人们广交友,滥交友,随意称兄道弟。朋友二字早已失去了古人的那份真诚。
君子慎交,朋友在精不在多。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修己之道
“不知”既可以理解为无心,即无心之失的冒犯伤害,君子要宽容以待。
也可以理解为无知,君子悲悯天下,对待无知愚昧之人,只会是心生怜悯,若是轻易恼怒,只能说明自己的层次还不够高。
2.《孟子》开篇——处世法则
“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译文:为什么一定要说利益,只要讲仁义就行了。
孟子拜见梁惠王,梁惠王开口孟子说:你不远千里而来,一定是心怀对我们国家有利的高见来的吧。孟子回答了上面这句。
利益与仁义是千古难解之题。多少人为了眼前之苍蝇小利,抛弃仁义,冒失前进,最后昙花一现,泯然于众。
因此,《孟子》第一句就提出了全书之精华所在,平天下的第一步是修身。
只有志存高远,修身正己,不拘于眼前小事、杂事,才能胸怀坦荡成就大事,掌握最高的处世法则。
3.《大学》开篇——修身法则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译文:《大学》的宗旨,在于彰显光明的品德;在于反省提高自己的道德并推己及人,使人人都能改过自新、弃恶从善;在于让整个社会都能达到完美的道德之境并长久地保持下去。
这句话是《大学》的核心,修己是治人的前提,修己的目的是为了治国平天下。
治国平天下和个人道德修养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我们虽不一定要达到治国平天下的高度,但个人的道德修养却是一直要追求的目标。
这是人生修行中,唯一的光明正道,走在这条正道上,本身就是一种圆满。
4.《中庸》开篇——天人法则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译文:老天赋予人的生命,尊循人的自然禀赋叫做“性”,顺着本性行事叫做“道”,按照“道”的原则修养叫做“教”。
开篇就是中庸之道精华所在。万物负阴而抱阳,每个人生来都有优点与缺点,这是人的“本性”。但我们要在成长中接受“教化”,学会放大自己的优点,接受自己的缺点,最后将弱点转化为优点。
教化最终的目的就是教人“致中和”,守得住性,把得住道,做得成教,使人道符合天道,天人合一,最后实现中庸之道。
“五经”开篇
“五经”之名始于汉武帝,包含:《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其实“五经”是由“六经”简化而来,最初还有一本《乐经》,后来“乐”亡于秦末战火,最后只剩下了“五经”。
1.《诗经》开篇——性情法则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作为诗经开篇之首,这首词的过人之处就在于其真挚纯粹的感情。
虽是男女爱恋之情,但其美好单纯,朦胧恬静,毫无杂念的赤子之心,打动了无数人。
为人要有品,待人要真诚。从古至今,真诚从来都是打动人的不二法器。
2.《尚书》开篇——政治法则
“昔在帝尧,聪明文思,光宅天下。将逊于位,让于虞舜,作《尧典》。”
译文:以前在尧帝时候,他耳聪目明,治理天下虑事通敏,他的事迹充满天下。后来,他打算把帝位禅让给虞舜。史官记下这些事写作了《尧典》。
上古历史文献,开篇第一句就记录了尧舜禅让之事。其中所寄寓的是,中国自古最高的政治理想: 能者居之,以德服之;天下为公,世界大同。
简简单单的16字,是古今从未改变的追求。可惜能者居之时少,权势者居之时多。以德服人时少,以威压人时多。
不过,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3.《礼记》开篇——教养法则
“毋不敬,俨若思,安定辞。”
译文:不要放弃自我警惕约束,态度要端庄像有所思考的样子,讲话要安详明确。
这是一个人的礼貌修养,也是一个普通人最应该具备的精神面貌。待人恭敬有礼,态度端庄稳重,言语条理清晰。
外在面貌会随着时间改变衰老,一个人的精神面貌却会伴随他的一生,甚至在岁月中焕发生机。
修养,是一个人最好的精神面貌。
4.《易经》开篇——人生法则
“元,亨,利,贞。”
《易经》的开篇就是乾卦:元,亨,利,贞。
其中,元,众善之首;亨,美的会合;利,义的体现;贞,做事的根本。
元、亨、利、贞,是君子的四德,也是做事的四个根本阶段。
心怀善念,就是最好的开始。集合美好德行,道路就会亨通。不舍仁义,名利自会前来。保持做人根本,事业就能稳固。
5.《春秋》开篇——历史法则
“元年春王正月。”
鲁隐公元年,周天子继位。言外之意是诸侯尊重周天子,遵循周王朝的礼仪制度。短短六个字,包含着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一个概念—— 大一统。
大一统是历史发展的大趋势,也是中国人心中最深的愿望。
中国人根深蒂固的大一统情节,渴望国家统一,和平安定的愿望,就隐藏在这开篇6个字中。
所谓经典,越看似平凡的地方,往往越不平凡。
“国有魂,则国存;国无魂,则国将从此亡矣!”文化就是国家和民族的灵魂。今天的我们更应该传承古人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熟读四书五经,品味圣贤经典,弘扬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