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证主体:常**(实名认证)
IP属地:河北
下载本文档
大学语文(第十版)古诗文目录
第一单元:仁者爱人........................................................1
1.樊迟、仲弓问仁(《论语》)......................................1
2.齐恒晋文之事(《孟子》)........................................2
3.原君(清•黄宗羲)................................................7
4.室语(请•唐甄).................................................10
5.范县署中寄舍弟墨第四书(清•郑燮)...............................14
第二单元:和而不同.......................................................17
1.《老子》二章(《老子》).......................................17
2.晏子对齐侯问(《左传》).......................................18
3.史伯对恒公问(《国语》).......................................19
4.大同(《礼记》)...............................................21
5.息争(清•刘大槌)...............................................22
第三单元:以史为鉴.......................................................26
1.召公谏厉王弭谤(《国语•周语上》).............................26
2.谏逐客书(秦•李斯).............................................27
3.过秦论(上)(西汉•贾谊)..........................................30
4.五代史伶官传序(宋•欧阳修).....................................33
第四单元:胸怀天下.......................................................36
1.哀郢(战国楚•屈原).............................................36
2.古风(其十九)(唐•李白)..........................................38
3.秋兴八首(其一、其四)(唐•杜甫)..................................39
4.贺新郎•同父见和再用韵答之(宋•辛弃疾).........................40
第五单元:故园情深.......................................................41
1.哀江南赋序(北周•庾信)..........................................41
第六单元:礼赞爱情.......................................................43
1.兼葭(《诗经》)...............................................43
2.长恨歌(唐•白居易).............................................44
3.鹊桥仙(纤云弄巧)(宋•秦观).....................................49
4.沈园二首(宋•陆游).............................................50
5.婴宁(清•蒲松龄)...............................................50
第七单元:洞明世事.......................................................62
1.涉务(北齐•颜之推).............................................62
2.枕中记(唐•沈既济).............................................65
3.[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元♦睢景臣)..............................69
第八单元:亲和自然.......................................................72
1.始得西山宴游记(唐•柳宗元).....................................72
2.徐霞客传(清•钱谦益)...........................................73
第十单元:浩然正气.......................................................79
1.苏武传(节选)(西汉•班固)........................................79
2.张中丞传后叙(唐•韩愈).........................................89
3.段太尉逸事状(唐•柳宗元).......................................93
4.正气歌并序(宋•文天祥).........................................98
5.梅花岭记(清•全祖望)..........................................101
第十一单元:冰雪肝胆....................................................104
1.念奴娇•过洞庭(宋•张孝祥).....................................104
第十二单元:诗意人生....................................................108
1.饮酒(其五)(晋•陶渊明).........................................108
2.赤壁赋(宋•苏轼)..............................................109
3.闲情记趣(清•沈复)............................................112
第一单元:仁者爱人
1.樊迟、仲弓问仁(《论语》)
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酿邑人(今山东曲阜)。春秋末期著名思想家、教育家,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认为“仁”就是“爱人”,而“仁”的
施行应以“礼”为规范,宣称“克己复礼为仁”。其学说自汉代以来成为中国传统思想
的主导,影响极为广泛深远。《论语》语句简洁,文辞闲雅,意蕴丰厚,也是一部优秀
的语录体散文集。
【原文1】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
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译文1】仲弓问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出门办事如同去接待贵宾,使唤百
姓如同去进行重大的祭祀,(都要认真严肃。)自己不愿意要的,不要强加于别
人;做到在诸侯的朝廷上没人怨恨(自己);在卿大夫的封地里也没人怨恨(自
己)。”仲弓说:“我虽然笨,也要照您的话去做。”
【原文2】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樊迟未达。子
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樊迟退,见子夏曰:“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
知,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子夏日:“富哉言乎!舜有
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
【译文2]樊迟问什么是仁。孔子说:“爱人。”樊迟问什么是智,孔子说:“了
解人。”樊迟还不明白。孔子说:“选拔正直的人,罢黜邪恶的人,这样就能使
邪者归正。”樊迟退出来,见到子夏说:“刚才我见到老师,问他什么是智,他
说'选拔正直的人,罢黜邪恶的人,这样就能使邪者归正。这是什么意思?”子
夏说:“这话说得多么深刻呀!舜有天下,在众人中逃选人才,把皋陶选拔出来,
不仁的人就被疏远了。汤有了天下,在众人中挑选人才,把伊尹选拔出来,不仁
的人就被疏远了。”
【原文3】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译文3】樊迟问怎样才是仁。孔子说:“平常在家规规矩矩,办事严肃认真,
待人忠心诚意。即使到了夷狄之地,也不可背弃。”
2.齐恒晋文之事(《孟子》)
孟子,名轲,字子舆。皱(今山东皱城南)人,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儒家学派的
主要代表。孟子继承孔子的学说,把孔子“仁”的理念发展为“仁政”思想,提倡“王
道”、主张“性善论”,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孟子》一书是儒家的经典,一般认为
是孟子及其弟子万章等撰。本文选自《孟子•梁惠王上》。
【原文1】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孟子对曰:“仲尼之
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
【译文1]齐宣王问(孟子)说:“齐桓公、晋文公(称霸)的事,(我)可以
听听吗?”孟子回答说:“孔子的弟子之中没有讲述齐桓公、晋文公的事情的
人,因此后世失传了。我没有听说过这事。(如果)不能不说,那么还是说说行
王道的事吧!”
【原文2】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曰:
“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曰:“可。”曰:“何由知吾可也?”日:
“臣闻之胡肱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
对曰:'将以衅钟。'王曰:'舍之!吾不忍其毂解,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日:
'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不识有诸?”曰:“有
之。”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译文2】(齐宣王)说:“要有什么样的德行,才可以称王于天下呢?(孟子)
说:“使人民安定才能称王,没有人可以抵御他。”(齐宣王)说:“像我这样
的人,能够安抚百姓吗?"(孟子)说:“可以。”(齐宣王)说:“从哪知道
我可以呢?”孟子)说:“我听胡肱说(我从胡肱那听说):'您坐在大殿上,
有个人牵牛从殿下走过。您看见这个人,问道:“牛(牵)到哪里去?”(那人)
回答说:“准备用它来祭钟。”您说:“放了它!我不忍看到它那恐惧战栗的样
子,这样没有罪过却走向死地。”(那人问)道:“既然这样那么,废弃祭钟的
仪式吗?"你说:“怎么可以废除呢?用羊来换它吧。"‘不知道有没有这件事?”
(齐宣王)说:“有这事。”(孟子)说:“这样的心就足以称王于天下了。百
姓都认为大王吝啬。我诚然知道您是于心不忍。”
【原文3】王曰:“然。诚有百姓者。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毅解,
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
易大,彼恶知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
【译文3】(齐宣王)说:“是的。的确有这样(对我误解)的百姓。齐国虽然
土地狭小,我怎么至于吝啬一头牛?就是不忍看它那恐惧战栗的样子,这样无罪
却走向死地,因此用羊去换它。”(孟子)说:“您不要对百姓认为您是吝啬的
感到奇怪。以小换大,他们怎么知道您的想法呢?您如果痛惜它无罪却走向死地,
那么牛和羊又有什么区别呢?”
【原文4】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
爱也。”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
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译文4】齐宣王笑着说:“这究竟是一种什么想法呢?(我也说不清楚),我
(的确)不是吝啬钱财而以羊换掉牛的,(这么看来)老百姓说我吝啬是理所应
当的了。”(孟子)说:“没有关系,这是体现了仁爱之道,(原因在于您)看
到了牛而没看到羊。有道德的人对于飞禽走兽:看见它活着,便不忍心看它死;
听到它(哀鸣)的声音,便不忍心吃它的肉。因此君子不接近厨房。”
【原文5】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夫
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此心之所以合于
王者,何也?”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
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曰:“否。“今恩足以及
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
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译文5】齐宣王高兴了,说:“《诗经》说:‘别人有什么心思,我能揣测到。'
说的就是先生您这样的人啊。我这样做了,回头再去想它,却想不出是为什么。
先生您说的这些,对于我的心真是有所触动啊!这种心之所以符合王道的原因,
是什么呢?"(孟子)说:“(假如)有人报告大王说:'我的力气足以举起三
千斤,却不能够举起一根羽毛;(我的)眼力足以看清鸟兽秋天新生细毛的末梢,
却看不到整车的柴草。‘那么,大王您相信吗?"(齐宣王)说:“不相信。”
“如今您的恩德足以推及禽兽,而老百姓却得不到您的功德,却是为什么呢?这
样看来,举不起一根羽毛,是不用力气的缘故;看不见整车的柴草,是不用目力
的缘故;老百姓没有受到保护,是不肯布施恩德的缘故。所以,大王您不能以王
道统一天下,是不肯干,而不是不能干。”
【原文6】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译文6】(齐宣王)说:“不肯干与不能干在表现上怎样区别?”
【原文7】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
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
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
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
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
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权,
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王请度之!抑王兴甲兵,危士
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
【译文7](孟子)说:“(用胳膊)挟着泰山去跳过渤海,告诉别人说:'我
做不到。'这确实是做不到。为长辈弯腰作揖,告诉别人说:'我做不到。'这
是不肯做,而不是不能做。大王所以不能统一天下,不属于(用胳膊)挟泰山去
跳过渤海这一类的事;大王不能统一天下,属于对长辈弯腰作揖一类的事。尊敬
自己的老人,进而推广到尊敬别人家的老人;爱护自己的孩子,进而推广到爱护
别人家的孩子。(照此理去做)要统一天下如同在手掌上转动东西那么容易了。
《诗经》说:'(做国君的)给自己的妻子作好榜样,推广到兄弟,进而治理好
一家一国。'——说的就是把这样的心推广到他人身上罢了。所以,推广恩德足
以安抚四海百姓,不推广恩德连妻子儿女都安抚不了。古代圣人大大超过别人的
原因,没别的,善于推广他们的好行为罢了。如今(您的)恩德足以推广到禽兽
身上,老百姓却得不到您的好处,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用秤称,才能知道轻重;
用尺量,才能知道长短,事物都是如此,人心更是这样。大王,您请思量一下吧!
“还是您发动战争,使将士冒生命的危险,与各诸侯国结怨,这样心里才痛快
么?”
[原文8]王曰:“否,吾何快于是?将以求吾所大欲也。”曰:“王之所大
欲,可得闻与?”王笑而不言。曰:“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媛不足于体与?
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声音不足听于耳与?便嬖不足使令于前与?王之诸臣
皆足以供之,而王岂为是哉?曰:“否,吾不为是也。”曰:“然则王之所大
欲可知己: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
木而求鱼也。”
【译文8】齐宣王说:“不是的,我怎么会这样做才痛快呢?我是打算用这办
法求得我最想要的东西罢了。”(孟子)说:“您最想要的东西是什么,(我)
可以听听吗?"齐宣王只是笑却不说话。(孟子)说:“是因为肥美甘甜的食
物不够吃呢?又轻又暖的衣服不够穿呢?还是因为各种色彩不够看呢?美妙的
音乐不够听呢?左右受宠爱的人不够用呢?(这些)您的大臣们都能充分地供给,
难道大王真是为了这些吗?"(齐宣王)说:“不是,我不是为了这些。"(孟
子)说:“那么,大王所最想得到的东西便可知道了:是想开拓疆土,使秦国、
楚国来朝见,统治整个中原地区,安抚四方的少数民族。(但是)以这样的做法,
去谋求这样的理想,就像爬到树上去抓鱼一样。”
【原文9】王曰:“若是其甚与?”曰:“殆有甚焉。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
后灾。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后必有灾。”曰:“可得闻与?”
曰:“邹人与楚人战,则王以为孰胜?”曰:“楚人胜。”曰:“然则小固不
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齐集有
其一。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盖亦反其本矣。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
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
王之涂,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想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于?”
【译文9]齐宣王说:“像(你说的)这么严重吗?"(孟子)说:“恐怕比
这还严重。爬到树上去抓鱼,虽然抓不到鱼,却没有什么后祸;假使用这样的做
法,去谋求这样的理想,又尽心尽力地去干,结果必然有灾祸。”(齐宣王)
说:“(这是什么道理)可以让我听听吗?"(孟子)说:“(如果)邹国和
楚国打仗,那您认为谁胜呢?"(齐宣王)说:“楚国会胜。”(孟子)说:
“那么,小国本来不可以与大国为敌,人少的国家本来不可以与人多的国家为敌,
弱国本来不可以与强国为敌。天下的土地,纵横各一千多里的(国家)有九个,
齐国的土地总算起来也只有其中的一份。以一份力量去降服八份,这与邹国和楚
国打仗有什么不同呢?还是回到根本上来吧。(如果)您现在发布政令施行仁政,
使得天下当官的都想到您的朝廷来做官,种田的都想到您的田野来耕作,做生意
的都要(把货物)存放在大王的集市上,旅行的人都想在大王的道路上出入,各
国那些憎恨他们君主的人都想跑来向您申诉。如果像这样,谁还能抵挡您呢?”
【原文10】王曰:“吾憎,不能进于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
敏,请尝试之。”
【译文10]齐宣王说:“我糊涂,不能懂得这个道理。希望先生您帮助我(实
现)我的愿望。明确的指教我,我虽然不聪慧,请(让我)试一试。”
【原文11】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
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己。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
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
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
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
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
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
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
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译文11](孟子)说:“没有长久可以维持生活的产业而常有善心的,只有
有志之士才能做到,至于老百姓,没有固定的产业,因而就没有长久不变的心。
如果没有长久不变的善心,(就会)不服从约束、犯上作乱,没有不做的了。等
到(他们)犯了罪,随后用刑法去处罚他们,这样做是陷害人民。哪有仁爱的君
主掌权,却可以做这种陷害百姓的事呢?所以英明的君主规定老百姓的产业,一
定使他们上能赡养父母,下能养活妻子儿女;年成好时能丰衣足食,年成不好也
不致于饿死。这样之后督促他们做好事。所以老百姓跟随国君走就容易了。如今,
规定人民的产业,上不能赡养父母,下不能养活妻子儿女,好年景也总是生活在
困苦之中,坏年景免不了要饿死。这样,只把自己从死亡中救出来,恐怕还不够,
哪里还顾得上讲求礼义呢?大王真想施行仁政,为什么不回到根本上来呢?(给
每家)五亩地的住宅,种上桑树,(那么)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上丝织的衣服了;
鸡、小猪、狗、大猪这些家畜,不要失去(喂养繁殖的)时节,七十岁的人就可
以有肉吃了;一百亩的田地,不要(因劳役)耽误了农时,八口人的家庭就可以
不挨饿了;重视学校的教育,反复地用孝顺父母,尊重兄长的道理叮咛他们,头
发斑白的老人便不会再背着、顶着东西在路上走了。老年人穿丝衣服吃上肉,老
百姓不挨饿受冻,如果这样还不能统一天下,那是没有的(事情)。”
3.原君(清•黄宗羲)
黄宗羲,字太冲,号南雷,学者陈“梨洲先生”,浙江余姚人。明末清初著名思想
家、史学家、文学家。后人将他与顾炎武、王夫之并称''清初三大思想家”。著有《明
夷待访录》、《宋元学案》、《明儒学案》、《南雷文定》、《南雷诗历》等,编有《明
文海》。今人编有《黄宗羲全集》。本文选自《明夷待访录》中的第一篇。
【原文1】有生之初,人各自私也,人各自利也,天下有公利而莫或兴之,有公
害而莫或除之。有人者出,不以一己之利为利,而使天下受其利,不以一己之害
为害,而使天下释其害。此其人之勤劳必千万于天下之人。夫以千万倍之勤劳而
己又不享其利,必非天下之人情所欲居也。故古人之君,量而不欲入者,许由、
务光是也;入而又去之者,尧、舜是也;初不欲入而不得去者,禹是也。岂古之
人有所异哉?好逸恶劳,亦犹夫人之情也。
【译文1】人类社会开始之后,人都是自私的,也是自利的。社会上对公众有利
的事却无人兴办它,对公众有害的事也无人去除掉它。有这样一个人出来,他不
以自己一人的利益作为利益,却让天下人得到他的利益;不以自己一人的祸患作
为祸患,却让天下人免受他的祸患。那个人的勤苦辛劳,必定是天下人的千万倍。
拿出千万倍的勤苦辛劳,而自己却又不享受利益,这必然不是天下常人之情所愿
意的。所以古时的君主,考虑后而不愿就位的,是许由、务光等人;就位而又离
位的,是尧、舜等人;起先不愿就位而最终却未能离位的,是大禹了。难道说古
代人有什么不同吗?喜好安逸,厌恶劳动,也像常人情况一样啊。
【原文2】后之为人君者不然。以为天下利害之权皆出于我,我以天下之利尽归
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亦无不可。使天下之人不敢自私,不敢自利,以我
之大私为天下之公。始而惭焉,久而安焉,视天下为莫大之产业,传之子孙,受
享无穷。汉高帝所谓“某业所就,孰与仲多”者,其逐利之情不觉溢之于辞矣。
此无他,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
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是以其未得之也,
屠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曰:“我固
为子孙创业也。”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
之淫乐,视为当然,日:“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
矣。向使无君,人各得自私也,人各得自利也。呜呼!岂设君之道固如是乎?
【译文2】后代做人君的却不是这样了。他们认为天下的利害大权都出于自己,
我将天下的利益都归于自己,将天下的祸患都归于别人,也没有什么不可以的。
让天下的人不敢自私,不敢自利,将自己的大私作为天下的公利。开始时对此还
享受无穷。正如汉高祖所说的“我的产业所达到的成就,与二哥相比,究竟谁多
呢?”他的追逐利益的心情,不知不觉已流露于言辞了。
这没有其他原因,古时将天下看成是主,将君主看作是客,凡是君主一世所
经营的,都是为了天下人。现在将君主看作主,将天下看作是客,凡是天下没有
一地能够得到安宁的,正是在于为君主啊。因而当他未得到天下时,使天下的人
民肝脑涂地,使天下的子女离散,以增多自己一个人的产业,对此并不感到悲惨,
还说:“我本来就是为子孙创业呀。”当他已得到天下后,就敲诈剥夺天下人的
骨髓,离散天下人的子女,以供奉自己一人的荒淫享乐,把这视作理所当然,说:
“这些都是我的产业的利息呀。”既然这样,作为天下最大的祸害,只是君主而
己!当初假使没有君主,人们都能得到自己的东西,人们都能得到自己的利益。
唉!难道设立君主的道理本来就是这样的吗?
【原文3]古者天下之人爱戴其君,比之如父,拟之如天,诚不为过也。今也天
下之人怨恶其君,视之如寇蹄,名之为独夫,固其所也。而小儒规规焉以君臣之
义无所逃于天地之间,至桀、纣之暴,犹谓汤、武不当诛之,而妄传伯夷、叔齐
无稽之事,乃兆人万姓崩溃之血肉,曾不异夫腐鼠。岂天地之大,于兆人万姓之
中,独私其一人一姓乎?是故武王,圣人也;孟子之言,圣人之言也。后世之君,
欲以如父如天之空名,禁人之窥伺者,皆不便于其言,至废孟子而不立,非导源
于小儒乎?
【译文3】古时候天下的人都爱戴他们的君主,把他比作父亲,拟作青天,实在
是不算过分。如今天下的人都怨恨他们的君主,将他看成仇敌一样,称他为“独
夫”,本来就是他应该得到的结果。但小儒死守旧义,认为君臣间的关系存在于
天地之间,难以逃脱,甚至像夏桀、殷纣那样残暴,竟还说商汤、周武王不应杀
他们,而编造流传伯夷、叔齐的无从查考之事,把千千万万老百姓的死,看成与
老鼠的死没有什么两样。难道天地这样大,却在千千万万的百姓之中,只偏爱君
主的一人一姓吗?所以说周武王是圣人啊,孟子的话,是圣人的言论啊。后代那
些想要凭着他像父亲一般、像老天一般的空名,禁止别人窥测君位的君主,都感
吗?
【原文4】虽然,使后之为君者,果能保此产业,传之无穷,亦无怪乎其私之也。
既以产业视之,人之欲得产业,谁不如我?摄缄朦,固扃一人之智力不能胜
天下欲得之者之众。远者数世,近者及身,其血肉之崩溃在其子孙矣。昔人愿世
世无生帝王家,而毅宗之语公主,亦曰:“若何为生我家!”痛哉斯言!回思创
业时,其欲得天下之心,有不废然摧沮者乎?是故明乎为君之职分,则唐虞之世,
人人能让,许由、务光非绝尘也;不明乎为君之职分,则市井之间,人人可欲,
许由、务光所以旷后世而不闻也。然君之职分难明,以俄顷淫乐,不易无穷之悲,
虽愚者亦明之矣!
【译文4】虽是这样,如果后代做君主的,果真能保住这产业,把它永远传下去,
也不怪他将天下当作私有了。既然将它看作产业,旁人想得到产业的念头,有谁
不像自己呢?于是用绳捆紧,用锁加固,但一个人的智慧和力量,并不能战胜天
下要得到它的众多的人。远的不过几代,近的就在自身,他们血肉的崩溃,就应
在子孙的身上了。过去南朝宋顺帝愿以后世世代代都不要投生到帝王家中,而明
毅宗对公主所讲的话,也说:“你为什么要生在我家!”这话真可痛惜啊!回想
他们祖上创业之时,志在占据天下的雄心,哪有不垂头沮丧的呢?因此明白作君
主的职责,那么唐尧、虞舜的时代,人人都能推让君位,许由、务光也并非超尘
绝俗的人;不明了作君的职责,那么就连市井之间,人人都想得到君位,许由、
务光因而绝迹于后世而听不到了。虽然君主的职分难以明了,但用片刻的荒淫享
乐,不值得换取无穷的悲哀,即使是愚蠢的人也能明白这一道理的。
4.室语(请・唐甄)
唐甄,初名大陶,字铸万,号圃亭,达州(今四川)人。清初思想家。有《潜书》。
【原文1】唐子居于内,夜饮酒,己西向坐,妻东向坐,女安北向坐,妾坐于西
北隅,执壶以酌,相与笑语。唐子食鱼而甘,问其妾日:“是所市来者,必生鱼
也?”妾对曰:“非也,是鱼死未久,即市以来,又天寒,是以味鲜若此。”于
10
是饮酒乐甚。忽焉拊几而叹。其妻曰:“子饮酒乐矣,忽焉拊几而叹,其故何也?”
唐子曰:“溺于俗者无远见。吾欲有言,未尝以语人,恐人之骇异吾言也。今食
是鱼而念及之,是以叹也。"妻曰:“我,妇人也,不知大丈夫之事;然愿子试
以语我。”
【译文1】唐子在家里住着,夜晚饮酒,自己朝西坐,妻子朝东坐,女儿安朝北
坐,妾坐在西北角,拿着酒壶来给大家斟酒,大家愉快地说着话。唐子吃鱼觉得
味道鲜美,问他的妾说:“这个买来的鱼一定是活鱼吧?"妾回答说:“不是。
这鱼刚死不久,就买了来,天又冷,因此味道鲜美如此。”在这种情况下大家都
很高兴地喝着酒。忽然唐子拍案叹息起来。他的妻子说:“你饮酒很高兴呀,忽
然拍案叹息,那是什么原因呢?”唐子说:“沉溺在流俗中的人没有远见,我有
一些话,不曾把它告诉别人,是害怕人们对我的话感到惊骇诧异。现在吃这个鱼
就想起来那些话,因此叹息呀。”妻子说:“我是个妇人,不知道大丈夫的事情,
但是希望你试着对我说说。”
【原文2】曰:“大清有天下,仁矣。自秦以来,凡为帝王者皆贼也。"妻笑曰:
“何以谓之贼也?”曰:“今也有负数匹布或担数斗粟而行于涂者,或杀之而有
其布粟,是贼乎,非贼乎?”曰:“是贼矣。”
【译文2】唐子说:“大清占有天下,是仁德的。自从秦朝以来,凡是做帝王的
都是盗贼。”妻子笑着说:“为什么你称他们是贼呢?”唐子说:“现在有一个
背着几匹布或者担着几斗粟米的人走在路上,有人杀了他并且劫走了他的布匹和
粟米,这个人是贼呢,不是贼呢?”妻子说“这的确是贼。”
【原文3】唐子曰:“杀一人而取其匹布斗粟,犹谓之贼;杀天下之人而尽有其
布粟之富,而反不谓之贼乎!三代以后,有天下之善者莫如汉,然高帝屠城阳,
屠颍阳,光武帝屠城三百。使我而事高帝,当其屠城阳之时,必痛哭而去之矣;
使我而事光武帝,当其屠一城之始,必痛哭而去之矣。吾不忍为之臣也。”
【译文3】唐子说:“杀一个人,拿走他的布匹粮食,还被称为贼;杀死天下人
并且全部占有他们的衣物和粮食,却反而不称他为贼吗?夏商周三代以后,治国
11
有仁道的朝代没有超过汉代的,但当年汉高祖却屠城阳、屠颖阳,光武帝屠城三
百。假如我是汉高祖的属下,他屠城阳的时候,我一定会痛哭而离开他;假如我
是光武帝属下,当他屠杀第一座城时,我一定会痛哭而离开他。我不忍心做他们
的臣子。”
【原文4】妻曰:“当大乱之时,岂能不杀一人而定天下?"唐子曰:“定乱岂
能不杀乎?古之王者,有不得已而杀者二:有罪,不得不杀;临战,不得不杀。
有罪而杀,尧舜之所不能免也;临战而杀,汤武之所不能免也;非是,奚以杀为?
若过里而墟其里,过市而窜其市,入城而屠其城,此何为者?大将杀人,非大将
杀之,天子实杀之;偏将杀人,非偏将杀之,天子实杀之;卒伍杀人,非卒伍杀
之,天子实杀之;官吏杀人,非官吏杀之,天子实杀之。杀人者众手,实天子为
之大手。天下既定,非攻非战,百姓死于兵与因兵而死者十五六。暴骨未收,哭
声未绝,目眦未干,于是乃服衮冕,乘法驾,坐前殿,受朝贺,高官室,广苑囿,
以贵其妻妾,以肥其子孙,彼诚何心,而忍享之!若上帝使我治杀人之狱,我则
有以处之矣。匹夫无故而杀人,以其一身抵一人之死,斯足矣;有天下者无故而
杀人,虽百其身不足以抵其杀一人之罪。是何也?天子者,天下之慈母也,人所
仰望以乳育者也。乃无故而杀之,其罪岂不重于匹夫?”
【译文4]唐子妻说:“当天下大乱的时候,怎么能不杀一人而平定天下呢?”
唐子说:“要平定天下之乱怎么能不杀人呢?古代的君王,只在两种情况下才不
得已杀人:一是这个人犯了死罪,不得不杀;二就是面临战争,不得不杀。犯了
死罪的人,尧舜也不能赦免他;面临战争的时候,商汤、周武王也无法避免。如
果不是这两种情况,为什么要杀人呢?如果经过一个村庄,就把这个村庄变成废
墟,经过一个城镇,就驱逐这个城镇的居民,进入一个城市就屠杀城中的百姓,
这是什么行为?大将杀人,其实不是大将杀的,其实是天子杀的;偏将杀人,也
不是偏将杀的,其实是天子杀的;兵卒们杀人,也不是兵卒们杀的,其实是天子
杀的;官吏杀人,也不是官吏杀的,其实是天子杀的。杀人的人有好多,但其实
天子是他们的指挥者。天下已经安定了,不再攻杀作战,可是死于战争和因战争
而死的老百姓占十分之五六。死者暴露的尸骨还没掩埋,百姓的哭声还没有停歇,
12
眼眶的泪水还没有擦干。在这样的时候,天子却穿戴礼服礼帽,乘着威严的车驾,
坐在宫殿前,接受群臣的朝贺。盖起巍峨的宫殿,建立广阔的苑囿,来使他的妻
妾尊贵,来使他的子孙富有,他是什么样的存心而忍心如此享受。如果上天使我
处置杀人的案件,我就有办法对付他了。如果平常人无故杀人,用他一命抵偿一
人之死,这就够了;如果掌有天下的人,无故而杀人,那么即使让他死一百次也
不能够用来抵偿他杀一个人的罪行。这为什么呢?天子是天下人的慈母,是人们
仰望且希望得到养育的人,可是他却无故杀了他们,他的罪过难道不比常人更重
吗?”
【原文5】妻曰:“尧舜之为君何如者?”曰:“尧舜岂远于人哉?”乃举一箸
指盘中余鱼日:“此味甘乎?”曰:“甘。”日:“今使子钓于池而得鱼,扬竿
而脱,投地跳跃,乃按之根上而割之,制其腹,犀其甲,其尾犹摇,于是煎烹以
进,子能食之乎?”妻曰:“吾不忍食也。”曰:“人之于鱼,不啻太山之于秋
毫也;甘天下之味,亦类于一鱼之味耳。于鱼则不忍,于人则忍之;杀一鱼而甘
一鱼之味则不忍,杀天下之人而甘天下之味则忍之,是岂人之本心哉?尧舜之道,
不失其本心而已矣。”
【译文5】妻子说:“尧舜是怎样做君王的呢?”唐子说“:尧舜难道远远不同
于我们常人吗?”于是他拿起一支筷子指着盘中剩下的鱼说:“味道鲜美吗?”
妻子说:“鲜美。”唐子说:“现在让你从水池中钓一条鱼,扬起鱼竿的时候鱼
脱钩,掉到地上还在不停的跳跃,于是把鱼放到案板上去切,剖开鱼肚,刮去鱼
鳞,鱼的尾巴还在摇。在这种情况下煎烹上桌。你能吃它吗?”妻子说:“我不
忍心吃它。”唐子说:“人对于鱼,不止如泰山对于秋毫的差别。喜好天下的美
味,也就像喜好鱼的美味。对于鱼就不忍心,对于人就忍心;杀一条鱼而享用鱼
的美味就不忍,杀天下的人而享用天下的美味就忍心。这难道是人的本心吗?尧
舜的治国之道不过是不失去人的本心而已。”
【原文6】妾,微者也;女安,童而无知者也;闻唐子之言,亦皆悄然而悲,咨
嗟欲泣,若不能自释焉。
13
【译文6]妾是地位低微的人;女儿安是年幼无知的儿童,听到唐子的这些话,
也都忧伤悲切,叹息要哭,好像不能解脱自己。
5.范县署中寄舍弟墨第四书(清-郑燮)
郑燮,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清著名书画家、文学家,“扬州八怪”之一。
其诗、书、画,被称为“三绝”。有《板桥集》。
【原文1】十月二十六日得家书,知新置田获秋稼五百斛,甚喜。而今而后,堪
为农夫以没世矣!要须制碓,制磨,,制筛罗、簸箕,制大小扫帚,制、升、斗、
斛。家中妇女,率诸婢妾,皆令习舂揄蹂簸之事,便是一种靠田园长子孙气象。
天寒冰冻时,穷亲戚朋友到门,先泡一大碗炒米送手中,佐以酱姜一小碟,最是
暖老温贫之具。暇日咽碎米饼,煮糊涂粥,双手捧碗,缩颈而啜之,霜晨雪早,
得此周身俱暖。嗟乎!嗟乎!吾其长为农夫以没世乎!
【译文1】十月二十六日收到家里来信,知道新买的田地,秋季收获了五百斛的
稻谷,我非常高兴。从今以后,我们可以做个农夫过一辈子了。现在需要制备碓、
磨、筛罗、簸箕,制备大小扫帚,制备升、斗、斛等农具。家中妇女,连同家中
女佣,都让它们学习舂揄蹂簸的活计,这才有一种靠田园抚养子孙的生活气象。
天寒冰冻时,穷亲戚朋友到门,先泡一大碗炒米送手中,再加一小碟酱姜等佐料,
这最能使他们感到温暖。农闲的日子,吃碎米饼,煮糊涂粥,双手捧着碗,缩着
脖子喝,即使是霜雪浓重的寒冷的早晨,喝这样的粥,全身都暖和。唉!唉!我
们可以长久地做农夫过一辈子了!
【原文2】我想天地间第一等人,只有农夫,而士为四民之末。农夫上者种地百
亩,其次七八十亩,其次五六十亩,皆苦其身,勤其力,耕种收获,以养天下之
人。使天下无农夫,举世皆饿死矣。我辈读书人,入则孝,出则弟,守先待后,
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所以又高于农夫一等。今则不然,一捧书本,
便想中举、中进士、作官,如何攫取金钱、造大房屋、置多产田。起手便走错了
14
路头,后来越做越坏,总没有个好结果。其不能发达者,乡里作恶,小头锐面,
更不可当。夫束修自好者,岂无其人;经济自期,抗怀千古者,亦所在多有。而
好人为坏人所累,遂令我辈开不得口;一开口,人便笑曰:“汝辈书生,总是会
说,他日居官,便不如此说了。”所以忍气吞声,只得捱人笑骂。工人制器利用,
贾人搬有运无,皆有便民之处。而士独于民大不便,无怪乎居四民之末也!且求
居四民之末,而亦不可得也。
【译文2]我想世界上第一等人,只有农夫,读书人是士、农、工、商四民的最
后一等。上等的农夫,耕种一百亩的地,次等的七、八十亩,再次等的五、六十
亩,都是劳苦他们的身体,勤奋地付出他们的力量,耕种收获,来养活天下的人。
假使天下没有农夫,全世界的人都要饿死了。我们这些读书人,就应该在家孝敬
父母,出外尊敬兄长,守住先人的美德,等待传给后人来继承发扬,做官得志时,
把恩泽施与百姓;不能达到心愿时,就修养身心,将美德表现于世;所以又比农
夫高了一等。可是现在的读书人就不是这样了,一捧起书本,便想要考中举人、
考中进士、作官,作官后要如何抓取金钱,建造大房屋,购买很多田产。一开始
便错走了路,后来越做越坏,总没有个好结果。而那些在事业上没有发展和成就
的人,便在乡里为非作歹,行为丑陋,更令人受不了。至于约束言行,注重修养
自己品德的人,难道没有吗?甚至期望自己达到经世济民的理想,使自己的心智
高尚,媲美古人的人,也到处都有。但是好人总是被坏人所牵累,于是让我们也
开不得口。一开口说话,别人便笑说:你们这些读书人总是会说,将来做了官,
就不这样说了。所以只好忍气吞声,忍受别人的笑骂。工人制造器具,让人使用
方便;商人搬运货物,输通有无,都有方便民众的地方。只有读书人对于人民最
不方便,难怪要列在四民中的最后一等,而且连求列在最后一等也都得不到呢。
【原文3】愚兄平生最重农夫,新招佃地人,必须待之以礼。彼称我为主人,我
称彼为客户,主客原是对待之义,我何贵而彼何贱乎?要体貌他,要怜悯他;有
所借贷,要周全他;不能偿还,要宽让他。尝笑唐人《七夕》诗,咏牛郎织女,
皆作会别可怜之语,殊失命名本旨。织女,衣之源也;牵牛,食之本也,在天星
为最贵,天顾重之,而人反不重乎!其务本勤民,呈象昭昭可鉴矣。吾邑妇人,
15
不能织绸织布,然而主中馈,习针线,犹不失为勤谨。近日颇有听鼓儿词、以斗
叶为戏者,风俗荡轶,亟宜戒之。
【译文3】兄长我一生中最敬重的是农夫。对于新招用的佃户,一定以礼相待。
他们称呼我们为主人,我们称呼他们为客户;主客本来就应该是相互平等对待的
意思,我们有什么好尊贵的,而他们又有什么好低贱的呢?要体恤他们,要怜悯
他们,如果他们有需要借贷,就要周全他,无能力偿还的,就要宽让他们。我曾
经嘲笑唐人《七夕》诗,吟咏牛郎织女,都作相会、离别等可怜之说,实在失去
了原本的主旨。织女,穿衣的本源;牵牛,吃饭的根本,作为天星为最尊贵,上
天非常重视它们,而人却反不重视啊!它们昭示人民勤劳务农,它们的形象明显
可作为人们的镜子。我们乡邑的妇女们,不能织绸织布,然而主持家务,多做针
线,也仍然不失为勤劳。近来有很多沉湎于听鼓词、玩斗叶的人,这习惯太放纵,
亟应该制止他们。
【原文4】吾家业地虽有三百亩,总是典产,不可久恃。将来须买田二百亩,予
兄弟二人,各得百亩足矣,亦古者一夫受田百亩之义也。若再求多,便是占人产
业,莫大罪过。天下无田无业者多矣,我独何人?贪求无厌,穷民将何所措足乎!
或曰:“世上连阡越陌,数百顷有余者,子将奈何?”应之曰:“他自做他家事,
我自做我家事,世道盛则一德遵王,风俗偷则不同为恶。”亦板桥之家法也。哥
哥字。
【译文4]我们家的田地,虽然有三百亩,但总是人家典押的产业,不可长久依
靠它。将来需买二百亩田,我兄弟二人各得一百亩就够了,这也是古代一个农夫
受田一百亩的意思。如果再求多,就是侵占他人产业,那是很大的罪过。天下没
有田地产业的人很多,我是什么人啊,如果贪求而不满足,那么穷人将如何求得
生存呢?有人说:“在这世上,很多人的田产是阡陌相连,拥地数百顷还多,你奈
他何?〃我说:别人这么做是他家的事情,我只尽力做自家的事情,当世道昌盛时,
大家一起遵守王制;若世风日下,民俗浇薄时,也决不随着世俗同流合污。这也
是板桥家法吧。哥哥字。
16
第二单元:和而不同
1.《老子》二章(《老子》)
老子,即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人,春秋末期著名思想家。道家学派
创始人,后世与庄子并称“老庄”,其思想核心是“道法自然”,主张贵柔守雌,无为
而治。《老子》亦称《道德经》,儒家学派的经典。《老子》语言朴素,多用排比韵语,
语调谐婉,便于记诵,既有深刻的哲理性与系统的思辨性,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有着深远
的影响。
【原文1】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己;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
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
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为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惟弗居,
是以不去。
【译文1]天下的人都知道什么是美,也就知道了什么是丑恶;都知道什么是善,
也就是知道什么是不
0/150
联系客服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人人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人人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