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第十版古诗文译文汇总pdf

认证主体:常**(实名认证)

IP属地:河北

下载本文档

大学语文(第十版)古诗文目录

第一单元:仁者爱人........................................................1

1.樊迟、仲弓问仁(《论语》)......................................1

2.齐恒晋文之事(《孟子》)........................................2

3.原君(清•黄宗羲)................................................7

4.室语(请•唐甄).................................................10

5.范县署中寄舍弟墨第四书(清•郑燮)...............................14

第二单元:和而不同.......................................................17

1.《老子》二章(《老子》).......................................17

2.晏子对齐侯问(《左传》).......................................18

3.史伯对恒公问(《国语》).......................................19

4.大同(《礼记》)...............................................21

5.息争(清•刘大槌)...............................................22

第三单元:以史为鉴.......................................................26

1.召公谏厉王弭谤(《国语•周语上》).............................26

2.谏逐客书(秦•李斯).............................................27

3.过秦论(上)(西汉•贾谊)..........................................30

4.五代史伶官传序(宋•欧阳修).....................................33

第四单元:胸怀天下.......................................................36

1.哀郢(战国楚•屈原).............................................36

2.古风(其十九)(唐•李白)..........................................38

3.秋兴八首(其一、其四)(唐•杜甫)..................................39

4.贺新郎•同父见和再用韵答之(宋•辛弃疾).........................40

第五单元:故园情深.......................................................41

1.哀江南赋序(北周•庾信)..........................................41

第六单元:礼赞爱情.......................................................43

1.兼葭(《诗经》)...............................................43

2.长恨歌(唐•白居易).............................................44

3.鹊桥仙(纤云弄巧)(宋•秦观).....................................49

4.沈园二首(宋•陆游).............................................50

5.婴宁(清•蒲松龄)...............................................50

第七单元:洞明世事.......................................................62

1.涉务(北齐•颜之推).............................................62

2.枕中记(唐•沈既济).............................................65

3.[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元♦睢景臣)..............................69

第八单元:亲和自然.......................................................72

1.始得西山宴游记(唐•柳宗元).....................................72

2.徐霞客传(清•钱谦益)...........................................73

第十单元:浩然正气.......................................................79

1.苏武传(节选)(西汉•班固)........................................79

2.张中丞传后叙(唐•韩愈).........................................89

3.段太尉逸事状(唐•柳宗元).......................................93

4.正气歌并序(宋•文天祥).........................................98

5.梅花岭记(清•全祖望)..........................................101

第十一单元:冰雪肝胆....................................................104

1.念奴娇•过洞庭(宋•张孝祥).....................................104

第十二单元:诗意人生....................................................108

1.饮酒(其五)(晋•陶渊明).........................................108

2.赤壁赋(宋•苏轼)..............................................109

3.闲情记趣(清•沈复)............................................112

第一单元:仁者爱人

1.樊迟、仲弓问仁(《论语》)

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酿邑人(今山东曲阜)。春秋末期著名思想家、教育家,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认为“仁”就是“爱人”,而“仁”的

施行应以“礼”为规范,宣称“克己复礼为仁”。其学说自汉代以来成为中国传统思想

的主导,影响极为广泛深远。《论语》语句简洁,文辞闲雅,意蕴丰厚,也是一部优秀

的语录体散文集。

【原文1】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

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译文1】仲弓问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出门办事如同去接待贵宾,使唤百

姓如同去进行重大的祭祀,(都要认真严肃。)自己不愿意要的,不要强加于别

人;做到在诸侯的朝廷上没人怨恨(自己);在卿大夫的封地里也没人怨恨(自

己)。”仲弓说:“我虽然笨,也要照您的话去做。”

【原文2】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樊迟未达。子

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樊迟退,见子夏曰:“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

知,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子夏日:“富哉言乎!舜有

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

【译文2]樊迟问什么是仁。孔子说:“爱人。”樊迟问什么是智,孔子说:“了

解人。”樊迟还不明白。孔子说:“选拔正直的人,罢黜邪恶的人,这样就能使

邪者归正。”樊迟退出来,见到子夏说:“刚才我见到老师,问他什么是智,他

说'选拔正直的人,罢黜邪恶的人,这样就能使邪者归正。这是什么意思?”子

夏说:“这话说得多么深刻呀!舜有天下,在众人中逃选人才,把皋陶选拔出来,

不仁的人就被疏远了。汤有了天下,在众人中挑选人才,把伊尹选拔出来,不仁

的人就被疏远了。”

【原文3】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译文3】樊迟问怎样才是仁。孔子说:“平常在家规规矩矩,办事严肃认真,

待人忠心诚意。即使到了夷狄之地,也不可背弃。”

2.齐恒晋文之事(《孟子》)

孟子,名轲,字子舆。皱(今山东皱城南)人,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儒家学派的

主要代表。孟子继承孔子的学说,把孔子“仁”的理念发展为“仁政”思想,提倡“王

道”、主张“性善论”,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孟子》一书是儒家的经典,一般认为

是孟子及其弟子万章等撰。本文选自《孟子•梁惠王上》。

【原文1】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孟子对曰:“仲尼之

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

【译文1]齐宣王问(孟子)说:“齐桓公、晋文公(称霸)的事,(我)可以

听听吗?”孟子回答说:“孔子的弟子之中没有讲述齐桓公、晋文公的事情的

人,因此后世失传了。我没有听说过这事。(如果)不能不说,那么还是说说行

王道的事吧!”

【原文2】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曰:

“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曰:“可。”曰:“何由知吾可也?”日:

“臣闻之胡肱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

对曰:'将以衅钟。'王曰:'舍之!吾不忍其毂解,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日:

'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不识有诸?”曰:“有

之。”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译文2】(齐宣王)说:“要有什么样的德行,才可以称王于天下呢?(孟子)

说:“使人民安定才能称王,没有人可以抵御他。”(齐宣王)说:“像我这样

的人,能够安抚百姓吗?"(孟子)说:“可以。”(齐宣王)说:“从哪知道

我可以呢?”孟子)说:“我听胡肱说(我从胡肱那听说):'您坐在大殿上,

有个人牵牛从殿下走过。您看见这个人,问道:“牛(牵)到哪里去?”(那人)

回答说:“准备用它来祭钟。”您说:“放了它!我不忍看到它那恐惧战栗的样

子,这样没有罪过却走向死地。”(那人问)道:“既然这样那么,废弃祭钟的

仪式吗?"你说:“怎么可以废除呢?用羊来换它吧。"‘不知道有没有这件事?”

(齐宣王)说:“有这事。”(孟子)说:“这样的心就足以称王于天下了。百

姓都认为大王吝啬。我诚然知道您是于心不忍。”

【原文3】王曰:“然。诚有百姓者。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毅解,

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

易大,彼恶知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

【译文3】(齐宣王)说:“是的。的确有这样(对我误解)的百姓。齐国虽然

土地狭小,我怎么至于吝啬一头牛?就是不忍看它那恐惧战栗的样子,这样无罪

却走向死地,因此用羊去换它。”(孟子)说:“您不要对百姓认为您是吝啬的

感到奇怪。以小换大,他们怎么知道您的想法呢?您如果痛惜它无罪却走向死地,

那么牛和羊又有什么区别呢?”

【原文4】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

爱也。”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

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译文4】齐宣王笑着说:“这究竟是一种什么想法呢?(我也说不清楚),我

(的确)不是吝啬钱财而以羊换掉牛的,(这么看来)老百姓说我吝啬是理所应

当的了。”(孟子)说:“没有关系,这是体现了仁爱之道,(原因在于您)看

到了牛而没看到羊。有道德的人对于飞禽走兽:看见它活着,便不忍心看它死;

听到它(哀鸣)的声音,便不忍心吃它的肉。因此君子不接近厨房。”

【原文5】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夫

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此心之所以合于

王者,何也?”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

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曰:“否。“今恩足以及

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

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译文5】齐宣王高兴了,说:“《诗经》说:‘别人有什么心思,我能揣测到。'

说的就是先生您这样的人啊。我这样做了,回头再去想它,却想不出是为什么。

先生您说的这些,对于我的心真是有所触动啊!这种心之所以符合王道的原因,

是什么呢?"(孟子)说:“(假如)有人报告大王说:'我的力气足以举起三

千斤,却不能够举起一根羽毛;(我的)眼力足以看清鸟兽秋天新生细毛的末梢,

却看不到整车的柴草。‘那么,大王您相信吗?"(齐宣王)说:“不相信。”

“如今您的恩德足以推及禽兽,而老百姓却得不到您的功德,却是为什么呢?这

样看来,举不起一根羽毛,是不用力气的缘故;看不见整车的柴草,是不用目力

的缘故;老百姓没有受到保护,是不肯布施恩德的缘故。所以,大王您不能以王

道统一天下,是不肯干,而不是不能干。”

【原文6】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译文6】(齐宣王)说:“不肯干与不能干在表现上怎样区别?”

【原文7】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

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

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

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

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

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权,

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王请度之!抑王兴甲兵,危士

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

【译文7](孟子)说:“(用胳膊)挟着泰山去跳过渤海,告诉别人说:'我

做不到。'这确实是做不到。为长辈弯腰作揖,告诉别人说:'我做不到。'这

是不肯做,而不是不能做。大王所以不能统一天下,不属于(用胳膊)挟泰山去

跳过渤海这一类的事;大王不能统一天下,属于对长辈弯腰作揖一类的事。尊敬

自己的老人,进而推广到尊敬别人家的老人;爱护自己的孩子,进而推广到爱护

别人家的孩子。(照此理去做)要统一天下如同在手掌上转动东西那么容易了。

《诗经》说:'(做国君的)给自己的妻子作好榜样,推广到兄弟,进而治理好

一家一国。'——说的就是把这样的心推广到他人身上罢了。所以,推广恩德足

以安抚四海百姓,不推广恩德连妻子儿女都安抚不了。古代圣人大大超过别人的

原因,没别的,善于推广他们的好行为罢了。如今(您的)恩德足以推广到禽兽

身上,老百姓却得不到您的好处,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用秤称,才能知道轻重;

用尺量,才能知道长短,事物都是如此,人心更是这样。大王,您请思量一下吧!

“还是您发动战争,使将士冒生命的危险,与各诸侯国结怨,这样心里才痛快

么?”

[原文8]王曰:“否,吾何快于是?将以求吾所大欲也。”曰:“王之所大

欲,可得闻与?”王笑而不言。曰:“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媛不足于体与?

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声音不足听于耳与?便嬖不足使令于前与?王之诸臣

皆足以供之,而王岂为是哉?曰:“否,吾不为是也。”曰:“然则王之所大

欲可知己: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

木而求鱼也。”

【译文8】齐宣王说:“不是的,我怎么会这样做才痛快呢?我是打算用这办

法求得我最想要的东西罢了。”(孟子)说:“您最想要的东西是什么,(我)

可以听听吗?"齐宣王只是笑却不说话。(孟子)说:“是因为肥美甘甜的食

物不够吃呢?又轻又暖的衣服不够穿呢?还是因为各种色彩不够看呢?美妙的

音乐不够听呢?左右受宠爱的人不够用呢?(这些)您的大臣们都能充分地供给,

难道大王真是为了这些吗?"(齐宣王)说:“不是,我不是为了这些。"(孟

子)说:“那么,大王所最想得到的东西便可知道了:是想开拓疆土,使秦国、

楚国来朝见,统治整个中原地区,安抚四方的少数民族。(但是)以这样的做法,

去谋求这样的理想,就像爬到树上去抓鱼一样。”

【原文9】王曰:“若是其甚与?”曰:“殆有甚焉。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

后灾。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后必有灾。”曰:“可得闻与?”

曰:“邹人与楚人战,则王以为孰胜?”曰:“楚人胜。”曰:“然则小固不

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齐集有

其一。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盖亦反其本矣。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

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

王之涂,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想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于?”

【译文9]齐宣王说:“像(你说的)这么严重吗?"(孟子)说:“恐怕比

这还严重。爬到树上去抓鱼,虽然抓不到鱼,却没有什么后祸;假使用这样的做

法,去谋求这样的理想,又尽心尽力地去干,结果必然有灾祸。”(齐宣王)

说:“(这是什么道理)可以让我听听吗?"(孟子)说:“(如果)邹国和

楚国打仗,那您认为谁胜呢?"(齐宣王)说:“楚国会胜。”(孟子)说:

“那么,小国本来不可以与大国为敌,人少的国家本来不可以与人多的国家为敌,

弱国本来不可以与强国为敌。天下的土地,纵横各一千多里的(国家)有九个,

齐国的土地总算起来也只有其中的一份。以一份力量去降服八份,这与邹国和楚

国打仗有什么不同呢?还是回到根本上来吧。(如果)您现在发布政令施行仁政,

使得天下当官的都想到您的朝廷来做官,种田的都想到您的田野来耕作,做生意

的都要(把货物)存放在大王的集市上,旅行的人都想在大王的道路上出入,各

国那些憎恨他们君主的人都想跑来向您申诉。如果像这样,谁还能抵挡您呢?”

【原文10】王曰:“吾憎,不能进于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

敏,请尝试之。”

【译文10]齐宣王说:“我糊涂,不能懂得这个道理。希望先生您帮助我(实

现)我的愿望。明确的指教我,我虽然不聪慧,请(让我)试一试。”

【原文11】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

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己。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

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

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

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

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

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

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

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译文11](孟子)说:“没有长久可以维持生活的产业而常有善心的,只有

有志之士才能做到,至于老百姓,没有固定的产业,因而就没有长久不变的心。

如果没有长久不变的善心,(就会)不服从约束、犯上作乱,没有不做的了。等

到(他们)犯了罪,随后用刑法去处罚他们,这样做是陷害人民。哪有仁爱的君

主掌权,却可以做这种陷害百姓的事呢?所以英明的君主规定老百姓的产业,一

定使他们上能赡养父母,下能养活妻子儿女;年成好时能丰衣足食,年成不好也

不致于饿死。这样之后督促他们做好事。所以老百姓跟随国君走就容易了。如今,

规定人民的产业,上不能赡养父母,下不能养活妻子儿女,好年景也总是生活在

困苦之中,坏年景免不了要饿死。这样,只把自己从死亡中救出来,恐怕还不够,

哪里还顾得上讲求礼义呢?大王真想施行仁政,为什么不回到根本上来呢?(给

每家)五亩地的住宅,种上桑树,(那么)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上丝织的衣服了;

鸡、小猪、狗、大猪这些家畜,不要失去(喂养繁殖的)时节,七十岁的人就可

以有肉吃了;一百亩的田地,不要(因劳役)耽误了农时,八口人的家庭就可以

不挨饿了;重视学校的教育,反复地用孝顺父母,尊重兄长的道理叮咛他们,头

发斑白的老人便不会再背着、顶着东西在路上走了。老年人穿丝衣服吃上肉,老

百姓不挨饿受冻,如果这样还不能统一天下,那是没有的(事情)。”

3.原君(清•黄宗羲)

黄宗羲,字太冲,号南雷,学者陈“梨洲先生”,浙江余姚人。明末清初著名思想

家、史学家、文学家。后人将他与顾炎武、王夫之并称''清初三大思想家”。著有《明

夷待访录》、《宋元学案》、《明儒学案》、《南雷文定》、《南雷诗历》等,编有《明

文海》。今人编有《黄宗羲全集》。本文选自《明夷待访录》中的第一篇。

【原文1】有生之初,人各自私也,人各自利也,天下有公利而莫或兴之,有公

害而莫或除之。有人者出,不以一己之利为利,而使天下受其利,不以一己之害

为害,而使天下释其害。此其人之勤劳必千万于天下之人。夫以千万倍之勤劳而

己又不享其利,必非天下之人情所欲居也。故古人之君,量而不欲入者,许由、

务光是也;入而又去之者,尧、舜是也;初不欲入而不得去者,禹是也。岂古之

人有所异哉?好逸恶劳,亦犹夫人之情也。

【译文1】人类社会开始之后,人都是自私的,也是自利的。社会上对公众有利

的事却无人兴办它,对公众有害的事也无人去除掉它。有这样一个人出来,他不

以自己一人的利益作为利益,却让天下人得到他的利益;不以自己一人的祸患作

为祸患,却让天下人免受他的祸患。那个人的勤苦辛劳,必定是天下人的千万倍。

拿出千万倍的勤苦辛劳,而自己却又不享受利益,这必然不是天下常人之情所愿

意的。所以古时的君主,考虑后而不愿就位的,是许由、务光等人;就位而又离

位的,是尧、舜等人;起先不愿就位而最终却未能离位的,是大禹了。难道说古

代人有什么不同吗?喜好安逸,厌恶劳动,也像常人情况一样啊。

【原文2】后之为人君者不然。以为天下利害之权皆出于我,我以天下之利尽归

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亦无不可。使天下之人不敢自私,不敢自利,以我

之大私为天下之公。始而惭焉,久而安焉,视天下为莫大之产业,传之子孙,受

享无穷。汉高帝所谓“某业所就,孰与仲多”者,其逐利之情不觉溢之于辞矣。

此无他,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

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是以其未得之也,

屠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曰:“我固

为子孙创业也。”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

之淫乐,视为当然,日:“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

矣。向使无君,人各得自私也,人各得自利也。呜呼!岂设君之道固如是乎?

【译文2】后代做人君的却不是这样了。他们认为天下的利害大权都出于自己,

我将天下的利益都归于自己,将天下的祸患都归于别人,也没有什么不可以的。

让天下的人不敢自私,不敢自利,将自己的大私作为天下的公利。开始时对此还

享受无穷。正如汉高祖所说的“我的产业所达到的成就,与二哥相比,究竟谁多

呢?”他的追逐利益的心情,不知不觉已流露于言辞了。

这没有其他原因,古时将天下看成是主,将君主看作是客,凡是君主一世所

经营的,都是为了天下人。现在将君主看作主,将天下看作是客,凡是天下没有

一地能够得到安宁的,正是在于为君主啊。因而当他未得到天下时,使天下的人

民肝脑涂地,使天下的子女离散,以增多自己一个人的产业,对此并不感到悲惨,

还说:“我本来就是为子孙创业呀。”当他已得到天下后,就敲诈剥夺天下人的

骨髓,离散天下人的子女,以供奉自己一人的荒淫享乐,把这视作理所当然,说:

“这些都是我的产业的利息呀。”既然这样,作为天下最大的祸害,只是君主而

己!当初假使没有君主,人们都能得到自己的东西,人们都能得到自己的利益。

唉!难道设立君主的道理本来就是这样的吗?

【原文3]古者天下之人爱戴其君,比之如父,拟之如天,诚不为过也。今也天

下之人怨恶其君,视之如寇蹄,名之为独夫,固其所也。而小儒规规焉以君臣之

义无所逃于天地之间,至桀、纣之暴,犹谓汤、武不当诛之,而妄传伯夷、叔齐

无稽之事,乃兆人万姓崩溃之血肉,曾不异夫腐鼠。岂天地之大,于兆人万姓之

中,独私其一人一姓乎?是故武王,圣人也;孟子之言,圣人之言也。后世之君,

欲以如父如天之空名,禁人之窥伺者,皆不便于其言,至废孟子而不立,非导源

于小儒乎?

【译文3】古时候天下的人都爱戴他们的君主,把他比作父亲,拟作青天,实在

是不算过分。如今天下的人都怨恨他们的君主,将他看成仇敌一样,称他为“独

夫”,本来就是他应该得到的结果。但小儒死守旧义,认为君臣间的关系存在于

天地之间,难以逃脱,甚至像夏桀、殷纣那样残暴,竟还说商汤、周武王不应杀

他们,而编造流传伯夷、叔齐的无从查考之事,把千千万万老百姓的死,看成与

老鼠的死没有什么两样。难道天地这样大,却在千千万万的百姓之中,只偏爱君

主的一人一姓吗?所以说周武王是圣人啊,孟子的话,是圣人的言论啊。后代那

些想要凭着他像父亲一般、像老天一般的空名,禁止别人窥测君位的君主,都感

吗?

【原文4】虽然,使后之为君者,果能保此产业,传之无穷,亦无怪乎其私之也。

既以产业视之,人之欲得产业,谁不如我?摄缄朦,固扃一人之智力不能胜

天下欲得之者之众。远者数世,近者及身,其血肉之崩溃在其子孙矣。昔人愿世

世无生帝王家,而毅宗之语公主,亦曰:“若何为生我家!”痛哉斯言!回思创

业时,其欲得天下之心,有不废然摧沮者乎?是故明乎为君之职分,则唐虞之世,

人人能让,许由、务光非绝尘也;不明乎为君之职分,则市井之间,人人可欲,

许由、务光所以旷后世而不闻也。然君之职分难明,以俄顷淫乐,不易无穷之悲,

虽愚者亦明之矣!

【译文4】虽是这样,如果后代做君主的,果真能保住这产业,把它永远传下去,

也不怪他将天下当作私有了。既然将它看作产业,旁人想得到产业的念头,有谁

不像自己呢?于是用绳捆紧,用锁加固,但一个人的智慧和力量,并不能战胜天

下要得到它的众多的人。远的不过几代,近的就在自身,他们血肉的崩溃,就应

在子孙的身上了。过去南朝宋顺帝愿以后世世代代都不要投生到帝王家中,而明

毅宗对公主所讲的话,也说:“你为什么要生在我家!”这话真可痛惜啊!回想

他们祖上创业之时,志在占据天下的雄心,哪有不垂头沮丧的呢?因此明白作君

主的职责,那么唐尧、虞舜的时代,人人都能推让君位,许由、务光也并非超尘

绝俗的人;不明了作君的职责,那么就连市井之间,人人都想得到君位,许由、

务光因而绝迹于后世而听不到了。虽然君主的职分难以明了,但用片刻的荒淫享

乐,不值得换取无穷的悲哀,即使是愚蠢的人也能明白这一道理的。

4.室语(请・唐甄)

唐甄,初名大陶,字铸万,号圃亭,达州(今四川)人。清初思想家。有《潜书》。

【原文1】唐子居于内,夜饮酒,己西向坐,妻东向坐,女安北向坐,妾坐于西

北隅,执壶以酌,相与笑语。唐子食鱼而甘,问其妾日:“是所市来者,必生鱼

也?”妾对曰:“非也,是鱼死未久,即市以来,又天寒,是以味鲜若此。”于

10

是饮酒乐甚。忽焉拊几而叹。其妻曰:“子饮酒乐矣,忽焉拊几而叹,其故何也?”

唐子曰:“溺于俗者无远见。吾欲有言,未尝以语人,恐人之骇异吾言也。今食

是鱼而念及之,是以叹也。"妻曰:“我,妇人也,不知大丈夫之事;然愿子试

以语我。”

【译文1】唐子在家里住着,夜晚饮酒,自己朝西坐,妻子朝东坐,女儿安朝北

坐,妾坐在西北角,拿着酒壶来给大家斟酒,大家愉快地说着话。唐子吃鱼觉得

味道鲜美,问他的妾说:“这个买来的鱼一定是活鱼吧?"妾回答说:“不是。

这鱼刚死不久,就买了来,天又冷,因此味道鲜美如此。”在这种情况下大家都

很高兴地喝着酒。忽然唐子拍案叹息起来。他的妻子说:“你饮酒很高兴呀,忽

然拍案叹息,那是什么原因呢?”唐子说:“沉溺在流俗中的人没有远见,我有

一些话,不曾把它告诉别人,是害怕人们对我的话感到惊骇诧异。现在吃这个鱼

就想起来那些话,因此叹息呀。”妻子说:“我是个妇人,不知道大丈夫的事情,

但是希望你试着对我说说。”

【原文2】曰:“大清有天下,仁矣。自秦以来,凡为帝王者皆贼也。"妻笑曰:

“何以谓之贼也?”曰:“今也有负数匹布或担数斗粟而行于涂者,或杀之而有

其布粟,是贼乎,非贼乎?”曰:“是贼矣。”

【译文2】唐子说:“大清占有天下,是仁德的。自从秦朝以来,凡是做帝王的

都是盗贼。”妻子笑着说:“为什么你称他们是贼呢?”唐子说:“现在有一个

背着几匹布或者担着几斗粟米的人走在路上,有人杀了他并且劫走了他的布匹和

粟米,这个人是贼呢,不是贼呢?”妻子说“这的确是贼。”

【原文3】唐子曰:“杀一人而取其匹布斗粟,犹谓之贼;杀天下之人而尽有其

布粟之富,而反不谓之贼乎!三代以后,有天下之善者莫如汉,然高帝屠城阳,

屠颍阳,光武帝屠城三百。使我而事高帝,当其屠城阳之时,必痛哭而去之矣;

使我而事光武帝,当其屠一城之始,必痛哭而去之矣。吾不忍为之臣也。”

【译文3】唐子说:“杀一个人,拿走他的布匹粮食,还被称为贼;杀死天下人

并且全部占有他们的衣物和粮食,却反而不称他为贼吗?夏商周三代以后,治国

11

有仁道的朝代没有超过汉代的,但当年汉高祖却屠城阳、屠颖阳,光武帝屠城三

百。假如我是汉高祖的属下,他屠城阳的时候,我一定会痛哭而离开他;假如我

是光武帝属下,当他屠杀第一座城时,我一定会痛哭而离开他。我不忍心做他们

的臣子。”

【原文4】妻曰:“当大乱之时,岂能不杀一人而定天下?"唐子曰:“定乱岂

能不杀乎?古之王者,有不得已而杀者二:有罪,不得不杀;临战,不得不杀。

有罪而杀,尧舜之所不能免也;临战而杀,汤武之所不能免也;非是,奚以杀为?

若过里而墟其里,过市而窜其市,入城而屠其城,此何为者?大将杀人,非大将

杀之,天子实杀之;偏将杀人,非偏将杀之,天子实杀之;卒伍杀人,非卒伍杀

之,天子实杀之;官吏杀人,非官吏杀之,天子实杀之。杀人者众手,实天子为

之大手。天下既定,非攻非战,百姓死于兵与因兵而死者十五六。暴骨未收,哭

声未绝,目眦未干,于是乃服衮冕,乘法驾,坐前殿,受朝贺,高官室,广苑囿,

以贵其妻妾,以肥其子孙,彼诚何心,而忍享之!若上帝使我治杀人之狱,我则

有以处之矣。匹夫无故而杀人,以其一身抵一人之死,斯足矣;有天下者无故而

杀人,虽百其身不足以抵其杀一人之罪。是何也?天子者,天下之慈母也,人所

仰望以乳育者也。乃无故而杀之,其罪岂不重于匹夫?”

【译文4]唐子妻说:“当天下大乱的时候,怎么能不杀一人而平定天下呢?”

唐子说:“要平定天下之乱怎么能不杀人呢?古代的君王,只在两种情况下才不

得已杀人:一是这个人犯了死罪,不得不杀;二就是面临战争,不得不杀。犯了

死罪的人,尧舜也不能赦免他;面临战争的时候,商汤、周武王也无法避免。如

果不是这两种情况,为什么要杀人呢?如果经过一个村庄,就把这个村庄变成废

墟,经过一个城镇,就驱逐这个城镇的居民,进入一个城市就屠杀城中的百姓,

这是什么行为?大将杀人,其实不是大将杀的,其实是天子杀的;偏将杀人,也

不是偏将杀的,其实是天子杀的;兵卒们杀人,也不是兵卒们杀的,其实是天子

杀的;官吏杀人,也不是官吏杀的,其实是天子杀的。杀人的人有好多,但其实

天子是他们的指挥者。天下已经安定了,不再攻杀作战,可是死于战争和因战争

而死的老百姓占十分之五六。死者暴露的尸骨还没掩埋,百姓的哭声还没有停歇,

12

眼眶的泪水还没有擦干。在这样的时候,天子却穿戴礼服礼帽,乘着威严的车驾,

坐在宫殿前,接受群臣的朝贺。盖起巍峨的宫殿,建立广阔的苑囿,来使他的妻

妾尊贵,来使他的子孙富有,他是什么样的存心而忍心如此享受。如果上天使我

处置杀人的案件,我就有办法对付他了。如果平常人无故杀人,用他一命抵偿一

人之死,这就够了;如果掌有天下的人,无故而杀人,那么即使让他死一百次也

不能够用来抵偿他杀一个人的罪行。这为什么呢?天子是天下人的慈母,是人们

仰望且希望得到养育的人,可是他却无故杀了他们,他的罪过难道不比常人更重

吗?”

【原文5】妻曰:“尧舜之为君何如者?”曰:“尧舜岂远于人哉?”乃举一箸

指盘中余鱼日:“此味甘乎?”曰:“甘。”日:“今使子钓于池而得鱼,扬竿

而脱,投地跳跃,乃按之根上而割之,制其腹,犀其甲,其尾犹摇,于是煎烹以

进,子能食之乎?”妻曰:“吾不忍食也。”曰:“人之于鱼,不啻太山之于秋

毫也;甘天下之味,亦类于一鱼之味耳。于鱼则不忍,于人则忍之;杀一鱼而甘

一鱼之味则不忍,杀天下之人而甘天下之味则忍之,是岂人之本心哉?尧舜之道,

不失其本心而已矣。”

【译文5】妻子说:“尧舜是怎样做君王的呢?”唐子说“:尧舜难道远远不同

于我们常人吗?”于是他拿起一支筷子指着盘中剩下的鱼说:“味道鲜美吗?”

妻子说:“鲜美。”唐子说:“现在让你从水池中钓一条鱼,扬起鱼竿的时候鱼

脱钩,掉到地上还在不停的跳跃,于是把鱼放到案板上去切,剖开鱼肚,刮去鱼

鳞,鱼的尾巴还在摇。在这种情况下煎烹上桌。你能吃它吗?”妻子说:“我不

忍心吃它。”唐子说:“人对于鱼,不止如泰山对于秋毫的差别。喜好天下的美

味,也就像喜好鱼的美味。对于鱼就不忍心,对于人就忍心;杀一条鱼而享用鱼

的美味就不忍,杀天下的人而享用天下的美味就忍心。这难道是人的本心吗?尧

舜的治国之道不过是不失去人的本心而已。”

【原文6】妾,微者也;女安,童而无知者也;闻唐子之言,亦皆悄然而悲,咨

嗟欲泣,若不能自释焉。

13

【译文6]妾是地位低微的人;女儿安是年幼无知的儿童,听到唐子的这些话,

也都忧伤悲切,叹息要哭,好像不能解脱自己。

5.范县署中寄舍弟墨第四书(清-郑燮)

郑燮,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清著名书画家、文学家,“扬州八怪”之一。

其诗、书、画,被称为“三绝”。有《板桥集》。

【原文1】十月二十六日得家书,知新置田获秋稼五百斛,甚喜。而今而后,堪

为农夫以没世矣!要须制碓,制磨,,制筛罗、簸箕,制大小扫帚,制、升、斗、

斛。家中妇女,率诸婢妾,皆令习舂揄蹂簸之事,便是一种靠田园长子孙气象。

天寒冰冻时,穷亲戚朋友到门,先泡一大碗炒米送手中,佐以酱姜一小碟,最是

暖老温贫之具。暇日咽碎米饼,煮糊涂粥,双手捧碗,缩颈而啜之,霜晨雪早,

得此周身俱暖。嗟乎!嗟乎!吾其长为农夫以没世乎!

【译文1】十月二十六日收到家里来信,知道新买的田地,秋季收获了五百斛的

稻谷,我非常高兴。从今以后,我们可以做个农夫过一辈子了。现在需要制备碓、

磨、筛罗、簸箕,制备大小扫帚,制备升、斗、斛等农具。家中妇女,连同家中

女佣,都让它们学习舂揄蹂簸的活计,这才有一种靠田园抚养子孙的生活气象。

天寒冰冻时,穷亲戚朋友到门,先泡一大碗炒米送手中,再加一小碟酱姜等佐料,

这最能使他们感到温暖。农闲的日子,吃碎米饼,煮糊涂粥,双手捧着碗,缩着

脖子喝,即使是霜雪浓重的寒冷的早晨,喝这样的粥,全身都暖和。唉!唉!我

们可以长久地做农夫过一辈子了!

【原文2】我想天地间第一等人,只有农夫,而士为四民之末。农夫上者种地百

亩,其次七八十亩,其次五六十亩,皆苦其身,勤其力,耕种收获,以养天下之

人。使天下无农夫,举世皆饿死矣。我辈读书人,入则孝,出则弟,守先待后,

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所以又高于农夫一等。今则不然,一捧书本,

便想中举、中进士、作官,如何攫取金钱、造大房屋、置多产田。起手便走错了

14

路头,后来越做越坏,总没有个好结果。其不能发达者,乡里作恶,小头锐面,

更不可当。夫束修自好者,岂无其人;经济自期,抗怀千古者,亦所在多有。而

好人为坏人所累,遂令我辈开不得口;一开口,人便笑曰:“汝辈书生,总是会

说,他日居官,便不如此说了。”所以忍气吞声,只得捱人笑骂。工人制器利用,

贾人搬有运无,皆有便民之处。而士独于民大不便,无怪乎居四民之末也!且求

居四民之末,而亦不可得也。

【译文2]我想世界上第一等人,只有农夫,读书人是士、农、工、商四民的最

后一等。上等的农夫,耕种一百亩的地,次等的七、八十亩,再次等的五、六十

亩,都是劳苦他们的身体,勤奋地付出他们的力量,耕种收获,来养活天下的人。

假使天下没有农夫,全世界的人都要饿死了。我们这些读书人,就应该在家孝敬

父母,出外尊敬兄长,守住先人的美德,等待传给后人来继承发扬,做官得志时,

把恩泽施与百姓;不能达到心愿时,就修养身心,将美德表现于世;所以又比农

夫高了一等。可是现在的读书人就不是这样了,一捧起书本,便想要考中举人、

考中进士、作官,作官后要如何抓取金钱,建造大房屋,购买很多田产。一开始

便错走了路,后来越做越坏,总没有个好结果。而那些在事业上没有发展和成就

的人,便在乡里为非作歹,行为丑陋,更令人受不了。至于约束言行,注重修养

自己品德的人,难道没有吗?甚至期望自己达到经世济民的理想,使自己的心智

高尚,媲美古人的人,也到处都有。但是好人总是被坏人所牵累,于是让我们也

开不得口。一开口说话,别人便笑说:你们这些读书人总是会说,将来做了官,

就不这样说了。所以只好忍气吞声,忍受别人的笑骂。工人制造器具,让人使用

方便;商人搬运货物,输通有无,都有方便民众的地方。只有读书人对于人民最

不方便,难怪要列在四民中的最后一等,而且连求列在最后一等也都得不到呢。

【原文3】愚兄平生最重农夫,新招佃地人,必须待之以礼。彼称我为主人,我

称彼为客户,主客原是对待之义,我何贵而彼何贱乎?要体貌他,要怜悯他;有

所借贷,要周全他;不能偿还,要宽让他。尝笑唐人《七夕》诗,咏牛郎织女,

皆作会别可怜之语,殊失命名本旨。织女,衣之源也;牵牛,食之本也,在天星

为最贵,天顾重之,而人反不重乎!其务本勤民,呈象昭昭可鉴矣。吾邑妇人,

15

不能织绸织布,然而主中馈,习针线,犹不失为勤谨。近日颇有听鼓儿词、以斗

叶为戏者,风俗荡轶,亟宜戒之。

【译文3】兄长我一生中最敬重的是农夫。对于新招用的佃户,一定以礼相待。

他们称呼我们为主人,我们称呼他们为客户;主客本来就应该是相互平等对待的

意思,我们有什么好尊贵的,而他们又有什么好低贱的呢?要体恤他们,要怜悯

他们,如果他们有需要借贷,就要周全他,无能力偿还的,就要宽让他们。我曾

经嘲笑唐人《七夕》诗,吟咏牛郎织女,都作相会、离别等可怜之说,实在失去

了原本的主旨。织女,穿衣的本源;牵牛,吃饭的根本,作为天星为最尊贵,上

天非常重视它们,而人却反不重视啊!它们昭示人民勤劳务农,它们的形象明显

可作为人们的镜子。我们乡邑的妇女们,不能织绸织布,然而主持家务,多做针

线,也仍然不失为勤劳。近来有很多沉湎于听鼓词、玩斗叶的人,这习惯太放纵,

亟应该制止他们。

【原文4】吾家业地虽有三百亩,总是典产,不可久恃。将来须买田二百亩,予

兄弟二人,各得百亩足矣,亦古者一夫受田百亩之义也。若再求多,便是占人产

业,莫大罪过。天下无田无业者多矣,我独何人?贪求无厌,穷民将何所措足乎!

或曰:“世上连阡越陌,数百顷有余者,子将奈何?”应之曰:“他自做他家事,

我自做我家事,世道盛则一德遵王,风俗偷则不同为恶。”亦板桥之家法也。哥

哥字。

【译文4]我们家的田地,虽然有三百亩,但总是人家典押的产业,不可长久依

靠它。将来需买二百亩田,我兄弟二人各得一百亩就够了,这也是古代一个农夫

受田一百亩的意思。如果再求多,就是侵占他人产业,那是很大的罪过。天下没

有田地产业的人很多,我是什么人啊,如果贪求而不满足,那么穷人将如何求得

生存呢?有人说:“在这世上,很多人的田产是阡陌相连,拥地数百顷还多,你奈

他何?〃我说:别人这么做是他家的事情,我只尽力做自家的事情,当世道昌盛时,

大家一起遵守王制;若世风日下,民俗浇薄时,也决不随着世俗同流合污。这也

是板桥家法吧。哥哥字。

16

第二单元:和而不同

1.《老子》二章(《老子》)

老子,即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人,春秋末期著名思想家。道家学派

创始人,后世与庄子并称“老庄”,其思想核心是“道法自然”,主张贵柔守雌,无为

而治。《老子》亦称《道德经》,儒家学派的经典。《老子》语言朴素,多用排比韵语,

语调谐婉,便于记诵,既有深刻的哲理性与系统的思辨性,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有着深远

的影响。

【原文1】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己;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

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

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为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惟弗居,

是以不去。

【译文1]天下的人都知道什么是美,也就知道了什么是丑恶;都知道什么是善,

也就是知道什么是不

0/150

联系客服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人人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人人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THE END
0.四书五经(大学4)四书五经(大学4) 通过昨天的学习,知道了何为修身,修身在于端正自己的心。今天接着学何为“齐其家”,何为“治国”。 原文 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译文 经文中所说“齐其家在修其身”的意思,是说一般人对于自己所亲近爱护的人往往有过分亲近的偏向;对于自己所轻蔑厌恶的人,往往有过分轻蔑厌恶的偏向;对于jvzquC41yy}/lrfpuj{/exr1r1:ee=68e3;57?
1.四书五经(大学5)四书五经(大学5) 通过昨天的学习,明白了齐其家,在修其身。要想治国,必先齐其家。 今天接着学习何谓平天下,看看古人先贤是如何说的: 原文 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 译文 所谓要使天下太平,在于治理好国家,是因为国君尊敬老人,便会使孝敬之jvzquC41yy}/lrfpuj{/exr1r1kcfm<47;ib4m
2.五经线装文白对照原文+注释+译文中国哲学论语礼记中庸大学四书《线装版四书五经4册四书五经线装文白对照原文+注释+译文中国哲学论语礼记中庸大学四书五经全套正版全注全译线装藏书馆》,作者:线装版四书五经4册四书五经线装文白对照原文+注释+译文中国哲学论语礼记中庸大学四书五经全套正版全注全译线装藏书馆无 著,出版社:光明日报出jvzq<84rtqjve}3o0fgoimfpi0ipo86356913@8:;0nuou
3.普通人学四书之《大学》(12)——齐家堂前燕三妹苏婉刚打发走提亲的媒婆:"要嫁便嫁能背《大学》的读书人。"满院桂花香里,苏正突然命人取来族谱,当着全族老小撕成雪片:"从今日起,苏氏族规添两条译文:要治理好国家,必须先要调整好自己的家族,因为不能教育好自己家族的人反而能教育好一国之民,这是从来不会有的事情。所以,君子不出家门而能施教于国jvzquC41yy}/lrfpuj{/exr1r1l46l965h9::m
4.中华书局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原文注释译文大学中庸孟子《四书五经全套11册精装全本无删减 中华书局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原文注释译文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左传国学》,作者:四书五经全套11册精装全本无删减 中华书局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原文注释译文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左传国学孔子 著,出版jvzq<84rtqjve}3o0fgoimfpi0ipo86397882?6650nuou
5.顾16大学原文及译文四书之一专辑乐库频道专辑名:大学原文及译文|四书之一 歌手:顾16 发行时间:2023-05-31 简介:《大学》是一篇论述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原是《小戴礼记》第四十二篇,相传为春秋战国时期曾子所作,实为秦汉时儒家作品,是一部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全文文辞简约,内涵深刻,影响深远,主要概括总结了先秦儒家道德修养理论jvzquC41yy}/m~lqw0ipo8fndws0kwkq13>4rx99h1
6.《四书释义》于是朱注四书,家弦户诵,垂为人人必读之书者,迄于清末,亘六百年之久。 钱穆先生所著《四书释义》分为《论语要略》《孟子要略》《大学中庸释义》三个部分,对“四书”做阐释与发挥。其中《论》《孟》两书裁为要略,分门别类,有助于学者把握两书要领;《学》《庸》则为其释义,备列全文,使学者体悟篇中宏旨。jvzq<84pgyy/{xzvj0io1ps142782=4v42782=74a;;5;B960jzn
7.四书五经之《大学》的全文翻译和解读.pdf四书五经之《大学》的全文翻译和解读.pdf 13页VIP内容提供方:毋我 大小:221.92 KB 字数:约1.12万字 发布时间:2024-11-24发布于重庆 浏览人气:47 下载次数:仅上传者可见 收藏次数:0 需要金币:*** 金币 (10金币=人民币1元)四书五经之《大学》的全文翻译和解读.pdf 关闭预览 想预览更多内容,点击jvzquC41oc~/dxtm33>/exr1jvsm1;5461724<4837716;7322722960ujz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