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吃够了生活苦,所以疯狂鸡娃,希望他能改变命运?
有句话是这样说的:“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
父母倾其所有为孩子拼起跑线,但你知道吗,真正的起跑线是“父母”。
01
片中的马百娟出生于西部穷苦山村,她所在的小学只有5个学生,2名老师。她有一个愿望,希望可以考上北京的大学。
她家里面总是不够吃,水总是不够喝,全家一年的消费不超过50元。
她认为,只有读书才能去大城市挣钱,才可以给家里买面、打井。她努力的最终目标是为了生存。
可是,15岁时马百娟辍学了。
她父亲说:女娃娃是别人家的人,书多少念一点,够用就够了。
辍学后没多久,她就嫁给了表哥。她有很多憧憬,但在传统观念和短视的家长面前,她只有一个选择。
这也是父母的希望!
常年在外务工的父母,感受过没有学历讨生活的艰辛,希望孩子能摆脱这样的命运。
他努力学习背后,担着整个家族的命运。压力使得他经常冒冷汗,双手颤栗到无法写字。最后他如愿考上了还不错的大学,但因为不是名校,他比别人更加努力地找工作。
经过努力,他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在城市站稳了脚跟,改变了家庭的命运,成为城市的新中产。
父母的“远虑”,真的帮助孩子改变了他的命运。
另一个主人公是17岁辍学在家的北京孩子袁晗寒,虽然自己不努力,但仍然过得顺风顺水。从小就上最好的幼儿园、小学,辍学后因为无聊便开了个小酒吧。
后来,父母送她出国学习,她拿了硕士学位回国,最后开了一家艺术投资公司。
在袁晗寒眼里,没有人会饿死,活着只需要做自己喜欢的事就好。
哪怕她不努力,仍然有无数的选择在等着她。这就是父母这条“起跑线”足够高。
02
父母的眼界、思想和格局里,藏着孩子的出路。父母努力拼搏的姿态里,藏着孩子的未来。
哈佛2021届新生背景调查显示,有29.3%的新生学生家里至少有一位亲人也毕业于哈佛大学;有12.1%的新生,父母中至少有一人是哈佛校友;6.2%的新生父母两人都是哈佛校友。
优秀的人,更容易养出优秀的孩子。
父母足够努力,才能要求孩子去努力。努力的姿态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
《少年说》有期节目,一个男孩喊话父亲。
他说,父母出生在农村,凭借自己的努力考上中山大学,成为一名教师。他一直以为考中山大学很简单,等自己上了高三才知道,这需要付出多少努力。
他说:爸爸,我是非常尊敬和崇拜你,我崇拜你拼搏向上、努力奋斗的精神,我尊敬你为人师为人父的表率,我要努力考上中山大学,成为你的校友。
优秀的父母,不仅拥有眼界、思想和格局,还能将积极、昂扬的学习态度传递给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