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个快节奏的流量时代,要静下心来读一本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意外的是,近年来,却有不少以书为主题的纪录片频频“破圈”,成为吸引流量的热搜词。《但是,还有书籍》《书迷》《文学的日常》……这些作品用别出心裁的方式走进与书打交道的人物的内心,展现他们丰饶有趣的精神世界,也以影像独有的优势,让大众再次感受到了书籍的魅力。不仅如此,这些作品还生动地向人们揭示了一件事:书籍中不仅“横卧着历史的灵魂”,而且人与书的缘分,远比想象中更加深邃、奇妙。
2022年初,由B站出品的、以书籍与阅读为主题的人文纪录片《但是,还有书籍》推出第二季。第二季延续了第一季内容和风格,记录了一系列与书有关的人物故事:从98岁高龄的南京图书馆研究员、版本目录学家沈燮元,到四川甘孜地区藏式图书馆的常客、藏族女孩拉姆,还有翻译家、国家图书馆管理员、出版编辑……这些人物与他们丰饶有趣的精神世界,留下了一道道动人的阅读风景,让不同时代的书香借由影像焕发出不寻常的光彩。
2019年《但是,还有书籍》第一季问世的时候,就因汇聚了装帧师、绘本作者、旧书收藏家等爱书人的故事,而受到观众的喜爱。第二季在策划和形式上更为精心,画面和叙事更加年轻化、趣味化,还邀请了胡歌为纪录片配音,在豆瓣上获得了比第一季9分更高的9.4分。
不变的是主创团队的良苦用心。导演罗颍鸾的创作手记中有这么一句话:“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让我们在这个世界以外,还拥有无数个平行世界。”这句话恰到好处地描述了书籍和阅读之于现代人的意义。3年之后,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背景下,再来品读这句话,更能品味出其中的深意。正如片中在塔公草原开办图书馆的久美师傅所说,阅读让我们的心态更加开阔,让我们的心可以连接到整个世界的发展。“但是,还有书籍”,如同一声笃定的安慰,此时此刻,书籍能为我们带来的能量尤为珍贵。
事实上,在“信息爆炸”、向前飞奔的今天,当我们谈论书籍时,很难不去反思今天这个几乎被海量信息、各种屏幕统御的时代。没有人会否认读书对于传播知识、滋养灵魂、促进文化交流的重要意义,但尴尬的是,每个人的包里常常装着手机或者平板电脑,装下一本书的时刻却少之又少。因此,通过屏幕和流动的影像,来传递原本属于纸上的凝固的书香,就成为一个耐人寻味的文化现象。
作为以纪录片的形式再现中国人“文脉”与“文心”的成功典范,2016年央视出品的纪录片《书房里的中国:纸寿千年》,将观众带回泛着墨香的古老书斋,让他们跟随镜头的引领,探索历代藏书者的人生情怀与广阔胸襟。作为国内第一部展示古代私家藏书文化的大型历史人文纪录片,《书房里的中国:纸寿千年》从藏书者的文化地位、文化理念、文化品位和地域特征等方面,揭示中国古代私家藏书的文化内涵,并用鲜活的镜头语言告诉观众,藏书不仅代表着主人的一种文化旨趣,更蕴含着波澜起伏的生命况味。
在此之后,越来越多人文纪录片尝试去揭示书页背后更为广阔的天地。一本书是如何诞生的,又是如何进入我们的书房的?在2018年央视出品的四集纪录片《书迷》中,书籍像是一个远道而来的老朋友,他在书店中休憩,与淘书人游戏,和做书人促膝而谈,同贩书人一起绘制那幅属于他们的藏宝地图。
影片用细腻的笔调记录了那些形形色色的爱书之人,他们将心思糅进书的词句、封面、甚至是纸页的毛边,为忙碌疲惫城市人撑起一片“精神乌托邦”,为了追寻一本书的足迹不惜上山下海,而他们所编织的不仅仅是文字、知识,还有深沉质朴的爱情与穿越历史的对话。人与书的连结,远比我们想象中更加深邃、奇妙。片中的主人公之一、《铁齿铜牙纪晓岚》的编剧史航将书房形容为“璀璨的星空”,我们穿行书海,正如我们仰望那片无限的宇宙,我们情不自禁地被群星的光辉所震撼,星星也将向我们投来遥远的温情。
此后,随着全民阅读日益受到重视,与书籍、阅读、文学相关的纪录片渐成风潮,讲述角度、方式和风格愈发多元、丰富。拍出了播放量破5亿次的《早餐中国》后,纪录片导演王圣志于2020年推出了《文学的日常》第一季,通过作家与好友两天的行走与对话,体现作家对时代、对生活的认知与解读。在第一季中,马原、马家辉、麦家、阿来等作家纷纷登场,观众可以真切地观察到,文学作品是如何从他们的生活经历中生长出的。譬如,因谍战小说闻名的麦家,在镜头前侃侃而谈他的转型之作《人生海海》,这部书来自他的童年和故乡最深刻的记忆;在今年刚推出的第二季中,人们可以欣赏到更多与作家创作相关的故事。例如乡土作家刘亮程,是如何一边在天山脚下耕种果园、一边从事写作的,写作对他来说,不过是土地上另一种收获。
今年3月在西瓜视频上线播出的《穿越时空的古籍》,同样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影片以一种灵动、鲜活的方式讲述了学者和艺术家们修复古籍、演绎古籍内容,让那些被时间浸染的文字重新焕发新的生命。在4月世界读书日之际,央视出品的六集纪录片《书店,遇见你》别出心裁以书店为主角,开启一场云逛实体书店的奇妙之旅。节目拍摄了5座城市的6家书店,通过全程纪实拍摄,记录下书店里充满随机和偶然的相遇。
通过影像,那些与书籍有关的生命体验得以焕活,艰涩的文字仿佛也开始逐渐变得可亲、可爱。这些纪录片作品,以或轻盈、或沉潜的姿态跃入观众视野,主创人员将观察的目光投向那些隐匿在浩瀚书海中的“编舟者”。无论如何,人始终是书写和阅读的主角,这些纪录片无论选择何种角度讲述,或者选择以谁的视角展开,作者、编辑、译者、读者,归根结底,都是通过展现每个与书结缘的主人公的经历、思想与情怀,包括他们身负着传递文化的使命感,让沉浸在“读图时代”的观众再次回到那些充盈着奇思妙想的字里行间,重温书籍给人带来的滋养与幸福感。
在《但是,还有书籍》第二季中,有这样一个场景:女孩拉姆最喜欢读的书是《巴黎圣母院》,她觉得书中主角卡西莫多很像自己,“他被亲戚遗弃,但是他却很纯洁,看到他的时候,我就想起我自己。”让热爱读书的人,都能看到纯洁如初的自己。相信这也是这些纪录片拍摄者共同的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