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质书会永远存在,作为与人的情感链接,它永远不会消失。”
第一集《一本书的诞生》
朱赢椿作为国内最著名的书籍装帧设计师之一,他说:“设计是不动声色的,作为设计师,应该默默地隐藏在书的背后,从书的内容本身去挖掘一些东西,把它表达出来。”
随着朱赢椿推开他工作室——随园书坊的竹栅门开始,映入眼帘的便是自然界的原生画面,还有交织着的那最亲切、最温暖的气息。
当镜头沿着小路曲曲绕绕之后,一个醒目的交通标志“慢”出现在人们的面前。这是主人在善意提醒客人,不要催稿,更是提醒客人,行走时要注意脚下有蚂蚁在搬家,有蜗牛在攀爬。
读书人最渴望的生活境界大抵就是如此吧,能为之痴迷一点都不为过。
四季更替,蝉蜕虫鸣,朱赢椿的创作灵感源于对自然界的沉浸式观察与记录。
他自2009年开始记录的《随园虫事》,秉持着用科学的态度,最终形成了妙趣横生的书籍《虫子旁》,让读者切身体会到一位作者的创制巧思与丰富的内涵。
这亦是作者的“贪”:欲借用书籍来引导人们更多地感受大自然所蕴藏的乐趣。
然而,这样成就的背后是数十年如一日,从事枯燥教辅书的设计工作。之后,遵从内心的他,开始转向自己喜欢的领域——书籍设计。
遇到好的作品,对于他而言是可遇不可求的一件妙事。
庆幸的是,朱赢椿设计的《平如美棠》让我们再次看到了一位90岁老人——饶平如对于亡妻的一份真挚思念,深深地镌刻在他亲手描绘的每一幅画里、浸透在每一个文字中。
朱赢椿在这个被“快”时代裹挟之下,纸质书的命运该何去何从?
他给出了答案:依旧是每一步都“慢”一点,精心去打磨书的设计,充分尊重纸张的特色,将每一幅画,每一段文字都安排到妥帖的位置。
第二集《书店风景》
他们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守护着自己的一方书店空间,因为在他们看来,那是盛放梦想的地方。
麦田书店马力说:“有一个小的空间让我去打理它,我就很知足了。”
在书店,因为书与人的情结牵连,进而打通人与人沟通的链接,对于他而言,这是最好的方式。17平米的书店空间让他找到了自己的理想。
书店被看做一个城市的精神客厅,在每个“乌托邦”背后,是一群怀抱理想的持灯者,他们照亮着别人世界的同时,又在唤醒自己最原始的动力,不断坚持着探索与生存。
南京先锋书店,被称为南京文化地标的存在,钱小华因为热爱而不断地坚持着,在经营20年之后,他开始了自己的探索,一步步大胆地尝试。
于是,碧山书局就是在探索之下成立的第一个乡村书店。拥有乡村情怀的他坚持要把文化带进村落,那是他儿时的梦想,更在助推文明的进步。
他不以盈利为目的,依然保持着从前的梦想和激情,不断地创造着价值,回馈给这个社会。
他说:“我理想的书店是下一个吧,不断地,下一个。”
在理想和生存之间平衡,是书店人永远要面对的话题。在差异中要寻求出生存的方法,对于姜寻来说,模范书局无疑是一次成功的尝试。
他书店经营的书籍,全部经由他本人一本本鉴定,一本本淘来,再一本本上架,一本本售卖,那一定包含着他炙热的情怀,更是他最大的人生乐趣。雕版书籍的印刷,源自他独特的爱好,当然这样的行径也为他经营书店带来了更多生存的契机。
开一家书店是许多人都有的梦想,然而,这个奢侈的梦想在一代又一代书店人坚守的状态下,不断地为人们的生活增添了知识、乐趣、暖意。
第三集《淘书迷的地图》
淘书迷,是一群嗜书如命的人。他们潜行于城市的各个角落,埋头在泛黄的故纸堆里,寻觅自己的心头好。
穿梭于多重角色的史航,最钟爱的身份是读书人。他说:“一个人自以为自己在坚守什么,追求什么,其实都是在打发时间,只是在找自己最满意的方式。”
而,买书,读书,抄书,推荐书就是他最满意的打发时间的方式。他嗜书如命的程度已经远超过普通人的想象力,30年不买居住的房子,但200平的租房里必须得有淘来的书的一席之地。
对于淘书迷而言,每一本旧书就如同一个漂流瓶,带着未知的惊喜,在某天被偶然地打捞起时,透过那些泛黄的纸页,前人留下的痕迹与旧时光遥遥相望,便是淘书最大的乐趣。
土生土长的天津人徐凤文,认为淘书就是一件特别幸福的事情,30年来,他共计收藏约3万册的书籍就是对他兴趣最好的证明。
他雷打不动地在周末辗转于城市的各个二手书市场,最终与自己喜欢的书相遇。而,承载着不同回忆的书籍也成为他人生的注脚。
30年间没有固定住所的他,在每一次搬家时,一定不会舍弃的是书籍,他说:“搬家就像是背着这些书在城市游历,寻找下一个栖息的场所。”
淘书迷们以书为基石,构筑着自己的精神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每一本书都是他们的路标和指向灯。为了抵达这些书,书迷们必须一次次地出发,凭借自己的耐心和缘分去邂逅,去等待。
对于陈逸华而言,每次去乐铂二手书店淘书的过程就足够慰藉他的心。作为书迷,他甘于承受越来越多的书籍侵占他的生活空间。在自己的书籍中徘徊,细嗅书香,是他纾解心情最佳的方式。
然而,意料之外,淘书的爱好竟成为他开启未来事业的一把钥匙,不断滋润着未来的道路,与此同时,淘书的过程也让他明白,唯有好书才能留存于世,所以,他在工作中会更加认真地对待每一本书,以便为后世留下最珍贵的精神食粮。
在浩瀚书海里捡漏,在旧纸堆里打捞历史的蛛丝马迹,淘书的乐趣让书迷们披星戴月,只争朝夕。
他们一次次打开自己的探测雷达,将触角伸向更深更远的角落。
他们,释放着自己的耐心,期待着一场场与书的艳遇,不断追求心灵上的平和。最终,他们用脚步拓展出属于自己的淘书地图,在得书与失书中,谱写着一出出与旧书之间的爱恨痴缠。
第四集《贩书记》
一本书的命运往往不是一帆风顺的,时光流转,人事变迁,书本总是无法永远只与一人同行。
被遗弃在世界各个角落的书籍,等待着有缘人们的捡拾,重新开启新的旅程。
梅菲斯特书店的主人鲁毅,源于高中时期买书的习惯。
他选择把旧书店作为事业,开在自家居住的书房。他每周深入上海的旧书市场淘书,不断丰富着旧书。
正是因为这些旧书的存在,随着人们的重新翻阅,那些跨越时光的痕迹被重新注意,像是时光隧道,穿梭进去开启一段新的奇遇。
王汉龙就是在奇遇中收获颇丰的一位。青简社的开设,源于他15岁时,外出打工送货的一次经历:因为识字不多,导致送错地址。这件事刺痛了他,之后 ,他便珍惜书籍,学会了版本学的知识,为此,他的人生轨迹开始改变。
他不再单纯地只关注卖书,而是转而关注书的价值。他收集衢州的文化历史,是因为作为异乡人漂泊多年后,已把衢州作为第二个故乡,这里有他独有的感情。女儿出生时遇到的一本好书,他收藏起来要做女儿的嫁妆,这就是贩书带给他的改变。
同样,对于店主的胡同而言,布衣书局也带着一份沉淀的使命感:为书迷找到好的旧书,为旧书找到好的归宿,让卖旧书成为一件有尊严的事。
他把一本本旧平装从潘家园搬回自己的书店,那个过程一定是欣慰且幸福的。
他也希望人们可以用更平常的心态来看待旧书的流转,把书传到最需要的人手中,而不是一味堆放,布满灰尘,被历史彻底遗忘。
贩书是旧书店店主谋生的手段,也是他们所选择的生活方式,经由贩书人的手,一本本书籍在书迷们之间传递、流通。这或许是作为思想载体的书籍存于世间的最好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