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出国留学”早已不是一件稀奇的事。在很多人眼中,留学生活应该是奋斗与享受并存,不但有打工、上课、赶报告,也有交友、旅游、谈恋爱……但是在上个世纪,留学意味着背井离乡、克服困难,挣得一线生机。
上世纪90年代有一部记录在日留学生的纪录片,不管是在日本播出后还是在中国播出后,都取得了瞩目的收视与反响。直到现在,豆瓣8000多人打出了9.3分的超高分。
《我们的留学生活——在日本的日子》
(bilibili搜索片名即可观看)
那时赴日留学生相对今天还很少,他们怀抱对理想的追求,从物质相对匮乏的祖国来到已经是发达国家的日本,在此挥洒汗水,靠着信念一直坚持。这种奋斗精神,至今还鼓舞着一代又一代的后辈们。
这是其中一个故事。
96年4月21日,江苏盐城的韩松经过三个多小时的飞行后,到达东瀛这块土地。他已经结婚,家里还有一个未满周岁的孩子。只身踏上异国土地,他说想见更大的世界,想考上名牌大学,学有所成。
韩松在日本的第一站是新宿,下车后他环顾周围,夜晚的新宿华灯初上,身边穿梭过的成排成排的汽车,近处闪耀着光芒的玻璃橱窗,稍远处呼啸驶过的地铁。
稍作停顿后,语言学校的负责人将韩松带入事前准备好的住处。韩松跟着负责人,来到新宿大久保附近的一处建造了30年以上的木制阁楼,这就是他在日本的第一个“小家”了。
韩松一进门,就脱掉身上穿的两件毛裤,也许是在镜头面前觉得有些羞赧,他解释道“在国内一分钟这样我都忍受不了的,就是为了多带点儿东西,省钱。” 匆匆忙忙边看着手表边用负责人的手提电话给家里报了平安,“我这边什么都挺好的,什么都有,你放心绝对能活下来。”——他这样给妻子说道。
但是其实不是这样,韩松心里并不是这样想的。语言学校负责人走后,韩松呆坐在四帖半(9平米)房间的榻榻米上,目光扫过黑糊糊的灶台,看不清本来颜色的墙壁,听着头顶呼啸而过的列车声叹了口气。
第二天早上,韩松起来打扫卫生,口里一直念叨着,“这和我想象的相差甚远,太可怕了,太可怕了,反正和我想象的…”,自述干部家庭长大,从来没做过家务,从来没下过厨房的韩松看起来有些迷茫。
收拾完毕去往语言学校报到。韩松换上带来的西装去顺路的咖啡店吃早餐,一杯红茶加上三明治,一共是500日元。
面对镜头,韩松中英夹杂着说自己喜欢日本的生活,还是比较comfortable的。虽然韩松沉重地咬了口三明治,看起来并不像是在享受美食的样子。
但接下来语言学校的入学测试才是最让韩松头疼的。虽然立志要考上名牌大学,但来之前并没有学过日语,入学测验自然成绩很差,没有办法只能先去低级班。 (不学日语就去留学并不可取!SM日语一直强调:至少要学完初级再去日本)
就这样,繁忙的一天结束后,韩松在自己的房间里,听着来回的列车声音,不由沉浸在失望的情绪里:
自己干部家庭出身,放着家里轻松舒坦的日子不过,非得花这么多钱,千里迢迢跑来日本,住在列车轨道旁,住在这肮脏破败的地方……(想法还挺淳朴的)
一个月后,韩松因为每天在外面吃饭,开销太大,去杂货店买了只电饭煲,开始了自炊的生活。
从没下过厨的韩松做的第一顿饭是菠菜和鸡腿煮的汤,配上米饭。没有餐桌,也没有太多器具,韩松直接端着小锅吃菜喝汤,用电饭煲的纸箱当作桌子。可是倒也露出心满意足的笑容,“很好,就这样,这样吃饭身体肯定不会出毛病。”
再一次采访是在韩松来日本10个月的时候。打工,学习连轴转的繁忙生活,不到一年,韩松就瘦了30斤,整个面部线条也硬朗了起来。这时韩松已经从语言学校的单身寮搬了出来,自己重新找了6平米的住处。儿子的照片,岳父写的字画条幅,都挂在斗室墙上。
每天打工完,韩松在自己的房间准备日本语能力考试N2,来日本前,他曾发过誓“考不上大学,不回去见江东父老。但也还是会疲惫地眼神看向采访人员问,“第一年是最苦的,熬过去就好了对吧?”
十多个小时后,三碗米饭配剩下的小菜,韩松吃得特别香。只剩米饭没有配菜了,韩松熟练地往米饭上浇了点酱油,依然吃得很香。
1997年12月,东京的冬天来临了。韩松考完旧能力考后,又结束了明治大学的笔试。两星期后,收到通知,功夫不负有心人,两门考试都合格了。
面试的时间已经到了新的一年1998年,这天韩松换上许久没穿过的西服,特意理了个清爽的头,提前一个小时到达御茶水站等待面试。面试结束后,韩松照常继续在料理店刷洗餐具,慢慢攒钱。
终于,发榜日到了。韩松特地叫了同学陪自己一起看榜,缓解紧张地心情。韩松走到商学部榜前只瞟了一眼就看到了自己的考号,赫然在目。やった!!!!(我做到了!!!)韩松攥起拳头,激动地挥舞,拥抱同学。
纪录片中韩松的留学生活故事就告一段落了,最后韩松面对镜头郑重地说道:“想到以前的自己就觉得非常恥ずかしい(羞耻),人呐,还是应该实在点。”
90年代,祖国准备腾飞,但各方面都和发达国家有所差距。有韩松这样一群心怀抱负信念与理想的人在他乡拼尽全力,以求人生无悔。他们的血和泪凝在纪录片并不清晰的画面里,依然让我们感动,让人沉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