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古就有读书的优良传统,热爱读书、崇尚读书之风绵延数千年。古代先贤有关读书的许多至理名言,影响一代代读书人,引领一代代读书风尚,至今仍影响深远。今天我们分享古人十则读书观点,以飨读者。
01
孔子: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孔子在《论语》中,多处谈到为学读书的态度或心态,对我们很有启迪:
一是要做到不耻下问。《论语》记载了孔子与子贡的一段对话。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孔子认为,孔文子之所以谥号为“文”,是因为他既聪明灵活、爱好学习,又谦虚下问,不以为耻。其实,孔子自己就是一位为人谦逊的人。《论语·八佾篇第三》记载:“子入太庙,每事问。”孔子到了太庙,每件事都要向别人请教。他自己认为,这正是礼的要求。
二是要做到学而不厌。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孔子勉励人们为学读书要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努力学习而不厌弃,教诲他人而不疲倦。
三是要做到只争朝夕。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在孔子看来,读书人学习明理要有时间的紧迫感,早晨得知了道理,即使当晚死去也不觉得遗憾。从孔子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人的学习态度,对于我们的学习成效和读书效果是至关重要的。不耻下问、学而不厌、只争朝夕,这正是我们今天应当大力弘扬的良好学风和传统美德。
02
曾子: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曾子在《大学》中深刻阐述了学习与修身的关系,提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亲即新),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曾子关于学习的观点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他谈了两层意思:
一是学习的根本目的。他认为,大学学习的目的或要义,在于彰显人类本身所固有的光明的德行,在于使人们除旧布新,在于达到完美的境界。
二是阐述了道德修养的途径和方法。他提出,人们只有知道了学习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做到确定志向,才能安心修养,才能思虑周详,才能够有所收获。人们如果知道了道德修养的先后次序和轻重缓急,也就接近于做学问的方法了。
03
荀子: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荀子劝学,开篇特别关注两个问题:一是学习的重要性,二是学习的目标。荀子在《劝学》开篇就讲:“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车+柔)以为轮,其曲中规。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荀子在开篇论述中,通过生动的比喻阐明了学习的重要性,提出只有学习才是提高人的品质和才能的唯一途径。靛青是从蓼蓝中提取的,但比蓼蓝更青。冰是水变成的,但比水更冷。木料笔直得合于墨线,但把它熏烤弯曲而做成车轮,它的弯曲度就与圆规画的相合。即使再烘烤暴晒,它也不再伸直,这是熏烤弯曲才使它这样。荀子借冰与水、青与蓝的关系以及将木料熏烤加工成车轮的例子,比喻学习的重要性。“(车+柔)”喻为学习的途径,“轮”喻为学习的结果,成器成才。
荀子提出读书学习的目的在于培养道德情操,涵养君子人格。通过不断学习,积善成德,心智澄明,具备圣人的思想境界。所以,荀子提出“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参省”即反省、考察。荀子主张君子要广泛地学习,每天要省察自己,那就会见识高明而行为不会有过错。
荀子关于“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的观点告诉我们,学习要有崇高的目标。积累知识是手段,培养道德情操、涵养君子人格是目标。明确了学习的目标,才可能做到博学多闻,永不停步!
04
徐幹:志者,学之师也
徐幹在《中论》中谈道:“虽有其才而无其志,亦不能兴其功也。志者,学之师也;才者,学之徒也。学者不患才之不瞻(通‘赡’,丰富),而患志之不立。是以为之者亿兆,而成之者无几,故君子必立其志。”
徐幹在这里提出了一个学习的重要问题,即学习中志向与才学的关系问题。他认为,就一个人学习而言,虽然有的人有天赋才学,却没有远大志向,因而还是不能建功立业。所以,一个人的志向在学习中发挥主要作用,犹如老师那样的作用。而一个人的才学在学习中发挥次要作用,犹如学生那样的作用。求学的人不要担心自己的才学不丰富,而应该担心志向没有确立。所以,自古至今为学的人不计其数,而有所成就的人却寥寥无几。因此,君子一定要确立他的志向。徐幹的观点给我们带来的启示是:读书学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只有立志于学,坚持不懈,才能学有所成,建功立业。
05
韩愈:读书“四患”
韩愈在他的《赠别元十八协律六首》中,提出了读书“四患”。
他写道:“读书患不多,思义患不明。患足己不学,既学患不行。”韩愈认为,读书学习,担心的是学得不够多;领会要义,只怕悟得不够透;以为自己学得差不多了,从而骄傲自满,停止学习;已经学了的东西最怕不能掌握,不付诸实践,不付诸行动。
我们在读书学习中,也要克服古人早已看到的“四患”,做到多读多思,终身为学,知行合一。
06
刘向:读书无迟暮,活到老学到老
刘向在《说苑》中,收录了晋平公与师旷的一段对话,谈及读书无迟暮,活到老学到老。
《说苑》记载:晋平公问于师旷(春秋时盲人乐师)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孰与昧(暗)行乎?”平公曰:“善哉!”
从刘向的记述来看,人生读书学习,70岁开始也不晚,少年、壮年、老年时期,读书学习,各有风景,各有千秋。人到老年,读书学习,即使不如日出之阳或日中之光,但也如炳烛之明,要活到老学到老。读书学习,不分早晚,何谈迟暮?
07
杜甫: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其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语出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丈人试静听,贱子请具陈。甫昔少年日,早充观国宾。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此处,杜甫提出“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意在提倡博览群书,书读多了,写起文章,方可下笔敏捷,得心应手,有如神助一般。
其二:“富贵必从勤苦得,男儿须读五车书。”语出杜甫的《柏学士茅屋》:“碧山学士焚银鱼,白马却走深岩居。古人已用三冬足,年少今开万卷余。晴云满户团倾盖,秋水浮阶溜决渠。富贵必从勤苦得,男儿须读五车书。”此处,杜甫明确提出,男儿首先要苦读书,其次要多读书。古人将冬天分为农历十月、十一月、十二月共三个月,故称“三冬”。用足“三冬”,即是用足全部时间来读书。
08
杜牧:一日读十纸,一月读一箱
杜牧在《樊川集·冬至日寄小侄阿宜诗》中写道:“愿尔一祝(同‘嘱’)后,读书日日忙。一日读十纸,一月读一箱。”
在这里,杜牧谈到了一个如何处理读书时间的问题,值得我们借鉴学习。日常之中,读书与工作、读书与生活经常发生时间上的冲突,顾此失彼,难以两全。实际上,有不少人往往以没有时间读书为由,而放弃了读书。
从杜牧的诗中看到,我们可以采取“积小胜为大胜”的方法,每天再忙,也可抽出少量时间读十页书,即“一日读十纸”,时间长了,一年下来,就可以读好几本书。不说“一月读一箱”,一年或可读一箱。一生下来,则可到达“读书破万卷”的高峰。如此看来,忙不是人们不读书的理由,只要有决心和恒心,即使工作和生活再忙,也都可以找到读书的途径,品味浓郁的书香。
09
张载:读中求疑
张载倡导读中求疑,倡导“于不疑处有疑”。
张载在《经学理窟》一文中谈道:“所以观书者,释己之疑,明己之未达。每见每知所益,则学进矣;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
张载提出读书要做到读中求疑,很有意义。读中求疑有两层含义:
一是读书过程中,“释己之疑”,解决不懂的问题。一遍读不懂,不懂即是疑。再读几次,或许读懂了,释己之疑。
二是读书过程中,提出自己的质疑、怀疑。对所读文章、所读书籍的观点、论据、史实等等,“于不疑处有疑”,或发现书中的错讹,或提出自己的质疑,或产生自己新的见解。如此求疑,读书记得更牢固,读书更有收获,读书更有进步。读书求疑,岂不妙哉?
10
朱熹:读书贵专不贵博
朱熹主张熟读精思,读书贵专不贵博。
他在《朱文公文集·答沈叔晦》中提出:“与其泛观而博取,不若熟读而精思,得尺吾尺,得寸吾寸,始为不枉为功力耳。”
朱熹认为,读书的目的是要有所获,即有所得。与其泛泛浏览,过目就忘,一无所获,不如多读几遍,边读边思,读熟了,认真思考了,就有收获。得一寸是一寸,得一尺是一尺,也不枉读一回。
所以,朱熹在《朱文公文集·答朱朋孙》更加明确提出:“夫学非读书之谓,然不读书又无以知为学之方,故读之者贵专而不贵博。盖惟专为能知其意而得其用,徒博则反苦于杂乱浅略而无所得也。”
朱熹强调,读书要注重专一,而不是注重广博。唯有专一,读书才有效用。朱熹讲的“专一”,不是说不要多读书,而是要读懂、读好每本书,反对那种为“博”而博而又一无所获的读书行为。朱熹的观点很有意义。每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时间也是非常宝贵的。为了不枉费精力,浪费时间,要注重读好每一本书,做到开卷不仅有益,还要开卷有得。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