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不过书香气,古人谈读书十则孔子朱熹荀子韩愈劝学杜甫

中国自古就有读书的优良传统,热爱读书、崇尚读书之风绵延数千年。古代先贤有关读书的许多至理名言,影响一代代读书人,引领一代代读书风尚,至今仍影响深远。今天我们分享古人十则读书观点,以飨读者。

01

孔子: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孔子在《论语》中,多处谈到为学读书的态度或心态,对我们很有启迪:

一是要做到不耻下问。《论语》记载了孔子与子贡的一段对话。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孔子认为,孔文子之所以谥号为“文”,是因为他既聪明灵活、爱好学习,又谦虚下问,不以为耻。其实,孔子自己就是一位为人谦逊的人。《论语·八佾篇第三》记载:“子入太庙,每事问。”孔子到了太庙,每件事都要向别人请教。他自己认为,这正是礼的要求。

二是要做到学而不厌。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孔子勉励人们为学读书要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努力学习而不厌弃,教诲他人而不疲倦。

三是要做到只争朝夕。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在孔子看来,读书人学习明理要有时间的紧迫感,早晨得知了道理,即使当晚死去也不觉得遗憾。从孔子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人的学习态度,对于我们的学习成效和读书效果是至关重要的。不耻下问、学而不厌、只争朝夕,这正是我们今天应当大力弘扬的良好学风和传统美德。

02

曾子: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曾子在《大学》中深刻阐述了学习与修身的关系,提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亲即新),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曾子关于学习的观点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他谈了两层意思:

一是学习的根本目的。他认为,大学学习的目的或要义,在于彰显人类本身所固有的光明的德行,在于使人们除旧布新,在于达到完美的境界。

二是阐述了道德修养的途径和方法。他提出,人们只有知道了学习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做到确定志向,才能安心修养,才能思虑周详,才能够有所收获。人们如果知道了道德修养的先后次序和轻重缓急,也就接近于做学问的方法了。

03

荀子: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荀子劝学,开篇特别关注两个问题:一是学习的重要性,二是学习的目标。荀子在《劝学》开篇就讲:“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车+柔)以为轮,其曲中规。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荀子在开篇论述中,通过生动的比喻阐明了学习的重要性,提出只有学习才是提高人的品质和才能的唯一途径。靛青是从蓼蓝中提取的,但比蓼蓝更青。冰是水变成的,但比水更冷。木料笔直得合于墨线,但把它熏烤弯曲而做成车轮,它的弯曲度就与圆规画的相合。即使再烘烤暴晒,它也不再伸直,这是熏烤弯曲才使它这样。荀子借冰与水、青与蓝的关系以及将木料熏烤加工成车轮的例子,比喻学习的重要性。“(车+柔)”喻为学习的途径,“轮”喻为学习的结果,成器成才。

荀子提出读书学习的目的在于培养道德情操,涵养君子人格。通过不断学习,积善成德,心智澄明,具备圣人的思想境界。所以,荀子提出“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参省”即反省、考察。荀子主张君子要广泛地学习,每天要省察自己,那就会见识高明而行为不会有过错。

荀子关于“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的观点告诉我们,学习要有崇高的目标。积累知识是手段,培养道德情操、涵养君子人格是目标。明确了学习的目标,才可能做到博学多闻,永不停步!

04

徐幹:志者,学之师也

徐幹在《中论》中谈道:“虽有其才而无其志,亦不能兴其功也。志者,学之师也;才者,学之徒也。学者不患才之不瞻(通‘赡’,丰富),而患志之不立。是以为之者亿兆,而成之者无几,故君子必立其志。”

徐幹在这里提出了一个学习的重要问题,即学习中志向与才学的关系问题。他认为,就一个人学习而言,虽然有的人有天赋才学,却没有远大志向,因而还是不能建功立业。所以,一个人的志向在学习中发挥主要作用,犹如老师那样的作用。而一个人的才学在学习中发挥次要作用,犹如学生那样的作用。求学的人不要担心自己的才学不丰富,而应该担心志向没有确立。所以,自古至今为学的人不计其数,而有所成就的人却寥寥无几。因此,君子一定要确立他的志向。徐幹的观点给我们带来的启示是:读书学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只有立志于学,坚持不懈,才能学有所成,建功立业。

05

韩愈:读书“四患”

韩愈在他的《赠别元十八协律六首》中,提出了读书“四患”。

他写道:“读书患不多,思义患不明。患足己不学,既学患不行。”韩愈认为,读书学习,担心的是学得不够多;领会要义,只怕悟得不够透;以为自己学得差不多了,从而骄傲自满,停止学习;已经学了的东西最怕不能掌握,不付诸实践,不付诸行动。

我们在读书学习中,也要克服古人早已看到的“四患”,做到多读多思,终身为学,知行合一。

06

刘向:读书无迟暮,活到老学到老

刘向在《说苑》中,收录了晋平公与师旷的一段对话,谈及读书无迟暮,活到老学到老。

《说苑》记载:晋平公问于师旷(春秋时盲人乐师)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孰与昧(暗)行乎?”平公曰:“善哉!”

从刘向的记述来看,人生读书学习,70岁开始也不晚,少年、壮年、老年时期,读书学习,各有风景,各有千秋。人到老年,读书学习,即使不如日出之阳或日中之光,但也如炳烛之明,要活到老学到老。读书学习,不分早晚,何谈迟暮?

07

杜甫: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其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语出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丈人试静听,贱子请具陈。甫昔少年日,早充观国宾。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此处,杜甫提出“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意在提倡博览群书,书读多了,写起文章,方可下笔敏捷,得心应手,有如神助一般。

其二:“富贵必从勤苦得,男儿须读五车书。”语出杜甫的《柏学士茅屋》:“碧山学士焚银鱼,白马却走深岩居。古人已用三冬足,年少今开万卷余。晴云满户团倾盖,秋水浮阶溜决渠。富贵必从勤苦得,男儿须读五车书。”此处,杜甫明确提出,男儿首先要苦读书,其次要多读书。古人将冬天分为农历十月、十一月、十二月共三个月,故称“三冬”。用足“三冬”,即是用足全部时间来读书。

08

杜牧:一日读十纸,一月读一箱

杜牧在《樊川集·冬至日寄小侄阿宜诗》中写道:“愿尔一祝(同‘嘱’)后,读书日日忙。一日读十纸,一月读一箱。”

在这里,杜牧谈到了一个如何处理读书时间的问题,值得我们借鉴学习。日常之中,读书与工作、读书与生活经常发生时间上的冲突,顾此失彼,难以两全。实际上,有不少人往往以没有时间读书为由,而放弃了读书。

从杜牧的诗中看到,我们可以采取“积小胜为大胜”的方法,每天再忙,也可抽出少量时间读十页书,即“一日读十纸”,时间长了,一年下来,就可以读好几本书。不说“一月读一箱”,一年或可读一箱。一生下来,则可到达“读书破万卷”的高峰。如此看来,忙不是人们不读书的理由,只要有决心和恒心,即使工作和生活再忙,也都可以找到读书的途径,品味浓郁的书香。

09

张载:读中求疑

张载倡导读中求疑,倡导“于不疑处有疑”。

张载在《经学理窟》一文中谈道:“所以观书者,释己之疑,明己之未达。每见每知所益,则学进矣;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

张载提出读书要做到读中求疑,很有意义。读中求疑有两层含义:

一是读书过程中,“释己之疑”,解决不懂的问题。一遍读不懂,不懂即是疑。再读几次,或许读懂了,释己之疑。

二是读书过程中,提出自己的质疑、怀疑。对所读文章、所读书籍的观点、论据、史实等等,“于不疑处有疑”,或发现书中的错讹,或提出自己的质疑,或产生自己新的见解。如此求疑,读书记得更牢固,读书更有收获,读书更有进步。读书求疑,岂不妙哉?

10

朱熹:读书贵专不贵博

朱熹主张熟读精思,读书贵专不贵博。

他在《朱文公文集·答沈叔晦》中提出:“与其泛观而博取,不若熟读而精思,得尺吾尺,得寸吾寸,始为不枉为功力耳。”

朱熹认为,读书的目的是要有所获,即有所得。与其泛泛浏览,过目就忘,一无所获,不如多读几遍,边读边思,读熟了,认真思考了,就有收获。得一寸是一寸,得一尺是一尺,也不枉读一回。

所以,朱熹在《朱文公文集·答朱朋孙》更加明确提出:“夫学非读书之谓,然不读书又无以知为学之方,故读之者贵专而不贵博。盖惟专为能知其意而得其用,徒博则反苦于杂乱浅略而无所得也。”

朱熹强调,读书要注重专一,而不是注重广博。唯有专一,读书才有效用。朱熹讲的“专一”,不是说不要多读书,而是要读懂、读好每本书,反对那种为“博”而博而又一无所获的读书行为。朱熹的观点很有意义。每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时间也是非常宝贵的。为了不枉费精力,浪费时间,要注重读好每一本书,做到开卷不仅有益,还要开卷有得。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THE END
0.大学启示录017:曾子为何引用《诗经·小雅·节南山》《大学》的书中,曾子在论述“平天下必先治其国”的时候,一口气接连引用了三段《诗经》中的经典。 第一句咱们分享过了:乐之君子,民之父母。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 引完这一则《诗经》,曾子又继续引用了《诗经·小雅·节南山》中的一段: jvzquC41yy}/lrfpuj{/exr1r1>f5l;53g;f9m
1.简介/文化影响朱子把《大学》列为“四书”之首。他继承二程的观点认为,《大学》是孔子讲授“初学入德之门”的要籍,经孔子的学生曾参整理成文,故而特别推崇。古本《大学》,不分章节,而朱子《大学章句》乃据程子之意,将此篇分为经一章、传十章。其言曰:“经一章,盖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其传十章,则曾子之意,而门人jvzquC41fc~vg7:222bp7hqo1pjcwokg1
2.《大学》教案(通用16篇)朱熹把《大学》重新编排整理,分为“经”一章,“传”十章。朱熹认为,“经一章盖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其传十章,则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也。” 《大学》一文不长,仅有短短的两千余字,但却是先秦、秦汉儒家学说的总括性著作,是儒家人生教育的道德纲领,也是维护封建宗法制度的政治纲领。《大学》以相当成熟的jvzquC41yy}/fr~khctxgw3eqo5kkjtcp1mbqnw{wykolrfqcp596>>390nuou
3.华杉讲透大学中庸(华杉讲透《大学中庸》)书评如果一个人连自己家人都不爱,却去爱别人,那必有蹊跷。上面这第一章,是孔子的话,由曾子记录的,所以是“经”。下面还有十章,是曾子的话,由曾子的门人记录的,所以是“传”。朱熹说,旧本有的地方有错误,程颐老师重新勘误确定了。因为这个传文,总是引用很多经文典故,所以又考证经文,看看先后次序,文理接续,血脉jvzquC41dqul0mtwdct/exr1tg|jg€4379659<71
4.《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案(精选11篇)一位大师和一群鲜活的学生,一场著名的对话,一个永远的经典情境,一个给人无穷回味和浮想联翩的教育场景,这就是《子路、曾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下面就让我们走进这个课堂,感悟作为教育家、思想家的孔子,感悟经典,感悟生动。 2、相关背景知识的了解 jvzq<84yyy4vpsx0eqs0hjsygp}bpp4lkcubp87233642:6:5686a>=2:;:/j}rn
5.何益鑫:《成性存存:孔门成德之学的演进》第一章 后孔子时代26 1.1 孔子的人性观26 1.2 孔学的分流47 1.3 曾子的传承61 第二章 曾子的修身论88 2.1 “三纲八目”与宋明的《大学》诠释91 2.2 《大学》古义略论109 2.2.1 “格物致知”以定宗旨109 2.2.2 “诚意”为首出120 2.2.3 “正心修身”与“修身为本”131 jvzquC41rjomq|trj{4gwmfp0gjv0ls16g5e;8h42::7c=<:;5=0rjlg0jzn
6.四书通识》(中华经典通识)《大学》是《礼记》(《小戴礼记》)四十九篇中的第四十二篇,作者已无可考,很有可能出于孔门曾子(曾参)及其弟子。唐代韩愈《原道》引用了《大学》,弟子李翱开始阐发《大学》的“格物致知”论。宋以前没有单篇别行之本,宋仁宗于天圣八年(1030)曾将单行本赐予新第进士王拱辰等。司马光著《中庸大学广义》一卷,jvzquC41rjomq|trj{4xj~3gfw4dp8nphq522<=132;1::3jvo
7.思想文库因此,子思传与孟子是不可能的。孔子圣人之学,“得其所传,子弓、子夏、子舆三人而已。子弓之学,至于荀卿、李斯而废。子夏之传,至田子方、庄周而极。惟子舆之道,子思、孟轲皆不失其所传”。他认为是子舆传子思,子思如何传孟子不详,并非曾子传子思,也非孔子传曾子。这个辨别,对道统传承谱系有了深一层的jvzq<84rjk4swl3gfw4dp8}u{l5tz€p1;fg4hA6c5ghd6@;9d;kc6:j63e<7gA>c0jzn
8.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中心不过,需要指出的是,钱穆的这一看法与“大量考证”都是建立在前人研究成果之上的。1917年,江瑔出版《读子卮言》,其中有《论诸子百家之相通》一章。书中指出,“百家九流之繁杂,而其学术本无不相通”,然后对此进行了详细的考证。其具体结论如下:第一,儒与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小说家、jvzquC41dp{ij7gpw0kew7hp1|mtz|4:7ck46k5;cf;55==;868e7>he;49e3m;0jvsm
9.岱宗青长在光华耀千秋——缅怀恩师张岱年先生我担负《综合创新——张岱年先生学记》一书的主编,除参加部分写作之外,一些有关全面的问题,我必须认真考虑。据《论语》载:孔子曾问弟子们:“吾道一以贯之乎?”诸弟子都不说话,只有曾子说了一声:“诺!”出门之后,众弟子问曾子。曾子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这个故事使我认识到,任何一个学术体系都必须有jvzquC41yy}/v|npij{b0xwi0et0kwkq13?6386;39;/j}r
10.引子(一)一九三七年:共四篇论文,全为宋代者:有辛稼轩、陈龙川、朱熹、唐仲友与他们之各事者。由以上这一恭三先生在一九三三至一九三七年间论著简表来看,他初入北大时,兴趣是在文学,这是继续他从山东家乡到北京(时已改称北平)考入辅仁大学英文系就读,主修文学,也曾读过许多西方翻译过的小说和传记,如林译《茶花女遗事》jvzq<84|iijt0ypw0gjv0ls1|zml1zgz|1jho;42364ivv
11.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此书体例,分章依照朱子,而不从黄先生,每条经文下,朱注最多,间或亦有郑注列于朱注前,其后亦多有“先师黄氏元同云”,再以“愚按”下以己说。此后或引近人如陆桴亭、李二曲,乃至其弟子陈柱尊等人之说以发明其义。朱、黄二注应为唐先生作此书最主要的参考,故要把握《中庸大义》之旨,第一个关键在于观其jvzquC41ufyeyt}d0etv0niw0et0vs||1c7d;e9;j72Ah26;j9eoi3e0nuo
12.北京师范大学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后来有一位著名的学者叫王伯祥,著述甚丰,虽有很多在抗日战争中毁于战火,但有一部《乾隆以来系年要录》尚存,这个名字是套用宋人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而来的,但建炎以来是南宋在江南另开基业,套用到乾隆以来未见得准合适。书中用大量的篇幅大谈特谈乾隆如何每日亲侍太后左右,他们之间如何的母慈子孝,把这些当jvzquC41zeh/dwz0gf{/ew4z{yn0l|kh13:52:3jvor
13.大学启示录036:曾子为什么要引用《尚书》“如保赤子”?那么读了这段《大学》,我们要问自己一个问题,曾子引用《尚书》中“如保赤子”这四个字,想要说明什么?他为什么又说“未有学养子而后嫁者也”? 02 咱们前面讲过,家是小号的国,国是大号的家,那么二者在强与弱、上与下两种关系上,是基本接近的。处理关系的原则,也应该是相同的。 jvzq<84yyy4489iqe0ipo8hqpvkov8741273986219>59B9:8a713>5964710|mv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