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纲: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六证:止、定、静、安、虑、得
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曾子在后续十章对第一章的内容进行论述。本次讲第十一章,也就是传文的第十章,最后一章。曾子解释八目中治国和平天下的关系。本章有四大段,每段都很长,所以我分为四次讲解,把每个大段拆成小段。以下书法为赵孟頫所作,我用黄笔标出了句读。
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1]而民兴孝,上长(zhǎng)长[2]而民兴弟(tì),上恤[3]孤[4]而民不倍[5],是以君子有絜(xié)矩(jǔ)[6]之道也。
[1]老老:把老人当作老人,即尊敬老人。第一个“老”是动词。
[2]长(zhǎng)长:把长辈当作长辈,即尊重长辈。第一个“长”是动词。
[3]恤:体恤,周济。
[4]孤:幼年丧父的人。
[5]倍:通“背”,背弃。
[6]絜(xié)矩(jǔ):絜:度量。矩:画方形的工具,引申为法度。儒家以絜矩来象征道德上的示范。
译文: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是说,君王尊敬老人,民间就会兴起孝敬的风气;君王尊敬长辈,民间就会兴起尊敬长辈的风气。君王体恤救助孤儿,老百姓也会这样做。君子总是以身作则,实行推己及人的“絜矩之道”。
点评:本段讲孝悌慈,“上老老而民兴孝”对应上一章的“孝者所以事君也”;“上长长而民兴弟”对应上一章的“弟者所以事长也”;“上恤孤而民不倍”对应上一章的“慈者所以使众也”。
文中举了三个例子,君主尊敬老人,尊敬长辈,救济孤儿。君主做出示范,老百姓就会跟着做,上行下效。这是讲从修身到平天下,天子修身,为天下人做示范,影响到每一个人。普通人的修身,可以影响到身边的人。
所恶(wù)于上,毋(wú)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谓絜矩之道。
译文:一件事情,如果不希望上级这样对你,那么你就不要这样对待下属;如果不希望下属这样对你,那么你就不要这样对待上级;如果不希望前面的人这样对你,你就不要这样对待后面的人;如果不希望后面的人这样对你,你就不要这样对待前面的人;如果不希望右边的人这样对你,你就不要这样对待左边的人;如果不希望左边的人这样对你,你就不要这样对待右边的人。这就是“絜矩之道”。
点评:“絜(xié)矩(jǔ)之道”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本段使用了六个方向:上下前后左右,其中上下可以理解为上司和下属。在六个方向都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假如把一个人理解为立体网格上的点,每个人都把六个方向处理好,那么整个网格空间就处理好了。天下每个人都明明德,那么就是“明明德于天下”,也就是“平天下”。
诗[7]云:“乐(lè)只君子[8],民之父母。”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
[7]诗:这里指《诗经·小雅·南山有台》。
[8]乐(lè)只君子:使民众安乐的国君。只:语气助词。
译文:《诗经》说:“使民众安乐的国君啊,是民众的父母。”民众喜欢的他也喜欢,民众厌恶的他也厌恶,这样的国君可谓是民众的父母了。
备注:君子在古文中有两个含义:一是有德者,道德君子;二是有位者,君主。需要根据上下文区分。
点评:“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君主按照人民的爱好去制订政策,以民心为己心。
诗[9]云:“节[10]彼南山,维石岩岩[11],赫赫师尹[12],民具[13]尔瞻[14]。”有国者不可以不慎,辟(pì)[15]则为天下僇(lù)[16]矣。
[9]诗:这里指《诗经·小雅·节南山》。
[10]节:高大的样子。
[11]岩岩:险峻的样子。
[12]师尹:周太师尹氏。
[13]具:同“俱”,全,都。
[14]瞻:瞻仰,仰望。民具尔瞻:倒装句,民具瞻尔,老百姓都在看着你。
[15]辟(pì):偏颇,偏向。
[16]僇(lù):通“戮”,杀。
译文:《诗经》说:“巍峨高大的南山啊,岩石耸立。声名赫赫的尹太师啊,百姓全都仰望着您。”君主不可以不慎重,偏颇偏向就会被天下人杀掉。
点评:管理者的做法,老百姓都在看着。他们不听管理者怎么说,只看管理者怎么做。
诗[17]云:“殷之未丧师[18],克配上帝[19];仪监于殷[20],峻命不易[21]。”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
[17]诗:这里指《诗经·大雅·文王》。
[18]殷之未丧师:殷朝没有丧失民心的时候。师:民众。
[19]克配上帝:能够符合上天的要求。克:能够。配:符合。
[20]仪监于殷:应该用殷朝作为借鉴。仪:《诗经》原文为“宜”。监:鉴戒。
[21]峻命不易:守住天命不容易。峻:大。不易:不容易,不变更。
译文:《诗经》说:“殷朝(商朝)没有丧失民心的时候,能够符合上天的要求。应该用殷朝作为借鉴,守住天命不容易。”这就是说,得到民心就能得到国家,失去民心就会失去国家。
点评:殷鉴不远,得民心则得国。
曾子行文特点是论述之后引经据典,以上三段引用《诗经》讲了三个道理。
(1)管理者要了解民众的喜恶,与之契合。
(2)管理者的做法,老百姓都在看着。管理者不仅是榜样,还是引导方向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