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经一章的解读

《大学》分为经和传两部分。

经是总述,总论大学之道及修身治国平天下。这是曾参对老师孔子的言论的转述。分为三纲八条目。三纲(明德、新民、止于至善)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第二部分为传,是分述,是对第一部分的阐述和解释,是曾参的文人对曾参讲学的记述,详细阐述了孔子关于大学之道的观点,具体可分为 10 个章节。分别是:

一,什么是明德?

二,什么是新民?

三,什么是止于至善?

四,什么是本末?

五,什么是格物致知?

六,什么是诚意?

七,什么是正心修身?

八,什么是修身齐家?

九,什么是齐家治国?

十,什么是治国平天下?

第一部分:总述大学之道。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句话讲述了大学的三大宗旨,即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大字古音为太,古代人将学校分两个层级,低层级为小学,高层级为大学。凡小孩 8 岁就要进入小学学习,主要学习识文断字、洒扫应对、进退礼仪等。到了 15 岁就要进入大学,主要学习格物致知、修身养性、治国平天下之学问。推而论之,在这里,大学可以引申为大学问、大用之学。

这个道指的是宗旨,做大学问的宗旨。在明明德,第一个明为动词,意思是彰显、张明等。第二个明为形容词,可取义为光明。在亲民,这个亲字应该是新字,指的是革新、弃旧图新之意。在止于至善,止字的本意为停止,指的是所当止之地,也可直接解释为目标之一。至善是一种最高的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这句话要从两个方面来了解,一是正确理解止、定、静、安、虑、得这六个字的含义,二是理解上述六个字的先后逻辑关系。

止指的是目标,

定指的是定向,

静指的是心静,心不妄动,

安指的是安于所处。

虑指的是思虑周详,

得指的是收获,有所得,得到什么,就是得以实现目标,也及得其所指。这句话的意思是,知道目标所在,才能有明确的定向,有了定向之后才能心不妄动,心不妄动后才能安于所处,安于所处才能有所思虑,思虑周详后才能有所得,有所收获。为什么知止后才能定,定后才能静?试想一下,比如做某件事情,如果没有明确的目标,就会像无头的苍蝇,不知道飞向何处。而如果一旦有了目标,就有了定向,不会心猿意马。有了定向以后,心就不会躁动,会专心致志,不会想东想西,也就是心会静了下来。心静之后就能安于所处的境地,清醒的面对现实。当认清自己所处的境地之后,就会寻思改变,也就是有所思虑,制定实现目标的计划,然后贯彻执行,坚持不懈,必定会实现目标,有所收获。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这句话是对前一句话的总结,讲的是万事万物都有自己根本和枝节,都有自己的开始和终结,明白了他们的先后关系,先本后末,就能契合事物的发展规律。这个道字指的是自然规律。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这段话讲述了大学的八大内容,即平天下、治国、齐家、修身、正心、诚意、致知、格物。意思就是自古以来,要想在天下普及发扬正大光明的品德,必须先治理好国家。要治理好国家,则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或者家族。要管理好一个家庭或家族,必须先修身养性,成为家人或者族人的榜样。如何修身养性,则要先端正自己的心思。要端正自己的心思,必须要真实的认清自己内心的意念和欲望。诚指的是真诚,何为真诚?就是真实的面对自己的欲念。食色性也,上至君王,下至平民百姓,皆是如此,没有必要掩饰。欲诚其意者,则要先致其知。这个知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解释,一是作名词,意思是知识,二是作动词,意思是通晓,知晓。通晓什么?通晓人情和世事等。正所谓人情练达即文章,世事洞明皆学问。致知在格物,这个物字指的是天地万物。所谓格物,指的是剖析天地万物的物理特性、运行规律,也就是要了解自然界的运行规律。古代讲究天人合一,用天道来指导人道,所以要尽人事,必先知天命。

物格而后知至:探究清楚事物的原理(格物),而后才能获得完备的知识(知至)。

-知至而后意诚:有了完备的知识,而后才能使意念真诚无欺(意诚)。

- 意诚而后心正:意念真诚了,而后才能使心思端正不偏(心正)。

- 心正而后身修:心思端正了,而后才能修养好自身的品德(身修)。

- 身修而后家齐:自身品德修养好了,而后才能管理好家庭或家族(家齐)。

- 家齐而后国治:家庭或家族管理好了,而后才能治理好国家(国治)。

- 国治而后天下平:国家治理好了,而后才能使天下太平(天下平)。

-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从天子到平民百姓,所有人都要以修养自身品德为根本。

-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如果这个根本(修身)混乱了,却想让枝节(齐家、治国、平天下)治理好,是不可能的。

-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该重视的(根本)不重视,不该重视的(枝节)却重视,这样的事情是从来不会有成效的。

经一章的内容从讲述了从个人道德修养到治理天下循序渐进的过程。从天子到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根本,修身是核心。这段话清晰地展现了儒家“由内而外、由己及人”的逻辑:从探究事物规律,到完善自我,再到治理天下,层层递进,而“修身”是贯穿始终的核心根本。

THE END
0.师大网院高等数学(经济类1)第一章 函数 第一节 集合(1) 02 第二节 集合(2) 映射函数(1) 03 第三节 函数(2) 04 第四节 函数(3) 05 第五节 函数(4) 第二章 极限与连续 第一节 数列的极限 06 第二节 函数的极限(1) 07 第三节 函数的极限(2) 极限的运算法则(1) 08 第四节 极限的运算法则(2) 两个重要极限(1) jvzq<84yyy4tpn3dpw4ff~3ep1xfuxzteg5sg|twtekt1;5314622;3jvo
1.大学章程第三章 学校管理体制 第一节 学校党委 第十三条坚持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学校党委承担管党治党、办学治校主体责任,发挥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抓班子、带队伍、保落实的领导作用,支持校长依法积极主动、独立负责地开展工作,保证教学、科研、行政管理等各项任务的完成。其主要职责是: jvzquC41yy}/kvrw0gjv0ls1zzml1m}|e0nu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