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分为经和传两部分。
经是总述,总论大学之道及修身治国平天下。这是曾参对老师孔子的言论的转述。分为三纲八条目。三纲(明德、新民、止于至善)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第二部分为传,是分述,是对第一部分的阐述和解释,是曾参的文人对曾参讲学的记述,详细阐述了孔子关于大学之道的观点,具体可分为 10 个章节。分别是:
一,什么是明德?
二,什么是新民?
三,什么是止于至善?
四,什么是本末?
五,什么是格物致知?
六,什么是诚意?
七,什么是正心修身?
八,什么是修身齐家?
九,什么是齐家治国?
十,什么是治国平天下?
第一部分:总述大学之道。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句话讲述了大学的三大宗旨,即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大字古音为太,古代人将学校分两个层级,低层级为小学,高层级为大学。凡小孩 8 岁就要进入小学学习,主要学习识文断字、洒扫应对、进退礼仪等。到了 15 岁就要进入大学,主要学习格物致知、修身养性、治国平天下之学问。推而论之,在这里,大学可以引申为大学问、大用之学。
这个道指的是宗旨,做大学问的宗旨。在明明德,第一个明为动词,意思是彰显、张明等。第二个明为形容词,可取义为光明。在亲民,这个亲字应该是新字,指的是革新、弃旧图新之意。在止于至善,止字的本意为停止,指的是所当止之地,也可直接解释为目标之一。至善是一种最高的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这句话要从两个方面来了解,一是正确理解止、定、静、安、虑、得这六个字的含义,二是理解上述六个字的先后逻辑关系。
止指的是目标,
定指的是定向,
静指的是心静,心不妄动,
安指的是安于所处。
虑指的是思虑周详,
得指的是收获,有所得,得到什么,就是得以实现目标,也及得其所指。这句话的意思是,知道目标所在,才能有明确的定向,有了定向之后才能心不妄动,心不妄动后才能安于所处,安于所处才能有所思虑,思虑周详后才能有所得,有所收获。为什么知止后才能定,定后才能静?试想一下,比如做某件事情,如果没有明确的目标,就会像无头的苍蝇,不知道飞向何处。而如果一旦有了目标,就有了定向,不会心猿意马。有了定向以后,心就不会躁动,会专心致志,不会想东想西,也就是心会静了下来。心静之后就能安于所处的境地,清醒的面对现实。当认清自己所处的境地之后,就会寻思改变,也就是有所思虑,制定实现目标的计划,然后贯彻执行,坚持不懈,必定会实现目标,有所收获。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这句话是对前一句话的总结,讲的是万事万物都有自己根本和枝节,都有自己的开始和终结,明白了他们的先后关系,先本后末,就能契合事物的发展规律。这个道字指的是自然规律。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这段话讲述了大学的八大内容,即平天下、治国、齐家、修身、正心、诚意、致知、格物。意思就是自古以来,要想在天下普及发扬正大光明的品德,必须先治理好国家。要治理好国家,则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或者家族。要管理好一个家庭或家族,必须先修身养性,成为家人或者族人的榜样。如何修身养性,则要先端正自己的心思。要端正自己的心思,必须要真实的认清自己内心的意念和欲望。诚指的是真诚,何为真诚?就是真实的面对自己的欲念。食色性也,上至君王,下至平民百姓,皆是如此,没有必要掩饰。欲诚其意者,则要先致其知。这个知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解释,一是作名词,意思是知识,二是作动词,意思是通晓,知晓。通晓什么?通晓人情和世事等。正所谓人情练达即文章,世事洞明皆学问。致知在格物,这个物字指的是天地万物。所谓格物,指的是剖析天地万物的物理特性、运行规律,也就是要了解自然界的运行规律。古代讲究天人合一,用天道来指导人道,所以要尽人事,必先知天命。
物格而后知至:探究清楚事物的原理(格物),而后才能获得完备的知识(知至)。
-知至而后意诚:有了完备的知识,而后才能使意念真诚无欺(意诚)。
- 意诚而后心正:意念真诚了,而后才能使心思端正不偏(心正)。
- 心正而后身修:心思端正了,而后才能修养好自身的品德(身修)。
- 身修而后家齐:自身品德修养好了,而后才能管理好家庭或家族(家齐)。
- 家齐而后国治:家庭或家族管理好了,而后才能治理好国家(国治)。
- 国治而后天下平:国家治理好了,而后才能使天下太平(天下平)。
-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从天子到平民百姓,所有人都要以修养自身品德为根本。
-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如果这个根本(修身)混乱了,却想让枝节(齐家、治国、平天下)治理好,是不可能的。
-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该重视的(根本)不重视,不该重视的(枝节)却重视,这样的事情是从来不会有成效的。
经一章的内容从讲述了从个人道德修养到治理天下循序渐进的过程。从天子到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根本,修身是核心。这段话清晰地展现了儒家“由内而外、由己及人”的逻辑:从探究事物规律,到完善自我,再到治理天下,层层递进,而“修身”是贯穿始终的核心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