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首页
好书
留言交流
下载APP
联系客服
咱们上回说到,古人十五岁以上,就可读“大学”了。学先圣礼乐,而知朝廷君臣之礼。先四书再五经,讲求由浅入深,是有顺序的。
“四书五经”是口头上一句熟语。五经为易经、尚书、诗经、礼记、春秋;四书学习顺序为大学、论语、孟子、中庸。大学为四书之首。
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认为:先读大学,以定其规模;次读论语,以定其根本;次读孟子,以观其发越;次读中庸,以求古人之微妙处。
而最初力倡四书的则为北宋理学奠基者“二程”:程颢、程颐兄弟。子程子曰:
意即大学是孔门的遗书,是初学者入德的门径。从中可知古人做学问的程序。论孟不如大学分明易晓。从这部书入手,才不会走错路。
大学开篇即提到 “三纲八目”。三纲为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目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后人据三纲八目之间的联系而总结出“六证”:止、定、静、安、虑、得。
国学大师南怀瑾则提出新见解,认为应当是四纲七证八目。在三纲前加一个大学之道的“道”,在七证前加一个“知”。大家意见如何?
“八目”是为达到“三纲”而定的工夫,也是儒学确定的人生进修阶梯。纵览四书五经,可见儒家学说均循此而来,得此而得儒学主旨矣。
八目之中,前四级“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是“内修”,后三级“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外治”,中间一级“修身”是连接内修和外治的枢纽。
所谓“十人九儒”。“修身”与“内修”连在一起,是“独善其身”;与“外治”连在一起,是“兼善天下”。这八目造就了古代知识分子的人格心理。
儒家学说也不外乎:“道”和“德”。何为道?可意会而不可言传,得了道,就懂得了事物发展变化规律,修了德,才不会用道干坏事。
道,分道之本(即先天道)、道之中(即后天道)、道之末(即左右之道)。所有的人事都在道中,各时各地都有道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