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之一“经文”的三纲八目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首页

好书

留言交流

下载APP

联系客服

《大学》是儒家经典之一,被誉为中国人的“圣经”,与《论语》、《中庸》、《孟子》并称为四书,号称四书之首。

《大学》的作者曾子是孔子的学生,《中庸》的作者子思是曾子的学生,也是孔子的孙子,《孟子》的作者孟子是子思的学生,此为一脉相承。

今天学习 《大学》的第一章经文,核心内容为大学的三纲八目

第一章“经文”

经文是《大学》的总钢及宗旨,有着统摄全书的重要作用可谓是其余各章论述得以成立的依据。朱子在《大学章句》中指出:“经一章,盖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其传十章,则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也。”由此可知,朱子认为本章是孔子所说的话,被其学生曾子记录了下来。人们将本章与其余十章区分开来,认为本章是神圣的“经”,其余各章是“传”,是对本章经文的阐发。

在本章中,孔子以极为精炼的语句,阐述了“大学之道”,提出圣王要“修己以安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三大原则及八项具体步骤,通常被人们简称为“三纲”和“八目”。具体而言,“三纲”分别为明明德、亲(新)民、止于至善;“八目”分别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本章首先就“三纲”展开论述,主要涉及“三纲”的次序、从“明明德”到“止于至善”方法、“三纲”间的关系几个方面;其次就“八目”的次序及各条目间的关系以及实现由“格物”向“平天下”转变的步骤;最后论述“修身”是“大学之道”的根本,而真正掌握“八目”间的关系是颇为重要的。“大学之道”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纵览四书五经便不难发现,儒家的经典学说都是围绕着三纲八目展开的,而掌握了三纲八目便犹如掌握了一把钥匙,能够更便捷地打开儒学大门。研修儒学典籍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而循着《大学》研修的足迹,一步一个脚印,深入发展,必然能领略儒家经典的要义。

总体而言,“三纲”是人生追求的终极目标,“八目”是达成这一目标的进修阶梯。“三纲”“八目”包括“修己”和“安人”两个方面,也包括“内修”和“外治”两个方面。其中,“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属于“内修”部分;“齐家、治国、平天下”属于“外治”部分。“修身”是连接“内修”和“外治”的纽带,当“修身”与“内修”联系得更为紧密时,则表现为“独善其身”;当“修身”与“外治”联系得更为紧密时,则表现为“兼善天下”。孟子有言:“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自古以来,中国一代又一代读书人将自身生命历程铺设在了这一进修阶梯之上。

大学之道①,在明明德②,在亲民③,在止于至善。

【注释】

①大学:先秦时期贵族的教育分为两个阶段,八岁入小学,学习基本的知识与技能;十五岁入大学,学习修身治国的道理。大,古音读“秦”,现在仍读“大”。

②明明德:前一个“明”为动词,意为“使……彰显、显明”,第二个“明”为形容词,意为“光明的”。

③亲:程颐认为“亲”通“新”,为革旧更新之意。

④止:达到目的并且不移动。至:极,最。

【译文】

大学的宗旨,在于彰显人们光明的德行,进而使人革旧更新,达到至善的最高境界。

知止而后有定①,定而后能静②,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③,虑而后能得④。

【注释】

①止:所止之地,即上文所说的“至善”境界。

②静:心境安定不乱,没有杂念。

③虑:行事思虑周详、严密。

④得:指达到“至善”境界。

【译文】

知道了应该达到的目标,然后才能有确定的志向;有了确定的志向,然后才能心静;有了安定的心境,然后才能周详地思虑:有了思虑周密的行事方法,才能处事得宜,达到至善的最高境界。

物有本末①,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注释】

①本末:指树的根与梢。

【译文】

事物都有本有末,有始有终。知道事物的先后顺序和规律,就接近大道了。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①;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②;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③;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④;致知在格物⑤。

【注释】

①国:奴隶社会中诸侯统治的地方叫“国”。

②齐:整治,治理。家:家庭。

③修其身:努力提高自身的品德修养。

④致其知:欲其所知无不尽也,即使他的知识极为丰富,达到无所不知的地步。

⑤格物:探究事物的原理、规律。

【译文】

古代有想要彰显德行于天下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想要治理自己的国,就要先整治好家;想要整治好家,就要先努力提高自身的品德修养;想要努力提高自身的品德修养,就要先端正思想;想要端正思想,就要先使自己的心意诚实;想要使自己的心意诚实,就要先充实知识;充实知识的方法在于探究事物的原理、规律。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译文】

探究事物的原理、规律才能得到真知;有了丰富的知识才能使意念诚实;有了诚实的意念才能使思想端正;端正思想,才能提高自身的品德修养;提高了自身的品德修养,才能整治好家;整治好家才能治理好国,治理好国才能使天下太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①,壹是皆以修身为本②。

【注释】

①庶人:平民百姓。

②壹是:一律,都。

【译文】

从天子到平民百姓,一律要以修身养性为根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①,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②!

【注释】

①本:根本,是指上文所说的“修身”。末:末端,是指上文所说的“齐家、治国、平天下”。

②之:指现代文中所说的本末倒置的情况。

【译文】

那种动摇了修身之本,而能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是不存在的。对自己关系亲近的人情意淡薄,而对自己关系淡薄的人却情意浓厚,没有这样的情理。

【朱熹提示】

右经一章①,盖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②。其传十章③,则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也。旧本颇有错简,今因程子所定,而更考经文,别为序次如左。

【注释】

①经:经文,经典。

②曾子:孔子弟子,姓曾名参,字子舆。相传儒家经典《孝经》,是由他记录传世的。

③传(zhuàn):名词,指老师讲授的知识,后来通称解祭经典的文字著述。

【译文】

以上的一章经文大概是孔子说而由曾参记述的。接下来的十章传文,是曾参的见解,由曾参的学生记录而成。旧版本的文字多有谬误,现在按程颐的校正,再考证经文,分别列出篇章次序如下。

THE END
0.《大学》:“三纲”“八目”之我见,寻找被遗忘的做人基石,学习《大学》的核心思想体现在其“三纲”与“八目”之中:“三纲”是指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目”则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三纲”是总纲领,如同中央出台的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发展的目标和方向;“八目”则是地方政府具体的执行方案,可操作的实施细则和行动路线图。01“三纲”——jvzquC41dqul0mtwdct/exr1tg|jg€438:=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