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深化背景下,数学教学正突破“重理论、轻实践”的模式.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委托教育部教育技术与资源发展中心(中央电化教育馆)组织研制并发布的《中小学实验教学基本目录(2023年版)》(以下简称《基本目录》)首次为中学数学实验提供了系统指引,打破了数学“纯逻辑推理”的单一认知.数学实验并非理化实验的简单迁移,而是将抽象知识转化为可操作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做数学”中理解本质、培养创新思维,成为连接理论与认知、激发兴趣、培育创造才能的关键路径.
问题提出是当前数学教育界的研究热点.随着数学课程改革的推进,课程标准中对学生问题提出能力的培养有了更明晰的规定.通过建立一个基于词性的分析框架,分别对三个版本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问题提出的关键词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其对问题提出的重视程度逐渐提高,并在结构、内容、目标要求上呈现相应的变化趋势.根据这些变化对一线教师的教学工作提出一定的启示.
对初中数学合作推理式学习的概念进行界定,运用初中数学合作推理式学习的基本步骤进行课堂实践.以“轴对称”一课为例,借助GeoGebra软件等信息技术,开展初中数学合作推理式学习,发展学生的高阶思维.通过循证实践的课例研究发现,利用合作推理式学习可以促进学生在理解数学的结构化和逻辑性中运用策略型思维,在思维进阶中激发批判型思维,在归纳反思中激活创新型思维.
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普及正在重塑教育生态.以“牛奶包装盒的秘密”为例,探讨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跨学科项目式学习的实施路径.生成式人工智能能够辅助教师精准定位教学目标,拆解层次化驱动问题;创设真实情境,引导学生建立模型、优化模型;构建多元评价体系,利用可视化图谱,动态追踪学生核心素养发展情况.生成式人工智能正在引发教育领域的时代变革,教学设计从“人工预设”走向“智能交互”的革新,学生的学习从“被动接受”走向“深度探究”的转型,评价系统从“单一低效”走向“多元个性”的升级.
以“中国天眼”中蕴含的数学原理为切入点,引导学生以项目式学习的方式开展以发展核心素养为导向的实践活动,深化学生对数形结合思想的理解,发展学生的抽象能力、空间观念、应用意识等数学核心素养.
基于知识结构、思维结构、方法结构、认知结构的“四维模型”设计结构化板书.结合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典型实例,揭示可视化板书系统对知识体系建构、思维路径显化、方法策略迁移、认知支架搭建的教学价值,为深度学习导向的课堂板书设计提供理论框架和操作指南.
数学实验是运用有关工具、学具或创新技术手段,让学习可视化、可操作化的实验过程.以“数格点,算面积”专题为例,从如何借助数学实验引出情境,如何在实验中探究结论,如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三个方面展开讨论,使学生在“做数学”中获取、在验证中保持、在探索中迁移,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
基于数学活动教学的三个关键维度,即项目设计、活动实施和多维评价,以“三角点阵中前n行的点数计算”为典型案例展开实践研究.利用代数推理与几何构图的双重验证方法,严谨地证明了等差数列求和公式的科学性,同时整合了一元二次方程的知识模块,为数学活动课的教学设计提供可操作的实践范式.
立足融合开放的命题立意,通过对一道义务教育学业质量监测试题的命制分析、监测对比,探讨如何有效利用评价实现以评促教,如何有效发挥诊断作用,落实教与评的有效衔接,以改进教学,促进义务教育数学学科的优质均衡发展.
以一道面积一定的网格作图题为例,在教学时指导学生关联条件,多角度探索不同解法,通过构图分析,让学生理解问题的本质,积累解题经验,逐步形成解题策略,提升思维能力.
近年来,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小学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提出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增强文化自信.以2024年中考数学试题为样本,分析试题中如何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并给出命题策略和建议,供广大教师参考借鉴.
<正>《中国数学教育》是中国教育学会中学数学教学专业委员会会刊。2003年1月创刊,上半月初中版,下半月高中版,国际流行大16开本,64页。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为ISSN 1673-8284,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为CN 21-1548/G4。本刊以数学教育界知名专家、学者为后盾,多年来立足于为初、高中数学教师服务,传递最新的教学信息,提供学术交流的园地,努力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好帮手。经过二十余年的积累,杂志在国内已经得到一线教师的广泛认可和好评。自创刊以来,《中国数学教育》被公认为具有业内影响力的杂志之一。
<正>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报告围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作出的部署,更好地服务广大中学教育工作者,促进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中国数学教育》杂志以中国教育学会中学数学教学专业委员会为后盾,开展“《中国数学教育》百千万工程活动”,与国内百个名师工作室、千所学校、万位教师寻求深度合作。现将相关事宜说明如下。一、服务目的发挥全国高水平工作室、学校、教师的引领作用,推广优质教育教学经验和资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提供互动交流的平台,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实现优质资源共享,促进我国基础教育事业更快、更好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