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参加了“数智赋能,融合创新——人工智能驱动的融学课堂”主题研讨后,作为一名深耕初中数学教学一线的教师,我深受启发。这场研讨不仅刷新了我的技术认知,更让我深刻体会到人工智能如何为初中数学课堂注入新活力,破解传统教学痛点。以下是我的实践心得与思考: 一、精准教学:AI让“因材施教”在数学课堂真正落地 学情诊断“显微镜”: 以往批改作业、试卷耗时费力,对错误归因常凭经验。如今,借助AI智能分析平台(如AI作业批阅系统),学生随堂练习、课后作业数据被实时采集分析。平台不仅能快速统计正确率,更能精准定位共性错误点(如“完全平方公式漏项”、“解分式方程忘检验”)和个体薄弱环节(如某生“函数图像平移规律混淆”)。课前五分钟,我就能拿到可视化报告,教学起点更精准。 分层学习“导航仪”: 面对班级学生数学能力差异大的难题,AI成为得力助手。基于知识图谱和学习者模型,平台能动态生成个性化学习路径: 基础薄弱学生:自动推送针对性补弱微课(如“因式分解的十字相乘法动画演示”)和基础巩固题卡; 中等学生:推荐变式训练题组和典型错题解析; 学优生:解锁跨学科挑战项目(如“利用函数建模分析篮球投篮抛物线”)或数学史探究任务。同一节课,不同层次学生都能在“最近发展区”有效学习。 动态反馈“加速器”: AI支持的即时反馈工具(如嵌入几何画板的智能提示、在线答题的实时对错与解析)让学生练习“不隔夜”,错误及时纠正,学习效率显著提升。 二、融合创新:AI助力数学知识“活”起来,思维“深”下去 抽象概念“可视化”: 初中生常困于抽象数学概念(如函数、空间几何)。AI驱动的动态几何软件(DGS) 和3D建模工具让“数”与“形”深度融合。在讲“二次函数图像性质”时,学生拖动参数滑块,图像实时变化,直观理解a、b、c的影响;学习“三视图”时,AR技术让学生用平板扫描实物模型,多角度观察,空间想象力在沉浸体验中培养。 探究学习“智能化”: AI为数学探究插上翅膀。例如在“统计与概率”单元,学生分组利用传感器收集数据(如教室温湿度、跳绳次数),AI数据分析工具快速生成图表、计算方差、模拟概率分布,引导学生从海量数据中发现规律,提升数据素养和统计思维。研讨中展示的“AI辅助数学猜想验证”案例(如哥德巴赫猜想简化版探索)也令我大开眼界。 跨学科联结“自然化”: 数智环境让数学与生活、科技自然融合。设计“利用一次函数优化零花钱规划”、“用相似三角形原理测量校园旗杆高度(结合手机测距APP)”等AI辅助的PBL项目,学生在解决真实问题中体会数学力量,理解“数学是世界的通用语言”。 三、人机协同:AI重塑教师角色,释放育人能量 从“知识搬运工”到“思维教练”:AI接管了部分知识传授(如推送微课)、基础练习批改、成绩统计分析等重复劳动。我得以腾出更多课堂时间,专注于: 组织深度讨论:围绕AI生成的典型错题或开放性问题(如“为什么√2不是有理数?”),引导学生辨析、论证; 实施精准辅导:基于AI诊断报告,对个别学生进行“靶向”指导; 设计高阶任务:创设需要批判性思维和创造力的复杂情境。 从“单兵作战”到“人机协作”:AI助教成为课堂新成员。它能即时回答学生基础疑问(如公式查询、计算),让“不敢问”或“等不及”的学生随时获得支持。而我则更聚焦于情感激励、价值观引导和复杂问题的点拨,师生互动更温暖、更深入。 四、挑战与反思:在技术浪潮中坚守教育初心 实践之路也伴随着挑战与冷思考: “器”与“道”的平衡: 警惕过度依赖技术。数学的核心是思维训练,解题的“笨功夫”和纸笔演算的严谨性不可替代。AI是强大工具,但绝不能替代学生独立思考、动手演算的过程。我坚持在关键环节(如几何证明、复杂运算)让学生“回归纸笔”。 数据安全与公平性: 学生数据的隐私保护是红线,需选择合规平台并加强教育。同时关注技术鸿沟,确保无设备学生也能通过其他方式(如小组共享)参与学习。 教师专业发展迫在眉睫: 要驾驭AI课堂,教师需提升数据解读能力、跨学科整合能力、人机协作教学设计能力。持续学习是必修课。 结语:拥抱数智时代,做有温度的数学引路人 这次研讨让我坚信,人工智能不是数学教育的“颠覆者”,而是“赋能者”。它让我们能更精准地教,让学生能更个性地学,让抽象的数学世界更生动可感。作为初中数学教师,我将积极拥抱“数智赋能”,勇于实践“融合创新”,让人工智能成为照亮学生数学思维进阶之路的“明灯”。但无论技术如何变迁,教育的核心始终是“人”——激发兴趣、启迪思维、培养品格。在未来的融学课堂中,我将努力做一位善用技术、深谙数学、更懂学生的“智慧型”教师,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AI加持的数学天地里,发现逻辑之美,感受思维之乐,自信前行。
数智赋能,融合创新:一位初中数学教师的融学课堂实践与思考谈志国名师工作室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