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首页
好书
留言交流
下载APP
联系客服
现任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旱区作物逆境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农业部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锈病防控岗位科学家。主要从事小麦条锈病可持续控制的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10多年来,田间实地调查、采样品、做实验、指导学生、写论文成了他主要的工作内容。
大学时代的经历在王晓杰的脑海里清晰而美好。
'当时校园里的学风很浓厚,我们早上早起早读,晚上去教室学习,到图书馆看书,学习生活非常充实。'王晓杰回忆道,'我们那时候也不仅仅是会低头学习,学校也会举办各种各样的活动,春天的游园会、冬至包饺子、周末篮球赛、元旦晚会……同学们从中获得了很多乐趣,也增进了之间的友谊,感觉非常美好。'
在青岛农业大学上学时,让王晓杰印象深刻的事情莫过于在一次课堂上,教植物病理学的李桂芳老师用一张彩色的挂图,向同学们展示了各种真菌、细菌、病毒等微生物,当时,王晓杰被这一张张漂亮的教学挂图深深吸引了。他觉得大自然中的微生物真'美'。从此,一颗想更深一步探求自然奥秘的种子在他的心底悄悄萌发。
当时教授蔬菜的刘建平老师也给了王晓杰很大影响。他说,刘老师做事低调沉稳,非常有亲和力,给人一种油然而生的亲切感。刘老师喜欢和同学们谈心,将大道理娓娓道来,同学们都非常愿意听他讲话。刘老师对待学生的态度也深深影响了他,现在的他和所带学生关系也非常友好,这也使得师生之间的关系更加融洽,做起实验来也更容易沟通交流。
十几年来,王晓杰扎根西北,专攻小麦条锈病领域,在小麦与条锈菌互作机理研究方面积极开展探索。
小麦条锈菌是一种活体寄生菌,常规遗传手段研究其比较困难。而在分子水平上区别小麦对条锈菌的感病和抗病性难度更大。攻读博士期间,由于当时学校分子生物学研究水平较低,信息相对比较封闭,很多实验都要靠自己动手摸索。王晓杰每天早晨8点准时到实验室,晚上近12点才离开。每次实验失败,他都要当天分析总结原因,推倒重来,一遍不行就两遍、三遍,不断重复,直到成功。
论文撰写过程中,为了避免干扰,王晓杰经常玩'失踪',其实是把自己在房子关上一段时间,认真构思,整理数据,反复推敲,直至成文。高产时,他10天就写了两篇SCI论文,也获得了'摇SCI树'的美誉。
十余年砺剑换来的是王晓杰所在团队在国际小麦条锈病领域的领先地位:发现了条锈菌在长期进化中形成的特有的致病蛋白激酶;鉴定了条锈菌关键致病效应蛋白,并发现了效应蛋白新的互作模式;系统构建了小麦抗病过程寄主过敏性坏死发生的网络,为揭示小麦抗条锈病机制奠定了基础。
近年来,王晓杰主持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10余项,发表SCI论文40余篇。先后获得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和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
在开展科学研究、教书育人的同时,王晓杰积极为'三农'服务,致力于小麦条锈病病害防治培训及推广活动。
每年春季、秋季和小麦越冬期,王晓杰和同事们要花费近一个月时间到甘肃陇南、陇东、陕西关中小麦条锈病发生重点地区,开展田间调查,在陕西眉县、岐山县及陈仓区等地开展有关小麦病害防治技术的科普报告及咨询。他们不辞劳苦,翻山越岭,在取得大量一手数据的情况下,对小麦条锈病流行趋势作出预测,并向政府相关部门提交报告,协助指导农民防治小麦病害,为小麦安全生产保驾护航。
王晓杰创新性建立的小麦条锈病PCR快速检测技术,可在条锈病发病早期病菌处于潜伏阶段快速准确检测条锈菌越夏、越冬情况,实现了在病菌侵染早期对条锈病的预测预报,给生产上及时、有效防治该病害提供了技术支撑,在田间已连续实施多年,取得了显著经济和社会效益,2008年获国家发明专利。
十几年里,不变的是王晓杰是对科研不懈执着的追求,不变的是他办公室那盏最晚熄灭的灯,增加的是办公室抽屉那一摞厚厚的荣誉证书。
获批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陕西省科学技术一等奖、国家发明专利、获批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入选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荣获陕西省青年科技奖、陕西省青年科技标兵等荣誉称号。面对如此丰硕的成果,他没有丝毫的骄傲和自满,反而更加感觉到身上担子重。
王晓杰依然清晰地记得在他获评'2014年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获得者'时,科研届前辈在颁奖仪式上所说的话:'科学研究没有终点,没有坦途,只有扎扎实实,不断进取,勇攀科研高峰,才会取得更大的进步,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王晓杰,男,1977年2月出生,山东烟台人,中共党员,2009年博士毕业留校任教,现为植物保护学院教师。主要从事小麦与条锈菌互作机理研究。在病原菌致病性及其变异、寄主抗病性等方面做出了重要研究进展。他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以及国家“973”计划子课题、“863”计划子课题等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10余项;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国内外期刊发表研究论文60余篇,其中SCI论文40余篇;2011年入选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2012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和陕西省青年科技新星,2013年荣获陕西省青年科技奖、入选陕西省青年科技标兵,2014年获批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