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些时候,我曾写过一篇文章,题为《桂平人文:西山镇中心校——大成国王府寻幽,浔州府府衙访古》,介绍了桂平中心小学的历史。在这篇文章中,我提到过,1935年左右,这所小学曾使用过“桂平县表正中心校”这个名字。依照我对桂平历史的理解,我一直认为,“表正”这两个字所代表的含义,代表着桂平中心校独特的历史背景,承载着它独特的教育理念。简单来说,我曾认为,“表正”这一名称只在桂平地方使用,且仅限于桂平中心校。
然而,令我大吃一惊的是,某次在浏览网页时,我偶然看到了容县的一张老旧小学毕业照,照片上也出现了“表正中心校”这一字样。瞬间,我意识到,自己过去的认知实在过于狭隘,竟像井底之蛙一样。原来,“表正”这个名称,在广西的教育史上,代表了一个广泛且重要的历史阶段,而桂平中心校的“表正”历史,只是其中的一个表现。
经过进一步查阅历史资料,我才明白,在民国时期,几乎每个广西的县城(除当时归广东的钦北防外)至少都设有一所名为“XX县表正中心校”(或者“表证中心校”,因为当时“正”和“证”在历史语境下是通用的,本文统一使用“表正”)的小学。例如,如今可以轻松查询到的容县表正中心校、藤县表正中心校、清湘表正中心校(全州)、平南大安表正中心校等,这些学校的“表正”历史无一例外。
那么,为什么广西的各个县城在这一历史时期普遍会有一所或多所“表正中心校”?“表正”这一名称究竟有何特殊的含义?背后又蕴藏着什么样的历史故事?
回溯到1933年左右,当时的广西政府实施了一项宏大的“强广西”计划,旨在从政治、军事、民生、教育、经济等各方面推动全方位改革,实施一系列政策措施。这一计划的结果,虽然未能完全实现,但却为今天的广西留下了“民国模范省”的话题。在这一过程中,围绕“广西模范省”的种种故事,也充满了许多争议和热议。如果要深入探讨这个话题,恐怕一篇文章十篇八篇都讲不完,这也不是本文的重点,因此暂且不作过多讨论。
现在流传着一句广为人知的话:“要致富,先修路”。这句话字面上容易理解,其实更深层的意思是,为了实现某个目标,必须先做好基础的准备工作,才能一步步推进。同样,想要实现“强广西”的目标,单靠出台几条政令或强制实施几项措施并不够,关键在于人。
广西当局很清楚,要实现全省的全面发展,首要任务就是提高人民的文化素质。而“素质”并非仅仅指身体健康、力量强大,最终的核心在于教育、学识和文化水平。没有文化、没有教育,任何政策和措施都无法有效落实。在当时,由于社会经济水平低、阶级思想根深蒂固,能接受教育的人寥寥无几。因此,广西在1933年秋季启动了从幼儿园到大学的各个教育阶段的规划,正式开展了普及国民基础教育运动。
以小学教育为例,实施了四二学制,即分为国民基础学校(四年制)和中心国民基础学校(两年制)。在全省范围内,村街设立了初级国民学校(即四年制的初小),乡镇则设立了中心国民学校(即两年制的高小),其余各类学校一律停办。简单来说,初小主要面向基层,教授的是基本的文化知识,例如识字、算术等;而高小则面向县城及较大镇区,将那些有能力、条件继续深造的学生集中在一起,进一步提升他们的学术水平,为将来升入初中、高中甚至大学打下基础。
然而,由于当时经济条件限制,许多初小毕业的学生并没有能力继续接受高小教育,导致高小的开设并没有普遍推广。因此,中心国民基础学校(即高小)通常只设立在各县的中心城区或较大的乡镇,这些学校被视为重点学校,是各地区的教育示范单位,因而被称为“中心校”或“中心小学”。这些学校代表了当地教育的最高水平,也是培养未来社会人才的重要基地。
实际上,中心国民基础学校(高小)的名称中,“中心国民”指的是那些在这些学校接受教育的学生,他们是未来社会中的知识分子,将通过学习改变社会的面貌。而这一时期,广西省对国民基础教育的大力推行,也让小学教育普及度显著提升。从1933年全省共有一万八千多所小学,在校生约85万人,到1940年,全省小学数量增长至两万一千所,在校生达到160万人。这个数字本身就是政策实施的体现。
由于“表正”这一名称的象征意义,加之孔子的“言天举王勇智,应为民主,仪表天下,法正万国”的教义,“表正”便成为了这种学校的统一名称。这句话本身便是一种高尚的教育理念,旨在通过榜样的力量,引导他人走向正道。因此,“表正”一词被广泛应用于教育领域,作为学校名称,再合适不过。
事实上,翻阅广西各县的历史,可以发现几乎所有民国时期的中心校或中心小学,都曾使用过“表正中心校”这一名称。这些学校的“表正”历史,通常集中在1933年至1947年之间,虽然由于时局变化和历史变迁,许多学校在后来的岁月中更名或消失,然而“表正”这一名字也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