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单元的学习内容是义务教育阶段整数乘法的最后一个知识块,它是在学生掌握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数学课程标准》对这部分内容提出了如下具体要求:
1.使学生掌握用一位数乘两位数(积在100以内)或几百几十的数的口算方法。
2.使学生能根据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推出并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3.使学生知道速度的表示法,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时间、速度和路程之间的关系,并应用这种关系解决问题的过程。
4.使学生掌握乘法的估算方法。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能应用合适的方法进行估算,养成估算的习惯。
关于乘法知识,学生最初是在二年级学习了表内乘法,再在三年级上册学习了多位数乘一位数,然后又在三年级下册学习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三位数乘两位数的学习内容是义务教育阶段整数乘法的最后一个知识块。本单元主要内容有:口算乘法,笔算乘法,常见数量关系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以及乘法的估算。
【教材编排特点】
1.创设与教学内容相融的学习情境,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学计算。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在本学段的教学中,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本单元教材提供的情境都与交通有关:马车、自行车、汽车、火车以及飞机等等。这是因为一方面学生对交通工具比较熟悉,每天的上学回家、出门旅游等都会见到、用到。另一方面,速度、路程和时间之间的抽象关系是以不同交通工具的运动为载体的。这样既可以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乘法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又为学生更好的理解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提供了丰富的背景资源。
2.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索,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与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在算理上是一致的,所不同的是一个因数的位数由两位变成了三位。教材在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和认知发展水平的基础上,积极引导学生将旧知迁移到新知。教材安排的多道例题(例1:145×12、例2:160×30、106×30和例5:49×104?)基本上是让学生通过“自己试一试”,在主动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整数乘法的算理,达到自主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用它解决简单问题的目的。
3.加强估算,重视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标准》指出“估算在日常生活与数学学习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让学生拥有良好的数感,具有重要的价值。”本单元单列一个例题组织学生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估算,让学生在应用中进一步理解估算是生活中常用的计算方法。与以前的估算内容不同的是,在本单元中明确提出估算必须符合两个要求:符合实际;四舍五入。如例5的购票问题:应该准备多少钱买票?这种问题不同于纯数字的计算,只要计算方便就可以,而是要考虑到实际情况的。估少了,票买不到是要误事的,而估多了,买了票还有钱多余是可以的,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应当让学生知道需要多估一些。另外,教材在练习十中还安排了一些需要用估算的方法来解决的简单问题,使学生通过解决这些问题进一步掌握估算的基本方法,理解什么时候应将因数估大一些,什么时候应将因数估小一结,形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辩证观点。
4.适当加大练习量,同时体现弹性要求。
由于三位数乘两位数是整数运算中有关乘法学习的最后一部分知识,具有一定的总结性和概括性,为了让学生切实掌握好这最基本的运算知识,本单元的练习量与以前的计算课相比稍有增加(在实际操作中建议再增加一些练习量)。同时,教材中带“*”的题与思考题的数量也有所增加,本着“让不同的人学不同的数学”的课改理念,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更多更广阔的学习内容。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的计算方法,并能较熟练地进行笔算,学生对估算的基本方法有了一定的基础。另外,在生活中,学生对速度、时间、路程等数量有了一些较为浅显的认识。但是学生缺乏一定的计算技巧和计算策略,计算能力需要进一步提高,同时还要培养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建议教师准备好两位数乘一位数、几百几十数乘一位数、整十数乘整十数等口算卡片,供每天课上做口算练习。
【单元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用一位数乘两位数(积在100以内)或几百几十的数大口算方法。
2.使学生能根据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推出并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3.使学生知道速度的表示法,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时间、速度和路程之间的关系,并应用这种关系解决问题的过程。
4.使学生掌握乘法的估算方法。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能应用合适的方法进行估算,养成估算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