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练习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字母按要求涂黑。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某教师在教授“分数的初步认识”时,通过分蛋糕、分苹果等生活情境引入,让学生观察“一半”“三分之一”等具体表象,再逐步抽象出分数概念。这一教学过程主要体现了()。
A.直观性原则B.启发性原则C.循序渐进原则D.巩固性原则
A.复述策略B.精细加工策略C.组织策略D.元认知策略
3.依据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小学阶段(612岁)儿童面临的主要发展任务是()。
A.获得信任感,克服怀疑感B.获得主动感,克服内疚感
C.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D.获得同一感,克服角色混乱
4.某班主任发现班级中部分学生存在“完成作业只为应付老师检查”的现象,针对这一问题,最适宜的德育方法是()。
A.榜样示范法B.情感陶冶法C.实际锻炼法D.说服教育法
5.教育行动研究的核心特征是()。
A.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B.研究者与行动者的同一
C.研究过程的可重复性D.研究结论的普适性
6.小学生在学习“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度”时,通过测量不同类型三角形的内角并求和,最终归纳出结论。这一学习方式属于()。
A.接受学习B.发现学习C.机械学习D.有意义学习
7.某教师在批改作文时,除了标注错别字和语法错误外,还会用“观察细腻”“情感真挚”等评语肯定学生的优点。这种评价方式体现了()。
A.诊断性评价B.形成性评价C.总结性评价D.相对性评价
8.儿童能理解“小红比小明高,小明比小刚高,所以小红比小刚高”,说明其思维已具备()。
A.可逆性B.守恒性C.传递性D.去自我中心性
9.为了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某小学组织学生参与“校园垃圾分类志愿者”活动,定期检查班级垃圾桶分类情况并记录反馈。这一德育途径属于()。
A.学科教学B.社会实践活动C.少先队活动D.班级管理
10.某教师在设计“乘法分配律”教学时,先让学生计算(4+2)×25和4×25+2×25,比较结果后发现等式成立,再引导学生用字母表示规律。这种教学设计遵循了()。
A.从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规律B.从一般到特殊的推理过程
C.从已知到未知的迁移规律D.从单一到综合的能力发展
11.依据《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义务教育课程应着力发展学生的()。
A.学科知识体系B.核心素养C.应试解题能力D.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12.某学生因父母离异产生焦虑情绪,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成绩下滑。班主任与该生谈心时,首先表达“我理解你现在可能很难过”,这种沟通策略体现了()。
A.尊重与接纳B.严格要求C.榜样示范D.奖惩结合
13.小学科学课中“种植凤仙花”的实践活动,主要旨在培养学生的()。
A.科学探究能力B.数学运算能力C.语言表达能力D.艺术审美能力
A.讲授法B.讨论法C.演示法D.练习法
15.小学生的思维发展特点是()。
A.从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
B.抽象逻辑思维占主导,具体形象思维逐渐消失
C.直觉动作思维为主,逐步向具体形象思维过渡
D.辩证逻辑思维开始萌芽,批判性思维显著发展
16.某班主任为了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在班级中设置“图书管理员”“卫生监督员”等岗位,让每个学生轮流担任。这种班级管理方法属于()。
A.常规管理B.平行管理C.民主管理D.目标管理
17.学习“长方形面积=长×宽”后,学生能计算教室地面、书本封面等不同长方形的面积,这属于()。
A.横向迁移B.纵向迁移C.一般迁移D.具体迁移
18.某教师在教学“年月日”时,利用日历卡、年历表等教具,让学生观察不同年份的2月天数,发现闰年规律。这种教学手段主要体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