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科代码071010)
二、学科带头人
牛勃,男,1959年生,教授,博士生导师。1989年毕业于中国医学科学院,获博士学位。1997年被山西省教育厅授予学科带头人。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共50余篇。出版专著(译著等)2部。获国家及省部级科技奖励7项。承担国家“863”重大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省部级项目6 项。
三、学科研究方向简介
1、以基因工程标准化表达体系\生物诊疗体系为基础的应用研究:自1993年开始研究细胞治疗体系和基因工程标准化表达体系,先后表达了IL-2、hHGF、PF4、hPK-5、Anqi蝰蛇毒素等9种细胞因子和多肽。并建立串联表达、小分子多肽表达、半人工化表达、基因工程抗体表达等体系。完成了“肝细胞特异性表达体系的构建及肿瘤特异性表达体系的研究”、“LAK细胞及TIL细胞的制备及临床应用”及“铂乐宁新药临床前研究”等10项省部级成果。
2、大肠癌发病状况与基因分型、早期诊断的研究:从蛋白质的基本结构功能出发,应用现代生物信息学和结构生物化学的理论和技术方法,系统研究大肠癌发病的分子机制,通过基因芯片、SNP等技术,研究导致大肠癌转移的分子机制,从黏附、水解及新生血管生成过程中发现了新生物大分子对肿瘤细胞信号转导的调控作用;目前已经发现3种在大肠癌转移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新基因,课题组正在继续研究这些基因的生物学功能。
3、重大遗传疾病的功能基因组学:结合发育分子生物学的理论,利用基因组学的基本技术,从神经管畸形的视角研究人神经管发育的过程。重点解决的科学问题是识别重要出生缺陷的分子发病机制,进一步开发出生缺陷的一级预防措施和其他相关出生缺陷的早期筛查和干预方法;建立出生缺陷的家系资源库及一些常见出生缺陷疾病的基因及分子机制研究。
四、学科近几年取得的成绩
本学科始创于1949年,1984年开始培养硕士研究生,1989年被评为国务院硕士学位授权单位,1999年被山西省教委批准为山西省重点学科,2000年被国家科委批准为国家“863”计划试验基地,2004年被授予山西省高等学校示范性实验室。拥有国家科委火炬计划山西开发区生物技术开放实验室,山西省生命科学硅谷研发中心,山西省新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国北方生物诊疗中心等科学和研究中心。培养研究生45多人,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4人,目前在读硕士研究生12人,在读博士研究生3人。五年来承担包括国家“863”、“973”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计划在内的各级各类课题30余项。近年来获得国家及省部级奖励20多项,科技项目鉴定8项,获发明专利5项,14项省部级研究成果。有8项成果进行了科技成果转化,取得了较大的社会影响。近年来在国内外杂志发表科研论文350余篇,其中1篇被SCI收录,3篇被EI收录,20多篇被Medline收录。主编、参编全国教材3本,专著5本。
该专业2018年招生(学术、全日制)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是2006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硕士学位授予点,依托校“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优势特色学科,拥有生物芯片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宁波分中心、“海洋生物技术与工程”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应用海洋生物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
该学科目前承担各类科研项目300多项,其中国家级项目20多项,共有科研经费2000余万元,近3年发表科研论文360多篇,其中被SCI收录100多篇。实验室仪器设备先进,图书资料齐全,条件较好。现有教授20人,副教授21人;其中:博士33人,硕士11人。
本学位点负责人陈炯,男,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获得者,浙江省151人才工程第一层次重点资助对象,宁波大学“应用海洋生物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主持国家973前期专项等20余项。在J Exp Med等SCI刊物上发表论文63篇,出版学术专著1册,获发明专利8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浙江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4项。获浙江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科技专家、浙江省农业科技先进工作者和浙江省青年科技奖等荣誉称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本学位点由海洋学院教师指导的3个研究方向为:(1)先天免疫分子调控,方向负责人为陈炯研究员。(2)海洋生物基因资源开发与利用,方向负责人为朱冬发教授。(3)生物芯片研制及应用,方向负责人为陈海敏研究员。
071010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既是生命科学的基础,又是生命科学的前沿。该学科主要探讨生命的本质,即研究生物体的分子结构与功能、物质代谢与调节是目前自然科学中进展最迅速、最具活力的前沿领域。本方向主要利用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的理论、技术与方法,在临床病例、动物模型、细胞水平开展以下研究:
主要研究方向:
(1)以生物活性产物的药理研究与应用开发为主要目标,围绕以岩藻聚糖硫酸酯Fucoidan和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s为代表的活性生物大分子的基础和应用研究;
(2)特色水生生物的免疫应答分子机制研究;
(3)缺血性脑中风、老年性痴呆、癫痫等疾病与中枢神经系统的可塑性研究;
(4)糖脂代谢紊乱的分子机制和新型抗糖尿病、肥胖、动脉粥样硬化、皮肤损伤修复药物及功能产品的研究开发;
(5)藻类生理生态、次级代谢产物的生物合成途径。
硕士点负责人简介:
阎秀峰: 博士、国家二级教授,博导,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院长。现任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常务理事。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原工作于东北林业大学东北盐碱植被恢复与重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从事相关实践工作及应用基础研究,主持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专题1项、国家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2项、国家基金项目8项、黑龙江省杰出青年基金1项,获黑龙江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第4名)、二等奖3项(第1名),国内外授权发明专利20余项,发表SCI论文40余篇,出版专著3部。
学术骨干简介:
吴明江:黑龙江省齐齐哈尔人,研究生学历,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博士,博士生导师,国家二级教授,温州大学瓯江特聘教授,曾获“全国优秀教师”荣誉称号。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会海洋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会教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生物工程学会转化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浙江省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会常务理事,浙江省生物工程学会理事,温州市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会副理事长。主要研究方向为海藻多糖药物活性研究与开发,以及海藻育种及生态学研究。。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蓝色粮仓”专项项目课题1项、国家星火计划重点项目1项、国家基金面上项目3项、省科技计划重点项目1项,曾获省级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发表SCI论文40余篇,编著1部,授权发明专利12项。
廖志勇:教授,博士,硕导,温州大学科技处处长。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博士,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博士后。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农业分会常务理事、浙江省高层次青年人才协会常务理事。入选浙江省“151人才工程”。主要从事天然药用成分的挖掘、功能及开发利用,主持国家自然基金项目2项、973项目子课题1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子课题1项、浙江省科技计划项目2项、浙江省自然基金项目1项,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
姜潮:教授,博导,国家“千人计划”特聘专家,浙江省特聘专家,温州市“雁荡友谊奖特别奖”获得者,温州大学全职特聘教授,温州大学校长外事顾问。长期从事蛋白药物的研发,曾在加拿大国家农业部和加拿大国家科学院从事研究工作,并先后在加拿大的SemBioSys Genetics和Paladin Biosciences公司担任主任研究员和高级研究员,领导并参与了利用红花表达人胰岛素和载质蛋白-A1,昆虫细胞表达乙肝和丙肝疫苗等十余种蛋白类药物的研究和产业化。在国外权威期刊和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60余篇,相关研究成果已获美国和中国专利。2010年回国后,发表SCI论文十多篇,发明专利13项。一类新药及新型组织工程学复合生物材料已进入临床前试验研究阶段,已初步显示出应用前景和巨大的市场潜力。
胡振林:博导,温州大学全职特聘教授,原第二军医大学教授,上海市浦江人才。美国杜克大学访问学者(2004-2006)。主要从事抗炎和免疫调控机制和应用研究,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Arthritis & Rheumatoid等学术期刊发表SCI论文20余篇。先后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课题1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分课题1项,全军医学科技“十二五”重点课题分课题1项(BWS11J033)。先后荣获上海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华医学科技三等奖等各1项。
金宁一: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温州大学特聘教授。国家“973”项目和“863”项目首席科学家,兽医界第一个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荣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军队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奖、全军优秀教员、“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等荣誉称号。任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常务理事和动物传染病学分会理事长,吉林省人兽共患病防控科技创新中心主任,吉林省病毒重组疫苗研发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是动物病毒学和人兽共患病学的学术带头人,历经30年建立了“重要动物病毒病防控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体系。主持课题57项,获授权发明专利12项,成果转让2项,获新型疫苗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6项,以责任作者在Nature Communication、Science Signaling和Cell Research等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429篇,主编专著2部。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二等奖5项。在2003年抗击非典、2004年阻击禽流感、2009年防控甲型H1N1流感、2013年抵御H7N9流感等重大疫情应急处置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被评为“感动中国畜牧兽医科技创新领军人物”,获“新中国60年畜牧兽医科技贡献奖(杰出人物)”,被中央军委授予个人二等功。
李松林:博导,浙江省“千人计划”专家,温州大学全职特聘教授,任温州大学生命科学研究院执行院长,神经科学与化学研究所所长。美国洛杉矶加州大学、加拿大麦肯马斯特大学博士后。曾任美国洛杉矶西奈山医学中心神经外科科学家、洛杉矶加州大学医学院神经病学助理研究员和访问教授。主要从事缺血性脑中风、老年性痴呆、癫痫等疾病与中枢神经系统的可塑性研究。获得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美国老年研究院(NIA)、美国心脏协会(AHA)国家研究中心(NRCP)资助,其开创性研究成果以第一作者连续在Nature Neuroscience发表,作为研究亮点分别在Nature Neuroscience、Nature Medicine-Drug Discovery等期刊上获得积极评价。另在Neuron、Brain、Neurobiology of Diseases、Experimental Neurology、Cellular and Molecular Neuroscience等发表多篇研究论文。
现有硕士生导师:
阎秀峰、廖志勇、吴明江、金宁一、姜潮、杨海龙、李松林、张金三、佟海滨
招生对象:生物学、医学、药学、化学相关专业本科毕业生。
学制:三年。
学位:理学硕士。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简介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是本校首批硕士学位授权点之一(1986年)。自1994年已连续21年被评为广东省高校重点学科或特色重点学科。以本学科为主要基础申请建立了广东省医学分子诊断重点实验室、广东省教育厅医学生物活性分子重点实验室、广东省教育厅教学提高型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研究所和衰老研究所;主要研究方向:衰老的分子机制研究、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分子机制与早期诊断、医学生物活性分子筛选与应用和肿瘤生物治疗及基因诊断。
本学科现有人员38名(含技术员8名),其中教授12名,副教授7名,讲师或助理研究所员11名;有博士学位教师18名,硕士学位教师11名;硕士研究生导师16名,博士研究生导师3名,院外硕士研究生导师8名。
本学科承担了本科生《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和研究生《医学分子生物学》教学任务,学科带头人刘新光教授主持的《生物化学》课程于2004年被评为我省高校该课程首门精品课程,2012年转型为省级精品视频公开课;2011年《临床生物化学及检验》课程也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2013年升级转型为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自1985年以来,本学科一共招收292名硕士研究生,毕业221名;1996、2006和2007年分别与中山医科大学、武汉大学、重庆医科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共招收博士生20名,毕业16名;2013年广东医学院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2014年开始自主招收博士研究生,现有2名博士研究生在读。
随着本学科教学与科研实力不断壮大,在国内学术地位及影响日益提高;本专业培养的硕士生或读博深造、或进入研究所和研发中心工作,均成为骨干及领军人物。如周克元教授(1985级硕士)已是广东省生化与分子生物学会副理事长和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理事;康铁邦教授(1993级硕士)毕业后留学美国10年,被中山大学“百人计划”引进,现为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和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黄功华教授(2002级硕士)2007年留学美国,在Nat Immunol(IF:24.221)和Immunity (IF21.637)发表第一作者高水平论文,被上海交通大学作为特殊人才引进,上海“东方学者”特聘教授;刘新光教授(1996级联合培养博士)现为本学科带头人,是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全国模范教师及省教学名师,张海涛教授(1995级硕士和2001级博士)已成为本学科学术骨干和博士生导师。近几年来本学科获得国家级科研项目20余项,各类研究经费约3000万元,发表SCI论文5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