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予学位类别:理学硕士学位
一级学科代码名称:0710生物学
二级学科方向名称:
01微生物学
02神经生物学
03遗传学
04发育生物学
05细胞生物学
06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07生物医学信息学
08生物工程
09生物医学工程与技术
10干细胞生物学
制订单位:生命科学学院(牵头)、湘雅基础医学院(参与)、资源加工与生物工程学院(参与)
培养方案版本号:2025版
一、学科概况
生物学是系统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本质的基础学科,涵盖从分子到生态系统的多个层次,重点探讨生物的结构、功能、行为、发育、遗传、进化及其与环境的相互关系。作为生命科学的核心,生物学为医学、农业、环境与生物技术等领域提供理论支撑,具有高度交叉性与前沿性。
中南大学生物学学科伴随着“百年湘雅”医学教育的发展而成长,湘雅医学院的生物学教学始于1914年湘雅医学专门学校建校之初的医学预科,1946年湘雅医学院建立了生物化学科。本学科点1981年获首批博士学位授予权,1994年获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本学科是国家“985工程”和“211工程”和重点建设学科,遗传学为国家重点学科,生物学为湖南省重点学科。“生物学与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两个学科进入ESI世界排名前1‰,“神经科学和行为科学”进入ESI世界排名前1%。学科拥有平台包括1个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1个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等、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4个湖南省重点实验室。现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2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973项目首席科学家2名、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1名、国家百千万人才计划1人、国家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人、万人计划1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2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5人。近年来,承担了国家“973项目”、“863项目”、国家重大支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国家级重大项目。
本学科紧跟生命科学国际前沿,聚焦国家重大科技需求,面向人民健康与区域发展关键问题,开展高水平基础与应用研究。在国内率先开展了人类遗传资源收集与致病基因鉴定,在临床医学中开创了“医学遗传科”,引领我国医学遗传学的发展。学科在医学遗传学、造血干细胞与再生医学、重大疾病机制、生物信息学等方向形成特色优势,在多个领域处于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积极推动学科交叉与“医-研-产”协同创新,汇聚国际视野与创新能力兼备的青年人才,构建高水平科研团队,致力于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生物学学科高地,培养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生物医学创新与创业人才。
二、研究方向
1.微生物学(Microbiology):本方向主要研究各类微生物的生命活动规律和生物学特性,是现代高新生物技术的重要理论和技术基础。研究内容涵盖细菌、病毒、放线菌、真菌、立克次体、支原体、衣原体、螺旋体、原生动物及单细胞藻类等微生物,在分子、细胞及群体水平上深入探讨其形态结构、生长繁殖、生理代谢、遗传变异、生态分布、分类演化与致病机制。本方向广泛应用于医药卫生、生物工程、工业采矿和环境保护等领域。
2.神经生物学(Neurobiology):本方向以多层级研究为核心,从分子、细胞、器官到行为系统性揭示神经系统在发育、可塑性、衰老及疾病状态下的结构与功能规律。重点关注关键发育基因、易感基因及表观修饰在神经功能调控中的作用,同时结合微生物学视角,探索肠道等共生微生物对神经免疫、神经递质代谢和行为表型的影响,深入剖析微生物神经免疫轴的分子机制。聚焦神经退行性疾病、精神障碍与神经发育障碍等重大脑疾病,系统阐明其病因与发病机制,开发创新性的药物、基因/细胞治疗及神经调控策略,推动遗传溯源与微生态干预的融合与转化,服务于临床早期诊断与个体化治疗。
3.遗传学(Genetics):本方向聚焦人类重大遗传性疾病的遗传学和表观遗传学基础研究,致力于解析神经发育障碍、精神疾病、神经退行性疾病、生殖系统疾病及严重出生缺陷等的致病基因与风险机制。通过建立疾病队列、生物样本库和多层次疾病模型,开展致病基因鉴定、分子发病机制研究,开发并推广新型诊断技术和治疗策略。注重发展临床遗传学,提升对遗传病的精准诊断与风险预测能力,同时深入研究配子发生障碍及其干预治疗手段。
4.发育生物学(Developmental Biology):本方向致力于研究从单细胞受精卵发育为复杂多细胞个体的过程,融合遗传学、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等多个层面的知识体系。重点探讨从受精、囊胚形成、原肠胚发育到胚层分化过程中细胞分裂、迁移、分化及信号转导的调控规律。借助分子标记、基因编辑、胚胎培养、多组学技术、活体成像和类器官模型等先进手段,系统解析胚胎早期发育、器官形成及其稳态调控的内在机制。为出生缺陷、发育障碍、组织再生与衰老机制研究提供理论支撑,并为再生医学、精准医疗及生殖健康等领域提供创新思路。
5.细胞生物学(Cell Biology):本方向聚焦于细胞及亚细胞水平的生命活动规律,深入揭示细胞结构、动态功能、关键生命过程、细胞间通讯及其与微环境的相互作用。研究涵盖生理稳态与疾病状态下(如肿瘤、神经退行性疾病、动脉粥样硬化、免疫失调、感染性疾病)细胞行为与其分子基础。重点包括干细胞命运调控与再生医学应用、模式生物构建与疾病模型开发、天然药物活性筛选与小分子靶点药物研发、病毒感染机制与宿主免疫应答、以及新型诊疗技术的开发等内容。
6.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Biochemistry & Molecular Biology):本方向从分子层面研究生命现象,融合物理、化学、生物、遗传学和医学等多学科内容。系统研究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与功能、物质代谢及其调控机制,揭示生命个体的发育规律及其分子调控机制。研究领域涵盖细胞分化、个体发育、代谢调控、疾病发生、基因诊断及分子治疗等,是生命科学和医学领域最具活力的方向之一,具有理论前沿性、技术更新快和高度交叉融合的特点。
7.生物医学信息学(Biomedical Informatics):本方向是生物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计算机科学与管理科学等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新兴前沿学科。研究内容涵盖生物医学信息的采集、处理、存储、分析与应用。在医学信息领域,重点研究医学信息理论、方法与技术以及医疗信息系统的规划、设计、实施与评估;在生物信息领域,聚焦生物信息学理论与组学分析方法、多组学整合,探索疾病发生机制,发现潜在靶点与生物标志物。为生物医学研究、疾病诊疗、医疗决策、医院管理与医学教育提供重要智力支持和参考依据。
8.生物工程(Bioengineering):本方向以生物科学为基础,结合工程技术和其他基础学科的原理,按照预设目标对生物体或其原料进行设计与改造,产出所需产品或实现特定功能。研究涵盖优良动植物和微生物品系的改造、生物原料(如淀粉、糖蜜、纤维素等)的高效利用,涉及产品包括粮食、药品、食品、化工原料、能源和金属等,目标还包括疾病预防与治疗、环境污染治理等。本方向对实现资源清洁高效利用和推动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9.生物医学工程与技术(Biomedical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本方向基于生物学与医学原理,应用工程技术手段开发新型医学检测技术、系统装置与信息处理算法。研究重点包括医学检测与诊断设备的原理、硬件架构与数据算法,揭示生物信号的发生与变化规律,推动基于计算机的智能辅助诊疗技术发展。本方向还致力于开发具备市场竞争力的微型化、多参数、集成化、低成本的生物传感与预警系统,重点应用于心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糖尿病等重大疾病的监测与早期诊断。
10.干细胞生物学(Stem Cell Biology):本方向是一门关于干细胞基础理论与应用的交叉学科,涉及生命医学、材料科学、生物制药和生物工程等领域。依托胚胎干细胞与成体干细胞的自我更新与多向分化能力,推动以再生医学为核心的新型治疗模式,有望解决多种疑难疾病问题。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命运调控机制与临床转化应用,利用干细胞移植、诱导分化及组织再生,促进组织修复与功能重建,拓展疾病治疗新路径。
三、培养目标
中国学生:坚持立德树人,着力培养在理、医、工等多学科交叉领域承担基础性、前沿性科学探索与创新实践重任,引领新医科发展的国际化、复合型的生物科学杰出创新人才。在掌握一般生物学理论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上,系统掌握生物学专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所学专业的前沿理论知识,系统了解科学研究工作过程,并具有开展科学研究的能力。具有为人类健康服务的意识,具备不断学习、探索和解决公共卫生实际问题的能力。能与他人配合协作,具有团队协作精神。通过研究生综述报告及学术论文交流等形式能够较准确、科学、严谨地表达与交流自己的研究成果。
国际学生:了解中国国情和中华文化,尊重中国风俗习惯,具备良好的法治观念和道德意识,致力于推动中外文化友好交流,“知华、友华、助华”。学科专业培养目标与中国学生一致。
四、学制和学习年限
硕士研究生的基本学制为3年,全日制学习年限为2-5年,非全日制学习年限为2-6年。最长学习年限计算截止日期为当年8月31日。
学校研究生学制和学习年限按照《中南大学研究生学籍管理规定》执行。
五、培养方式
1.实行导师负责制,鼓励实行以导师为主的指导小组负责制。负责研究生培养全过程,且对研究生的思想品德、学术道德有引导、示范和监督的责任。
2.导师指导研究生制定培养计划、选学课程、查阅文献、参加学术交流和社会实践、确定研究课题、指导科学研究等。
3.导师对研究生的业务指导和思想教育、学风教育应有机结合起来,全面培养提高研究生的综合素质。
4.实行培养过程淘汰机制,通过培养环节考核,按照《中南大学研究生培养环节工作管理办法》,不合格者予以重新考核或淘汰。
六、课程设置与学分
1.学分
课程类别
中国学生
课程类别
国际学生
公共学位课
公共学位课
学科基础课
10
学科基础课
10
学科核心课
学科核心课
选修课
选修课
学科交叉课
学科交叉课
培养环节
培养环节
补修课
补修课
总学分
20
总学分
22
学分说明
补修课:跨学科考取者必选(不记入总学分,但需有考核成绩)
必修课:在必修课程列表里根据方向去选择。
2.课程设置
课程类别
课程编号
课程(环节)名称
学时
学分
开课学期
说明
公共学位课
01030502A0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32
春秋季
必修
(中国学生)
01030502A03
自然辩证法概论
16
春秋季
必修
(中国学生)
11000003A01
汉语Ⅰ
64
秋季
必修
(国际学生)
10000003A01
中国概况
32
秋季
必修
99000003B01
论文写作与学术道德
32
秋季
必修
学科基础课
99000003B01
论文写作与学术道德
32
秋季
必修
(8个学分)
25071003C01
高级分子生物学实验
36
春季
25071002C04
细胞生物学技术
与实践
48
春季
25071003C02
生物化学实验技术
32
春季
25071002C03
分子遗传学理论
与技术
32
秋季
56071003C02
微生物组学原理
与技术
32
春季
56071003D03
生物工程科研设计
32
春季
56071003B01
分子生物学研究方法与技术
32
春季
65071003B02
实验室生物安全
32
秋季
65071002B01
医学科研设计
32
秋季
65085403C05
生物医学数学基础
32
秋季
65085402C07
生物模式识别与机器学习
32
春季
69100402B02
医学统计学(高阶)
32
秋季
学科核心课
25071003B02
高级分子生物学
32
春季
25071003B01
医学细胞生物学
32
秋季
25071004B01
生物化学(全英文)
32
秋季
25071002B01
医学遗传学前沿
与进展
36
春季
25071003D01
临床遗传学(生科)
32
秋季
25071003B03
神经科学基础与前沿
16
秋季
25071003C2X
应用生物信息学
32
秋季
25071002B05
生物医学信息学
32
秋季
56071003D05
高级生物化学
(英文)
32
秋季
56071003B02
生物分离科学与工程前沿
32
春季
56071003B04
微生物工程
32
秋季
56071003D4X
现代微生物学
32
秋季
56071002C02
合成生物学前沿
与进展
32
秋季
56071001D1X
微生物冶金前沿
与进展
32
秋季
65071003C02
人体微生物组学
32
秋季
65071002D3X
临床问题的生理学
原理
48
秋季
65071002C01
神经生物学
48
春季
65100103D7X
干细胞与再生医学
32
秋季
65071003B1X
临床遗传学(基础)
32
秋季
65100103C17
生殖医学
32
秋季
65100102C21
现代肿瘤学基础
32
秋季
65100103C19
表观遗传学
32
秋季
选修课
25000003E01
医学科技信息检索
16
秋季
25071003C08
生物医学大数据
32
秋季
25071002D01
基因及蛋白质组学原理及应用
32
春季
选修
(2个学分)
25071002D02
分子生物学前沿进展
32
春季
25071003D03
健康信息学
32
秋季
25071002B06
生物医学知识组织
32
秋季
56071002D01
生物电化学
32
春季
56071002D2X
蛋白质工程
32
春季
56071002B02
生物工程文献检索及论文撰写
32
春季
56071003D07
资源加工实验技术
32
秋季
56071003C03
生物分子模拟
32
春季
65071002B03
医学文献鉴赏
32
秋季
65071003D2X
重大呼吸系统疾病的基础与临床
32
秋季
65071003D1X
数字医学
32
秋季
65085403B04
生物信息学概论
32
秋季
65085403C04
现代医学仪器
32
秋季
65085403C03
生物传感与纳米技术
32
秋季
65085403C06
医学影像新技术
32
秋季
65085403D4X
组织工程前沿
32
秋季
65100103C18
病毒性疾病与病毒
载体
32
秋季
65100103B2X
人类疾病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
32
秋季
65100102B09
分子生物学实用技术
32
秋季
69100402B02
医学统计学(高阶)
32
秋季
69100402B01
医学统计学(中阶)
24
1.5
秋季
69100403E1X
统计软件及其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中阶)
24
1.5
春季
82100203E1X
急救与心理技能
32
春秋季
学科交叉课
72100702D1X
人工智能药学
32
秋季
02120403E1X
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
32
春季
25071003C6X
生物医学数据挖掘
32
秋季
培养环节
99000003F03
学术交流(硕士生)
春秋季
必修(5个学分)
99000003F06
开题报告
第三学期
99000003F08
社会实践
春秋季
99000003F09
科研训练
春秋季
99000003F13
实验室安全与环保
教育
必修,不计学时学分
七、学术交流
硕士生在校期间必须完成一定数量的学术报告以获得相应的学分,累计应完成2学分。
1.在读期间在学院/学科组织的学术会议上作学术报告不少于1次,记0.5学分/次。
3.从第二学年开始每年参加学院组织的每周研究生论坛不少于20次,记1.5学分。
八、开题报告
所有硕士研究生均必须进行学位论文开题报告,根据《中南大学研究生培养环节工作管理办法》执行。
研究生在导师的指导下,应在第一学年内确定学位论文研究方向,在查阅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在开题报告前完成一篇综述,由开题报告评审小组对阅读文献的数量、质量和学术水平进行综合评价,纳入开题报告评审。
九、中期考核
无。
十、科研训练
要求至少主持或参加1项科研项目,通过掌握正确的科研方法,培养独立从事科学研究或专门技术的能力,经导师审核达到要求者给予相应学分。
十一、社会实践
根据《中南大学研究生社会实践学分管理办法》执行。十二、学年总结与考核
在每学年结束,学校组织研究生对一学年来的政治思想表现、课程学习、培养环节、科研和实践业绩等方面进行总结和鉴定,鉴定结果作为评优和筛选依据,对不合格者根据研究生学籍管理规定进行相应学籍处理。
十三、学位工作
(一)在学期间创新性成果要求
严格按照《中南大学生物学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标准》。
(二)学位论文要求
严格按照《中南大学学位授予工作实施细则(试行)》、《中南大学生物学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标准》、《中南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撰写规范》、《中南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查重与检测管理办法》及学科/二级培养单位实施细则的要求执行。
(三)学位论文评审、答辩与学位授予
严格按照《中南大学学位授予工作实施细则(试行)》、《中南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与学位实践成果答辩管理办法(试行)》、《中南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与学位实践成果评审管理办法(试行)》等文件要求执行。
十四、毕业工作
根据《中南大学研究生毕业与学位授予分离实施办法》,对未达到学位授予要求的,可申请毕业答辩。毕业要求如下:
(一)创新性成果要求
硕士研究生的毕业论文应围绕生物学领域中具有理论价值或应用前景的重要问题开展研究,体现对本学科发展的理论推动或实际贡献。论文应在借鉴前人或自身已有研究基础上,聚焦于某一具有科学意义的问题或其关键环节进行深入探讨,在理论分析、技术方法或实际应用等方面有所创新,能够体现一定程度的改进、完善或拓展,并取得具有学术价值的新成果。
(二)毕业要求
1.毕业论文撰写须严格按照《中南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撰写规范》文件要求执行。
2.毕业论文检测按《中南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学术不端检测管理办法》文件要求执行。
3.毕业论文由2名本学科副教授或相当职称的专家进行评审,所有评审意见均为同意毕业答辩者,由学院审核材料并报研究生院审批后方可进行毕业答辩。
(三)毕业答辩要求
毕业答辩程序参照学位答辩程序执行,其他事宜遵照《中南大学研究生毕业与学位授予分离实施办法》执行。
附:修订专家名单
陈超、陈先来、邓梅春、董竹新、高志勇、郭辉、胡德华、胡正茂、李家大、李杰、林戈、刘建炜、刘静、彭小清、王宽松、文庭孝、向波、项荣、熊鲲、曾伟民、张前军、张树冰、赵红波、赵岳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