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言东:谈谈职官与科举()

宋代对学士的待遇、礼遇就更高了。宋代的学士院就改叫翰林学士院,或者称为“翰苑”,或者也叫“禁林”,就是宫禁之地。这个地方还称为“玉堂”、“玉署”。在翰林学士院里,除了起草一些皇帝的机密诏令以外,还设置侍读、侍讲学士。侍读和侍讲也加上学士衔,叫侍读、侍讲学士。资格差一点的就叫侍读和侍讲,如果资格再浅一点的,就叫“崇政殿说书”,这都是陪伴皇帝读书的一些官。这些官在宋代叫“经筵官”,经筵是皇帝听讲书史的地方,和皇帝在一起读书的,当时都叫“经筵官”。这些“经筵官”他们一方面给皇帝讲解经书、史书,同时也备皇帝顾问,宋朝的翰林学士大多数都能够胜任宰相。

北宋的时候,以使馆、昭文馆、集贤院称为三馆,总称为“崇文院”。后来又在三馆里建秘阁,另外置官属,这些官叫直密阁、直馆、直院,还有校理、校勘,这样一些官。这些官都叫馆职。昭文馆和集贤院的大学士,还有使馆的监修国史,都要宰相来兼,都是宰相的兼职。除了三馆以外,宋代还有龙图阁、天章阁等等,一共有十一个阁。这些阁主要收藏一些皇帝看的书,当时叫御书,或者由皇帝授意编的一些书。在龙图阁、天章阁里边,也有学士、直学士和待制这样一些官,备皇帝顾问,参与议论和校订图书。后来,学士就成为一种荣誉的称号,不一定在馆里边,有些外面的官也可以加学士的这些衔。在宋代做学士,地位是最高了,荣誉很高。包公(就是包拯)在宋代就做过天章阁待制,还做过龙图阁直学士。

辽也有这方面的官。辽有北面官和南面官,北面官主要是管契丹本族的事情,北面官里头有一个叫“大林牙院”,“林牙”是契丹话,实际上和翰林意思差不多。南面官里头也有翰林院。金朝设置翰林学士院,另外还有国史院、记注院、弘文院、集贤院,还有一个叫益政院,这些都属于秘书性质的或者侍从性质的一些机构。益政院是金朝所特有的,在益政院里头,都是一些很有学问的人在里边,陪着皇帝读书。他名义上叫“经筵官”,但是实际上这些人叫“内相”,皇帝有一些机密的事情都跟他们商量,或者由他们来起草。元代,翰林院与国史院合并到一起,称为翰林监国史院。这个翰林监国史院里边有承旨、学士、侍读、侍讲、修撰这样一些官,他们掌管制诰,修史,进讲经史,陪着皇帝读书。

到明代,制诰、修史、经筵、还有图书,这些事情都合并到翰林院。所以我们所说的秘书和明代的翰林官意思差不多。

翰林院在明代又称为“词林”,从明代开始,翰林就成为文学之士的专称。以前的翰林还包括其他一些有一技之长的人,但是明代翰林院成为外朝的官署,从宫廷里面迁出去了。这些学士就掌管一般的制诰、史册和文字方面的事情。以前的秘书省里不是秘书监的吗?就是管图书的,到明代就没有秘书省了,翰林院里边就设立一个官,叫典籍。典籍这个官就是管图书的。另外,明代修史的事情也都归到翰林院,这个官叫修撰、编修、检讨,这三个官在明代都叫史官。他们专门负责修史,同时又让他们兼修起居注。编修、检讨或者侍读、侍讲这些翰林官,只有选入内阁以后,才能够参与机密,替皇帝起草一些诏令。进入内阁以后就称为内阁大学士,明代的内阁大学士就是事实上的宰相。

清代的翰林院比明代的翰林院所管的范围要小一些,它所属的机构主要有三个:收藏馆、起居注馆和国史馆。起居注馆自己没有什么官,必须要由日讲官来兼,什么叫日讲官呢?就是清代的经筵官。所以它的正式官名就叫日讲起居注官。国史馆有一个叫总裁,就是总负责的,以下还有一些提调、总篡、篡修,他们具体负责修史的事情。

在清代,图书这个事情不归翰林院,它有一个文渊阁,文渊阁主要是收藏《四库全书》,《四库全书》归内务府管。另外,清代还有一个武英殿修书处,专门管一些印书的事情,相当于现在的出版社,武英殿出版的书当时叫“殿本”。文渊阁和武英殿修书处都不归翰林院,而属内务府。清代起草诏令,还有批答章奏,这样的事情归内阁。但是机密的诏令到清代也不归内阁。在康熙的时候又有南书房,它当时的官名叫南书房行走。雍正以后,由军机处来负责,就是由军机大臣负责。

这里还得说一下,明代撤销了中书省以后,还保留了中书舍人这个官。在南北朝的时候,中书舍人地位最重要,负责起草皇帝的诏令,到隋唐的时候,一般的诏令还由他起草。但是到明代和清代,中书舍人只负责一些抄写方面的事情,和以前的中书舍人比,职权要小得多。

下面我们把这一节简单地小结一下。皇帝的秘书和他的文学侍从,实际上是皇帝的智囊团,替皇帝出主意、写文章。因为有好多的诏令、好多的书——比如咱们现在看到的《二十四史》——都是出于他们的手里,所以对政治特别是文化有很大的贡献和影响。

起草诏令这个事情在汉代归尚书郎负责;魏晋以后,主要是中书舍人负责;唐宋以后,机密的诏令主要由翰林学士负责;到明清的时候,明代主要由内阁大学士起草机密诏令,清代由军机大臣负责。

保管图书,在古代主要是由秘书监负责,秘书监是秘书省的长官,主要是这个机构负责;到明代才取消秘书省,就归到翰林院,由翰林院的典籍来负责;到清代,归到文渊阁。

修史方面的事,魏晋以后叫著作郎,北齐的时候才开始设立专门的修史机构,叫史馆;唐朝以史馆为宰相的兼职;宋代设立国史院,元代叫翰林监国史院;明代把修史方面的职务都归到翰林院;清代在翰林院里设立国史馆,负责修史。

修起居注,就是记载皇帝的言行。从北魏开始才设置专官,以后历代这方面的官大多数都叫起居舍人和起居郎。到元代,这个事情由给事中来兼管,明代由史官来兼管。清代翰林院里有起居注馆,但必须由日讲官来兼。

经筵官就是陪着皇帝读书的,汉代已经有讲郎;北魏以后一般都称为侍读、侍讲,地位高的叫学士,侍读、侍讲学士;清代叫日讲官。

下面我们再讲学官。古代的学官主要是指两部分人,一个是管理学校的官员和官立学校的教师。

我们国家的学校起源很早,传说夏代就已经有了学校。西周的时候有大学和小学的区分了。西周的大学叫辟雍。现在我们到国子监里看,当中还叫辟雍,这个名字西周就有了。诸侯也有大学,它当时叫泮宫。当时大学里边有教武艺的,叫师氏。当时教文化的,是由管音乐的官来负责,当时叫大司乐或者叫乐师,也叫太师。当时负责学校的长官叫司成。

战国的时候齐国有学校,它是官学,叫稷下学。稷下学不是一般的学校,它是讲学和研究的场所,当时德高望重的被尊为祭酒,荀子就做过稷下学的祭酒。在战国时候,齐国、魏国、赵国这些国家有博士,博士最早是指一些有学问的人,国君请他们做顾问,可以说是一种顾问性质的官。

到了秦和西汉初年,博士官归太常,还是一种顾问性质的官。从汉武帝开始,在中央和地方都设立学校,就让这些博士来收一些弟子。从此以后博士就成为经学传授,就是管教育的教师的一种职称。所以从汉武帝以后,博士就成为学官或者叫教官,和原来的意思就不太一样了。

博士讲学的地方叫太学,太学就是古代的大学。在郡县,就是在地方上也设立学校。地方学校设置经师或者孝经师来主管教育,当时这些人就称为文学或者叫文学掾,就是古代主管地方教育的一种官。

今天就讲到这,同学们再会。

穿越时空的对话与大师一起探寻中华文明的精神血脉和思想肌理

天文地理到语言制度,古典“百科全书”

2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11-03 11:45

经筵官就是陪着皇帝读书的,汉代已经有讲郎;北魏以后一般都称为侍读、侍讲,地位高的叫学士,侍读、侍讲学士;清代叫日讲官。

11-03 11:44

修起居注,就是记载皇帝的言行。从北魏开始才设置专官,以后历代这方面的官大多数都叫起居舍人和起居郎。到元代,这个事情由给事中来兼管,明代由史官来兼管。清代翰林院里有起居注馆,但必须由日讲官来兼。

11-03 11:43

修史方面的事,魏晋以后叫著作郎,北齐的时候才开始设立专门的修史机构,叫史馆;唐朝以史馆为宰相的兼职;宋代设立国史院,元代叫翰林监国史院;明代把修史方面的职务都归到翰林院;清代在翰林院里设立国史馆,负责修史。

11-03 11:42

保管图书,在古代主要是由秘书监负责,秘书监是秘书省的长官,主要是这个机构负责;到明代才取消秘书省,就归到翰林院,由翰林院的典籍来负责;到清代,归到文渊阁。

11-03 11:41

起草诏令这个事情在汉代归尚书郎负责;魏晋以后,主要是中书舍人负责;唐宋以后,机密的诏令主要由翰林学士负责;到明清的时候,明代主要由内阁大学士起草机密诏令,清代由军机大臣负责。

11-03 11:37

翰林院在明代又称为“词林”,从明代开始,翰林就成为文学之士的专称。以前的翰林还包括其他一些有一技之长的人,但是明代翰林院成为外朝的官署,从宫廷里面迁出去了。

10-11 13:56

#打卡#这样听下来,感觉是对文官的专业性有越来越大的要求。本身的范围扩大,但是所属的专业深度也加深了。

07-10 07:51

活到老学到老,当了皇帝需要不停地读书,那当皇帝的老师又需要读多少书📚

THE END
0.清朝散官与实职官品级大概的对应文职京官:翰林院编修、大理寺左右评事、太常寺博士、国子监监丞、内阁典籍、通政司经历、知事、太常寺典籍、太仆寺主薄、部寺司库、兵马司副指挥、太常寺满洲读祝官、赞礼郎、鸿胪寺满洲鸣赞文职外官:京县县丞、顺天府满洲教授、训导、知县、按察司经历、教授 jvzquC41yy}/onnrkct/ew446tyo{?8
1.猜一猜:“博士”作为官名最早出现在什么时候?蚂蚁新村知识问答汉代博士为太常属官,汉武帝时期设立五经博士,专堂经学传授。此后,博士官制度历代相沿,只是作用略有不同。 蚂蚁新村小课堂10月10日最新答案是:猜一猜:“博士”作为官名最早出现在什么时候?正确答案:战国时期。 今天的蚂蚁新村知识问答分享就是这些了,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言。 #蚂蚁新村知识问答# 发布于:广东省jvzquC41o0ypj~3eqo5dqx4jgkyic8:;3678;@;a34752=:96
2.“博士”最早是官名“博士”最早是一个官名,始见于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代,其职责是负责保管文献档案、编撰著述、传授学问和培养人才。汉代初期,设立了“五经博士”,“博士”成为专门传授儒家经学的学官。唐代,人们开始把对精通某一种专业的人称为“博士”,如“医学博士”“算学博士”等。清代,“博士” 为国子监中的七品文官,相当于现jvzquC41e0s/3?80eqs0pn|u1c5L7;IE8PT17:6FFU\/j}rn
3.《中国教育史》复习要点(三)设置博士官 3、了解李斯、赵高、胡毋敬所编写的字书名称。 丞相李斯将由籀文改造的大篆简化为小篆(又称秦篆),编《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编《爰历篇》。太史令胡毋敬编《博学篇》。汉代塾师将三篇合一,统称《仓颉篇》。汉代狱吏程邈创制隶书。 4、简述汉初以及汉武帝制定的文教政策。 (一)各家并存,jvzquC41o0972mteu0tfv8iqe1k75:5;888/j}rn
4.从官方设定稿聊聊《洛克人ZERO》系列的基础设定(其四)|机核G八判官中的审判长,又被称为冥暗判官(*the Dark Judge),在审判中负责集结众审判官的想法并下达审判结果,作为审判长,由于有着三种不同的判断思维,这使得他曾经是八判官最公正且明智的一位,深受新阿卡迪亚市民的尊敬。然而,在被威尔博士洗脑后,他变得无法正常思考,盲目且疯狂,变得暴力且傲慢,甚至于会在战斗中迷失自我。 他的审判 jvzquC41yy}/ilttgu4dqv4ctvodnnx139747:
5.“博士”作为官名最早出现在什么时期?解析:“博士”源于先秦文官的名称,作为官职,早在战国时期就已出现。秦朝时,博士官掌管古今史事及书籍典章。汉代博士为太常属官,汉武帝时期设立五经博士,专掌经学传授。此后,博士官制度历代相沿,只是作用略有不同。 以上就是2022年10月10日蚂蚁新村木兰关爱小课堂的问题答案。jvzquC41yy}/2>:5nklf0lto1hg{jjs13:;387mvon
6.《作品》2022年第3期穆涛:旧制度下的公知者新作品汉代的博士官,地位相当于今天的院士,是学术资质的国家级认定。比院士稍特殊的是,博士官还兼任皇帝的文化政策顾问,参知政事。用汉武帝诏书中的话表述,“贤良明于古今王事之体,受策察问,咸以书对,著之于篇,朕亲览焉”。 这道征召令,是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儒家学说为治国指导思想的肇始。汉武帝首批遴选的一百多位“博 jvzq<84yyy4djrscytoug{3eqo4dp8LD1p70497412:138h63:?::6845;622A3jvor
7.《王力:中国古代官职》古代有博士、助教等官。秦汉时博士掌通古今、备顾问。汉文帝时,《论语》、《孝经》、《孟子》、《尔雅》皆立博士,汉武帝设五经博士并置博士弟子学习经术。汉代博士是太常的属官,所以有太常博士之称,以聪明威重者一人为博士祭酒[16]。魏晋以后历代所设的太常博士只是礼官的性质,和作为教官的国子博士、太学博士jvzquC41yy}/fxzdcp4dqv4pqvk05A=;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