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博士的就业大致分为高校任教,科研院所,政府,国企,外企,出国博后,国内博后。今天我们来聊聊博士进进入公务员系统后的发展如何,来看看过来人的看法。
末流985博士,选调进部委。
作者:匿名用户
一是来说说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博士进体制而不是选择高校。因为中国的博士太多了,科研系统根本提供不了这么多教岗位。劳动力供需失衡导致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搞非升即走这种病态的玩意。武x大学非升即走通过率约3%,中x大学搞8000人特大规模养蛊。这年头,能让非升即走通过率超过10%的高校都是良心高校。
少数给编制的地方高校(且不说进这种高校毫无科研前途),投简历的门槛越来越高,安家费越来越少。
想想一个博士,毕业快30了,去高校连个稳定工作都没有,天天被非升即走逼的996,怎么结婚生孩子?如果非升即走失败,年龄超过35,连地方高校也不会要,基本等于失业。
所以我们院的博士,大部分都会在毕业季去考各省定向选调之类的,如果没考上,才会考虑高校的非升即走或是去企业打工。
二是谈谈个人对博士进体制的发展问题。博士进体制的优势,无非在于定级高,二级主任科员,也就是正科,在市直及以上的单位基本都能落实。硕士定级是四级主任科员,按照国家规定,四级升三级要两年,三级升二级要两年,硕士进体制,最快也要四年才能达到博士的入职定级(这种到年限就提拔的可能性也就部委才有,地方上想提拔这么快基本不可能)。如果是硕博连读5年毕业的博士,相比于正常读两三年毕业的硕士,那定级的优势就更明显了。
但是进了体制的博士一定要端正自己的心态,一定要抱着定级之后,学历就成了过去式的心态去工作,不要觉得学历高就高人一等,就该享受优先提拔。学历不等于能力,体制内的提拔,学历也就做个参考,并非决定性因素。抱着高学历=天之骄子的高傲心态进体制,一般都过得不如意。
体制内需要他们
作者:总有刁民想害朕
想想我14年留校读博的同门,现在还没有毕业,我觉得博士选择公务员岗位,真的没有任何问题。
11年,读硕士的时候,我们老板手下一共有4个人。
14年硕士毕业的时候,老板极力留我们4人读博。因我当时年岁已经不小了,且感觉自己在学术上并没有什么天分。于是婉言谢绝了老板的美意。4人中,有2人留下来读博。14年硕士毕业后,我进入一家中字头央企,17年又一次上岸公务员。
现在是2020年了,留下读博的2人,目前还没有毕业,且不能保证今年就一定能毕业。学校的补贴早就停掉了,生活的压力每时每刻都在困扰他们。未来毕业后的去向也没有确定,能找到的工作待遇还真不见得比我的待遇好。
我不是在庆幸自己当年选择不读博是正确的决定,我只是告诉大家读博要谨慎。且每年毕业的大量博士,不见得就意味着有好的出路。
公务员岗位,不见得真的需要有多高深的理论知识,但博士毕业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真的比一般人强太多了。在某个领域的知识体系完备性上,也不是本科生,硕士生能比的。
体制内需要他们。
优秀博士展现出了超出常人的水平
作者:知乎用户
优秀的博士,虽然年轻却达到了大部分、甚至绝大部分体制内人员终极一生都无法达到的位置。排除各地方对引进的博士在个人发展上提供的便利,从另一个侧面看,这部分博士,不仅高学历、高智商,在专业领域以外也展现出了超出常人的水平。
下面再说一个身边的博士例子:
博士引进以后,主动要求到基层乡镇,于是到了一个乡镇任党委书记。起初大家对他满怀期待,因为不少博士都是希望留在机关,等时间到了就提拔,冷不丁冒出一个主动要求下乡镇的,领导们自然会关注。可惜博士过于理想化,加上对乡镇基层工作缺乏了解、融入困难,理论和实际不能很好结合,几年下来成绩平平,各项年度考核排名全县倒数几位,让一些领导对博士实际工作能力产生怀疑,于是任期满一届以后回到市委某部门,不久还是提拔了副处,只是不在关键岗位。
但是就我个人看来,这个副处是为了树立人才使用和面向基层选人用人导向的意味更大一些,而不是博士真实水平的体现。
学而优则仕,高学历在任何行业,在起步阶段都会带来一定的优势。说难听一点,即使不能像图片中的那些大佬一样位高权重,起码也能捞得一官半职。
但是起步高,不一定职业发展就一帆风顺,上边身边的博士就是一个很好的栗子。进入体制内以后,能不能得到一个很好的发展,关键还是能不能将高智商运用到解决好实际问题上。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