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2023年)12月5日,我国教育部、人社部在北京召开会议,部署新一届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
根据教育部的统计,2024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的规模预计将达到1179万,同比增加21万。
这一数字在2023年是1158万,相比2022年增加了82万人。而国家最新公布的青年失业率(16至24岁)为14.9%。
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已经是我国社会一直以来所面临的问题。
根据智联招聘《2023大学生就业力调查报告》显示:
2023年高校毕业生中,有57.6%的学生进入就业市场,同比增长7%;
而18.9%的学生选择“慢就业”;
选择在国内继续深造的人数同比下滑;
“慢就业”及自由职业的合计占比则高达近三分之一。
而根据教育部的最新统计,2024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报名人数为438万,年减8%,这也是自2015年以来的首次报考人数下滑。
《界面新闻》报道称,自2015年始,内地报考硕士开启“狂飙”模式,报名人数分别在2017、2020、2022年迈入200万、300万、400万大关。
直至今年踩下煞车——虽然报考人数创历史最高,但成长率却是八年来的最低,仅为3.7%。
报考硕士实际上也是“慢就业”的一种方式。
考研早就成为很多年轻人避开就业压力的一种选择方式,所以,报考硕士成长率的降低,无疑也会将压力转移到就业市场。
与此同时,内地青年的考公队伍不断壮大。
去年(2023年)11月26日,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2024年度考试录用公务员(即俗称的国考)公共科目笔试正式开始。
此次2024国考,共有303.3万人通过招录单位的资格审查,报名人数首次突破300万人。
根据国家公务员局的消息显示:
2024国考的招录人数为39561,比去年增加了2461人,涨幅近7%。
网上报名与资格审查工作分别于10月24日18:00和10月26日18:00结束,截至报名资格审查工作结束,共有303.3万人通过招录单位的资格审查,报名人数首次突破300万人。
一部分拿到本科文凭的大学毕业生,为了找工作,到技校学修车、学炒菜,等等。
舆论对此评价不一,但普遍的看法是,大学的人才培养结构和质量与社会需求脱节。还有一些技校,甚至以此作为招生宣传的卖点。
但是,在舆论质疑大学本科教育没有教给学生"有用"的知识和技能时,大部分"回炉"的学生却并不觉得后悔。
这可以说是我国社会的一个特殊现象,是当前教育环境的产物。
部分大学毕业生决定“降级”读职业学校接受培训,谋求一技之长,并坦言“‘回炉’并不丢人,‘无事可做’才会觉得丢人。”
以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近两年该学院招收的“回炉”的考取技术技能证书的本科及以上毕业生超过150人,其培训方向主要是心理咨询师、公共营养师和健康管理师等。
“他们中的大多数是想去北上广深工作。毕竟多拿一些技术技能证书,机会可能会多一些,就能拓展一些新空间。”
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招生办的何老师说。
他认为:
这种“回炉现象会逐渐增加,一些学科的本科生本身拥有学历,但缺少职业技术培训。在就业市场,同时拥有学历与技术,竞争力相对就大一些。”
甚至于,在就业市场,大学毕业生的学历还不如职业技术人士的含金量高。
大学毕业生的起薪标准一降再降。
在某招聘会上,不少应届大学毕业生表示:只要起薪每月有4000元就可以接受。而前一阶段在不少地区也曾出现月薪3000元招聘本科生的新闻。
比如,月薪8000元招家装园林工程师、月薪5000元招网络工程师,这些企业求贤若渴,却找不到合适的人才。
因此,有很多大学生看到了这种需求之后,马上行动接受职业技术培训,调整思路,开拓自己的职场生涯。
造成这种大学生“回炉”现象的原因很多。
有些专家认为,内地存在着“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一定程度上的错配。
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认为:
“有的应该进行通识教育的大学,却变为了‘职业培训所’,重视学生就业技能培养,这会影响到国家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有的地方本科院校却参照进行通识教育的大学办学,想办成综合性大学,培养学术人才。
这导致这些院校的毕业生在就业时,缺乏竞争力。”
因此,熊院长所提到的这一点从教育和职业角度来看,有正常的部分,也有不正常的部分。
所谓正常的是,如果大学是实行通识教育的学校,学校重视学生基础知识和能力的教育,学生从大学毕业之后,再去学一门技术,这是没问题的。
所谓不正常的是,如果大学本身是实行职业教育的学校,学校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可学生毕业后却还要去“回炉”技校,那是有严重的问题了,一方面,大学开设的专业与社会需求脱节,另一方面,学生学到的专业技能难以“学以致用”。
而目前发生的“回炉”现象,则大多发生在本应进行职业教育的大学的毕业生身上,这就不是正常的现象。
主要的问题是,从高等教育和社会的协调发展看,我国大部分本科院校都应该进行职业教育,培养职业技术人才,但不论是学校还是学生,都有不安于职业教育的定位。
这就出现偏差:
这些本科院校想努力培养学术人才,但并不具有培养高素质学术人才的能力,而且,社会也不需要那么多的学术人才。
由此导致这些本科院校培养的人才“悬在空中”,在离开学校时,需要回到“地面”,于是去学技术。
再加上我国当下社会依然还是一个“学历社会”,国民有着强烈的“学历情结”,而学校办学也有十分明显的“学历导向”。
在“学历情结”的驱使下,很多学生读本科、读硕士和博士,首先想到的是获得更高的学历,而不是学习自己感兴趣的专业,提高自己的能力。
同样的,尽管大学毕业生的定位已经从“精英”逐渐过渡到“普通劳动者”了,但这对初中毕业生中考选择普高,高中毕业生报考大学,似乎并没有产生多大影响。
学生和家长都希望能进本科院校,而不是职校、技校、高职。
在这种教育环境中,先读本科,再“回炉”技校,或许会成为学业和职业发展规划的新路径:
读本科,解决的是学历需求;而"回炉"技校,解决的技能和求职的需求。
但这毕竟是一种“绕路”的方式。
从社会和教育层面来说,如何修正这种“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错位是当务之急,而从个人的规划层面,放弃对“学历情结”的执着,或许对个人的职业发展来说并不是什么坏事。
正如香港政府在人才的招募方面,不仅有针对高学历人才的高才、优才等各项人才输入计划,同时也非常重视职业人才的开放和输入。
在去年的《施政报告》中,提出了针对非本地生的VPAS“职专毕业生留港计划”。
该计划试行期为两年,容许2024/25学年及2025/26学年来港修读指定VTC全日制高级文凭课程的非本地生(包括内地及其他国家/地区的学生)毕业后,申请留港工作,投身与其课程相关的专业行业,包括:
航空、运输及物流;创新及科技;机电工程;建筑、土木工程及建设环境;以及海事服务。
目前共有27个专业可供选择。
对于有兴趣在香港发展的学生而言,该计划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发展机会,和更广阔的发展道路。
以往的留港就业安排,要求学生必须完成学士学位或更高资历。
而VPAS的推行,拓展了留港就业的资格,涵盖了接受高等职业教育的学生。
此外,如果学生在高级文凭毕业后想要选择继续升学深造,也可凭借高级文凭的学历,报读VTC辖下的高科院,或者其他香港及海外大学的本科课程,再通过2-3年左右的学习,获取本科学历,持续充实自我。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