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魏六朝诗选》第三十七首《观沧海》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首页

好书

留言交流

下载APP

联系客服

【篇目】

[作品介绍]

[作者介绍]

[注释]

[译文]

[赏析一~~赏析五]

【古风泊客一席谈】

观沧海

[魏诗·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作品介绍]

《观沧海》选自《乐府诗集》,《观沧海》是后人加的,原文是《步出夏门行》中的第一章。这首诗是在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曹操北征乌桓得胜回师途中,行军到海边,途经碣石山,登山观海,一时兴起所作。

这首四言绝句是诗人曹操在碣石山登山望海时,用饱蘸浪漫主义激情的大笔,所勾勒出的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描绘了祖国河山的雄伟壮丽,既刻画了高山大海的壮阔,更表达了诗人以景托志,胸怀天下的进取精神。《观沧海》是建安时代以景托志的名篇,也是古典四字绝言诗中出现较早的名作之一。

[作者介绍]

曹操(155—220),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沛国谯(今安徽毫县)人,是我国古代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三国中曹魏政权的缔造者,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皇帝,庙号太祖。

东汉末年,以黄巾军为代表的农民革命武装,从根本上动摇了东汉王朝的腐朽统治。曹操在镇压农民起义的过程中建立了一支地主武装,接着他又“挟天子以令诸侯”,逐个地打败了其他地方割据势力,最后统一了北方,形成了与吴、蜀相峙的三国鼎立局面,并为日后的晋朝进一步统一全国创造了条件。与此同时,他又采取了一些打击豪强、抑制兼并、广行屯田的措施,对当时中原地区的经济发展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曹操的一生大半是在战乱中度过的,因而他的作品也突出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动乱,表现了他统一天下的雄心,思想积极,风格慷慨悲壮。他的诗今存二十余首,都是采用的乐府古题,明显地表现了对汉代乐府的继承关系。曹操散文亦清峻整洁,一变东汉以来的典雅繁缛,显示着他崇尚刑名,反对儒学传统的突出特点。开启并繁荣了建安文学,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史称建安风骨,鲁迅曾称他是一个“改造文章的祖师”。同时曹操也擅长书法,尤工章草,唐朝张怀瓘在《书断》中评其为“妙品”。

曹操的著作今有辑本《曹操集》,诗歌注本以黄节的《魏武帝诗注》较为详备。

[注释]

⑴临:登上,有游览的意思。

⑵碣(jié)石:山名。碣石山,河北昌黎碣石山。公元207年秋天,曹操征乌桓得胜回师时经过此地。

⑶沧:通“苍”,青绿色。

⑷海:渤海。

⑸何:多么。

⑹澹 澹(dàn dàn):水波摇动的样子。

⑺竦 峙(sǒng zhì):耸立。竦 ,通耸,高。

⑻萧瑟:树木被秋风吹的声音。

⑼洪波:汹涌澎湃的波浪。

⑽日月:太阳和月亮。

⑾若:如同.好像是。

⑿星汉:银河,天河。

⒀幸:庆幸。

⒁甚:极点。

⒂至:非常。

⒃幸甚至哉,歌以咏志:太值得庆幸了!就用诗歌来表达心志吧。

[译文]

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那苍茫的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

树木和百草丛生,十分繁茂,

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涌着巨大的海浪。

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发出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我很高兴,就用这首诗歌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志向。

这首诗选自宋代郭茂倩(qiàn)编的《乐府诗集》卷三十。曹操传世的诗歌全是乐府诗。用乐府旧题写时事,是曹操的首创。乐府旧题中有《步出夏门行》,属于《相和歌·瑟调曲》,源出汉代民谣,一人唱,三人和。现存的一首古辞是写求仙得道的。曹操则用它来写自己的政治抱负。全诗共分四章(称四解),第一章《观沧海》,通过写观沧海所见的壮丽景色,抒发自己的博大襟怀;第二章《冬十月》和第三章《河朔》,记征战途中所见所感,表达了诗人对社会动乱、田园荒芜的忧虑;第四章《龟虽寿》,描写诗人老当益壮、奋斗不息的英雄气概。四章之前有一段“艳”辞,相当于序言。诗写于建安十二年(公元207)曹操北征乌桓之际。

《观沧海》寄托了诗人很深的感慨,透过它我们可以看到诗人自己的胸怀。曹操这次登碣石山是在北征乌桓得胜回师途中。乌桓是当时东北方的大患,建安十一年(公元206年),乌桓攻破幽州,俘虏了汉民十余万户。同年,袁绍的儿子袁尚和袁熙又勾结辽西乌桓首领蹋顿,屡次骚扰边境,以致曹操不得不在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毅然决定北上征伐乌桓。后来在田畴的指引下,小用计策。大约在这年八月的一次大战中,曹操终于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这次胜利巩固了曹操的后方,奠定了次年挥戈南下,以期实现统一中国的宏愿。把前后的事件联系起来,我们可以看出,北征乌桓对曹操来说是一次多么重要的战争了。而《观沧海》正是北征乌桓得胜回师经过碣石山时写的。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又当秋风萧瑟之际,他的心情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他将自己宏伟的抱负、阔大的胸襟融汇到诗歌里,借着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

佚名

贰/

曹操这首《观沧海》准确生动地描绘出海洋的形象,单纯而又饱满,丰富而不琐细,好像一幅粗线条的炭笔画一样。尤其可贵的是,这首诗不仅仅反映了海洋的形象,同时也赋予它以性格。句句写景,又是句句抒情。既表现了大海,也表现了诗人自己。诗人不满足于对海洋做形似的摹拟,而是通过形象,力求表现海洋那种孕大含深、动荡不安的性格。海,本来是没有生命的,然而在诗人笔下却具有了性格。这样才更真实、更深刻地反映了大海的面貌。

《观沧海》是借景抒情,把眼前的海上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壮志很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观沧海》的高潮放在诗的末尾,它的感情非常奔放,思想却很含蓄。不但做到了情景交融,而且做到了情理结合、寓情于景。因为它含蓄,所以更有启发性,更能激发我们的想像,更耐人寻味。过去人们称赞曹操的诗深沉饱满、雄健有力,“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从这里可以得到印证。全诗的基调为苍凉慷慨的,这也是建安风骨的代表作。

从诗的体裁看,这是一首古体诗;从表达方式看,这是一首四言写景诗。“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这两句话点明“观沧海”的位置:诗人登上碣石山顶,居高临海,视野寥廓,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以下十句描写,概由此拓展而来。“观”字起到统领全篇的作用,体现了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的特点。

前四行诗句描写沧海景象,有动有静,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与“水何澹澹”写的是动景,“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与“山岛竦峙”写的是静景。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有点像绘画的轮廓。在这水波“澹澹”的海上,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突兀耸立的山岛,它们点缀在平阔的海面上,使大海显得神奇壮观。这两句写出了大海远景的一般轮廓,下面再层层深入描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前二句具体写竦峙的山岛:虽然已到秋风萧瑟,草木摇落的季节,但岛上树木繁茂,百草丰美,给人诗意盎然之感。后二句则是对“水何澹澹”一句的进一层描写:定神细看,在秋风萧瑟中的海面竟是洪波巨澜,汹涌起伏。作者面对萧瑟秋风,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壮志”胸怀。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运用作者的想象,写出了作者曹操的壮志情怀。前面的描写,将大海的气势和威力凸显在读者面前;在丰富的联想中表现出作者博大的胸怀、开阔的胸襟、宏大的抱负。暗含一种要像大海容纳万物一样把天下纳入自己掌中的胸襟。“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这是合乐时的套语,与诗的内容无关,也指出这是乐府唱过的。

唐朝史学家吴兢《乐府古题要解》:东临碣石,见沧海之广,日月出入其中。

张玉榖《古诗赏析》:此志在容纳,而以海自比也。

佚名

叁/

《步出夏门行》,又名《陇西行》,属古乐府《相如歌·瑟调曲》。“ 夏门” 原是洛阳北面西头的城门,汉代称夏门,魏晋称大夏门。古辞仅存“市朝人易,千岁墓平”二句(见《文选》李善注)。《乐府诗集》另录古辞“邪径过空庐”一篇, 写升仙得道之事。曹操此篇,《宋书 · 乐志》归入《大曲》,题作《碣石步出夏门行》。从诗的内容看,与题意了无关系,可见,只是借古题写时事罢了。诗开头有“艳”辞(序曲),下分《观沧海》、《冬十月》、《土不同》、 《龟虽寿》四解(章)。 当作于建安十二年(207)北征乌桓得胜回师途中。 乐汉末年,正当军阀逐鹿中原之时,居住在辽西一带的乌桓强盛起来,他们南下攻城掠地,成为河北一带的严重边患。建安十年(205),曹操摧毁了袁绍在河北 的统治根基,袁绍呕血而死,其子袁谭、袁尚逃到乌桓,勾结乌桓贵族多次入塞为 害。当时,曹操处于南北夹逼的不利境地:南有盘踞荆襄的刘表、刘备,北有袁氏兄 弟和乌桓。为了摆脱被动局面,曹操采用谋士郭嘉的意见,于建安十二年夏率师北 征,五月至无终,秋七月遇大水,傍海大道不通,后接受田畴建议,断然改道,经 徐无山,出庐龙塞,直指柳城,一战告捷。九月,胜利回师,途经碣石等地,借乐 府《步出夏门行》旧题,写了这一有名的组诗。诗中描写河朔一带的风土景物,抒 发个人的雄心壮志,反映了诗人踌躇满志、叱咤风云的英雄气概。        关于曹操东临碣石,过去多以为是北征乌桓去时的事,其实,这种看法与史实 不符,不可置信。我们用《三国志》《武帝纪》和《田畴传》的记载来核对,曹操 当时是在北征乌桓的归途中登上碣石的,因为去时逢大水,傍海大道不通,他只好改道走徐无山那条小路前往辽西。“九月,公引自柳城还,……十一有至易水”, 他应在这年(207)九月或十月初“临碣石”、“观沧海”。至于碣石山位于现今何处, 目前学术界尚有争议,或以为此山已沉入现今河北省乐亭县境的大海中,或以为就 是现今河北省昌黎县北的碣石山。不管怎样,在曹操登临时,它应是傍海一带较高 的石山。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头二句点明“观沧海”的位 置:诗人登上碣石山顶,居高临海,视野寥廓,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以下十 句描写,概由此拓展而来。“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有点 像绘画的粗线条。“澹澹”,形容大海水面浩淼的样子;“何”,何其,今言“多 么”,是叹美之词。“澹澹”而加叹美,那沧海的辽阔苍茫气象便可想而知了。 在 这水波“澹澹”的海上,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突兀耸立的山岛, 它们点缀在平阔 的海面上,使大海显得神奇壮观。这两句写出了大海远景的一般轮廓,下面再层层 深入描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前二句具体写竦峙的山岛: 虽然已到秋风萧瑟,草木摇落的季节,但岛上树木繁茂,百草丰美,给人生意盎然 之感。后二句则是对“水何澹澹”一句的进一层描写:定神细看,在秋风萧瑟中的 海面竟是洪波巨澜,汹涌起伏。这儿,虽是秋天的典型环境,却无半点萧瑟凄凉的 悲秋意绪。在我国文学史上,由于作家的世界观和处境等种种原因,自宋玉《九辩》 开悲秋文学的先声之后,多少骚人墨客因秋风而临风洒泪,见落叶而触景伤情!然 而,曹操却能面对萧瑟秋风,极写大海的辽阔壮美:在秋风萧瑟中,大海汹涌澎湃, 浩淼接天;山岛高耸挺拔,草木繁茂,没有丝毫凋衰感伤的情调。这种新的境界, 新的格调,正反映了他“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烈士”胸襟。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前面的描写,是从海的平面 去观察的,这四句则联系廓落无垠的宇宙,纵意宕开大笔,将大海的气势和威力托 现在读者面前:茫茫大海与天相接,空蒙浑融;在这雄奇壮丽的大海面前,日、月、星、 汉(银河)都显得渺小了,它们的运行,似乎都由大海自由吐纳。诗人在这里描写 的大海,既是眼前实景,又融进了自己的想象和夸张,展现出一派吞吐宇宙的宏伟  气象,大有“五岳起方寸”的势态。这种“笼盖吞吐气象”是诗人“眼中”景和“ 胸中”情交融而成的艺术境界。(参见《古诗归》卷七钟惺评语)言为心声,如果 诗人没有宏伟的政治抱负,没有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没有对前途充满信心的乐观 气度,那是无论如何也写不出这样壮丽的诗境来的。过去有人说曹操诗歌“时露霸 气”(沈德潜语),指的就是《观沧海》这类作品。“霸气”当然是讥评,但如果 将“霸气”理解为统一中国的雄心,那么,这种艺术鉴赏的眼光还是可取的。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这是合乐时的套语,与诗的内容无关,就不必细说 了。 《观沧海》这首诗,从字面看,海水、山岛、草木、秋风,乃至日月星汉,全 是眼前景物,这样纯写自然景物的诗歌,在我国文学史上,曹操以前似还不曾有过。 它不但通篇写景,而且独具一格,堪称中国山水诗的最早佳作,特别受到文学史家 的厚爱。值得指出的是:客观自然景物反映到诗人头脑中,必然经过诗人主观的过滤 --理解、融会、取舍、强调,然后形成艺术的产品。这种产品,既是客观世界的 反映,也是诗人主观精神的凝结。这首诗写秋天的大海,能够一洗悲秋的感伤情调, 写得沉雄健爽,气象壮阔,这与曹操的气度、品格乃至美学情趣都是紧密相关的, 因此,即使是纯属写景之作。因作,即使是纯属写景之作,也不可能是纯客观的照 相式制作。        另外,曹操现存二十余首诗,虽然用的都是乐府旧题,但内容却是全新的。沈德潜指出:“借古乐府写时事,始于曹公。”(《古诗源》卷五)这在我国文学史 上,也是一个大胆的突破。这种重视反映现实生活,不受旧曲古辞束缚的新作风, 大大推进了我国文学现实主义精神的发扬。曹操这个功绩,也是值得肯定和赞扬的。

佚名

肆/

曹操,何许人也?

曹操此人有些特别,把他放到中国古代这些君主、帝王,所谓的政治家群体里面,他不是最好的。而把他放到文学家群体里面,作为诗人、散文家,也不算是最好的。但是他的特点在于难得的提供了一种机会,使我们认识到,一个帝王和一个有个性的、个人色彩极浓郁的诗人,这两种身份结合到一起时所产生的这种特点,正是这个特点使他不同于一般的帝王——“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显风骚”,也不同于一般的诗人,一般的诗人文诗居多,像杜甫、李白这些诗人,确是伟大的诗人,但是他们在政治上缺乏建树。而最要命的是他们认为在政治上缺乏建树,就是一辈子白过了,杜甫的这种感受尤其强烈。伟大的杜甫,他登高有言:“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里面有“来”、有“下”,但是整个“万里悲秋常作客”是潦倒的,心情是很不好的。而且还有一股莫名的凄惶,其中登高和悲秋合到一起了。我们要理解《观沧海》这首诗,先要注意这个特点——也就是要找到一个观察这个诗的角度,就是看一个人在人生事业上,想做事且做到了,当他面对着一种独特的情景,抒发他的情感的时候,他会呈现什么样的特色。

这是一首什么样的诗?

从诗歌题材说,这是一首登高望远诗,从所写的内容来讲,这又是一个写秋天的诗。登高望远,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且往往一般壮怀激烈。比如登香山时有个特点,大家都喜叫唤,会作诗的人说几句诗,不会作诗的人叫一叫、抒抒情,那也是一种抒发情感的方式。中国古代文献里有话说道“登高而赋,可以为大夫”,就是说作为一个搞政治的,登高望远的时候能抒抒情、能用有格调的文字抒抒情,这是本领之一。所谓士大夫九能,这就是九能之一,所以登高诗在中国并不鲜见,而是有着很悠久的传统,也有着千姿百态的作品。但是,登高看什么,登高以后的情绪表现如何,这就不同了。我们要说的这首诗,实际就是具有曹操文学特点的登高诗。我们要看的就是他所展现的人生自我,是他面对着一个伟大光景的时候的反应,以及在这种反应之下,他写的这种文学。

作品背景是怎样的?

我们先来谈谈这个作品的背景。这个作品的背景是建安十二年,当时发生了一场战争,这场战争所打击的对象是当时我国的北方——主要在辽西一带,古代的辽西,实际上就是辽宁与河北北部、东北部交界的这一带——有一个人群名乌桓,他的大本营在柳城,而柳城就在今天辽宁省朝阳市往西南走若干里。由于他总是在边疆上跟曹操势力范围的中原民众发生冲突、战争,不断骚扰魏国的边境,有时还闯进来进行掠夺,所以曹操就想下决心解决这个问题。故而在建安十二年五月份,他率领大军来到了一个古代名叫无终的地方,也就是今天天津市的蓟县这一带。他在这里驻扎军队,准备作战。五月出发,转眼之间,走到河北北部、天津这一带就到秋天了。而那一年天公不作美,正赶上阴雨绵绵。他本准备走山海关沿海这一线往外包抄,然后再向北打,结果一下雨道路泥泞,所以,他就采取了另一种策略:走人迹罕到的地方,避开海滨,然后一路上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率领骑兵出大凌河上游,走了800多里,一战就直捣乌桓的老巢,真是出其不意。而这个诗篇就是以这个战争为背景,它的时间正好是阴雨绵绵的秋天,不过当曹孟德登上高山望大海的时候,这种天工不作美的不顺,还有那种天气泥泞潮湿的气候,都没有了。由此,他创作了这一首著名的诗篇。正因为这样的诗篇,曹孟德在中国的诗坛占有他一席之地,且地位颇为独特。

这首诗说了什么内容?

接着我们下面来看作品。“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沧海”,沧海横田大海,“临碣石”,登临碣石。他看到的先是近景,“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由于这是一个秋天,他看到的大海不是掀起万丈巨浪的那种大海,不是那种浪花和礁石相撞击的大海,而是一个长养的世界、一个包容的世界。自然这可以说是因为大海降温慢,草木丰茂,但不如说,他眼中的这个大海的世界是一个蕴育的世界、丰富的世界。从写作上说,他看的大海确也符合远望大海的情景,澹澹的有波纹,而不是很大的波纹。但是他看到的更是里面的“山岛竦峙”。另外,“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天的气息何在,但他告诉我们这是秋天,即在大海的世界中,还是这么生机勃勃。不过虽有这一部分的突出,但实际上他知道这是秋天,他写道海上刮秋风——他不能背离了这个时节。所以此处的“秋风箫瑟”,不是要把海上的生物都吹得萧索了、吹得掉了叶子、吹得黄落了,而是要让大海见其精神——秋风一吹,“洪波涌起”,这里才起浪头。与现实中真的登上几百米的高山、看几十里外的海不同,这里不是一个实景,但是这就是文学。

所以在这里,当大海呈现了它动的这一面、奔腾的这一面的时候,它的伟大气象越发地伟大。刚才是静态的长养,现在是吞吐宇宙。何以描绘呢,“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日月之行”,也可以读成日月之行(háng)。“若出其中”,这个句子是曹孟德自己造的吗?曹孟德有时经常向古人集子里面借用,如“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如这个句子就曾被他借到自己的一首诗里面,他成段地借用。而在这里,他借用了两句——借的是司马相如的。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里面说到皇家园林的大,就说太阳、月亮是从这个园子的东边升起,从这个园子的西边落下,这个句子当时就有,略有不同而已。可是,司马相如写的那个句子没有那么显著,即这个句子没有突显出来,其意被遮盖了。另外,一个皇家园林再大,你说太阳从它的东边出来,落到它的西边,这有点夸大了,所以并不令人觉得如何。可是经过曹操如此一借用,这个句子陡然生辉。

再看“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大海如斯的包容精神,这个地方就见出曹孟德的心胸了。故而他遇到大海,和大海遇到他,是相得益彰的。他遇到大海这种伟大的光景,大海在风吹下的这种壮阔,好像找到了可表达自己心胸的光景。而大海要没有他曹孟德,也难以显现出那么好的、那么大的气象。

这个诗篇确实在一种自然的光景和人格的魅力互相照映下,成为了一个很好的诗篇。两相照映爆发了一种壮丽、雄浑的大境界。自然的伟大,和心胸的这种了不起,相得益彰。所以这个作品应该说是很少见的。像杜甫那么伟大的诗人,他未必写得出这种诗,因为整个的时代不让他有机会写,他人生的设想跟他的生活现实差异太大,所以看到伟大的场景的时候,他会马上有种主体人格的对不住、对不起。比如他上岳阳楼,他也去看水:“夕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月浮”,好伟大的景象——吴楚从中间裂开,乾坤在里面浮现。但接着下面,“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鼻涕眼泪一块儿下来,清朝便有人说,这有点煞风景。这首诗是了不起的,但是其中写的杜甫的人格确是有杜甫那样沉郁的特征。之所以说《观沧海》这首诗奇特,在整个文学史里面,它有显著的位置,就是因为它独特的特点。

所以“日月之行,星汉灿烂”,写的是大海包容天地的气象。而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这是套词,是乐府歌唱最后都加的这么一句,音乐上属于乱、或者类似于乱的一种音乐形式。

这首诗有何特点?

现在,我们回过头来整个地看诗,过去有人把它列为中国的山水诗,但是,它绝对不是那种文人雅士的写山水。它有很特殊的一个地方——我们的诗歌从先秦以来、从《诗经》发展以来到两汉乐府,两汉乐府表现社会生活的表现得多,即多关怀现实。而真正将眼光放出去,投身于大自然的这种创作不多,曹操实际上在这个地方是有他独特的贡献的。另外,我们说过,写海,不是中国诗人常见的取材,即这种取材很少见。而且他除了把他的这种眼光投向大海,还赋予大海一种鲜明的个性特征,也是很少见。所以这首诗它的形式是乐府——因为他后面还加了汉乐府所有的套词,但是它又有强烈的曹操的个性特点在里面。

这实际上是在整个诗歌的发展史上,这首诗所具有的地位。此外,这个作品是首四言,我们知道关于四言,《诗经》时代是一个以四言诗为主的时代,汉代人也有写四言的,但是写的好的实在少。而四言诗在汉魏之际又有一个小高潮,这应该说是由曹操的几首诗带动起来的。不过此时的四言诗,它的整个韵律、句法结构,跟《诗经》时代的四言已经相去甚远了。而在曹操之后,五言诗也兴起了,曹操的五言诗写得也不错,但是最代表曹操文学的,应该说还是《观沧海》《龟虽寿》这些四言诗。这些诗歌总的是以雄浑、壮阔的背景为主,另外它气韵又很雄沉,都说曹操的诗像幽燕老将,气度很大而且沉稳。

像这首诗,回过头再看他特有的风格。他一开始不慌不忙,描写大海的包容性,虽是秋天,但在他的眼里,大海是丰富的、蓬勃的。“水何澹澹”,这几个字实际上给这首诗以一个底色似的东西,增了不少的色彩上的格调。接着,一阵箫瑟秋风。“箫瑟”这个词用的好,形容秋风,如宋玉写秋风,也用到一些连绵词,且一般提到秋风,我们都说,“女士怀春,男士悲秋”,而宋玉正是悲秋之祖,“悲哉秋之为气也”。但宋玉没有曹操用的好。这里虽然用了箫瑟秋风,但是整首诗却没有秋天的那种衰飒之气,这就是人格的体现。它并不违背生活的真实——秋天的时候,虽然万物行将衰落,但是还是会有一片绿色,秋天也还有新芽在诞生。可不同的诗人,却是选择它不同的景象,这是因为它毕竟是秋天。但是若是特殊的人物、特殊的心理、特殊的人格,他便会赋予秋天另外一种格调。这就是说在悲秋诗中,我们放眼整个中国古代文学,悲秋这个题材的作品,曹孟德这首诗《观沧海》也是独有格调的。

这首诗历来有很多人喜欢它,且喜欢它的都是一些成年人,或者说中老年人。比如像王敦做大将军的时候,总是念着曹操的诗。他拿器物敲壶嘴,一边敲一边唱,把壶嘴都敲破了。再如毛主席写了一首《浪淘沙·北戴河》,“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所以这首《观沧海》有它独特的魅力。

佚名

伍/

《观沧海》是曹操《步出夏门行》的首章。东汉建安年间,曹操借许攸之计,以少胜多,击退了他在北方的主要对手——大军阀袁绍。袁绍残部逃到乌桓(当时辽东半岛上的一个少数民族政权),想得到乌桓的支持,以求东山再起。曹操乘胜追击,征讨乌桓。东汉建安12年,即公元207年,曹操挥鞭北指,所向披靡,大败乌桓。归途中,曹操登上碣石山(位于今河北省东亭县西南的大碣石山。此山现已不存,相传已沉入大海),观看沧海壮丽景色。此时,曹操踌躇满志,意气昂扬,挥笔即书,便有了《观沧海》一诗。

赏析此诗,笔者认为,可按照作者“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抒发了什么”的赏析思路进行赏析。     诗的开头二句“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沧海,即大海,这两句的意思是“我向东登上碣石山,以便来把沧海观。”这两句点出了诗人观望沧海的地点——碣石山,其中的“临”、“观”二字,传达出了诗人跃马扬鞭,高瞻远瞩的昂扬气概。此时的曹操所向披靡,得胜而归,踌躇满志,意气昂扬,雄心勃勃,气吞山河,一副“得志才子”的形象(远非后来赤壁败战,失魂落魄的曹丞相所能比)。

以下六句实写观海之所见,此时的曹操看到的一切景象都如同他此刻的心情一样美好。“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何:何其,多么。澹澹:水波荡漾的样子。 竦峙:高高耸立。 竦,同“耸”,高。峙:立。萧瑟:秋风吹动草木的声音。 洪:大。意思是“海水荡漾多么辽阔,山岛耸立于水的中间。树木葱葱遍地生,百草繁密又茂盛。阵阵秋风瑟瑟响,激起大海滔天浪。”沧海之景,在曹操看来,是多么的辽阔、壮丽啊!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写的是俯瞰沧海的全景;“树木”、“百草”二句写的是静景,是近看所见之景,是特写;“秋风”、“洪波”二句写的是动景,是远观所见之景,描写先总后分,由近及远,一静一动,有力地刻画了大海的壮阔,为下文展开想像打下了伏笔。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星汉:指银河。这四句的意思是“匆匆远行的日月,就好像出自大海之中,灿烂无比的满天繁星,就好像出自大海间。”这四句是虚写,写的是诗人看到海水汹涌浩荡所想像出的景象。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则是直抒胸臆之笔,意思是“庆幸庆幸多庆幸啊,我吟诗作歌抒豪情。”能远征到此,“临”碣石山,且有闲情逸致“以观沧海”,非胜利者莫能为之也。        这首诗写景由近及远,由实到虚,动静结合,虚实并用,层次分明,状尽大海浩淼无垠、吞吐日月的宏大气势,实际上是极写诗人那如“沧海”般的情怀,抒发了诗人决心消灭所有残敌,誓统中国的壮志豪情。        全诗句句写景,实则句句抒情,诗词人把自己远眺大海时涌上心头的那种豪情壮志寄寓在景物的描写之中,“一切景语皆情语”(王国维语),本诗词很好的体现了写景诗的这一特点,堪称写景诗的上品,也应是诗歌、散文等文学作品写景和我们作文写景状物的典范,很值得大家细品、学习和借鉴。

佚名

《观沧海》   [魏诗·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那苍茫的海。        临:登上,有游览的意思。碣(jié)石:山名。碣石山,河北昌黎碣石山。公元207年秋天,曹操征乌桓得胜回师时经过此地。沧:通“苍”,青绿色。海:渤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        何:多么。澹 澹(dàn dàn):水波摇动的样子。竦 峙(sǒng zhì):耸立。竦 ,通耸,高。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树木和百草丛生,十分繁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涌着巨大的海浪。        萧瑟:树木被秋风吹的声音。洪波:汹涌澎湃的波浪。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发出的。        日月:太阳和月亮。若:如同.好像是。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星汉:银河,天河。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我很高兴,就用这首诗歌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志向。        幸:庆幸。甚:极点。至:非常,幸甚至哉,歌以咏志:太值得庆幸了!就用诗歌来表达心志吧。

《观沧海》一诗,是曹操在北征乌桓得胜回师经过碣石山时写的。北征乌桓之战是曹操在经过官渡一战消灭了袁绍集团后的关键一战,这一战基本统一了北方,为曹操南下打下了坚实基础。

泊客以为,本诗可以分为四段:

第一段:观海地点。即首句。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那苍茫的海。

诗文首句首先交代地点、人物和事件。

第二段:眼见为实。从“水何澹澹”到“洪波涌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树木和百草丛生,十分繁茂。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涌着巨大的海浪。

此段诗文描写从远到近,又从近到远。实写曹操登碣石所看到的海景。

第三段:虚写海景。从“日月之行”到“若出其里”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发出的。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曹操从眼见为实的海景到联想到日月星辰都冉冉升起于此海洋,表现了曹操宽阔的拥抱天下的胸怀。

此段也是本诗的精华所在。

第四段:心声感慨。末句。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我很高兴,就用这首诗歌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志向。

曹操言“幸甚至哉,歌以咏志。”他高兴什么?又咏什么志向呢?此句是本诗的诗眼。泊客以为,至少有这么三点:一是曹操此次能看到海,幸甚。二是正是北征乌桓得胜后观海,幸甚。三是观海之雄心与自己的统一天下的志向相结合,幸甚。

《观沧海》这首四言绝句是曹操在碣石山登山望海时所写,既刻画了高山大海的波澜壮阔,更表达了诗人以景托志,胸怀天下的进取精神。

点击辑期图标,畅游古诗文世界。

《汉魏六朝诗选》

汉魏六朝是我国古代诗歌逐渐成熟的重要时期,这一段时间既有采自民间的乐府诗,也有文人创作的五言、七言诗;既有南方清丽婉约的诗歌,也有北方的铿锵之声。本书选录诗约300首,分为九部分:汉诗、魏诗、晋诗、宋诗、齐诗、梁诗、陈诗、北朝诗、隋诗;分4卷,汉诗一卷,魏晋诗一卷,宋齐诗一卷,梁、陈、北朝、隋诗合为一卷。全面的反映了当时各个朝代各诗人的不同风格和内容。余冠英突出了各时期的风格和代表作家,详加注释,是读者了解汉魏六朝诗歌的入门必备之册,既可以作为专业人士的备用资料,也可以作为文学爱好者收藏典籍。

THE END
0.观沧海(两汉曹操)原文/注释/译文/拼音《观沧海》的高潮放在诗的末尾,它的感情非常奔放,思想却很含蓄。不但做到了情景交融,而且做到了情理结合、寓情于景。因为它含蓄,所以更有启发性,更能激发我们的想像,更耐人寻味。过去人们称赞曹操的诗深沉饱满、雄健有力,“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从这里可以得到印证。全诗的基调为苍凉慷慨的,这也是建安风骨的代表jvzquC41iwuywn3jvvvdp7hqo1nuou4ujkij1TTMQ1IREZNN0unuou
1.观沧海原文翻译及赏析拼音版及朗读曹操古诗古文岛简析 《观沧海》是一首四言诗,是诗人在碣石山登山望海时,用饱蘸浪漫主义激情的大笔,所勾勒出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摹写出祖国河山的雄伟壮丽。全诗语言质朴,想象丰富;气势磅礴,苍凉悲壮。吐露出诗人建功立业、施展抱负的雄心壮志;表现了他一揽天下、豪迈自信的胸怀;抒发了积极进取、胸怀天下的思想感情。曹操(155年-220年正月庚子), jvzquC41yy}/i~xjkyko0ls1ujoxgw{0cuvyAri?856d2=h:3:;9
2.观沧海原文及译文观沧海的作者观沧海赏析→买购APP《观沧海》是东汉末年诗人曹操创作的一首四言诗,《步出夏门行》的第一章。这首诗是曹操在碣石山登山望海时,用饱蘸浪漫主义激情的大笔,所勾勒出的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描绘了祖国河山的雄伟壮丽,既刻画了高山大海的壮阔,更表达了诗人以景托志,胸怀天下的进取精神。全诗语言质朴,想象丰富,气势磅礴,苍凉jvzquC41yy}/ojniqq4dqv4ekvobq8=;2:;80qyon
3.《观沧海》阅读答案(通用15篇)《观沧海》选自《乐府诗集》,《观沧海》是后人加的,原文是《步出夏门行》中的第一章。这首诗是在建安十二年(公元220xx年)曹操北征乌桓得胜回师途中,行军到海边,途经碣石山,登山观海,一时兴起所作。小编在这里整理了《观沧海》阅读答案,希望能帮助到您。 jvzquC41yy}/fr~khctxgw3eqo5kkjtcp1vgmzhwfgp1A6625;/j}rn
4.《观沧海》原文及注释全诗赏析: 建安十二年(207),曹操率领大军征伐当时东北方的大患乌桓。这是曹操统一北方大业中的一次重要战争。远征途中,他写下了乐府歌辞《步出夏门行》(属于《相和歌?瑟调曲》)。这一组诗包括五个部分,开头为“艳”辞,即序诗,以下各篇分别取诗句命名,依次为《观沧海》、《冬十月》、《河朔寒》(亦作《土不jvzquC41okv/t~nygp4dqv4ygp~vg8lwcpibppmck1752>690jznn
5.曹操《观沧海》原诗翻译及赏析《观沧海》是东汉末年诗人曹操创作的一首四言诗,《步出夏门行》的第一章。全诗语言质朴,想象丰富,气势磅礴,苍凉悲壮。下面跟着小编来看看曹操《观沧海》原诗翻译及赏析吧!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原诗】 [三国]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jvzquC41yy}/{~|gpoo/exr1ujodk8lwujo4294329=77;3jvor
6.《观沧海》原文及拼音诗人在《观沧海》里,并不是直抒胸臆,而是运用“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借沧海辽阔之景,抒满怀昂扬之情。因而使全诗含蓄、蕴藉,具有一种内在的吸引力和升华出一种外在的喷发力。而且,诗人写景,并非平铺直叙,而是发挥了高度的想象力,把眼前的事物与想象的画面结合起来,虚虚实实,虚实相融,创造了一个撼人心弦的艺术jvzq<84o0ykoz~j0{lhzu7hqo1mvcwhcpinbk89844>/j}rn
7.描写长江的古诗句汇总十篇“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全诗短短四句,写出了平原与山地气候的差异。人间四月正是大地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了,而在高山古寺之中。山寺桃花始盛开。这主要是山地海拔高导致气候的垂直变化造成的。对流层大气的热量主要来自于地面,因此离地面愈高jvzquC41yy}/z~jujw4dqv3ep1nbq€jp1467;?3jvor
8.[录像三个一]复习《古代诗歌四首》(张惠玲)聚焦课堂6、《次北固山》中表现作者思乡之情的诗句: 7、《钱塘湖春行》中借莺歌燕舞表达作者对早春喜爱之情的诗句: (三)、理解与赏析:(小组比赛) 《观沧海》 1、该诗的作者是末年的、、。标题中的“”字统领全篇。 2、全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3、“秋风萧瑟,洪波涌起”的画面。 jvzq<84l{u{z7mpl{y{0lto1jznn872365kwsncqmkucwla23641B8;0jznn
9.观沧海原文及翻译注释赏析《观沧海》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诗人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原建功立业的抱负。虽然其中并无直抒胸臆的感慨之词,但是诵读全诗,仍能令人感到它所深深寄托的诗人的情怀。通过诗人对波涛汹涌、吞吐日月的大海的生动描绘,使我们仿佛看到了曹操奋发进取,立志统一国家的伟大抱负和jvzquC41yy}/{~|gpoo/exr1ujodk8|gp{goyns137677?<0jvsm
10.m.youdao.com/singledict?dict=baike观沧海(曹操所著四言乐府诗)《观沧海》是东汉末年诗人曹操创作的一首四言诗。这首诗是曹操在碣石山登山望海时,用饱蘸浪漫主义激情的大笔,所勾勒出的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描绘了祖国河山的雄伟壮丽,既刻画了高山大海的壮阔,更表达了诗人以景托志,胸怀天下的进取精神。全诗语言质朴,想象丰富,气势磅礴,苍jvzquC41o0pwmfq0eun1|npinkeklyAfkiu?kfkmgeeg}fkn(w>'N='C9+94.J8'D8&C@*G8'H6'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