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沧海》中的沧海在哪里及全诗赏析

《观沧海》中的沧海在哪里及全诗赏析

引导语:《观沧海》诗面上写的是海的浩瀚辽阔,气象万千,诗行中站立的,则是那位气凌万仞、志在一统北中国的一代“枭雄”的巨大身影,全篇气度正大严瑾,诗体高华安雅。律婉转和谐,语言流丽、清新隽 永。

《观沧海》赏析

曹操“雄才崛起”,又“雅爱诗章”。在他“奉国威灵、仗钺征伐”之际,常常“鞍马为文”、“横槊赋诗”。建安十二年(207),军阀逐鹿中原,五月,曹 操率师北征乌桓,七月,出卢龙塞,直指柳城,一战告捷。九月,胜利班师,途中登临碣石,借乐府《步出夏门行》旧题,作下此诗。

“东临碣 石,以观沧海。”言明观海位置:诗人登上碣石山顶,居高临海,视野廖廓,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临”,登临。“以”,表示东临碣石的目的是观沧海。 “沧”,水深而呈暗绿色。“沧海”,大海。“观沧海”为全诗的诗眼,“观”字统领全篇,以下诗句,皆为观海所见。

“水何澹澹,山岛竦 峙。”写全景:大海波涛动荡,山岛巍然屹立。“何”,多么,含叹美之意。“澹澹”,水面浩淼的样子。“何”字用得已极饱满有力,“澹澹”两字更是千锤百炼 而得者,着此两字,整个沧海便浑然一色了,若换成“茫茫”“漫漫”等字眼,就显得过于平实,又欠生动,当真是一字千金,生色千古!

“树 木丛生,百草丰茂。”具体勾勒耸立的山岛:岛上树木繁茂,百草丰美,一派生意盎然。“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定神细看,瑟瑟秋风中的海竟然洪波巨澜,汹涌 起伏。何等雄伟的景象,何等雄浑的境界,何等雄健的笔力!古往今来,迁客骚人泣秋风、感伤落英者何其多?晏几道叹息“红叶黄花秋意晚”(《思远人》),耿 玉真长恨“玉京人去秋萧索”(《菩萨蛮》),宋玉《九辩》中的“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更是大开悲秋文学之先声。然,独立寒秋,曹操却 极写海的磅礴壮美,岛的高耸挺拔,草木的生机勃发,一扫悲秋情调,其志凌绝顶以远瞻世界的非凡气度跃然纸上,足见曹公“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好一派吞吐宇宙的宏伟气象:茫茫大海与天相接,空濛浑融;在这雄奇壮丽的大海面前,日、月、星、汉(银 河)都显得格外渺小,它们的运行,似乎都由大海自由吐纳。“若”,好象。“星汉”,银河。这四句诗,融想象和夸张为一体,大开大阖,舒缓从容,辞气直有干 云之势,大有“五岳起方寸”的势态!在千古诗人中,想必也只有曹操如此一位雄才大略,睥睨一世的风云人物才写得出这种“笼盖吞吐气象”。曹操素有“外定武 功,内兴文学”的雅称,其诗悲壮慷慨,震烁古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这种充满激情的诗歌所表现出来的爽朗刚健的风格,后人称之为“建安风骨”。正如《文 心雕龙·时序》说:“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慨而多气也。”千百年来,曹操之诗就是以这种“梗慨多气”风骨及其 内在的积极进取精神,震撼人心,使后代无数英雄志士为之倾倒若狂。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属合乐时的套语。“幸甚至哉”,庆幸得很,好极了。“咏志”,用诗歌来抒发志向。通常,合乐时的套语与诗的内容无关,但在此诗中却与诗内容紧密相关,因为诗人写景志在抒发其远大的政治抱负,及其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观沧海》诗面上写的是海的浩瀚辽阔,气象万千,诗行中站立的,则是那位气凌万仞、志在一统北中国的一代“枭雄”的巨大身影,全篇气度正大严瑾,诗体高华安雅。其艺术价值尤为值得一谈。

纵观此诗,大处落笔,宏观构象,造境高敞;诗意深远,格调高古,气韵沉雄;措笔秀丽工整,不务铺排词藻,不求使典用事,音律婉转和谐,语言流丽、清新隽 永。诗人在词语的选择上,如“竦峙、丛生、丰茂、萧瑟、灿烂”等等,大多典要、高华、壮丽。而全诗十四句,除却首尾句明显不对仗外,其他每两句之间多作对 仗,因此诵读全诗,觉声调铿锵,雄整而浏亮。

此外,诗人善于挖掘自己的感情,融景与情为一体。诗中景物描写,气氛渲染、人情抒发三者历 转而下,于自然流转中见朴直蕴藉,十分传神地表达了诗人登临的特有心情,从而把景的描绘同情的感发完美结合,可谓“景中寓情,情因景兴,情景相生”。令人 感受鲜明、强烈,体味无穷。加之诗人运用虚实相间的写法,更是给写景造成一种“隔”的感觉,人们必须发挥想象才能领会其意,使全诗显得曲折含蓄,而与诗人 的情绪表里一致,映照生辉。这种将诗赋中最富诗意的描写《观沧海》诗虽不长,却五色斑斓,异彩纷陈,海水、山岛、草木、秋风、乃至日月星汉,络绎缤纷,读 之恍如欣赏一幅色彩绚丽的山水图画,使人赏心悦目,意绪留连。

【知识扩展】

《观沧海》中的沧海在在哪里?

沧海,指大海。以其一望无际、水深呈青苍色,故名。亦指我国古代对东海的别称。

东海属于江苏省连云港市东海县。

东海县为“百库之县”,共兴建大中小型水库63座,总库容为8.9亿立方米,其中石梁河水库和安峰山水库分别为全省第一和第四大水库。

东海具体位置指中国大陆以东、日本九州以西、黄海以南、台湾以北的海域,包括黄海、朝鲜海峡。东海位于中国大陆和台湾岛、日本琉球群岛和九州岛之间。并经对马海峡与日本海相连,濒临中国的沪、浙、闽、台4省市。

面积77万多平方公里。多为水深200米以内的大陆架。盐度为31-32‰,东部为34‰。海水温度平均9.2℃。冬季南部水温在20℃以上。

世界著名渔场之一,产大黄鱼、小黄鱼、刀鱼、墨鱼等。整个海区介于北纬23°00′-33°10′,东经117°11′- 131°00′之间。东海北连黄海,东到琉球群岛,西接中国大陆,南临南海。

东海南北长约1300公里,东西宽约 740公里。东海海域面积70多万平方公里,平均水深350米左右,最大水深2719米。

东海海水透明度较大,能见到水下二三十米。东海海域比较开阔,大陆海岸线曲折,港湾众多,岛屿星罗棋布,中国一半以上的岛屿分布在这里。

THE END
0.观沧海(两汉曹操)原文/注释/译文/拼音《观沧海》的高潮放在诗的末尾,它的感情非常奔放,思想却很含蓄。不但做到了情景交融,而且做到了情理结合、寓情于景。因为它含蓄,所以更有启发性,更能激发我们的想像,更耐人寻味。过去人们称赞曹操的诗深沉饱满、雄健有力,“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从这里可以得到印证。全诗的基调为苍凉慷慨的,这也是建安风骨的代表jvzquC41iwuywn3jvvvdp7hqo1nuou4ujkij1TTMQ1IREZNN0unuou
1.观沧海原文翻译及赏析拼音版及朗读曹操古诗古文岛简析 《观沧海》是一首四言诗,是诗人在碣石山登山望海时,用饱蘸浪漫主义激情的大笔,所勾勒出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摹写出祖国河山的雄伟壮丽。全诗语言质朴,想象丰富;气势磅礴,苍凉悲壮。吐露出诗人建功立业、施展抱负的雄心壮志;表现了他一揽天下、豪迈自信的胸怀;抒发了积极进取、胸怀天下的思想感情。曹操(155年-220年正月庚子), jvzquC41yy}/i~xjkyko0ls1ujoxgw{0cuvyAri?856d2=h:3:;9
2.观沧海原文及译文观沧海的作者观沧海赏析→买购APP《观沧海》是东汉末年诗人曹操创作的一首四言诗,《步出夏门行》的第一章。这首诗是曹操在碣石山登山望海时,用饱蘸浪漫主义激情的大笔,所勾勒出的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描绘了祖国河山的雄伟壮丽,既刻画了高山大海的壮阔,更表达了诗人以景托志,胸怀天下的进取精神。全诗语言质朴,想象丰富,气势磅礴,苍凉jvzquC41yy}/ojniqq4dqv4ekvobq8=;2:;80qyon
3.《观沧海》阅读答案(通用15篇)《观沧海》选自《乐府诗集》,《观沧海》是后人加的,原文是《步出夏门行》中的第一章。这首诗是在建安十二年(公元220xx年)曹操北征乌桓得胜回师途中,行军到海边,途经碣石山,登山观海,一时兴起所作。小编在这里整理了《观沧海》阅读答案,希望能帮助到您。 jvzquC41yy}/fr~khctxgw3eqo5kkjtcp1vgmzhwfgp1A6625;/j}rn
4.《观沧海》原文及注释全诗赏析: 建安十二年(207),曹操率领大军征伐当时东北方的大患乌桓。这是曹操统一北方大业中的一次重要战争。远征途中,他写下了乐府歌辞《步出夏门行》(属于《相和歌?瑟调曲》)。这一组诗包括五个部分,开头为“艳”辞,即序诗,以下各篇分别取诗句命名,依次为《观沧海》、《冬十月》、《河朔寒》(亦作《土不jvzquC41okv/t~nygp4dqv4ygp~vg8lwcpibppmck1752>690jznn
5.曹操《观沧海》原诗翻译及赏析《观沧海》是东汉末年诗人曹操创作的一首四言诗,《步出夏门行》的第一章。全诗语言质朴,想象丰富,气势磅礴,苍凉悲壮。下面跟着小编来看看曹操《观沧海》原诗翻译及赏析吧!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原诗】 [三国]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jvzquC41yy}/{~|gpoo/exr1ujodk8lwujo4294329=77;3jvor
6.《观沧海》原文及拼音诗人在《观沧海》里,并不是直抒胸臆,而是运用“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借沧海辽阔之景,抒满怀昂扬之情。因而使全诗含蓄、蕴藉,具有一种内在的吸引力和升华出一种外在的喷发力。而且,诗人写景,并非平铺直叙,而是发挥了高度的想象力,把眼前的事物与想象的画面结合起来,虚虚实实,虚实相融,创造了一个撼人心弦的艺术jvzq<84o0ykoz~j0{lhzu7hqo1mvcwhcpinbk89844>/j}rn
7.描写长江的古诗句汇总十篇“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全诗短短四句,写出了平原与山地气候的差异。人间四月正是大地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了,而在高山古寺之中。山寺桃花始盛开。这主要是山地海拔高导致气候的垂直变化造成的。对流层大气的热量主要来自于地面,因此离地面愈高jvzquC41yy}/z~jujw4dqv3ep1nbq€jp1467;?3jvor
8.[录像三个一]复习《古代诗歌四首》(张惠玲)聚焦课堂6、《次北固山》中表现作者思乡之情的诗句: 7、《钱塘湖春行》中借莺歌燕舞表达作者对早春喜爱之情的诗句: (三)、理解与赏析:(小组比赛) 《观沧海》 1、该诗的作者是末年的、、。标题中的“”字统领全篇。 2、全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3、“秋风萧瑟,洪波涌起”的画面。 jvzq<84l{u{z7mpl{y{0lto1jznn872365kwsncqmkucwla23641B8;0jznn
9.观沧海原文及翻译注释赏析《观沧海》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诗人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原建功立业的抱负。虽然其中并无直抒胸臆的感慨之词,但是诵读全诗,仍能令人感到它所深深寄托的诗人的情怀。通过诗人对波涛汹涌、吞吐日月的大海的生动描绘,使我们仿佛看到了曹操奋发进取,立志统一国家的伟大抱负和jvzquC41yy}/{~|gpoo/exr1ujodk8|gp{goyns137677?<0jvsm
10.m.youdao.com/singledict?dict=baike观沧海(曹操所著四言乐府诗)《观沧海》是东汉末年诗人曹操创作的一首四言诗。这首诗是曹操在碣石山登山望海时,用饱蘸浪漫主义激情的大笔,所勾勒出的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描绘了祖国河山的雄伟壮丽,既刻画了高山大海的壮阔,更表达了诗人以景托志,胸怀天下的进取精神。全诗语言质朴,想象丰富,气势磅礴,苍jvzquC41o0pwmfq0eun1|npinkeklyAfkiu?kfkmgeeg}fkn(w>'N='C9+94.J8'D8&C@*G8'H6'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