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首页
好书
留言交流
下载APP
联系客服
原文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逐句注释与翻译 噫吁嚱,危乎高哉! 注释:噫吁嚱(yī xū xī):蜀地方言中的感叹词,相当于“哎呀呀”,表达强烈的惊叹。危:高峻、险峻。翻译:
哎呀呀,多么高峻险要啊!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注释:蜀道:指古代由秦入蜀的道路(今四川一带),以险峻著称。翻译:
蜀地的道路艰险,比登上青天还要难!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注释:蚕丛、鱼凫(fú):传说中蜀国最早的两位开国君主。茫然:渺茫、久远难考的样子。翻译:
从蚕丛到鱼凫,蜀国开国的历史是多么渺茫难寻啊! 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注释:尔来:从那时以来(指蚕丛、鱼凫开国以来)。四万八千岁:夸张说法,极言时间久远。秦塞:指秦地的关塞(今陕西一带),代指中原地区。通人烟:指互通往来(人与人的联系)。翻译:
从那时以来已有四万八千年,(蜀地)从未与秦地互通往来。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 注释:西当:西面正对。太白:太白山,在今陕西眉县,是秦岭主峰。鸟道:只有鸟儿能飞过的路(形容道路极险、极窄)。横绝:横渡、越过。峨眉巅:峨眉山的顶峰(今四川峨眉山市)。翻译:
西面正对太白山的地方,只有一条飞鸟能过的险路,(从这里)可以横渡到峨眉山巅。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注释:地崩山摧壮士死:传说秦惠王许嫁五位美女给蜀王,蜀王派五位壮士(五丁力士)去迎接,途中见一条大蛇入山穴,壮士们拉蛇时山崩地裂,壮士与美女皆死,山分五岭,从此秦蜀相通。天梯:形容陡峭如天梯的山路。石栈(zhàn):在山崖上凿石架木而成的栈道。钩连:连接。翻译:
(当年)山崩地裂,壮士惨死,之后(秦蜀之间)才由天梯般的山路和石栈相互连接起来。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注释:六龙回日:古代神话中,太阳由六条龙拉着的车运载,“回日”指山峰高峻,连太阳的车都要转弯绕行。高标:指最高的山峰(可作标识的高峰)。冲波:激流。逆折:水流回旋曲折。回川:曲折的河流。翻译:
上面有让六龙拉的日车都要转弯的高峰,下面有激流回旋、曲折奔腾的河川。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注释:黄鹤:即黄鹄,善飞的大鸟。猿猱(náo):善于攀援的猿类。度:越过。愁:发愁(意动用法,为……发愁)。翻译:
善飞的黄鹤尚且飞不过去,善于攀援的猿猱想越过也为攀爬而发愁。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注释:青泥:青泥岭,在今甘肃徽县,是蜀道上的险要之地。盘盘:曲折回旋的样子。百步九折:走一百步就有九次转弯(形容道路曲折)。萦(yíng):环绕。岩峦:山崖和山峦。
翻译:
青泥岭的道路多么曲折啊,走一百步就有九次转弯,环绕着山崖和山峦。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注释:扪(mén):触摸。参(shēn)、井:星宿名。古代天文学中,参宿对应蜀地(益州),井宿对应秦地(雍州),此处形容山路极高,仿佛能触摸到天上的星宿。历:经过。仰胁息:仰头(望天时)屏住呼吸(因山路险峻,抬头即觉惊险)。膺(yīng):胸口。坐:徒然、空自。翻译:
(攀山时)仿佛能触摸到参星、经过井星,仰头望时屏住呼吸,只能用手抚摸胸口,徒然长叹。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 注释:君:指西行入蜀的人(可能是诗人的友人)。西游:向西远行(入蜀)。畏途:令人畏惧的路途。巉(chán)岩:险峻陡峭的山岩。翻译:
请问您西行入蜀何时才能回来?这可怕的路途,险峻的山岩实在难以攀登。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 注释:但见:只看见。悲鸟:叫声悲凉的鸟。号(háo):鸣叫。雄飞雌从:雄鸟飞在前,雌鸟跟在后(形容鸟的相伴)。翻译:
只看见悲鸟在古树上鸣叫,雄鸟飞着,雌鸟跟着,在树林间盘旋。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注释:子规:即杜鹃鸟,传说为蜀帝杜宇的魂魄所化,啼声凄厉,似“不如归去”。愁空山:使空山都充满愁绪(使动用法)。翻译:
又听到杜鹃鸟在月夜中啼叫,(那悲声)让空旷的山谷都充满了愁绪。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注释:凋朱颜:使红润的脸色变得憔悴苍白(凋,使动用法)。翻译:
蜀地的道路艰险,比登上青天还要难,让人听到这些(景象和声音),脸色都变得憔悴苍白!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注释:连峰:连绵的山峰。去:距离。盈:满。倚:靠。绝壁:陡峭的山崖。翻译:
连绵的山峰距离天空不满一尺,枯松倒挂在陡峭的绝壁上。 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注释:飞湍(tuān):飞奔的急流。瀑流:瀑布。争喧豗(huī):争相发出喧闹的声音(喧豗,轰鸣声)。砯(pīng):撞击(此处作动词,指水流撞击山崖)。转石:使石头翻滚。万壑(hè):千山万谷。翻译:
飞奔的急流和瀑布争相发出轰鸣,撞击着山崖,使石头翻滚,千山万谷间像雷鸣一样震响。 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注释:嗟(jiē):感叹词,唉。尔:你们(指入蜀的人)。胡为乎:为什么(胡为,为什么;乎,语气助词)。翻译:
这道路的艰险竟到了这般地步,唉,你们这些远道而来的人,为什么要到这里来呢!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注释:剑阁:即剑门关,在今四川剑阁县北,是蜀道上的重要关隘,地势极险。峥嵘(zhēng róng)、崔嵬(cuī wéi):均形容山势高峻险要。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一人把守关口,万人也无法攻破(形容剑阁的险要)。翻译:
剑门关高峻险要,(这里)一人把守关口,万人也无法攻破。 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 注释:所守:指把守关隘的人。或:如果。匪亲:不是亲信(匪,通“非”)。狼与豺:比喻凶狠残暴的人。翻译:
如果把守关隘的人不是亲信,(他们)就会变成像豺狼一样凶狠的祸害。 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 注释:猛虎、长蛇:比喻蜀地的恶人或叛乱者。吮(shǔn)血:吸人血。翻译:
早晨要躲避猛虎,傍晚要躲避长蛇,(这些恶人像猛兽一样)磨利牙齿吸人血,杀人多得像乱麻。 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注释:锦城:即锦官城,今四川成都,因产锦著名,代指蜀地。翻译:
成都虽然说得上是安乐之地,(但如此险恶)不如早点回家。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注释:侧身:侧身远望(形容敬畏或忧虑的姿态)。长咨嗟(zī jiē):长久地叹息。翻译:
蜀地的道路艰险,比登上青天还要难,(我)侧身向西远望,不由得长久叹息!
赏析
李白的《蜀道难》,以雄奇的想象、磅礴的气势和跌宕的情感,将蜀道的艰险与天地的苍茫熔铸为千古绝唱。 一、结构:以“三叹”为骨,层层翻涌的情感巨浪 全诗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三次咏叹为脉络,形成“起—承—转”的情感递进,如浪涛叠起,一次比一次汹涌。 1.首叹“难于上青天”,立足“高”:从蚕丛、鱼凫的远古传说落笔,写蜀地与秦塞“四万八千岁”不通人烟的隔绝,再以“鸟道横绝峨眉”、“地崩山摧壮士死”的神话(五丁开山),点出蜀道开凿之悲壮,最后用“六龙回日”、“黄鹤难飞”、“猿猱愁攀”极写山之高峻——此处的“难”,是自然天险的“不可逾越”。2.次叹“难于上青天”,聚焦“险”:转入行人亲历的恐惧。“青泥盘盘”、“扪参历井”写山路曲折、高近星辰的窒息感;“悲鸟号林”、“子规啼月”以声色渲染空山凄寂,再用“连峰去天不盈尺”、“飞湍瀑流争喧豗”绘出悬崖枯松、飞瀑惊雷的惊魂之景——此处的“难”,是身临其境的“生死考验”。3.三叹“难于上青天”,深掘“危”:由自然险转向人事险。剑阁“一夫当关”的险要,被转化为“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的政治隐喻(暗指安史之乱前藩镇割据的隐患),再以“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的凶暴,点出蜀地不仅有山险,更有人祸——此处的“难”,是乱世之中“归乡不得”的绝望。 三次咏叹,从“天险”到“人险”,从“远古”到“当下”,将蜀道的“难”从地理空间升华为生存困境,情感浓度层层加码。 二、笔法:以“奇”为魂,浪漫主义的极致狂欢 李白以“笔落惊风雨”的想象力,将神话、夸张、视听通感熔于一炉,打破现实与虚幻的界限。 1.神话入诗,厚积历史的苍茫:开篇“蚕丛及鱼凫”追溯蜀地开国的茫远,“地崩山摧壮士死”化用五丁开山的传说,让蜀道的“难”不仅是自然现象,更背负着远古先民的血泪;“六龙回日”借羲和驾日的神话,以“日车难行”写山之高,赋予蜀道神性的威严。2.夸张极致,放大感官的冲击:“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以善飞的黄鹤、善攀的猿猱反衬蜀道之险,比“山很高”的直白描述更具冲击力;“连峰去天不盈尺”“砯崖转石万壑雷”,前者以“不盈尺”压缩天与山的距离,后者以“万壑雷”放大水石相击的轰鸣,让险峻如在眼前、如在耳畔。3.声色交织,营造沉浸式恐惧:“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以“悲鸟号”、“子规啼”的听觉凄苦,叠加“古木”、“夜月”、“空山”的视觉萧瑟,将自然环境转化为心理压迫;“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则以“飞湍”、“转石”的动态视觉,配“喧豗”、“万壑雷”的震耳听觉,让险象有了重量与声响。 三、内核:以“忧”为底,盛世危局的隐秘叩问 表面看,《蜀道难》是咏叹自然奇观的“山水诗”;实则,李白以蜀道为喻,藏着对时代与人生的深沉感慨。 1.对“行路难”的共鸣:李白一生“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却屡遭贬斥,蜀道的“难于上青天”,何尝不是他对人生坎坷的隐喻?“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的慨叹,既是问入蜀的行人,也是问奔波半生的自己。2.对“乱世险”的忧虑:剑阁“一夫当关”的描写,绝非单纯写地形——盛唐后期,藩镇势力渐强,“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直指地方将领可能拥兵自重、残害百姓的隐患。这种对时局的敏感,让诗歌跳出“山水咏叹”的范畴,有了“史诗”的厚重。3.对“归乡切”的共情:结尾“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以“乐”反衬“危”,将劝诫的温情藏于刚猛的笔触下。蜀道再险,终有尽头;人心叵测,才是真正的“无归途”——这份对“安稳”的渴求,是盛世危机中所有人的心声。 全诗以“奇险”写“真情”,以“狂放”藏“忧思”。读罢掩卷,既能感受到李白“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豪迈,也能触摸到唐由盛转衰的时代脉搏——蜀道之难,难在山,难在人,更难在“天地苍茫,何处是归途”的永恒叩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