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注释(四)

【原文】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译文】感通天地万物,然后才能明白道;明白道,内心才能真实无妄;心无妄念,然后才能保持虚静无为的状态;虚静无为,然后才能身正;身正,然后才能家族和睦;家族和睦,然后才能使国家安定和谐;国家安定和谐,然后才能天下太平。

从帝王到普通百姓,都是这样以修治己身为本。己身不修,而指望家国安定是不可能的。轻本而重末,本末倒置,而想要家国安定,这是未曾有过的事情。明白这个道理,叫做知本,可以称得上智慧通达。

【注释】

[1] 总说

唐·孔颖达《礼记注疏》:“此经从盛以本初,又从初以至盛,上下相结也。”

[2] 知至

宋·卫湜《礼记集说》:程颐曰:“‘知至’,则当至之知,终则当遂终之,须以知为本。知之,则行之必至,无有知之而不能行。知而不行,是知得浅。饥而不食乌喙,人不蹈水火,只是知。人为不善,只是不知。知至而至之,知几之事,故常至。知终而终之,故可与存义。知至是致知。博学、明辨、审问、慎思,皆致知、知至之事,笃行便是终之。”蓝田吕氏(大临)曰:“知万物同出于一理,知之至也。故曰:‘物格而后知至。’”

宋·董楷《周易传义附录》:“颜子有不善,未尝不知,知之至也。知之至,故未尝复行。他人复行,知之不至也。”

[3]身修

《中庸》:“修身以道,修道以仁。”又云:“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

《易·复》初爻《象》曰:“不远之复,以修身也。”

宋·方寔孙《淙山读周易》(卷八):“孔子《系辞》谓颜子为庶几,有不善未尝不知,是自反于心也。知之未尝复行,是自反于身也。身修心正,道本不远。复礼为仁,即是此道。”

董楷《周易传义附录》(卷六):“(程颐)《传》:正家之本,在正其身。正身之道,一言一动,不可易也。君子观风自火出之象,知事之由内而出,故所言必有物,所行必有恒也。物谓事实,恒谓常度法则也。德业之著于外,由言行之谨于内也。言愼行修,则身正而家治矣。”

[4]壹是

明·蔡清《四书蒙引》(卷一):“壹是,一切也。一切,一齐也。刀之切物,至齐者也。此一切之义,所由取也。”

宋·卫湜《礼记集说》:新定邵氏(甲)曰:“‘壹是’,犹言同此也。大学之道,上下共之。明此以南面,尧之为君也。明此以北面,舜之为臣也。在上则美其政,在下则美其俗,道一而已,孰不以修身为本哉?盖修身者,本也。化人者,末也。正已而物自正,未有不能正身而能正人者也。”

[5] 本末

孔《疏》:“本乱,谓身不修也。末治,谓国家治也。言己身既不修,而望家国治者否矣。否,不也。言不有此事也。”

明·蕅益大师《四书解》:“前云‘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元不单指帝王有位人说,恐人错解,今特点破。且如舜耕历山之时,何尝不是庶人?伊尹耕有莘时,传说在板筑时。太公钓渭滨时,亦何尝不是庶人?只因他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以修其身,所以皆能“明明德于天下”耳。盖以天子言之,则公卿乃至庶人,皆是他“明德”中所幻现之物。是故自身为物之本,家国天下为物之末。若以庶人言之,则官吏乃至天子,亦皆是他“明德”中所幻现之物。是故亦以自身为物之本,家国天下为物之末。须知上自天子,下至庶人,名位不同,而‘明德’同。‘明德’既同,则‘亲民’、‘止至善’亦同,故各各以修身为本也。前虽略示‘物有本末’,又云‘致知在格物’,尚未直指下手方便。故今的指‘修身为本’,以‘心’、‘意’、‘知’不可唤作物故,以‘致’、‘诚’、‘正’皆向物之本上‘格’将去故。”

[6] 厚薄

孔《疏》:“此覆说‘本乱而末治否矣’之事也。譬若与人交接,应须敦厚以加於人。今所厚之处,乃以轻薄,谓以轻薄待彼人也。‘其所薄者厚’,谓己既与彼轻薄,欲望所薄之处以厚重报己,未有此事也。言己以厚施人,人亦厚以报己也。若己轻薄施人,人亦轻薄报己,言事厚之与薄皆以身为本也。”

卫湜《礼记集说》:新安朱氏曰:“结上文两节之意也。以身对天下国家而言,则身为本,而天下国家为末。以家对国与天下而言,则其理虽未尝不一,然其厚薄之分,亦不容无等差矣。故不能格物致知以诚意正心而修其身,则本必乱而末不可治;不亲其亲,不长其长,则所厚者薄而无以及人之亲长。此皆必然之理也。《孟子》所谓‘于所厚者薄,无所不薄’。其言盖亦本于此云。”庐陵胡氏曰:“尧不敦睦九族,而能恊和万邦,无是理也。”新定邵氏(甲)曰:“亲者,所厚也。疏者,所薄也。能厚其所爱,然后能推以及其所不爱于所厚者,薄将何所往而不薄哉?”

宋·李樗、黄櫄《毛诗集解·行苇》(卷三十二):“使九族之不亲,黄耇之不事,则是所厚者薄,而仁徒及于草木,则是所薄者厚矣。未有薄其所厚而能有为者也。”

民国·江谦《〈四书蕅益解〉补注》:“‘所厚’,谓责躬宜厚。‘所薄’,谓待人宜宽。若以‘厚’为家,‘薄’为国与天下,便是私情了。会万物而为自己,故谓之‘知本’。自己之外,别无一物当情,故可谓‘知之至’也。”

[7] 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卫湜《礼记集说》:蓝田吕氏(大临)曰:“自天子以至于庶人,皆自修身始。有诸己而后责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己则不修,而责人之修。可以力服,而不可以心服,此末世之所以不能治也。于所厚者薄,则无所不薄,此管仲所以知公子开方、奄人竖貂、易牙卒不忠于桓公也。故本末先后之序,天地也,父子也,君臣也。差之毫氂,则天地易位,违道逆理,则必至于大乱。故君子不可以不知,知此则近道矣。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新定钱氏(时)曰:“致知在格物,是物也混成无亏,范围无外,是谓大极。是之谓一,至精至粹,至明至灵,至大至中,而谓之至善者也。壹者,志壹之壹。断断乎是无他道也。以是为本,乃知所先。”

【解读】

按:“物格”至“天下平”,是大学之道由内圣而外王之次第,是对“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句的进一步解释说明。理解本段需注意两个短语,一是“知至”。张载谓:“致知者,乃为学之大本。夫学之始,亦必先知其一贯之道,其造则固有序也。” 感天地万物而通天下之志,类万物之情,赞天地之化,是谓“物格而后知至”。“知至”,即明白“道”之智至,知心物一体,物化为智,是为知至。但只是知“道”还不够,还须体悟实证之以内明,才能最终“明明德于天下”。二是“身修”,身修,谓言慎行修而身正。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從。”其实效,即“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故“天子以至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明·刘宗周《论语学案》谓“克复”乃“反约之要归,圣神之功化”,“学者明‘克复’之旨,而六经无余藴矣。”

“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句,‘知本’,是知修身为本。修身,在格致诚正,“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知此为本,则知推一念之功,见大道之本,循序而不躐,体物而不遗者,而后古人一贯之理可得而识矣。是谓“知之至”也。

朱熹改本《大学》,于“此谓知本”后增加了134字,作为“格物致知”章。兹附录于后:

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唯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此谓物格。

THE END
0.菊花原文翻译及赏析菊花原文翻译及赏析2 菊花 唐元稹 秋丛绕舍似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译文: 一丛丛的秋菊环绕着这家农舍,好像到了陶渊明先生的家。我绕着这家的篱笆墙赏菊,一圈又一圈,不知不觉中,竟已西斜。 百花之中,不是我最菊,而是因为菊花凋零得最晚,如果它开谢了,后面也就无花jvzq<84yyy4vpsx0eqs0y88439960qyon
1.《礼记》·《大学第四十二》原文、注释和翻译①大学:据郑玄说,大学,指博学,谓自个人修身、齐家,逐渐扩大到治国平天下的道理。②前一个“明”字用作动词。明德:光辉的品德。明明德: 使光辉的品德更加显明。③亲:当作“新”。新民:使民众的生活改革更新。④止于:处在。【今译】大学的道理,在于使人的美德更加显明,在于使民众的生活不断更新,在于使人处于jvzq<84yyy4489iqe0ipo8hqpvkov864127338591:792<88a3622;6325?/uqyon
2.学术著作翻译的10个问题一种是索引。原书最后附有索引的,原则上将索引关键词译出,并保留原文以及原书页码、格式。 另一种是参考文献。书后或章节后的英文“参考文献”或者“推荐阅读的书目”原则上不译,但对于其中个别说明性的参考文献,按照上述注释翻译规范译出其中的说明性文字。jvzquC41rwh/dwz0gf{/ew4l|{m21>:3:24ivvq
3.孟子•梁惠王(下)注释与说解㈣35),则犹可及止也( 36)。” 注释: ( 1)伐:攻打。燕(yan1):战国时期的诸侯国之一。( 2)取之:占据了燕国。( 3)何以:怎么。待:对待,处理。( 4)对:回答。( 5)为(wei2)政:施行仁政。( 6)汤是也:商汤就是这样。汤,指商朝圣王商汤。( jvzq<84ygp4vlw3gfw4dp8nphq523=:146>80qyo
4.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经过艰难探索,他的译作摆脱了初出茅庐时思想和译法上的局限,逐渐成为中国现代翻译的奠基者和引路人。回到20世纪初的时代语境,对青年鲁迅的译作进行重释工作,对鲁迅的文学起点进行再凝视,这一切对于鲁迅研究和近现代文学研究,都有着历史再定位的意义。 学术界对鲁迅留日早期翻译的研究,主要聚焦于这些译作对原文的大jvzquC41ufyeyt}d0etv0niw0et0itqn14633w44247e3z4892gcg=86f;;5f95:eh?d6j946:i62nk0jvs
5.《中财法律评论》第十四卷稿件征集公告关于译稿,初审编辑在对翻译原文的质量进行判断并对译稿完成初步审读后,可给出未通过初审、修改后复审、修改后用稿、直接用稿四种审稿意见并充分说明理由。对于可给予修改后复审、修改后用稿、直接用稿三种审稿意见的文章,初审编辑须进一步校对译稿,再向读者出具审稿意见。 jvzquC41nc}/e~kg0gjv0ls1kplp1:5461:4:@>0jvs
6.上海大学中欧人文研究与交流中心“马丁·路德著作集”翻译团队张仕颍:交流了一些初译者的翻译问题,比如:翻译速度较慢、标注问题、页码注释问题、简写和缩写问题、原文信度等问题。最后就中国教会所传承下来的神学术语和基督教中国化的学术术语之间的张力进行了讨论。 李瑞翔:翻译中主要遇到的问题如下:英译的圣经作为标题完全无法从和合本中截出、文本中所举的德国民俗的例子和隐喻jvzquC41eng/uqz0gf{/ew4kphu0396;1:74:7mvo
7.汪燕:计划用三年完成八卷本“简·奥斯汀全集”翻译此次《北怒庄园》以“牛津世界经典丛书”为底本,增补详细注释,还在地图上标注出《北怒庄园》里的真实地点与虚构地点。 汪燕译“简·奥斯汀全集”系列的第一册——《北怒庄园》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独角兽文库”出版 值得一提的是,《北怒庄园》是“简·奥斯汀全集”系列的第一册。汪燕计划用三年时间完成八卷本jvzquC41yy}/glsw0gjv0ls1kplp1:5;71<18?:0jvs
8.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一是介绍有关参考书目,二是简略介绍孔子的家世和生平,三是逐篇逐章导读作品,包括原文疏通、字词解释、今文翻译、内涵点评。 要求学生全勤听课;课下背诵;课堂积极回答问题。 《大学汉语》 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鉴赏能力。 讲述语言运用求得理想效果的规律,因课时所限,只讲“遣词造句讲求三性三美”和“选用句式讲求灵活多变 jvzq<84ygp~vg‚zcp0xve7jfw0io1{hr{1hlu8gmuaqdfp4szz~l1
9.《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研究与英译系列丛书发布《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研究与英译系列丛书计划出版18卷,由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主任黄德宽教授组建的中方团队,与美国芝加哥大学顾立雅中国古文字学中心主任夏含夷教授组建的翻译团队合作完成。丛书将清华简原文、隶定文字、现代汉字和英文一并呈现,为确保质量,英译团队成员定期开会讨论和审查彼此的工作,最后的文稿jvzquC41yy}/v|npij{b0niw0et0kwkq1379486258790qyo
10.《观书有感二首》翻译及诗意《活水亭观书有感二首》朱熹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这是一首有哲理性的小诗。借助池塘水清因有活水注入的现象,比喻要不断接受新事物,才能保持思想的活跃与进步。人们在读书后,时常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诗中就是以象征的手法,将这种内心感觉化作可以感触的具体行象加以描绘,让读者自己去领略其中的奥妙。所谓"源头活水jvzq<84yyy4vpsx0eqs0|~tygp5ewqtwict049722791495649e35B7;944ivv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