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江之滨,橘子洲头。湖南长沙最著名的景点。
1925年深秋,32岁的毛泽东重游学生时代中流击水的橘子洲。但见远处山峦层林尽染,湘江江水漫江碧透,发出了“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时代之问。
【同期】向国防科技大学授军旗、致训词
国防科技大学是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培养和国防科技自主创新高地。你们要紧跟世界军事科技发展潮流,适应打赢信息化局部战争要求,抓好通用专业人才和联合作战保障人才培养,加强核心关键技术攻关,努力建设世界一流高等教育院校。
【解说】
“两个高地”,这是三军统帅对国防科技大学的殷切期望;使命召唤,全军最高军事科技学府重任在肩。
推出片名 高地(上)
【解说】
这里是国防科技大学校史馆。每当开学季,新入校的学员们都集合在这组名为《怀仁堂会见》的铜像前,感受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中南海怀仁堂,毛泽东对这位身披硝烟的战将委以重任:组建军事工程学院。
一年后,军事工程学院在哈尔滨松花江畔开学,简称“哈军工”。毛泽东主席发来《训词》:“今天我们迫切需要的,就是要有大批掌握和驾驭技术的人,并使我们的技术能够得到不断改善和进步。军事工程学院的创办,其目的就是为了解决这个迫切而光荣的任务。”殷殷期盼,溢于言表。
【解说】
毕业于浙江大学的胡守仁,就是陈赓院长当年从朝鲜战场上挖来的年轻才俊。
【同期】胡守仁 国防科技大学教授 计算机专家(97岁)
“哈军工”是从无到有啊,要办“哈军工”,那就需要大量的专家和教授。中央很重视,从地方高等院校选拔。
【解说】
1958年,胡守仁参与研制的新中国第一台军用电子计算机诞生。
如今,当年“哈军工”的五大系已在全国遍地开花,成了众多著名军地院校的“根”。
1978年,党中央、中央军委决定在当年“哈军工”的基础上,在长沙组建国防科学技术大学,开始了抢占科技制高点的新征程。
【解说】
大海深处,天水一色。
今天,中国的战舰早已经走向深蓝,潜艇也已经纵横深海。这样的跨越,离不开一个手掌大的仪器——激光陀螺。它是自主导航系统的核心部件,也是诸多大国重器的“导航之芯”。
1971年,就在“哈军工”南迁长沙的第二年,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把两张写着激光陀螺大致原理的小纸片交给了学校,希望尽快研制出来。
重任,落在了时年43岁的高伯龙肩上。当时,能够独立研制激光陀螺的只有美国。从破译“钱学森密码”开始,高伯龙带领他的团队克服重重困难,向着这座高地一路冲锋。
【同期】谭中奇 激光陀螺团队成员 国防科技大学教授
以前高院士经常跟我们讲,有些领域国外研究起步比我们早,如果我们再不抓紧,不知道啥时候才能够超越。所以我们这个团队,大家都非常拼。这个状态从激光陀螺研制之初一直持续到现在。
【解说】
1978年,第一代实验室原理样机诞生。
1994年,工程样机通过鉴定,中国由此成为世界上第四个拥有这项技术的国家。
2017年,不断优化的激光陀螺,广泛应用人民军队主要兵种和主战装备……
这一年12月6日,高伯龙教授病逝。卧病在床的那些日子,老人用颤抖的手吃力地敲击着键盘,留下了这段珍贵的视频。
【同期】罗晖 国防科技大学教授
高院士一辈子没有别的爱好,就是搞科研。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这一辈要做的就是继承好、发扬好院士的宝贵精神财富,向着新的领域,不断地占领新的、更加辉煌的高地。
【画面】北斗组网成功新闻发布会现场
【解说】
今天的辉煌,连着无数人的求索奋斗。1995年,北斗导航工程上马的第二年,系统遭遇重大技术瓶颈,整个工程严重受阻,就在这时,来自国防科大的三位在读博士生拿出了一套全数字快捕方案。
当时,这样的快捕方式在世界上尚无先例。三个平均年龄不到26岁的年轻人的方案,让79岁的中科院院士陈芳允眼前一亮。
【同期】王飞雪 国防科技大学教授
这方案其实,因为它的这个技术路线跟传统的完全不同。所以其实有很大的争议。但陈芳允院士亲自听取汇报之后,力排众议,鼓励我们用最新的技术来突破问题。
【解说】
从那个夏天开始,国防科大跨入“北斗”国家重大战略工程的建设行列,从核心设计、关键载荷,到运行控制、设备测试,参与到了卫星导航定位全系统、全体制、全链路科研攻关。
如今,国防科技大学创新团队再次攻克的抗电磁干扰技术,将卫星抗干扰性能提升了1000倍。
【解说】
国防科技大学图像测量与视觉导航团队通过光测实验力学方法分析航天员舱外典型动作,为提升航天员出舱活动任务效率提供了重要支撑。
【同期】周建平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 国防科大1982届毕业学员
国防科技大学为载人航天,培养了大量的人才,特别是专业技术人才。他们在(载人航天)工程这几十年的发展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当之无愧地说,国防科技大学培养的高端人才是最多的。
【解说】
仰望星空,需要脚踏实地;测天探海,同样离不开脚踏实地。
【同期】张卫民 国防科技大学研究员
大气海洋是战场环境里边最复杂多变的核心要素之一。武器装备越精良,对环境条件越敏感,大气海洋环境预报得好不好,可能直接影响战争胜负,关乎战争的事耽搁不得。只有做到全流程自主可控,我们才能确保在关键的时候不受制于人。
【解说】
这组全球静力载水谱模式控制方程,是国防科技大学数值天气预报团队的最新研究成果。以此为核心研发的数值天气预报系统,使我国预报水平一跃进入国际前列。从此,无论风云变幻,天时不再难测。
【解说】
易仕和,博士生导师,在高速飞行器研究领域,已经默默奉献了32年。
【同期】易仕和 国防科技大学教授
海湾战争爆发那一年呢,我正好硕士毕业,当时美国的战斧巡航导弹命中率竟然高达百分之八十五以上,那让我非常震惊,我们国家能不能有比这个更好、更快、更准的这样的飞行器。
【解说】
导弹高速飞行带来的高温辐射和光学畸变就像一团迷雾,成为困扰世界的一道难题。
【同期】易仕和 国防科技大学教授
我们在研究高速飞行器的过程中,高速的流场看不见、摸不着,我们怎么样来研究,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
【同期】陆小革 国防科技大学助理研究员
在回家的路上,车窗挡风玻璃上起雾,易老师就非常习惯性地打开了吹风开关。于是,就在那一瞬间,易老师突然闪出一个念头,对于我们高速飞行的飞行器,能不能通过气流把迷雾给吹走。
【解说】
瞬间的奇思妙想源自于咬定青山不放松的专注。整整32年,一万多个日日夜夜,换来的是一个团队的茁壮成长,和一大批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成果的诞生。
【解说】
1978年5月,全国科技大会闭幕第二个月,党中央、中央军委把一项重大科研任务交给了国防科技大学:研制亿次计算机。已经60岁的慈云桂教授担任技术总指挥和总设计师。
【同期】卢锡城 中国工程院院士 国防科技大学教授
我们(国防科技大学)当时也代表了国内的最先进水平,在百万次量级的计算机,所以跟亿次机还差两个量级。当时的集成电路没有像现在这样发展,现在靠集成电路发展,它本身就性能提高得很快,当时是靠中小规模集成电路来做系统。所以,这两个量级的提升是非常不容易的。
【解说】
从百万次计算机到亿次巨型机,并非算术式的增长。历史,从不等待犹豫者和观望者。慈云桂立下军令状,“就是豁出这条老命,也要搞出巨型机!”
与豪气干云的誓言相伴的,是激情万丈的科研攻关。1983年12月,被称为中国“争气机”的银河-I型巨型计算机通过国家鉴定,距离项目立项只过了5年零7个月。
2009年10月,超级计算机“天河一号”诞生,中国巨型机一跃跨入千万亿次时代;
2013年5月,峰值速度达每秒5.49亿亿次的“天河二号”公开亮相,先后6次位居世界超算500强榜首。
银河璀璨、天河灿烂。从亿次巨型机到亿亿次超级计算机,中国超级计算机实现了由跟跑、并跑到领跑的历史性跨越。崛起的高地上,镌刻着成百上千的开拓者、奋进者、奉献者的名字。
【解说】
王戟,国防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研究员。这副轮椅已经陪伴他整整10个年头。
13岁考入大学,33岁评为教授,38岁进入“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家”行列。在44岁以前,王戟的人生与他的事业一样,几乎每天都在“全速前进”。
14个小时后,王戟脱离了生命危险,却永远失去了双腿。
【同期】唐玉华 国防科技大学教授
我们大家都劝他,那么大的病,出院以后好好地休息,但是他太想工作了。他就很快回到了工作岗位。
【同期】王戟 国防科技大学研究员
虽然我没有双腿了,但是我也希望我能够坐在轮椅上,能够在我这个第二次生命里头,能够作出我应有的一些贡献,来回报大家对我的无尽的关怀。
【解说】
今天的王戟,是国内著名的高可信软件专家。轮椅上的王戟,带给人们的除了永不言败的进取精神,还有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同期】余诗文 国防科技大学博士研究生
我们每次在生活科研当中遇到了很大的问题,很大的挫折,想要放弃的时候,他总能给我们激励,让我们焕发对生活、对科研的热情。在我眼里,王老师就像一个巨人一样,没有什么困难是能够打倒他的。
【解说】
失去双腿的王戟,成了讲台前最矮的人,却仿佛又是耸立在科研高地上的最高的人。
【解说】
占领高地,需要无畏的冲锋,也需要默默的坚守。
上世纪90年代初,我国卫星应用技术领域著名专家孙仲康教授专门叮嘱他的研究生安玮,要做好坐冷板凳的准备。
【同期】安玮 国防科技大学教授
孙教授也是说,告诉我要做的这个研究领域,在当时虽然做的人非常非常少,肯定不那么热闹嘛,但是它对我们国家的国防,对我们国家的安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必须提前布局,提前开始研究。
【解说】
长夜漫漫,孤灯碧影,从无经费、无立项,甚至写出的论文缺少人评阅开始,安玮二十年如一日,全身心投入到这一冷门科研项目。
2011年,中国航天领域一项重点项目启动,安玮领衔的课题组成了全国唯一全面掌握应用系统核心技术的团队。42岁的安玮也成了这一重点项目应用系统的总设计师。
【解说】
超前科研,向战而研。新时代的国防科技大学,取得一大批科技奖项,创造出了中国速度,中国高度,中国精度,为服务备战打仗奠定了坚实基础。
【解说】
“北斗”遥望“海天”,“银河”注目“空天”……这一处处深具国防科技大学特色的鲜明标志,已经成了古城长沙的一道风景;量子科技实验室、高能激光实验室、太赫兹实验室、大数据计算实验室、星间链路实验室、人工智能实验室……走进这所最高军事科技学府,引人注目的还有这些充满未来气息的实验室。
【解说】
科技强军,使命催征。
如同这奔腾不息的江水,湘江岸边的国防科技大学,百舸争流,破浪向前!
【片尾曲歌声起】《心中的高地》
在那波峰浪谷
有我们向往的高地
渴望着中流击水
高扬胜利的旗帜
在那白云深处
有我们憧憬的高地
渴望着鹰击长空
留下青春的宣誓
莘莘学子
无畏战士
校园为我们助力
向着未来战场冲刺
信念的高地
我们用忠诚坚守
和平的高地
我们用生命守护。
莘莘学子
无畏战士
校园为我们助力
向着未来战场冲刺
莘莘学子
科技勇士
校园为我们助力
向着星辰大海奔去
那是我们心中的高地
心中的高地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