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性格,有的人外冷而内热,有的人清高而寡淡,当然,还有一种人孤傲而高冷,至于说哪一种性格更让人喜欢,无从辨别,但是,每个性格都不可避免有着与之相符的行事之道。
我所接触的纪录片人中,激情四射者有之,多愁善感者亦不在少数,理性豁达的更为普遍,无论是什么性格的纪录片人,都有其共同点,那就是专注。
孤傲,算不算是一种性格,我无法厘清,但是说起浙江广播电视集团许继锋,我想这个词还是比较贴切的。
我不认为孤傲是一个贬义词,往往内敛、含蓄、练达以及在某个方向有所成就的人都是孤傲的。究其原因,在于孤傲的背后是对所从事事业的专注和热爱的一种力量,一个孤傲到骨子里的人,一定是质朴到心里的人,一个真实可信、表面冰冷而内心似火的人。
(一)
在业界说起许继锋,《孤山路31号》《西泠印社》是永远绕不过去的话题,文如其人,这是一部很特别的纪录片。许继锋说,他想告诉大家,为什么海拔38米的孤山,会成为中国文化一个孤傲的存在。作品为观众打开了一扇时间与精神的窗口,以中国纪录片导演的美学主张和价值观,传递着西泠精神所代表的中华文明的那种尊严与自信。
作为国家一级导演,许继锋有着多个头衔,中广联中国纪录片委员会理事、浙江省知联会第三届常务理事、中国电视家协会会员、浙江大学传媒专业硕士学位兼职导师、上海大学融媒体影像艺术研究院院士……如此种种,我还是愿意将其称为一个纪录片人。不为其他,只源于我与之交往多年后的一种感动。
初识继锋大哥,源于其多年前担任浙江卫视总编室副主任,由于负责宣传的原因,所以与之交流甚多。
但是,接触越多“怵”意越浓,因为继锋大哥是业界有名的审稿最严的行内人之一,人称”改稿狂人“,每一篇稿子的字斟句酌,都让每名写稿者有如芒刺背之感。
伴随着交流时间越久,越发现继锋大哥身上有着挥之不去的儒雅之风。
原来毕业于浙江师范大学中文系的许继锋,有着10年的留校任教经历,专门教授外国文学,主要研究莎士比亚、古希腊戏剧和西方的现代派戏剧。由于经常担任编导组织学校剧社参加大学生戏剧汇演,并多次斩获话剧类一等奖,由此得到浙江广播电视集团的关注,在机缘巧合之下开始了职业导演生涯。
1993年进入浙江台后,他引起业界激赏的是创办纪实类人文地理栏目《风雅钱塘》,这档有着浓烈文化溯源风格的节目,在当时娱乐节目盛行的年代得以脱颖而出,通过一个故事甚至是一段记忆,为观众呈现了散发着浓郁诗意的家园。尤其是电视文本的创新性阐释,留给人们数不尽的美好记忆与想象。
(二)
《风雅钱塘》的成功,为许继锋打开了纪录片的大门,从而一发不可收,《水中的芦苇》《穿越地球之巅》《四季西湖》《浙江文化地理》……众多优秀作品让许继锋在纪录片领域有了更多施展的空间,更让他赢得了很多荣誉。
许继锋及其作品已经不知道收获了多少奖项,中国电视“星光奖”、中国电视“金鹰奖”、全国第四届“百佳电视艺术家”、浙江省“十佳电视艺术家”、《孤山路31号》获国家广电总局2018国产纪录片和优秀人才扶持项目最佳系列纪录片等十几项大奖、《西泠印社》荣获2020 年国家广电总局等机构颁发“年度导演”“年度撰稿”“年度最有价值纪录片”荣誉和2021年中国纪录片学院奖“特别贡献奖”……
如此种种,在许继锋的心里,《四季西湖》在2003年第二十一届中国电视“金鹰奖”中荣获专题电视文艺节目最佳作品奖,以及他本人2004年被评为第四届全国“百佳电视艺术工作者”是其最为看重的。前者是观众投票产生,非常不易;而后者则是电视行业的最高荣誉,当年,浙江省仅有一位电视导演入围,实是难得。
某种意义上来讲,许继锋是幸运的,他遇到了纪录片的最好时代。
(三)
应当说,极具学者气质的许继锋,对中国美学以及影像表达有着更多独到见解,并希望通过作品再次阐述中国导演的美学主张。在这方面,《孤山路31号》《西泠印社》成为其最重要的践行作品。
曾经一直疑惑许继锋为什么一直强调“要用中国导演的美学主张讲好中国故事”?
诞生于西方的纪录片,对于国人来讲,也经历了从歌颂、宣教、人文呈现、追寻真实以及赋予中国美学特征等不同历史阶段,包括许继锋在内的众多纪录片人,所追寻的就是在经典中国故事的讲述中体现中国经典故事的核心价值观。
当我和很多观众看过《孤山路31号》《西泠印社》这两部历经四年磨砺所完成的作品体系之后,似乎找到了答案。
某种程度上来讲,纪录片《孤山路31号》短短三集,却以独特影像和创新叙事,以石述史,以景喻人,在“天人合一”的中华哲学思想和审美理念灌注下,从湖山传奇到草木记忆,再至金石上的情感故事;从第一次在纪录片采用系统性的红外影像体系,到用锦鲤的视角去讲孤山的故事,再至洞穿石头背后的文脉力量,从吴昌硕到李叔同乃至当下西泠印社最年轻的社员的表情,这股力量陪伴着西泠印社走过了100余年。“与时间相比,金石不朽,但是,与金石相比,什么才有可能获得永恒呢”?许继锋经常这么发问。
《孤山路31号》以一种很特殊的影像体系,呈现了篆刻“草木不枯,花开不败”美的感知,在时空错位下,传递了篆刻之中的爱人之情、兄弟之情、家国之情与文化传承之情。
“孤山不孤,西泠不冷”,“西泠印社”既是一个经典的中国故事,又是一种精神的传承。
在纪录片《西泠印社》中,从“创社四君子”丁仁、王禔、叶铭、吴隐,到西泠印社首任社长吴昌硕、故宫博物院院长马衡、文化大家李叔同等一一道来,在百年变迁和得失荣辱中,将人物命运与国家命运和传统文化赋予现代影像化表达,更是从中实现了文化自信的理论透视与当代建构。
难能可贵的是,两部纪录片以独特的中国风韵和中国美学,释放出迷人的精神光彩。
西泠印社,100余载的传奇生涯,既有士者担当,亦有君子风范,所有这一切都源于中华传统文化之自信。同样,《西泠印社》正是通过触达印社创始人诸君子的人生,以“中国故事,中国表达”的语法体系,感悟君子们的精神力量,这也正是让观众为之陶醉的重要力量。
正如许继锋所言,“《西泠不冷》最核心的就是西泠精神,也就是所谓的金石精神,一种君子情怀。”他在《孤山路31号》自序《君子的表情》一文中说,“在金石铭文和甲骨间,这批年轻人的目光触及了中国文字最早的源头,他们应该发现了中华文化最核心的密码,那里保留着我们民族最初的记忆,保留着先民与天地万物对话的信息,这正是我们有别于其他民族的文化的基因。‘四君子’就是这样的年轻人,这样的发现让他们很自信,内心充实而自信”。
在我看来,做过大学教师,又是纪录片人的许继锋,亦是“西泠精神”的发现者和传承者,他在作品中为观众呈现了富有强大精神容量的文化修养和文化自信,观众也在作品中看到许继锋传递给我们的文化之神韵,当然,还有最重要的“西泠精神”。
西湖之畔的孤山,是中国文化的表情,是百年西泠印社的表情,应该也是许继锋作品的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