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大学》三年跟拍四人,为何观众看完更“想上清华”丨揭秘

为庆贺清华大学建校110周年推出的纪录电影《大学》于7月9日在全国上映,影片以四位清华人在2018年至2020年间不同的人生际遇和抉择为主线,运用纪实的手法再现了大学校园中的青春与理想,同时也呈现出这一国内顶尖学府百年的发展历程和对兴学强国使命的践行。

《大学》幕后的创作团队均为清华学子,该片跟拍三年、后期制作长达一年,以诚挚的情感内核走入观众内心。影片上映后获得“勤学自律、文化爱国”等好评,也有不少观众反馈“看完了更想上清华”。新京报记者独家采访本片导演孙虹,由她来讲解影片背后的制作之路。她表示,《大学》的片名字体“大学”二字,是来自106周岁的作家、清华校友马识途(中国当代作家,影片《让子弹飞》的原著作者,代表作《清江壮歌》《夜谭十记》等)的墨宝,这“大学”二字交到她的手中,她认为这是一份沉甸甸的礼物。

用四位普通人视角讲述清华人的故事

在《大学》中,有四位清华人正站在自己人生的十字路口,他们的年龄、身份、经历和追求各不相同:即将入学的00后学子严韫洲,在18岁生日之际,“过关斩将”获得清华的通知书,他的追求是在这个学府里开启未知的人生;水利系博士生宋云天,抱有对乡土的牵挂和“造福一方百姓”的鸿鹄之志,他的追求是毕业后成为裤腿上裹着泥巴的基层干部;重返大学的天文学家“哈勃学者”蔡峥,凭借对天文的热爱和“想为祖国做点事”的热忱,在入职清华天文系后,要实现仰望星空的梦想;今年已经86岁的钱易,是清华大学环境学院的教授,也是国学大师钱穆的女儿,她的追求是躬耕于三尺讲台,继续坚持站立着给莘莘学子授课……

《大学》剧照。重返大学的天文学家“哈勃学者”蔡峥。

他们的身份差异很大,清华大学对他们来说是新的开始、也是曾经的结束。《大学》串联起了这四位处在人生不同阶段的清华人,用最淳朴的讲故事方式,以人物和学校之间的真实感情为主线,复刻还原了校园生活。在首映后收到的反馈是,这种讲述故事的方式,比生硬地给观众灌输学校发展历史与丰功伟绩更易被接受,导演孙虹告诉新京报记者,得知要拍这部纪录片时,她很清楚团队想要的是什么。不刻意煽情、不堆砌事迹、不歌功颂德,最真诚地展现大学追求真理和人生价值的纯洁美好,凸显出大学对个体价值观和精神世界的塑造与影响,成为主创的目标。

说到大学对学生的影响,孙虹也是其中之一。作为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博士生,毕业后,她迷茫过、彷徨过,也从事过其他的工作,但后来出于对电影的热爱,她还是决定选择大学所学的专业,成为一名纪录片导演。“对很多人来说,大学都是人生中最重要的阶段,它会参与并塑造你将成为一个怎样的人,我们在大学里遇到的老师、同学,遇到的机会,很多都会对你有所影响,甚至是影响你的一生。”孙虹说,这种想法让她很坚定地将纪录电影的视角放在普通人的身上,这也正是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清影工作室坚持的影像制作理念——影像温暖世界,“我们坚持的是用一些普通人的视角,绝不把它做成机构电影,主要讲人的故事,把人与母校有关的经历、学校对人的影响展现出来。”于是,制作团队决定对四位清华人进行长时间的跟拍,跨度在两到三年,2018年4月末校庆时《大学》正式启动,本计划在去年校庆时杀青,因为新冠肺炎疫情暂且搁置,但利用了这段时间来拍摄学校的空景。

《大学》剧照。清华大学校园一景。

钱易院士三拒拍摄,最后被手写信打动

《大学》里,四个身份各不相同的人用自己的故事来诠释对梦想的追求、对事业的选择,四条故事线搭配起来,产生极好的化学反应。鉴于清华大学师生人数众多、故事也多,孙虹坦言,能找到这四个最合适的人是出于缘分:“事实上,并不是所有人都愿意被我们跟拍或是被打扰三年,在沟通拍摄对象时是很困难的。比如刚进校的学生,我们还需要拍很多准备考清华的人,因为会担心会不会有人最终没有入选。寻找到严韫洲很庆幸,他的心理素质特别好,查成绩的紧张、进校后的适应,他都能自然地展现自己。”

《大学》剧照。清华学子严韫洲。

孙虹表示,比起相对拍摄顺利的严韫洲,邀请钱易院士参与纪录片非常之难,钱老一向谦虚低调,她总认为比她优秀的人数不胜数,就连学校邀请她做讲座都被她婉拒过很多次,“钱先生一共拒绝了我们三次,当时我们真的很沮丧,但她越不答应,我们越不放弃,后来我们写了一封手写信递到钱先生的办公室信箱,她被我们的真诚打动了。得知我们希望从师长的故事出发,将这种传承精神感染更多人,她终于同意了。”

《大学》剧照。邀请到钱易院士参与拍摄。

每周都会拍摄,后期有近30个版本

“就纪录片来说,长时间的跟拍必须要在最初阶段与拍摄对象进行深入沟通,因为对很多拍摄对象来说,总会有摄像机在旁边,这样多多少少都影响到他们,所以我们必须要和他们建立信任,让他们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真实地生活。”孙虹介绍,他们在拍摄前期会培养拍摄对象去适应镜头的存在,每周会定期与拍摄对象沟通当周发生的事情,这样平均下来,每周每个人物都会进行一次拍摄,会捕捉到很多珍贵的镜头。“纪录片很琐碎,它有很多线索,也充满未知。拍摄中期我们都很慌,因为并不知道平时记录的点滴日常最后是否能形成合力,最终形成一个可以打动人的片子。但每次讨论的过程中,我们都会回归到问题本质,大学对每一个人来说意味着什么。”

提起大学,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理解,就像刺猬乐队的一首歌,“一代人终将老去,但总有人正年轻”。在孙虹看来,大学里每一个人,无论是什么年纪,都是充满了朝气,充满年轻的理想,于是将电影的立意便往理想与现实的选择探索上聚焦。她透露,在后期阶段,制作组一共做了近30个版本的电影,有4小时的,有110分钟的,每个版本她都会看完全程,再进行删减和增加、没想到的是,《大学》最终版本时长共110分钟,与今年清华大学建校110周年完美契合,孙虹说,这并非是故意安排,而是在对内容进行筛选剪辑后产生的美妙巧合。

清华大学校园一景。 校方供图。

【专访导演】

如果有机会,会一直拍下去

新京报:很多影评认为《大学》流露出了“自然真实”的气质,很多情节也很幽默,这些素材是如何选取的?

孙虹:几年跟拍,我们积累了1000多个小时的素材,绝大部分是平淡的,但我们相信正是因为有了足够的素材,就能从中获得可贵的真实瞬间。这部电影没有任何台本,但你会发现人物经历中充满着有趣的对话与生活细节。就像宋云天跟他父母打电话,他妈妈先是说了一大通让他自己好好决定,之后还不忘问他“你啥时候学习”,很容易让人笑场,因为这些能让观众回忆起唠叨学习的父母,生活中很多的瞬间,即使是别人经历的,也有着极强烈的共鸣。

《大学》导演孙虹。

新京报:拍摄了大量素材,但电影毕竟时长有限,有哪些情节被删掉?

孙虹:因为篇幅、整个片子的结构和调性等问题删了一些情节,比如宋云天毕业后我们也跟去了他所在的村子里拍了一段时间,那是他工作的第一年,适应新环境也不太容易,但我们的拍摄会打扰到当地村民的生活,于是就没再去了。再加上他本身就有了很大的变化,不再是学校里的玉树临风的学生会主席,整个人晒得黑黝黝的,我认为故事到这里能让观众感受到学生下基层后的变化,这个力量是能留在大家心里的,因此就没有过多讲述校外的故事,只是对校园时光进行集中刻画。

《大学》剧照。水利系博士生宋云天。

新京报:据说于和伟看完首映后,曾说自己不想“演”了?

孙虹:哈哈,是的(笑)。可能表演也是希望还原人物所处的真实情境与真实情绪,只有真的东西才是最动人的。但纪录片本身就具备了这些。《大学》就真的想做到观众穿过银幕,能认识那个人,能感同身受他的处境、他的喜怒哀乐,他的焦虑和忧愁,他的快乐,这些真实的情感是非常有感染力的。

新京报:很多观众反馈“没看够”,市场反响很好的话会再制作续集吗?

孙虹:其实这要看拍摄对象还允不允许我们继续跟拍,比如蔡老师梦想制造的望远镜,我们都很想看最后建成是怎样的景象,真到了那一刻,我们应该和他一样激动。但就像到基层的宋云天,就不知道还方不方便继续跟拍他,会不会打扰他的工作。总之很纠结,但如果有机会的话,我们肯定还是会一直拍下去。

THE END
0.看了这部良心片,圆你一个清华梦大学清华大学大学生活毕业生《大学》The Great Learning 坦率地讲,即使已经离开校园生活多年,但我内心仍然对大学生活带有一份莫名的怀念和眷恋,所以我向来对于展现大学生活的影视作品有先天好感,盖因那些作品背后所产生的共鸣感。 纪录片《大学》正是如此。 故事的主角是清华大学,但又不至于清华大学那么简单。严格来说本片有点类似于前几年颇受jvzquC41yy}/3?80eqs0f‚4ctvodnn4J7SXMM]K275=RPOS0jvsm
1.110岁的清华大学用3年拍了部纪录片透过《大学》看四位清华人的读特客户端·深圳新闻网2021年7月9日讯(记者 梁榆其 通讯员 余飞慧)7月9日,记者从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了解到,为庆祝清华大学110岁生日,纪录电影《大学》在全国上映。影片是一部关于理想的电影,以清华大学为拍摄对象,采用纪实的手法,三年跟踪式拍摄,呈现了四位清华人不同的人生境遇与选择,真实再现大学校园jvzquC41m0yjpj3ep1gsvrhnga79;>5;8;61a@5h6g85697223
2.《纪录片创作教程武新宏著清华大学出版社9787302675488》【简介当当英典图书专营店在线销售正版《纪录片创作教程武新宏 著清华大学出版社9787302675488》。最新《纪录片创作教程武新宏 著清华大学出版社9787302675488》简介、书评、试读、价格、图片等相关信息,尽在DangDang.com,网购《纪录片创作教程武新宏 著清华大学出版社978730267jvzq<84rtqjve}3fcpmecwl0eqs03:>5;3?14=80jvsm
3.清华纪录片《大学》上映,拼名校到底有什么意义?胜过你讲100遍大纪录片里还有个细节,当时清华大学研究决定,让这些院士们 80 岁退休,但大家都表示不太情愿,依然愿意教书育人,发挥余热。 真正有意义的人生,绝不是一劳永逸。 有句话说:真正的幸福,是有事做,有人爱,有所期待。 有事做,一个人才能不乱于心,不困于情;不畏将来,不念过往。 jvzquC41yy}/5?5fqe4dp8ftvkimg882;5864=d;:99:69;70jznn
4.清华大学清影工作室纪录片作品:水城子简介:清影工作室成立于2006年春,是由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影视传播研究中心的尹鸿、张小琴、雷建军三位老师支持和指导的学生影视业务的学习和实践组织。 清影工作室连续三年组织同学进行大型学生影视作品的创作,已经制作完成的作品有纪录片《大一》、《大肆》和剧情片长片《不准郁闷》,均在清华大学大礼堂举行了放映,受到校内外同学的好评 jvzquC41vx4tqqz0eqs0496523681w8848<9;?:0ujznn
5.大肆《大肆》清华大学老师对毕业生最后的嘱咐纪录片大肆《大肆》清华大学老师对毕业生最后的嘱咐 是在优酷播出的纪录片高清视频,于2012-05-11 15:21:58上线。视频内容简介:《大肆》清华大学老师对毕业生最后的嘱咐jvzquC41yy}/uxpw0eun1mjvckr0uqty1ZSUCTFi{UB?F
6.从清华大学走出的特战女兵纪录片高清视频在线观看从清华大学走出的特战女兵 节目简介 我们站立的地方 播出:芒果TV 主持人:未知 地区:内地 类型:军事/ 人物 / 主旋律 简介:扎根边防,矢志报国!主旋律纪录片《我们站立的地方》讲述7位戍边战士的赤胆忠心,记录他们保卫国家、坚守岗位的热血情怀和忠诚信念,致敬用青春驻守边疆的新时代英雄,致敬七十年来所有血泪拼搏,jvzquC41yy}/opyx0eun1k4552>998;4:9=597mvon
7.7月9日上映的《大学》不仅是一部关于清华的纪录片,还是一封献给6月20日起,将于7月9日上映的纪录电影《大学》多城路演自北京启动,途经杭州、西宁、上海、成都等多个城市,吸引了上千位来自各地的清华校友和身处中学的莘莘学子。 近日,《大学》联合制片人付曼菲、剪辑指导唐韬来到了杭州点映现场,与观众走心互动。观众纷纷表示被影片中大学校园的青春美好和真实人物面临困境时的人生jvzquC41yy}/vqjjqwx/ew4pgyy06>92824ivvq
8.纪录片《大学》定档7月9日今天,纪录电影《大学》宣布将于7月9日在全国院线上映。影片以清华大学为拍摄对象,采用纪实的手法呈现四位清华人不同的人生境遇与选择。影片聚焦个体的人生选择和命运变迁,折射出时代的变革洪流,体现出以清华大学师生为代表的大学人对于当今中国及世界之大变局的一种自觉jvzquC41yy}/v|npij{b0niw0et0kwkq146738=6;4>/j}r
9.走进清华——清华永丰师生家长参加两岸青年影展(清华大学站     首先感谢学校给我们这次来参加清华大学纪录片观展的机会。这次活动看了4部优秀的纪录片。      看了关于“鹰爸”的纪录片《加速人生》,感慨良深。关于何烈胜的教育方式无疑是颇具争议的。他以一种极端的方式将自己的孩子推向极限,这种“鹰式教育”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讨论。 jvzquC41sjl{{o}z0dpifniw0et0z‚ke1zgeh95265i|sq142853;4v42853;63a9<37B3ujvsm
10.纪录片版《无问西东》|在《大学》看理想如何照进现实(大学)影评《大学》三位导演孙虹、王静、柯永权都是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毕业生,分别创作过《本草中国》《我在故宫六百年》《大河唱》等作品,获纪录片领域多个奖项。主创团队取材超过1000小时,最终选出浓缩的110分钟。本次三人拍摄的这部电影,正是从自己熟悉的“附近”出发,记录了自己对母校,对大学精神的认识。片中时常穿插jvzquC41oq|jg7iqwdgo0lto1tkwkn|135<73B9:1
11.清华大学纪录片:大一到大肆清华大学纪录片:大肆_高清1080P在线观看平台_腾讯视频 清华大学历史人物纪录片《老校长‘周诒春’》 清华大学历史人物纪录片《老校长‘周诒春’》_腾讯视频 清华大学秦晖公开课:中国思想史第6集 文明vs野蛮_高清1080P在线观看平台_腾讯视频 清华大学秦晖公开课:中国思想史第6集 文明vs野蛮jvzquC41yy}/fxzdcp4dqv4itq{q1}trke522=848582
12.清华企业家协会资助一心夏令营《大学》公益观影活动清华大学纪录片《大学》自2021年7月9日在全国公映以来,获得广泛赞誉,是一部非常适合年轻学生群体观看的优秀纪实影片。 《大学》电影海报 2021年7月27日上午9点,一心福慧班夏令营的小营员和带队志愿者近30人,来到北京海淀工人文化宫,包场观看纪录电影《大学》。 jvzquC41yy}/{r}kpi{bpjn0qtm/ew4pgyyjpot13;<67A;0jvsm
13.清华大学航拍视频清华大学航拍高清原创视频下载宣传片-国家城市形象 纪录片-风光/地理 掘墓忍者不是盗墓的剪辑/摄影 相似作品 播放:11 人气:6 时长:00:41 俯瞰西安国家版本馆 宣传片-国家城市形象 纪录片-人文/历史 掘墓忍者不是盗墓的剪辑/航拍师 视频素材 时长:00:51 深圳大学城清华大学研究院航拍4K实拍视频 来自 新片场素材 相似作品 播放:12 人气:3jvzquC41yy}/zrsrkctdjjsi0eun1|jcten07>>45
14.“点亮”乡村学校,记录乡村孩子成长清华大学新浪财经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和静县布鲁克镇寄宿制学校更换照明设施、通过微电影的方式记录乡村孩子们的成长故事……为进一步践行教育公益,服务乡村振兴,今年暑期,清华大学、北京科技大学等高校开展多样化的乡村社会实践,带领学子们走进乡村、“点亮”乡村、记录乡村。 jvzq<84hkpgoen3ukpg/exr0ep5kl|14283/9=/385eql2kok€nul{857:54;3ujvsm
15.清华附中党委组织各在职党支部开展期末组织生活理化生党支部书记王田以《理想因你而耀眼——清华精神代代传》为题,通过清华大学纪录片《大学》浅谈清华师生 “爱国、奉献”的光荣传统。教育职员与国际部党支部书记金云以《为什么中国共产党诞生在上海》为题介绍了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历史背景。 党支部书记讲党课jvzquC41fl4rjo0gf{/ew4kphu03:<4138:87mvo
16.从校园故事到理想闪耀,看纪实影像中的“大学印象”通过清华的故事,影片尝试探讨大学之道的意义,传递出大学的精神和使命——“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成就有意义的人生”。 南开大学 纪录片《有个学校叫南开》讲述了以张伯苓为代表的南开先贤,为了教育理想和救国梦不懈奋斗的历史故事。 《有个学校叫南开》 jvzquC41yy}/3B570eun1wjyu1814;5847527A88734tj}rn
17.园到康乐园:杨振宁与广东的不解之缘|杨振宁|广东省|清华大学图片来源:《大先生杨振宁》纪录片片头 第一张照片是杨振宁在清华大学办公室,与来访的东莞理工学院党委书记成洪波、原校长李琳的合影。 第二张照片是杨振宁到东莞理工学院讲学,和师生分享学习和科研的快乐。 令人好奇的是,他的清华大学办公室,为什么摆放两张特别的照片? jvzq<84m0uooc7hqo0io1jwvkerfa><:93>85>8a37>g3@=;;2812:f2i4ivvq
18.央视关注!清华首位视障研究生毕业于青岛盲校,他的这个心愿让人12岁时听过一部介绍清华大学的纪录片 从那时起,清华梦就扎根在自己心里 △梁江波和童年学习的黑板 2003年 梁江波进入盲校学习 高二下学期,他的老师却告诉他 他无法参加全国普通高考 只能参加针对盲人的特殊高考 而且只能选择针灸推拿专业或音乐专业 梁江波并没有失望,而是更加努力学习 jvzquC41yy}/i~fpjco/exr0ep5q1:>83;:/j}rn
19.建议收藏!清华大学纪录片《大学》,四个故事只为告诉你为什么要上《礼记·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这是2021年纪录片《大学》开头的字幕。 这部讲述四位清华人故事的纪录片,是值得所有家长和孩子一同观看的纪录电影。 其中诉说的"大学之道",是清华可以带给每一个家庭、每一个个体的教育启示。 jvzquC41yy}/5?5fqe4dp8ftvkimg8<83:?89:d325?85A:280nuou
20.《沿着纬度听中国》:扫描中国肌理治愈系地理人文纪录片创新表达一部成功挖掘“自然机理”和“文明脉络”的纪录片 清华大学教授党安荣从学术视角解读了地理环境对文化基因的塑造。从地理学和人文地理角度出发,“纬度”与“听”的结合极具创新性。 清华大学教授、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主任党安荣(央广网记者王综鹤 摄) jvzq<84pgyy/eww0ep5el87247682>4v42862@57a7884=::824tj}rn
21.从《本草中国》看传统文化纪录片缘何赢得观众(孙虹雷建军)[7] 孟庆龙:《纪录片故事化叙事手法渊源及演进研究》,扬州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2013年。 [8] 单万里、张宗伟:《纪录电影分析》,中国电影出版社,1992年,第36页。 [9] 金开诚:《文艺心理学术语详解词典》,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225页。 作者:孙虹 雷建军 单位: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jvzquC41yy}/|p|{rn4dqv4eqpzfp}4fgvgjn|=3a6>:4@3jvor
22.记录片他想知道,中国为何让一代代外国记者如此着迷,他们为何雄心勃勃地在这片土地上冒险。三十八、詹姆斯·贝特兰 1936年来华,英国《泰晤士报》记者,在燕京大学期间成为斯诺夫妇的好友,西安事变jvzquC41yy}/elyx0eun1pjqitgqj‚4lkn{qkjs1uctkk86348e30qyon
23.《党在清华园》系列微纪录片10 2022.03 【筑梦之路】铭记历史 勿忘先辈 10 2022.03 【旗帜力量】清华园解放 10 2022.03 【筑梦之路】科技强国 行胜于言 09 2022.03 【筑梦之路】自力更生 中国制造 08 2022.03 【筑梦之路】清华力量 问鼎天宫 23 2022.02 【筑梦之路】愿以身许国 jvzquC41yy}/v|npij{b0niw0et0pn|u1|zul8icpiziw7mvo